新四軍二、四、七師鼎立江淮
(2007-08-06 12:37:29)
下一個
新四軍二、四、七師鼎立江淮
皖變後,華中戰場新四軍重振軍威,奮勇殺敵,我新四軍第二、四、七師三足鼎立淮南、淮北、皖中,威脅華中日偽百萬大軍;我軍名將層出,軍星璀璨。日軍收屍隊向羅炳輝三鞠躬。
一
1941年春天來到了江淮大地。
經過一場暴風雪,春天雖然降臨得遲了些,但萬物經過嚴冬的考驗,大地裏的
蟲子凍死了許多,禾苗在凍土裏盤根錯節,生長出來的苗兒更茁壯,而且分孳無數
繁枝簇葉,青蔥蔥綠蓁蓁地覆蓋住黃土地。
在這片土地上誕生的新四軍,經過三年多的戰鬥洗禮,逐漸發展壯大起來,新
編了三個師。
活動在津浦路西的原新四軍第四、第五支隊,編為新四軍第二師,轄三個旅。
原第四支隊編為第四旅,原第五支隊編為第五旅,原江北遊擊縱隊與津浦路西一部
分地方武裝合編為第六旅。新四軍副軍長張雲逸兼師長,羅炳輝任副師長,鄭位三
任政委,周駿嗚任參謀長,郭述申任政治部主任。另外,還設立津浦路東、津浦路
西兩個聯防司令部。全師共有二十四個團,一萬八千人。
活動在淮北地區的原新四軍第六支隊和第四縱隊,編為新四軍第四師,轄四個
旅。原第四、第五、第六旅編為第十、第十一、第十二旅。蕭縣獨立旅仍稱蕭縣獨
立旅。彭雪楓任師長兼政委,張震任參謀長,肖望東任政治部主任。全師共有十一
個團,一萬九千餘人。
活動在皖江地區的新四軍遊擊縱隊和挺進團,在曾希聖的領導下,按中共中央
軍委和新四軍新軍部的指示,一麵做成立新四軍第七師的準備工作,一麵派出多支
小分隊,至長江南北沿線,營救和接應皖南事變中的突圍部隊。
曾希聖,中等身材,體格壯實,三十出頭的年紀,是個老共產黨員,對革命有
著特殊的建樹和貢獻。他1904年出生在湖南省資興縣一個農民家庭,1922年參加中
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黃埔軍校的學生,參加過北伐戰爭。
曾希聖有個本事,隻要收到敵台的三、四次電報,就能將這個敵台的密碼全部破譯
出來。紅軍時期,擔任中央軍委機要局長時,以破譯敵人密電而為紅軍長征出奇製
勝,屢立大功。新四軍成立,曾希聖奉中共中央指示,到新四軍工作。1940年10月,
從雲嶺帶一批幹部和一部電台,由馬長炎護送,過江到達無為。新四軍葉挺、項英
讓曾希聖來江北的任務,是作接應皖南部隊北撤過江的準備工作,他來到無為後,
即同江北遊擊縱隊司令員孫仲德,及皖江工委負責人一道,征集到三百多隻木船,
選擇好十幾個起渡點和登陸點,摸清了日軍江上巡邏艦艇活動的規律。在很短的時
間內,接應準備就緒,隻等皖南部隊到來。1941年1月7日,曾希聖的電台同皖南軍
部失去了聯係。後來,他同中共中央電台聯係,才知道發生了皖南事變。
曾希聖聽到皖南事變發生消息後,心裏十分悲痛。但是他知道這支部隊的成員,
大多是遊擊健兒,有死裏脫身的本領,所以並沒有將征集來的船隻全部遣散,隻遣
散了一部分,發給了應征船主大米、工錢,動員他們回去,而留下了一部分船隻,
挑選了一批有經驗的幹部,化裝成船工,同船工一道,渡過江南,在洲頭和江邊蘆
葦裏隱蔽起來,以接應突圍人員過江。
船工們見交給的任務神秘,問曾希聖:“派我們到江南接什麽人呢?
“不要問什麽人?”曾希聖說,“從現在起,凡是有軍隊或穿便裝的人,包括
負了傷的人,隻要是從皖南要到江北的,都要接應,你們不要問他們是什麽人,渡
過來由我們去問。”
木船開到江南,隱蔽於南陵、繁昌一帶江邊的蘆葦叢裏。船上新四軍便衣工作
人員,大多數曾在皖南活動過,對皖南的情況比較熟悉,他們到達江南後,即與地
方黨組織接上關係,請他們配合接應,又選了十幾戶住處比較隱蔽的貧苦農戶家,
作為接待點,給他們大米和一些錢,購買油鹽菜蔬,隨時供應膳食。地方黨組織,
派出當地黨員,白天黑夜,四出尋訪,留心觀察,找到突圍人員,立即送往接待點。
船工們白天隱蔽休息,於深夜將突圍人員送過江。
突圍來到江邊人員,有集中的,也有分散的。人數最多的,是新二支隊政委黃
火星、特務團團長劉別生。新一團團長張钅至秀率領的一個營;一縱三營營長巫希
權、副營長張玉輝率領的一個營;還有新二支隊政治部主任鍾得勝、新三團團長熊
夔輝、政治主任闕中一等,也率一小部武裝突圍過江。分散的有二三十人一批,十
幾人一批,還有三五人一批。
突圍過江的部隊,一直延續數月之久。他們在突圍後,大多在深山裏隱蔽了一段時間,而後在當地黨組織和群眾的掩護和護送下,才來到江邊。被接到無為地區來的,先後共有一千多人。
江北接待站設在湯溝。三宮殿、神塘河、泥漢、姚溝等地。突圍過江的部隊,大多住在群眾家裏,除一部分集體開夥外,其他都安排在群眾家裏搭夥,群眾都熱情接待。
在這裏安排接待食宿的,是無為縣委書記胡德榮,他一再向群眾說,請各家各戶記下帳目,將來由民主政府統一結算。但沒有哪一家找民主政府結算過糧、油、菜金。
那時,正值農曆春節,許多群眾爭相將突圍人員接到家裏過春節,擺上魚、肉、雞、鴨,盛情款待。婦女們,幫助突圍部隊洗衣、補衣。由於突圍血戰,又加經過山林穿行,一些人衣服已破爛不堪,他們駐到哪家,哪家群眾就找衣服給他們換上。
對負傷的傷員,大多送到三官殿醫院治療。三宮殿醫院,是無為遊擊縱隊開設的,醫護人員少,醫療設備也很簡單,突圍傷員全安排到這裏治療,十分緊張。胡德榮四出尋訪醫藥界人士,在自願的原則下,聘請他們到三官殿醫院就職。
湯溝有座私人醫院,院長何正宏,聽說為皖南事變突圍忠勇將士治療,不僅自己到了三宮殿,而且將醫院裏的設備和藥品,全部獻給了三宮殿醫院。何正宏精於外科,經他手治愈的重傷員,就有數十人。五團參謀長梁金華,腰部被子彈打穿,子彈頭還殘留在腰部,送往三宮殿醫院後,何正宏給梁金華做了切除手術,經精心護理後,重返了戰鬥部隊。
三官殿,一時成了社會各界關注的地方,人們紛紛來到這裏,慰問突圍出來的
傷員,憤怒譴責蔣介石製造皖南事變,殘殺抗日忠良。
愛國民主人士蔣伯舉,以秦檜殘害嶽飛為題,賦詩一首,寓其意,譴責蔣介石,詩雲:
嶽飛當日抗強胡,
報國精忠曠代無。
千古奇冤三字獄,
九泉遺恨兩宮俘。
趙家社稷今何在,
秦氏夫妻死有辜。
奠罷香花春欲晚,
英風颯爽滿西湖。
曾希聖每隔二三天,就到各個接待點探望,慰問突圍部隊,安慰大家,轉告黨
中央對他們的關心,介紹皖南事變後全國對蔣介石的聲討,要大家稍作休息,準備
重返前線。他還找各部隊領導,了解情況,研究辦法。經報中共中央軍委同意,將
各分散突圍的部隊,集中編組,先編成一個團,後又成立一個團,兩個團相繼開到
無為縣北部山區集結。
皖南事變突圍過江的將士,大多是紅軍老戰士和經過三年抗日戰火鍛煉出來忠
勇將士,給皖中抗日遊擊戰爭,增添了生力軍。根據中共中央軍委和新四軍新軍部
的命令,將皖南事變突圍過江的部隊,同江北遊擊縱隊一起,編為新四軍第七師,
下轄第十九旅,獨立旅,及挺進團和特務團。全師共六個團,九千餘人。張鼎丞任
師長(未到職),曾希聖任政委,傅秋濤任副師長,李誌高任參謀長,何偉任政治
部主任。
七師師部設於無為縣西北部山區三水洞。
三水洞,是銀屏山、燕子山、響山山穀裏流淌出來的三條溪水匯合處,村子裏,
三條溪水,鳴聲潺潺,樹木蔥蘢,是個藏龍臥虎之地。在銀屏山的一座壁岩上,有
個私人洞,洞口壁立一塊巨石,高三十餘米,在無土石縫中,生長一株白牡丹,枝
繁葉茂,年年開花,人可望而不可及,稱之奇花。每年春季開花,吸弓略地遊客前
來觀賞。“七·七”事變,日軍侵占無為後,這株白牡丹就閹了葉,也不開花了。
可是,新四軍七師成立的當年,白牡丹又開出花朵,重放異采,誰能說這白牡丹不
是和平的使者?是的,和平的春天氣息,浸潤到它的機體裏了。
二
新四軍第二、四。七師三個師,在淮南、淮北、皖中三地,成鼎足之勢,完成
了中共中央所指示的戰略布局。三個師互為犄角,鼎立江淮,東逼南京的侵華日軍
大本營,北扼徐州日軍華北派遣軍,西瞰武漢京廣交通線,南控長江水上運輸大動
脈,砥柱中流,形成抗日力量的中堅了。
日軍看到中國華中抗日戰場發生的變化,隨即調整部署:一麵趁蔣介石製造
“皖南事變”的機會,積極向蔣介石誘降;一麵調動在華中的第十一。十三軍團共
二十一萬人中的十一萬人,加汪偽軍十五萬人,向華中各抗日民主根據地發動一次
又一次的大規模“掃蕩”,妄圖摧毀各抗日民主根據地。從此,新四軍擔負起抗擊
華中日軍半數以上兵力的重任。
3月下旬,日軍第十三軍團六十一師團主力,加汪偽軍第三軍第四師,共七千餘
人,從南京、揚州、儀征、天長各據點出動,開始向津浦路東抗日民主根據地進行
大規模“掃蕩”。
此時的羅炳輝,正在他的住地寫戰鬥總結,思考一個新的戰術。司令部把一份
份日偽軍進犯的報告,送到他麵前,他看了看,都放到了桌邊,任你十萬火急,他
卻像沒事一樣,出奇地沉默、冷靜,甚至在庭院裏踱起步來。
這是一幢古老式庭院,院子裏有一棵春梅,樹上的梅花正開,曲奇的枝條,淡
淡的花朵,堅韌、頑強,一陣風來,梅瓣紛紛揚揚地飄落。羅炳輝心頭不覺一動,
使他產生了一個聯想。他走到梅樹下,觀察一會,又摘一朵拿在手上,數了數,六
個花瓣,互相依偎,又互為犄角,自成陣形。看到這裏,往日對日偽作戰的得失,
一例一例地在他腦際浮現。於是,一個奇特的戰術:“梅花戰術”,被羅炳輝創造
出來。
羅炳輝這才走出庭院,要司令部將旅長、團長們召集起來,作反“掃蕩”的作
戰部署。
羅炳輝興奮地對旅、團長們說:
“這次反‘掃蕩’,要換個新花樣。要先把你們的主力部隊,掩蔽起來,掩蔽
在直徑十公裏的周圍。以地方武裝在敵人進攻的路段上分段設防,層層抵抗,阻滯
敵人,擾亂敵人,糾纏敵人。在把敵人打疲之後,主力部隊一舉出擊,聚而殲之。”
“這個戰法的要旨是,主力部隊一律按三三製,三角形配置。地方武裝的配備
也要按這樣來配備。這叫什麽戰法呢?我給它取了個名字,叫‘梅花樁點式糾纏戰
術’”。
旅團長們高興地笑了,紛紛議論起來。
“先別忙議論,等我講完再議論。”羅炳輝說:“我再講講梅花戰術的具體配
備和運用。”
“第一,部隊宿營,按三角形的駐地部署,形成一個隱蔽的梅花樁式的迷陣。
敵人進了這個陣地,此打彼擊,使敵人優勢火力難以發揮,而我任何一點都能打擊
敵人,都能機動,都能對敵實施反包圍。”
“第二,形成三角,便於疏散隱蔽。人數少好分散,敵人不易發現,我們反而
容易偷襲敵人。”
“第三,對來犯之敵,可實施多點打擊,當敵人進入梅花式的陣地時,可從側
麵打擊,可從兩麵、三麵甚至四麵打擊,同時用火力殺傷,以至用手榴彈、刺刀消
滅敵人。我咬他一口,你捅他一刀,死死地糾纏著敵人,待到把敵人糾纏得疲軟了,
糾纏得遍體鱗傷了,主力部隊再待機出擊,猛擊一拳,把敵人擊倒在地。”
“第四,要求各指戰員有高度的機動性和密切的配合。”
羅炳輝講完,旅團長們個個稱奇。這“梅花戰術”,在這次反“掃蕩”作戰中
大顯了神威。
從南京、揚州、儀征、天長出動的日偽軍,也吸取了他們以往失敗的教訓,在
這次“掃蕩”中,采取了步步為營的戰術,每前進一步,就在占領區內,構築工事,
企圖站穩腳跟,而後尋找新四軍主力決戰。
根據地各縣獨立團,獨立營的遊擊隊,按照羅炳輝“梅花樁點式糾纏戰術”,
巧布戰陣。敵人剛進入根據地,氣勢洶洶,張牙舞爪,擺出猛攻、強攻的架勢。根
據地的遊擊武裝則躲躲藏藏,使敵人猛攻撲空,強攻徒勞。敵人住下,遊擊武裝在
這裏捅他一刀,那裏擊他一拳。敵人轉頭向西,東邊響了槍,待殺到東邊,西邊又
遭襲擊。4月10日,遊擊隊在金家集,斃日軍二十餘人,俘偽軍二十餘人;11日,遊
擊隊襲擊了進占謝家集的敵人,斃日軍三十餘人;12日,天長獨立營又攻進天長縣
城,使敵人顧此失彼,據點裏起了火;而當天長之敵返回天長縣城時,獨立營早撤
出了縣城,又於回3日向儀征縣城日軍發起偷襲。
15日,日軍一部加偽軍一個大隊,進到十二裏岔,頓時槍聲四起,手榴彈在敵
群中開了花,敵人被打得暈頭轉向,待清醒過來還擊時,隱蔽在甘泉山的新四軍第
四旅一個主力營,衝了出來,經半小時激戰,日軍除一名逃跑外,其餘全部被殲;
一個大隊的偽軍一個也沒漏網,除殲滅一部分外,其餘全部被俘。
遊擊武裝配合主力,打得有毅力,有耐性,纏纏綿綿,把敵人糾纏住,拖住,
“擁抱”住,難解難分,那梅花陣如同一根根梅花樁,刺在敵人背上,紮在敵人腳
下,模也摸不著,拔也撥不出來。敵人進入梅花陣,恰如進入迷魂陣裏一樣,這裏
挨一刀,那裏挨一槍,還不知這刀槍出自哪裏。
在遊擊隊武裝梅花樁點式糾纏戰術連連奏效後,羅炳輝又在醞釀讓主力部隊打
一場大戰。他從被俘的一個偽軍隊長口供獲知:日軍正集結力量,準備“掃蕩”新
四軍第四旅駐地陳莊。
核準這個消息後,羅炳輝讓第四旅主力撤出陳莊,第十二團撤至金牛山一帶隱
蔽。
金牛山,山巒起伏,後河穿山腳而過,山河環繞,交通不便,隻有山東側的馬
家橋可以通行。山南與峨嵋山對峙,兩山之間是丘陵崗地,地形複雜。
十二團來到這裏,按照梅花樁式,部署兵力,分散配置,隱蔽起來。
16日,日偽軍一千餘人,攜帶火炮,擲彈筒,重機槍等重火器,在揚州日軍警
備司令指揮下,乘車進到謝家集,穿過後河大橋,然後下橋兵分兩路,一路直撲陳
莊,一路逼近萬雲、丁崗,企圖迂回進入陳莊。
在這裏,已有遊擊武裝,布成梅花戰陣。敵人還未到陳莊,遊擊隊的槍聲從四
麵打響,射向敵人,敵人無法形成包圍圈。
敵人在四麵密如雨點般的火力網下,站不起身來,以爬行,沿田埂、草叢接近
陳莊和萬雲。十二團三營哨兵,發現人影閃動,立即鳴槍,敵人接著也開了火。
一場激戰展開了。
四旅旅長梁從學,這位大別山之子,曾擔任過紅軍遊擊師的師長,是員虎將,
又是位遊擊專家,他見敵人進入了梅花陣,命令十二團三營營長許萬炳衝擊萬雲之
敵,斷敵退路,許萬炳受領任務後,親率第七連,在機槍掩護下,依托有利地形,
向敵人發起衝擊。敵人見新四軍衝來,向四周運動,想占領有利地形,卻受到四周
梅花形的小分隊襲擊。許萬炳率七連猛衝過去。各地的小分隊也從隱蔽處出擊,一
時間,遍地皆兵,一片喊殺聲,經半小時激戰,全殲了萬雲一路敵人,控製了東側
橋頭,切斷了敵人退路。與此同時,三營九連,經一個多小時激戰,也拿下了崗。
進入陳莊的敵人,撲了一個空,正在驚疑。聽側背響起槍聲,轉頭猛攻,企圖奪回
了崗,掩護向東逃跑。
旅長梁從學從望遠鏡裏看到了敵人攻勢雖猛,但卻是想掩護逃跑,哪肯放過。
他命令身邊的司號員,吹衝鋒號。
嘀嘀嗒,嘀嘀嗒……
旅部的衝鋒號一吹響,各營、各連衝鋒號,跟著齊鳴。新四軍指戰員,有的端
著上了刺刀的步槍,有的抽出身背的大刀,從四麵八方潮水般衝入敵陣。
營長許萬炳,左手握著短槍,接連斃倒兩名日軍,右手舉著大刀,帶領七連衝
上敵重機槍群,手起刀落,將敵人重機槍手砍死。
敵人重機槍陣地被奪下,陣勢便大亂。新四軍指戰員手上的刺刀,在敵陣中寒
光閃閃,勇士們像平時練刺殺一樣,突刺過去,又回刺過來;大刀向鬼子頭上砍去,
如閃電,似霹靂。他們用刺刀,用熱血,用血肉之軀,同敵人決死戰鬥。戰士們的
喊聲,戰士們的怒吼,震蕩著金牛山。刀光、劍影,在金牛山閃閃發光。
羅炳輝的梅花樁點式糾纏戰術成功了。
金牛山一戰,共斃日偽軍五百餘人,俘日軍二人,其餘偽軍全部被俘,繳重機
槍四挺,輕機槍五挺,步槍、彈藥和其它軍用物資堆積如山,是華中新四軍以劣勢
裝備戰勝優勢裝備敵人的又一成功範例,顯示了羅炳輝梅花戰術的無比神威。
在打掃戰場中,二師指戰員們,對堆積得像山一般的繳獲十分高興,但卻愁著
日軍屍體太多不好處理。
司令部請示羅炳輝。
羅炳輝說:“莫急,莫急。日軍是興火葬的,他們自己會來收殮!”
果然,金牛山戰鬥結束的第二天,日軍一行數人,打著一麵白旗,皆徒手,帶
著一名翻譯官,來到新四軍指揮所談判,要求收屍。羅炳輝本著人道主義的精神,
立即指示部隊予以同意,並規定了地點,不準攜帶武器,不準越過界限,否則,新
四軍將開槍射擊。
日軍收屍隊,按照新四軍的規定,來到金牛山,將日軍遺屍全部運回。新四軍
在四處高崗上持槍警戒,也如約沒有向其射擊。走在收屍隊隊列後麵的,有一名日
軍,回過頭來,脫了帽子,向站在山崗上的新四軍,彎下腰,深深行了一個鞠躬禮!
凶惡殘忍的日本侵略軍,並沒有征服中國軍民;而英勇無畏又有人道主義的新
四軍,倒征服了還有良知的這名日軍的心。
為和平而戰之師,它必定會是正義之師,具有人道主義精神之師。
三
在南京、鎮江、儀征、天長的日軍,大舉向津浦路東抗日根據地“掃蕩”之際,
大別山的桂係第二十一集團軍也按照蔣介石的旨意,積極配合,令其第一七一師和
所屬遊擊縱隊,向津浦路西抗日根據地發動進攻,第一七一師在占領廣興集、周家
崗後,又向大橋鎮進攻,企圖迫使新四軍二師部隊,退出津浦路西。
羅炳輝在粉碎日軍向津浦路東根據地“掃蕩”之後,又率領二師四旅、六旅,
越過津浦鐵路,回戈路西,作自己反擊作戰。
正且月初,桂係第一七一師五一一團一營,加國民黨定遠縣大隊,共一千餘人,
攻入大橋鎮。桂係的五一一團一營是一個裝備有迫擊炮、擲彈筒、輕重機槍的主力
營,營長韋崗,是一個血債累累的反共分子,因“剿共”積極,被桂係冠為“反共
先鋒”。韋崗進入大橋鎮後,命令他的營修築工事,層層設防,企圖長期占領。大
橋鎮,是津浦路西抗日根據地的中心區之一,豈能讓反共頑軍占領。羅炳輝決定消
滅這支頑軍,奪回大橋鎮。
羅炳輝將四旅十一團團長吳華奪、政委蔡炳臣叫到臨時指揮所,對他倆說:
“奪取大橋鎮,關係到津浦路西根據地的存亡。這一仗交給你們十一團打,一
定要打好。你們的對手,可是一條反共毒蛇,較難對付。打蛇要打七寸,隻要抓住
敵人這個致命點,就能打死他。”
吳華奪也是大別山之於,二十剛出頭,中等個頭,參加過鄂豫皖紅軍的四次反
“圍剿”和長征,身經百戰,虎虎有生;蔡炳臣與吳華奪是同鄉,他倆是老搭檔,
長期在一起戰鬥,配合得好。聽了羅炳輝“打蛇打七寸”的要旨,心領神會,一合
計,作戰方案便製定出來。
16日晚,吳華奪率十一團向大橋鎮發起攻擊。桂軍利用堅固工事和精良的裝備,
以猛烈火力反擊新四軍,想先聲奪人,把攻擊的新四軍部隊壓下去。其實,這隻是
吳華奪作試探性的攻擊。當吳華奪摸清了敵人的“七寸”時,便調整兵力,選擇了
敵人的一個薄弱點,集中火力,勇猛衝鋒,突破敵人的封鎖線,一下攻入桂軍韋崗
的指揮所。
韋崗的指揮所,設在大橋鎮的一座大廟裏,韋崗萬萬沒有料到新四軍這麽迅速
攻進他的指揮所,驚恐萬狀,慌張逃命。十一團用機槍封鎖了廟門,擲彈筒,一枚
接一枚向廟內發射,第一炮就結束了韋崗的性命。桂軍指揮員被擊斃,頓時像無頭
的蒼蠅一樣,亂成了一團。十一團又連發數炮,廟裏的頑軍傷亡更重,殘部爭相突
圍。十一團的手榴彈、炸藥包,轟隆隆在頑軍中炸開。接著,展開了肉搏,新四軍
戰士揮動大刀,刺刀,衝殺過去。頑軍除被擊斃外,全部當了俘虜。
在十一團奪取大橋鎮戰鬥的同時,六旅第十六團,在團長張翼翔、政委鄭少東
的率領下,按照羅炳輝的命令,埋伏在大橋鎮以南的新張家,作打援軍的準備。當
增援的桂軍五一一團二營進入預伏地區時,十六團指戰員一陣勇猛的射擊,給頑軍
以大量殺傷。接著,端著利刀衝出,高呼“繳槍不殺!”頑軍在新四軍猛烈炮火打
擊和政治威懾下,繳械投降。
新四軍在津浦路西反頑軍作戰兩戰,共俘頑軍千餘。
戰鬥結束,參戰的十一團團長吳華奪、十六團團長張翼翔向羅炳輝請示,俘虜
如何處置?
“放!”羅炳輝說。
“放?”吳華奪、張翼翔有點驚疑。
“全部釋放!”羅炳輝斬釘截鐵地說。
“全部釋放?”吳華奪、張翼翔更為不解。
“對,全部釋放!”羅炳輝說:“現在,國共兩黨還沒有完全破裂。我們狠狠
打他一下,是出於無奈,是為了自衛,是為了教訓教訓他們一下,讓他們不要製造
摩擦。要讓桂係官兵們知道,我們共產黨,我們新四軍,是真心誠意地願意同他們
合作抗日的!”
羅炳輝還讓後勤部門,準備了些好菜,招待被俘的桂係官兵。桂係官兵當了俘
虜,不僅沒受到虐待,還得到新四軍款待,吃上雞鴨好菜,感謝萬分。吃了這餐飯,
新四軍二師便送他們回桂係原部隊了。
當這些被俘官兵排著隊回桂係部隊,沿途群眾指著他們問:“下次敢不敢打新
四軍了?”這些遣返的官兵羞愧而誠懇地說:“不打了!不打了!打也打不過羅炳
輝,如果長官硬逼著來打,我們隻好對天放槍!”
公元225年,建興三年,諸葛亮興師南征,渡過滬水,七擒七縱,終於征服了孟
獲。新四軍為挽救民族危亡,高舉團結抗日之幟,化解內部幹戈,大氣凜然,也會
感天慟地的。
戰爭嗬,你不隻是刀槍劍戟,衝鋒陷陣,你還是政治。從古以來沒有不帶政治
性的戰爭。政治是不流血的戰爭,戰爭是流血的政治。誰不懂得這一點,誰就不配
成為叱吒風雲的軍事家!
四
在新四軍第二師,反擊日軍“掃蕩”和反頑自衛反擊作戰取得節節勝利的同時;
新四軍第四、七師,也在反擊日偽和頑軍的夾擊中,傳來勝利捷報。四師一部攻入
泗縣城,全殲城內日偽軍,震動了南京;七師一部向和(縣)、含(山)地區日偽
軍大舉反“掃蕩”作戰,連連拔除沿線日偽軍據點,打通了皖江地區與淮南、淮北
的聯係,使皖江、淮南、淮北三塊抗日民主根據地聯成了一片。
1942年2月,為了統一江淮抗日鬥爭的軍事領導,在淮南。淮北、皖江三塊抗日
民主根據地內,分別成立淮南、淮北、皖中三大軍區。新四軍第二師兼淮南軍區,
羅炳輝已升任第二師師長,由羅炳輝兼任司令員,譚震林任政委。新四軍第四師兼
淮北軍區,彭雪楓任司令員,鄧子恢任政治委員。新四軍第七師兼皖江軍區,譚希
林任司令員,曾希聖任政委。
淮南、淮北、皖江三大軍區成立後,各縣抗日武裝迅速發展,先後成立二十多
個獨立旅,獨立團,有民兵武裝五十多萬人,境內的日偽軍據點一個個被拔除,被
日軍占領的土地一塊塊收回。自日軍占領這些地區後,國民黨的政府官員撤離了。
新四軍收複失地之後,要組織群眾開展抗日鬥爭,誰來領導呢?群眾迫切要求建立
一個有威信有能力的抗日政府。軍區武裝在收複失地後,立即幫助各縣建立民主政
權,因為是在敵後,各縣的轄境,在原有縣的基礎上,作了臨時調整。
淮南抗日根據地內的縣級民主政府有:來安、嘉山、六合、天長、盱眙、儀征、
滁縣、全椒、定遠、鳳陽、合肥、淮(陰)寶(應)、高郵、和(縣)含(山)巢
縣等十四縣。
淮北抗日根據地內的縣級民主政府有:淮寶、淮泗、泗陽、泗南、泗五靈鳳、
盱鳳嘉、洪澤、蕭銅、宿靈、靈北、宿東、永城、蕭縣、泗寧睢、邳睢、睢宿、銅
睢、夏邑、渦陽、商毫、宿西、宿懷、蒙宿、泗宿等二十四個縣。
皖江抗日根據地內的縣級民主政府有:江全、含巢、和縣、桐東、桐西、白湖、
舒廬、無東、無南、銅陵、繁昌縣等十二縣。
人民政府動員人民參軍參戰,發展抗日武裝,保障軍隊供給;新四軍擁政愛民,
保衛人民政府,幫助人民政府實行民主政治,使抗日民主根據地內氣象一新。在各
個根據地內,普遍實行民主選舉,規定:“凡居住境內之人民,年滿十八歲者,無
階級、黨派、職業、宗教、財產與文化程度之區別,經登記取得公民資格者,均有
選舉權與被選舉權。”民主政府實行共產黨員、進步人士、中間人士,即無產階級、
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各占三分之一的“三三製”政權。縣以上沒參議會。民主政
府實行減租減息,發展生產、興辦工廠,推行社會教育,青少年人校讀書,成人進
識字班、夜校。民主政府還實行民主法治。
1941年2月,津浦路東各縣頒布了一部抗戰時期聞名全國的《施政綱領》。
抗日根據地,成了全國人民的希望之地。
五
解放區的天,是明朗的天,
解放區的人民好喜歡。
人民政府愛人民呀,
共產黨的恩情說不完呀說不完。
這發自人民肺腑的歡歌笑語,在大江南北,在淮河兩岸飄蕩著,人民的政治熱
情和生產積極性,在淮南、淮北、皖江這三塊自由的土地上,熱烈奔放出來。新四
軍用熱血,用生命打擊日本侵略者,保衛這片自由的土地;人民群眾熱愛這片土地,
建設這片土地,興修農田水利,發展生產,支援新四軍。
淮南、淮北、皖江地區,是水患肆虐的地區,曆史上哪一代封建王朝上台,都
向人民許願治江治淮,但到頭來皆成為汲取民脂民膏的代名詞。抗日民主政府成立
後,在新四軍的保護和支持下,領導人民修建了幾項巨大的水利工程,這幾項水利
工程,是在烽火連天的歲月施工的,驚險異常,是中國水利建設史上的一大壯舉。
淮河大堤,自1938年5月,蔣介石下令炸開花園口黃河大堤,黃河水直瀉而下,
侵奪淮河,衝破了本來就發發可危的淮河大堤,造成淮河沿岸大雨大災,小雨小災,
不雨旱災。人民群眾要求抗日民主政府領導人民修複淮河大堤,中共淮北區黨委、
行政公署和淮北軍區聯合領導了這項工程。淮北區黨委和行政公署組織發動泗縣、
五河、靈璧、鳳台四縣人民,修築蚌埠至五河段淮北大堤。淮北軍區派武裝保衛。
修築工程於2月開工,時值春荒,各縣民主政府實行以工貸賑,每個民工每天發二斤
高粱麵,百萬民工,憑這二斤高粱麵,在百裏長堤上,日夜施工。這段大堤上下的
蚌埠、臨淮關、長淮衛、毛灘子、五河等地,都有日軍據點。修堤民工住在大堤外
十餘裏的村莊裏,新四軍和各縣的抗日遊擊隊,皆開赴修堤民工住地駐紮,保護群
眾的安全。他們白天送民工上堤,夜晚為群眾站崗,警戒。對日軍嚴密封鎖消息,
不讓其知道修堤軍民的行蹤;對偽軍的軍政人民,新四軍派出秘密工作人員上門,
爭取勸告,說明抗日民主政府修複淮河大堤,是為國家,為民族,為人民著想的,
講明抗日的形勢與共產黨的政策,警告他們不要死心塌地跟著日軍,讓他們蒙住日
軍耳目,以利人民修堤。還向他們許諾:隻要為人民做了有益的事,人民政府可以
將功折罪地對待他們。這些偽軍政人員,不僅蒙瞞了日軍,不少人還幫助購買水泥、
鋼材等物資,而這些物資在當時都是十分緊缺的。施工長達三個月,日軍被蒙在鼓
裏,一無所知。
在修堤過程中,淮北區黨委、行署、軍區的領導,夜晚同民工一起宿營,檢查
民工生活,問寒問暖,拂曉同民工一起上堤,風裏來,雨裏去,檢查工程質量,參
加勞動。百萬民工如同部隊一般,夜晚實行燈火管製,寂靜無聲;白天遇到日機偵
察、轟炸,即按預定地點隱蔽,令行禁止,井然有序。不論部隊、民工,在上下工
的路上不踐踏地裏麥苗,與駐地農家,親親熱熱。
偽方的軍政人員,不少人偷偷到修堤工地,住地察看,見此情景,深深佩服共
產黨和民主政府領導和組織民眾的才能。
大堤於6月底竣工,共完成土石方一百多萬方,還建造了一座沫河大閘,澇時閉
閘,攔住洪水;旱時開閘,引淮灌溉。
擔任這項浩大工程的總指揮,是中共泗五靈鳳縣委敵工部的部長,一位二十剛
出頭的熱血青年,他名叫鄭淮舟。新中國成立後,鄭淮舟任安徽省人民政府的秘書
長。參與這項工程的技術人員,是由上海來到淮北解放區的女大學生,有一位名叫
錢正英,新中國成立後,她出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水利部的部長。
淮河大堤工程浩大,皖江區黨委、行署和皖江軍區領導修建的黃絲灘江堤,也
是一項巨大的水利工程。
黃絲灘,位於無為縣長江邊。這條江堤稱“一線單堤,七邑生命”,它維係著
無為、巢縣、含山、和縣、舒城、廬江、合肥等七縣,三百餘萬人口,四百萬畝良
田的安全。自清王朝同治帝始,曾先後籌款修堤九十六次,所勒巨款均落入官僚政
府私囊。民國以後的二十年內,灘堤險情愈來愈甚,堤內窪地,盡成澤國,人民生
命屢遭劫難。在皖江抗日根據地的第一屆參議會的會議上,議員們紛紛提出修建黃
絲灘大堤的建議。隨後,動員了無、巢、含、和、舒、廬、合七縣,共數十萬民土,
興工修築大堤。
這座大堤,也是在日軍炮火嚴重威脅下施工的。大堤的對江,與日軍占領的蕪
湖至銅陵一線隔江相對,修堤期間,日軍不斷派飛機在工地上空盤旋,偵察,襲擾,
日偽軍也時常來偷襲。但新四軍晝夜守衛在修堤工地上,保護民工的安全。日機來
偵察,轟炸,新四軍部隊指揮民工先撤退,而後部隊才撤退;日偽軍幾次襲擊,都
被新四軍擊敗。這更壯了修堤民工的膽,鼓舞了他們的幹勁,經一冬奮戰,將大堤
築成。
新四軍七師政委兼皖江軍區政委曾希聖,看到竣工後的大堤,讚歎不已。給皖
江區黨委主辦的《大江日報》寫了一篇文章,盛讚這一偉大壯舉。
文章說:黃絲灘新堤“其規模之宏大,成績之優異,出乎人們想象,不僅在皖
中是個史無前例的大工程,即在華中,也是一個與人民生活切膚相關的大工程。這
是皖中勞動人民的驚天奇跡,是共產黨領導人民拯救舊中國的紀元。”
是的,為和平而戰的人們,他必定是和平建設的催生婆。他們不僅有決心有力
量打敗侵略者,也將有決心有能力整治好這片國土。建設道路雖然艱難,但人民信
賴他,因為他在領導人民打擊侵略者的時候,就已經著手和平建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