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中國大饑荒的製度因素 (圖)

(2007-07-18 12:54:54) 下一個


中國大饑荒的製度因素
作者:von

再論製度、技術與中國農業發展
作 者: 林毅夫著
出 版 社: 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0年1月 版次: 1
I S B N: 730104389 頁數: 369
開 本: 小32開 印張:

圖書簡介

再論製度、技術與中國農業發展: 本書是一本將製度和技術當作經濟體係的內生變量來研究的新製度經濟學的力作.《再論製度、技術與中國農業發展》一書是林毅夫教授繼1992年在上海三聯書店和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製度、技術與中國農業發展》(該書獲1992年度孫冶方經濟科學獎)之後,又一部以規範的經濟學方法來研究中國農村、農業和經濟發展中的製度與技術問題的專著。 中國改革開放尤其是農村改革取得了舉世公認的成就,中國農民的實踐引發了農村經濟體製的巨大變革和經濟的迅速發展,這說明勞動者不僅在適應體製,而且也在推動著體製變革。作者認為,農村改革成功的關鍵。。。。。。



  在林毅夫剛出版的《再論製度、技術與中國農業發展》一書中對中國大陸
1959-1961年為什麽會造成2300萬-3000萬農民的死亡以及為什麽是農民作出了
很好的解釋。

  學界對饑荒形成的原因有兩種解釋,一是食物供給不足論,二是98年經濟
學諾貝爾獎得主AMARTYA SEN發展的食物獲取權理論。 食物供給不足論是指由
於某種原因導致糧食產出大量下降,導致食物供應嚴重不足,饑荒發生。 SEN
的食物獲取權理論認為糧食供給不足論不足以解釋饑荒的發生,因為曆史上饑
荒的形成大部分不是供給不足引起的,而是平民的食物獲取能力不足引起的。

  影響一個人食物的獲取能力有兩個因素,即自身稟賦(收入)和糧食與其
它物品之間的相對價格。 SEN的理論主要是研究市場體係較發達國家的情況,
分析中國和曆史上的饑荒必須經過一定的修正。 拿1959-1961年以來的背景來
看,中國的製度嚴重不平等,由於戶口的區別,城市戶口居民的食物供應有定
量供給保證,農民消費的糧食隻是國家收購後剩下的部分,所以直接麵對糧食
產出波動產生饑荒的風險就留給了農民。

1、為什麽會餓死2300萬-3000萬?

  中國農村在1957年後進入高級社階段,農民的生產資料全被充進集體,並
且農民退出高級社的權利完全被剝奪,林毅夫在他1992年出版的《製度、技術
與中國農業發展》一書中說明了正是農民這種博弈能力的喪失導致農業產出無
以挽回的下降了,因為如果保留農民退出高級社的權利,農民發現高級社裏的
收益低於其單幹的收益,他就會退社:而如果剝奪了農民的退社選擇權利,農
民隻能留在高級社裏,高級社裏既無有效的激勵製度,又無完善的監督成員努
力程度的監督製度, 所以整體來說努力程度下降了, 相應的農業產出就會下
降。這為饑荒的形成埋下了炸彈,等著導火線來點燃。

2、為什麽是農民?

  中國大陸的人那時候有三種身份區分:農民、集體所有製職工、全民所有
製職工,其待遇差別漸次升高。就糧食獲得能力來看,國家通過一係列指標向
農村征購糧食,農民對征購數量很少談判能力,因為中國的資源流動已經通過
一係列的平衡方程計劃好了,因而農民隻能消費剩下的糧食,而城市居民享有
定量配給的權力。異議派的先生們如果認為這種依據身份來給予權利差別的製
度合理、民主(這個問題另文討論),那我可要唾棄你們的民主觀了。所以,
糧食產出一嚴重下降,饑荒便在農村流行。

3、什麽是饑荒的主因?

  糧食供給下降和城鄉居民之間糧食獲取能力的差別,何者是饑荒的主因?
林毅夫的回歸分析發現後者是主要原因。有興趣尋究詳細分析,不妨去看看北
大版的這本書,別去看報紙,那種偶爾漏出的真理碎片,異議派的先生們整理
不了。讀書要係統的讀。

送交者: von

原 題:回KK之一:大陸民主之荒謬:1959-1961年的說明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