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困難時期農村整社記實22.簡陽縣三類產品情況 收購價不合理

(2007-07-15 11:39:41) 下一個
困難時期農村整社記實

作者:惠文

22。簡陽縣三類產品情況

最近,縣商業局的楊局長要到成都去開會,組織了幾個人為他準備參加會議的材料。我也是被組織者之一,分配去搞三類產品的調查,回來也寫了一些交差的材料。在調查中,我了解到簡陽縣當前三類產品的一些情況。

三類產品是除了一、二類產品以外的,允許拿到集市上去交換的產品。簡陽縣三類產品品種繁多,據不完全統計,有200餘種。其中,中藥材有150多種,土特產有50多種。

去年5月份農村集市開放,社員領回了自留地後,三類產品上市量不斷上升,可以說是從無到有,由少到多。但是,當前上市量同1957、1958年相比,還差得很遠:種植麵積下降了62%,品種下降了58%,收購金額下降了7倍。

當前存在的問題有如下幾個:

一、部分三類產品作物的生產與糧食作物的生產,爭土地麵積、爭勞力。洛代區黃土公社永豐大隊,980.1畝土全部安排種了糧食作物,生薑、海椒、藥材種植指標的麵積安排不下去。1961年該大隊種海椒36畝,生薑46畝,今年一畝也沒有。石板區永寧公社,去年種有20畝青木香(藥材),為了多種糧食已全部犁掉。隨著土地麵積的轉移,勞力也隨之轉移。

二、部分產品的收購價格偏低,社員認為不劃算,不願意再種植。價格偏低的情況有二:一是收購價格大大低於自由市場價格。如:蓑草,每斤收購價為0.05~0.07元,市價為0.16元;棕片,每斤收購價為0.22元(出售10斤獎原糧1斤),而市價為1.20元(出售10斤可買黑市米3~4斤);幹海椒,每斤收購價為0.95元(出售100斤獎給貿易糧30斤),而市價為9~10元(出售100斤可以買到黑市米300斤左右);生薑,每斤收購價0.24元,而市價為1.30~1.60元。造成這種偏低的情況有兩種傾向:⒈社員的東西不願意買給國家收購部門,而願意拿到自由市場上去買。如,賈家鎮每場上市的棕片有200~300斤,國家收購部門1962年開年以來幾個月隻收購到6斤。⒉社員願把東西拿到外地去賣,不願在本地市場上賣。如賈家區山區產棕地帶的社員,把棕片遠運到華陽縣去賣,那裏牌價高於本地牌價一半左右。

二是品種與品種相比,有的價格偏低。要出售3~4斤蓑草才能買上一斤蔬菜,住在山區的社員就認為太吃虧了(山上產棕片、蓑草,壩下產蔬菜)。紅花畝產8~10斤,價值20餘元(每斤獎售糧1斤),白芷每畝產400~500斤,價值120~150元(每100斤獎售糧50斤)。社員認為種白芷劃算,願種白芷不願種紅花。萊菔子是蘿卜子的中藥名,作中藥賣,收購價每斤0.31元,作種子賣,每斤售價4~5元。社員閑暇上山割野草賣給牛奶場,每天可割100斤,能賣得4~5元;如果給收購部門揀香附子(中藥材),每天最多揀到1斤,隻能賣得0.11元。社員反映說:“挖藥不如割草、揀糞,不幹了!”

三、在經營管理上還有不少混亂現象。表現在:列入二類的產品的棕片、煙葉、花椒、幹海椒、苕片、荒貨等,國家收購任務尚未完成而上市交易的卻不少。市管會與有關方麵議定的價格(主要是家禽、家畜、禽蛋等),雖然公布了,但還未認真執行。有些本來是三類產品,可以拿到市場自由合法交換,但社員害怕沒收,不敢拿到市場正式交換,而在街頭巷尾、橋頭、馬路邊交換,引起市場秩序混亂,不好管理。

1962年3月21日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