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中國首次遠海考古發掘珍貴文物近萬件(組圖)

(2007-06-30 09:40:07) 下一個

  中國國家博物館水下考古中心5月8日宣布,專業人員在西沙群島光華礁附近海麵下的一艘南宋沉船“華光礁Ⅰ號”中打撈出水近萬件珍貴的古代瓷器。

資料圖片:考古人員在水下進行發掘

出水的部分文物

出水的部分文物

新華網海口5月8日電 中國國家博物館水下考古中心和海南省文體廳8日在海口說,專業人員在西沙群島光華礁附近海麵下的一艘南宋沉船中打撈出水近萬件珍貴的古代瓷器。

華光礁屬中國海南省所轄西沙群島範圍,位於永樂群島南部。

這艘位於環礁內側水下的古代沉船被命名為“華光礁Ⅰ號”。

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張威說,對“華光礁Ⅰ號”的考古發掘是針對瘋狂的文物盜掘行為的一次“搶救性反應”。

1996年中國漁民在潛水捕魚時發現了“華光礁Ⅰ號”。之後,不法分子采取野蠻手段用炸藥炸開沉船表麵,打撈出大批瓷器。此後對“華光礁Ⅰ號”的盜掘連年不斷。

張威說,此次發掘工作從今年3月15日開始,共曆時55天,出水近萬件文物,絕大部分為福建和江西景德鎮生產的陶器和瓷器,包括青白釉、青釉、褐釉和黑釉等生活用品和工藝品。

“華光礁1號”是目前中國在遠海海域發現的第一艘古代沉船船體,殘存船體覆蓋麵積約180平方米,船體殘長20米,寬約6米,舷深約3-4米,初步估計該船排水量大於60噸。

張威說,“華光礁1號”是一艘迷失在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上的沉船。唐宋以來,“海上絲綢之路”空前繁榮,當時的中國商船主要從廣州、泉州、寧波、揚州等地出發,途徑西沙群島、南沙群島到達波斯灣、紅海,乃至北非和地中海沿岸國家。

近年來,中國在近海地區的水下考古行動頻繁。2006年,水下考古研究人員對福建海域的“碗礁1號”進行了考古發掘。今年4月,廣州打撈局和廣東省文物部門啟動了對一艘被命名為“南海一號”的南宋沉船的整體打撈工程。

“華光礁Ⅰ號”沉船遺址發掘項目是中國海疆考古“十一五”(2006至2010年)發展規劃中的重要項目之一。此外,南沙群島海域水下文物普查和發掘,中國沿海地區和近海海域水下文物普查,全國海域水下文化遺址線索和資料收集研究,南海水下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中心及西沙群島水下考古工作站建設等也在計劃之中。

中國擁有300萬平方公裏的海洋國土和18000多公裏長的海岸線。據專家推測,僅在南海就有2000條以上的古代沉船,其中大部分為“海上絲綢之路”時期的商船。

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在巨大的商業利益驅使下,國際上活躍著一大批專門對水下文物進行商業打撈的所謂“尋寶者”,他們在南海的行動尤為猖獗。在近些年的海外藝術品拍賣會上,“水撈文物”紛紛以天價成交。

張威呼籲,中國應盡快加入《保護水下文化遺產公約》,通過國際合作製止盜掘中國古代沉船與文物的行為。

在中國去年重新公布的《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中,“海上絲綢之路”名列其中。此外,位於西沙群島的唐宋時期的“甘泉島遺址”被中國政府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後,它成為了目前中國最南端的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5月8日,中國遠海考古第一艘沉船西沙華光Ⅰ號部分文物三百餘件,首次在海口向媒體展示。

  據介紹,經國家有關部門批準,今年3月15日至5月8日曆時50餘天,由31位水下科考人員組成的西沙考古工作隊,在西沙群島對華光礁水下Ⅰ號沉船遺址和北礁沉船遺址,開展了搶救性發掘和水下考古調查工作,迄今共發掘並運送上岸文物近萬件,是次水下考古已投資400餘萬元。

  華光礁屬中國海南省西沙群島範圍,位於永樂群島南部。華光礁Ⅰ號沉船遺址位於華光礁環礁內側,1996年由我國漁民發現,1997年以來,曾多次遭到非法盜掘。

  關向東攝(中新社發)

——————

  五月八日,中國遠海考古第一艘沉船西沙華光Ⅰ號部分文物三百餘件,首次在海口向媒體展示。是次西沙華光Ⅰ號出水文物近萬件,陶、瓷器占絕大部分,初步判斷為南宋官窯出品。中新社發關向東 攝

  版權聲明:

  凡標注有“cnsphoto”字樣的圖片版權均屬中國新聞網,未經書麵授權,不得轉載使用。

  中新社海口五月八日電 (記者 關向東)八日下午,中國遠海考古第一艘沉船西沙華光Ⅰ號部分文物三百餘件,首次在海口向媒體展示。

  國家博物館館長助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張威在新聞發布會上介紹說,是次西沙華光Ⅰ號出水文物近萬件,陶、瓷器占絕大部分,初步判斷為南宋官窯出品。陶瓷產地主要為福建和江西景德鎮,陶瓷產品按照釉色分類主要有青白釉、青釉、褐釉和黑釉幾種,器型主要為碗、盤、碟、盒、壺、盞、瓶、罐、甕等。裝飾手法和紋樣豐富,並不乏精品。

  其中,出水文物裏南亞地區穆斯林風格的禮拜前洗手用“軍持”等用品,明顯是根據客商需求定製的商品。該沉船和遺物當視為唐宋以來中國商貿船隻通過“海上絲綢之路”,與外洋友好國家開展民間貿易的明證。

  據介紹,經國家有關部門批準,今年三月十五日至五月八日曆時五十餘天,由三十一位水下科考人員組成的西沙考古工作隊,在西沙群島對華光礁水下Ⅰ號沉船遺址和北礁沉船遺址,開展了搶救性發掘和水下考古調查工作,迄今共發掘並運送上岸文物三批近萬件,是次水下考古已投資四百餘萬元。

  華光礁屬中國海南省西沙群島範圍,位於永樂群島南部。華光礁Ⅰ號沉船遺址位於華光礁環礁內側。一九九六年由中國漁民發現,一九九七年以來,曾多次遭到非法盜掘,沉船遺址破壞嚴重。一九九八年國家博物館和海南省文物部門做過初步的試掘工作,出水文物近一千八百件。

  張威介紹說,考古隊在水下布置了五十個探方,每個探方四平方米,總發掘麵積約三百七十平方米。發掘直至船體,水深三米餘。華光Ⅰ號殘存船體覆蓋麵積約一百八十平方米,船體殘長二十米,寬約六米,舷深約三至四米,共發現十一個殘留的隔艙,除船體上層建築外,底層船體保存基本良好,初步估計該船排水量大於六十噸。該船是中國目前在遠海發現的第一艘古代船體,目前沉船仍保存較好,結構基本清晰。如能盡快提出打撈方案並付諸實施,將是中國又一艘極具研究價值和展示效果的古代沉船。

  據悉,海南省文物部門正對打撈上來的文物進行脫水、脫鹽等處理,並著手進行資料整理;預計將於今年年底至明年初,有關方麵將進行華光Ⅰ號打撈出水工作。

——————

保護古沉船 “撒謊”16載
2007-05-15 23:46:00 來源: 南方報業網 
  保護古沉船 “撒謊”16載

  “南海I號”打撈在即,陽江邊防支隊公開一段“幕後新聞”

  本報訊(南方日報記者張建明 通訊員張文兵 陳武華 劉廣輝)沉沒在陽江海域的“南海Ⅰ號”古沉船打撈序幕即將拉開。沉船被發現後,為何能靜臥海底20載而安然無羔?

  昨日,作為該海域執法部隊的陽江市公安邊防支隊負責人公開了多年守護的一些“幕後新聞”。尤其有趣的是,邊防官兵為保住海底古沉船的秘密,不得不撒了16年的“謊”,如今講起,官兵們都感慨萬分。

  看到漁船就說“海底有炸彈”

  “南海Ⅰ號”是在1987年夏天發現的,但在最近各媒體大幅報道前,國家有關方麵一直未向外界披露詳細的信息,關於“南海Ⅰ號”的一切都是秘密。

  1987年,剛剛組建的陽江邊防支隊就接到了警戒保衛沉睡海底的“南海Ⅰ號”安全的任務。

  陽東縣東平鎮一帶的很多漁民都記得,從那以後,他們駕船經過距東平漁港約20海裏的一片海域時,總會看見公安邊防的巡邏艇在遊弋。每當漁民準備下網,官兵們就會駕艇趕過來,禮貌地說:“這裏海底有當年外國侵略部隊扔下的炸彈,捕魚很危險,請馬上離開”。

  16年裏,官兵不斷重複這個“經典”的理由,勸說不知情的漁民離開“南海Ⅰ號”海域,防止拖網、拋錨對沉船造成損害。

  在漁民群眾麵前說了“謊”,官兵們難免心存不安,但大家相信,他們知道真相後會諒解的。

  演繹新版“列寧和衛兵”故事

  2002年初,國家和省的考古工作人員悄悄進駐東平,開啟初期水下考古發掘。考古隊租住鎮上某賓館兩層樓安營紮寨,每天清晨出海打撈文物,傍晚返航回賓館清理,人數最多時達40人。陽江邊防支隊組織警力在賓館附近24小時執勤,保衛工作滴水不漏,一隻飛鳥也進不來。

  記者還聽到了一個“列寧和衛兵”式的故事。這年5月的一天上午,北京一位考古學教授被派來東平指導打撈。教授隻身一人來到賓館,因為事先沒有接到通知,執勤官兵堅持要核實身份,不予放行。直到陽江市文化部門來人解釋,交付了名單,才讓這位教授進入。事後,執勤的官兵向他表示歉意,教授卻稱讚說:“有你們這麽認真保護文物打撈,我們還有什麽不放心的呢!”

  2003年起,“南海Ⅰ號”的打撈計劃逐漸公之於世,陽江邊防官兵的保衛工作才由秘密轉入公開。這個秘密,被可愛的邊防官兵一絲不苟地嚴守了整整16年!(來源:南方都市報)

——————

“南海一號”整體打撈正式開始
2007-05-18 08:33:09 來源: 南方報業(廣州) 

  17日下午,陽江海域近乎風平浪靜,人們期待已久的水下考古大戲正式“開演”:“南海Ⅰ號”整體打撈開始。



5月17日,打撈“南海一號”的沉井下水

“南海Ⅰ號”整體打撈正式開始 沉井順利下潛

  南方都市報5月18日報道,17日下午,陽江海域近乎風平浪靜,人們期待已久的水下考古大戲正式“開演”:“南海Ⅰ號”整體打撈開始。

曆經整整8天時間的海上曲折旅程後,前日中午,由廣州打撈局承造的“南海Ⅰ號”特製鋼沉井終於運抵陽江海域打撈現場。

經過1天的緊張工作,昨日上午,沉井下水基本準備就緒。省文化廳等有關部門負責人和工作人員一大早即從陽東縣東平漁港碼頭出發,趕赴打撈現場。上午9時30分,本報記者趕到現場時,“南海Ⅰ號”打撈人員正在抓緊完成吊機調試、沉船最後定位、沉井焊接位切割等準備工作,現場十分繁忙和緊張。

沉井於昨天下午2時下水。一切就緒後,“南天龍”吊船升起巨臂,將巨型沉井從駁船上吊起,緩緩移至“南海Ⅰ號”沉船上方位置,並緩緩下降。為保證沉船的安全和下降位置的準確性,打撈人員為這個過程留下了充裕的時間。直至下午4時本報記者離開現場時,已浸入海水中的沉井頂部距海麵僅有3米。工程人員告訴記者,沉井從下海到潛下28米海深,需要一天時間。接下來,將沉井壓入海底淤泥的一環,將最為關鍵和緩慢,至少需要一周時間。

原定在古沉船周圍打下12根定位樁,圍成一個“鋼籬笆”,以便沉井下降,準確地籠住“南海Ⅰ號”。但在昨日實際操作中,12根定位樁原封不動留在船上,改采用直接下放沉井的方式。據了解,定位樁要在沉井下壓完畢後再打下,如果沉井在海水中表現穩定,則定位樁甚至有可能不用。

據悉,沉井下壓完畢後未來數天,“南海Ⅰ號”打撈指揮部將派潛水員在水中穿妥36根底梁,並密封上沉井,分離上下沉井,最後將上沉井連同“南海Ⅰ號”打撈出水,下沉井則仍然留在海底。

十幾分鍾,沉井紮入海

為避免驚擾,昨天,“南海Ⅰ號”整體打撈第一步關鍵環節——投放沉井,悄然在陽江海域萬頃碧波上上演。包括央視在內的各路記者一天先後三次探訪海上營地,均未能親眼見證沉井下落海麵的一瞬。

500噸的巨型沉井經過海上數日顛簸、躲避風浪後,於前天正式抵達“南海Ⅰ號”作業現場。橙紅的巨型沉井,在湛藍的海天一線間顯得格外耀眼,然而置身於遼闊無垠的大海之上,之前龐大的身形霎時變得小巧。記者在打撈現場看到,負責前期清理凝結物工作的“南天柱”號如今靜守一邊,交通部廣州打撈局排行“老二”的起重船“南天龍”號、停放沉井“重任201”號並排地停泊於核心作業區,它們是昨天承擔打撈任務的主角。

先下沉井再打定位樁

“南天龍”是起重900噸的全回轉起吊船,是廣州打撈局僅次於亞洲第一吊——“華天龍”號的重型海上起重船,投放沉井的關鍵環節就由它完成。從昨天一早開始,身著橙色外衣的廣州打撈局工作人員就乘著“小鐵筐”,由“南天龍”的巨臂吊到沉井頂部開始準備工作。同時,沉井身下也有數名工作人員用電鑽切割用於固定在駁船“重任201”號上的焊點。海麵之上,時時傳來“嗞——嗞”的切割聲,火光四溢。

距離“南天龍”不遠處,打樁船、停放12根粗定位樁的駁船、拖船“穗救拖30”,連同打撈核心區域的起重船“南天龍”、駁船“重任201”號、南天柱,一共有至少6艘船在作業現場。

不過,對比之前的打撈方案,昨天的打撈工作略有調整,“下沉井”先於“打定位樁”完成。據打撈局工作人員解釋,此舉是由於海上連日惡劣天氣影響了打定位樁的進度。相關打撈專家決定,抓住昨天風平浪靜的難得好天氣,先下沉井,隨後再打定位樁。

記者守候海上的一個小時內,打撈進度格外緩慢。上午11:10,“南天龍”號兩個起重分別為450噸的主吊鉤開始緩緩垂落,巨鉤直接投放於沉井之內。接下來,工作人員在沉井內進行了一連串工序,將巨鉤緊緊鉤住沉井頂部的鋼梁。12:20,吊繩開始緩緩拉直。隨後將近一個小時的時間裏,另一個450噸吊力的巨鉤下落、鉤住沉井、拉直吊繩,全過程進行得甚為緩慢、謹慎。

20潛水員輪流下水監控

據現場工作人員介紹,下午兩點,巨型起吊船“南天龍”號揚起10層樓高的吊臂,緩緩將500噸重的沉井擎起。巨臂之下,“穗救拖30”將托載沉井的駁船“重任201”號從巨型沉井下“抽”走。下午兩點20分,“南天龍”號巨臂輕輕下垂,吊繩下放,“沉井”寸寸紮入海平麵之下。十幾分鍾後,橙紅色的巨型沉井全然潛沒於湛藍的海水之下……由此,“南海Ⅰ號”整體打撈的步驟正式轉入神秘莫測的海底。

離“南天龍”數十米遠的“南天柱”號由前期探摸船,變身為“潛水作業船”。沉井下水之後,船上20名潛水員整裝待發、輪流下水,準備隨時下海監控沉井在海底的情況。船上的工程人員告訴記者,盡管沉井上安裝了在工作指揮船中可以監控的“電子眼”,但仍需潛水員在水下獲取必需的即時信息才能確保萬無一失。

該工程人員還透露,打撈隊伍將沉井下放到海底後,將及時通過DGSP衛星定位係統進行位置調整,直到與海底淤盡頂端齊平。沉井從下海到潛下28米深、正對“南海Ⅰ號”頭頂的位置,大約需要一天時間。接下來將沉井壓入海底淤泥的一環,將異為關鍵和緩慢,至少需要一周的時間。“慢功出細活,以保證沉井能將古船全身罩住,但不傷其一毫一厘。”

水下考古專家張威:“南海Ⅰ號”遠不值3000億美元

中國國家博物館水下考古專家張威昨日做客網易新聞會客廳時指出,“南海Ⅰ號”“船上文物的總價值沒有報道的那麽玄”,“關於價值的問題,價值超過三千億不可能”。並表示,其價值不可能與兵馬俑媲美。張威是“南海Ⅰ號”前期水下考古及打撈工作的親曆與主持者,考古打撈隊隊長。

主持人:1987年在我國廣東陽江海域發現的中國古代“南海Ⅰ號”航船殘骸,據說可能帶來的總價值超千億美元,有的報道說會超過三千億美元?

張威:我首先聲明三點,我們是首都博物中心,關於價值的問題,價值超過三千億不可能,這個船的身份可以肯定是一個遠洋的貿易商船,跟南宋皇帝沒有任何的關係。因為年代要比那個時候早,是南宋中早期的船,不是晚期的。因為船出的年代最晚是南宋早期的,沒有再晚的貨幣了。可以作為一個年代的證據。另外從出水的貨物的瓷器都比較明顯。

主持人:就是南宋時期的貨船?

張威:都是。

主持人:貨船上有錢幣?

張威:有不少,當時中國銅錢在東南亞一帶是很流通的,當時宋代貿易有很多錢在船上攜帶。

主持人:最開始的時候,我們談到目前報道關於船上的價值好像說得很玄。

張威:不是一點誇張了,誇得也太離譜了。

主持人:您能不能給我們介紹一下,船上的這些文物的價值到底有沒有說的那麽大。網上說有六萬到八萬件文物?

張威:我預測六萬和八萬有點多了一點。因為船不是完全被保護下來了,比如說這條船深五米,但是也隻有三米多了,什麽建築也都沒有了,可能剩下1/3的艙比較好的。現在現場反饋有六萬到七萬之間,當然,我希望它越多越好。還得這樣理解,因為它是為了商品運輸,就是一捆一捆的,件數是很多的,但是種類沒有那麽多,重複率非常高。

主持人:還有人把“南海Ⅰ號”和兵馬俑相比,說按“南海Ⅰ號”一旦打撈出來以後,價值可以與兵馬俑媲美?

張威:這是堅決否認的。西安市民還有西安的文物部門對這個提出過異議。我們以前的工作當中肯定不會提出這樣的問題,不能這樣講。因為它沒有可比性,兵馬俑隻是發掘了一小部分,這是沒法比的。但是南海沉船也非常的重要,但是它跟兵馬俑還是比不過的。比如說“南海Ⅰ號”的瓷器精品相當多,大陸貨也不少,而且這樣比也不科學,從年代來比也不對。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