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哲遠:安徽“大躍進”時期的狂熱者

(2007-05-08 11:25:42) 下一個

安徽“大躍進”時期的狂熱者

飛揚軍事 -> 春華秋實 -> [原創]安徽
“大躍進”時期的狂熱者
哲遠 2006-09-10 14:28
作者:哲遠 KRf8v!=[ 

一段江淮大地的痛苦曆史,一位安徽人民無法寬恕的政客,一首留給後人的哀怨淒涼的樂曲…… }'9 w "X 
E o}0FzND? 
六十歲左右的、生活在安徽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人對曾希聖這個名字是不會陌生的。如果將曾希聖的一生分為三個階段的話,那麽建國前,此人可敬;建國後主政安徽期間,此人可恨;離開安徽後,此人可憐。 M>-zE\^[M 
戰爭時期,曾希聖頗有貢獻。一定要給曾希聖授予軍銜的話,授個大將應該沒有異議。鑒於與本文的主題關係不大,用兩個字表述:可敬。
 
哲遠 2006-09-10 14:33
[原創]安徽“大躍進”時期的狂熱者 LTDzL) | 
作者:哲遠 cn$fu])o 
一段江淮大地的痛苦曆史,一位安徽人民無法寬恕的政客,一首留給後人的哀怨淒涼的樂曲…… >zax4u 
dtef 
一,狂熱的舉動 SzbdGY>E 
1951年起,曾希聖長期擔任中共安徽省委書記、第一書記,在社會主義改造期間及“大躍進”之前也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 8.U/GKYV 
在一點成績麵前,曾希聖卻產生了驕傲自滿的情緒,對人民的疾苦自然也就不那麽敏感了。 f =3nHg 
眾所周知,1958-1961 年的大躍進,是中國曆史、甚至是人類曆史上一場人命損失最慘重的災難。 HKe( g[CA_ 
1957年9月,中共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了《農業發展綱要十四條(修正草案)》,這實際是農業“大躍進”的綱領。11月13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提出了“大躍進”的口號。1958年5月召開的中共八大二次會議是發動“大躍進”運動的一次重要會議。會議製定了鼓足幹勁,力爭上遊,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通過了第二個五年計劃,提出了一係列不切實際的任務和指標。 x;_!BcQ 
曾希聖在“大躍進”中是瘋狂的。他緊跟毛澤東的步伐,不恤民力,推波助瀾,把個安徽省整個變成了“共產主義烏托邦”的試驗場。他執掌下的安徽同樣在農業上提出了“人有多大膽,地有多高產”的荒誕口號,大放特放虛假的“高產衛星”,並不顧實際情況強製發動“大辦人民公社”運動,隻用了一個多月時間就在全省實現了“人民公社化”。在1958年的抗旱工作中,曾希聖提出的口號更是過了頭,《安徽日報》刊出的通欄標題寫道:“端起巢湖當水瓢,哪方幹旱哪方澆”(連當時極左的毛澤東看後都說:“搞經濟事業跟作詩是兩回事。什麽‘端起巢湖當水瓢,哪方幹旱哪方澆!’,我就沒有端過。大概你們安徽人是端過的,那個巢湖怎麽端得起?”)。生產上的瞎指揮、虛報浮誇和“一平二調”的“共產風”極大地損害了農民的利益;在水利建設方麵,提出了“三年實現淮北河網化、全省水利化”的口號,一窩蜂地上馬許多大型水利工程,施工中違反自然規律,盲目搶工期,造成極大的浪費,而巨大的土方任務更使農民苦不堪言;在“大辦鋼鐵”運動中追求“高指標、高速度”,冶金係統盲目建設“小高爐”1260座,產品質量低,經濟效益差,同時在城鄉掀起“群眾性大煉鋼鐵”的“熱潮”,白白耗費了大量資源、材料和人力、財力;最為嚴重的是,安徽省1958年至1960年三年實際糧食總產量僅為452.02億斤,卻“估產”為820.91億斤。“高估產”帶來“高征購、高銷售、高調撥”,把農村餘糧征收殆盡,導致1959年和1960年安徽農村出現了大饑荒。   YY^Q;M- 
在曾希聖急於求成的思想指導下,安徽許多地方都發生了嚴重的強迫命令,造成了不應有的損失。另外,在曾希聖錯誤的影響下,安徽省在繼“反右派”嚴重擴大化之後,又進行了反右傾機會主義的鬥爭,黨內民主生活和社會政治生活受到嚴重損害,助長了“左”傾錯誤的發展。 .P;h*,_,_q 
1958年9月9日廣西環江縣放出畝產水稻13萬斤的特大“衛星”,轟動神州,震驚世界!創下了世界吉尼斯“吹牛”最高紀錄。 )u>A}`oe 
安徽也不甘落後,也不能落後!一顆顆“萬字號”高產“衛星”相繼放出。一時間,“衛星上天,餓殍遍地”。吹出了高產,上麵自然要下達高征購任務,糧食征繳後,饑荒出現了。安徽人民將這段痛苦時期稱為刮“五風”,即“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中發生的“共產風”、浮誇風、命令風、幹部特殊風和對生產瞎指揮風。 ;w'P.S}Ui 
刮“五風”時,安徽老百姓說:“解放前受難,吃飯;解放後享福,吃粥。”說“吃粥”還是客氣了,安徽的很多地方連樹皮都吃光了!淩誌軍在《曆史不再徘徊——人民公社在中國興起和失敗》一書中介紹:鳳陽縣一年裏發生人吃人事件六十三起! n\~(*t|b 
安徽風陽是明太祖朱元璋的故鄉。這個縣的梨園公社小崗生產隊合作化前有34戶175人,30頭牲畜,1100畝耕地,每年生產糧食18至19萬斤。1956年入了高級社,頭一年收了16.5萬斤糧食,賣給國家4萬多斤。之後23年再也沒賣過。到了1960年,小崗生產隊隻剩下10戶39人,一頭牛,100餘畝耕地。在三年中非正常死亡60人,76人背景離鄉,尋找活路。1962年“責任田”收回,隻收糧食965斤,除留了900斤種子外,每人僅分到了一斤半小麥。 4Js r`cd 
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曾希聖是把實事求是優良傳統拋棄地最徹底的領導人之一。當然,在那個全黨上下都不實事求是的時代,我們很難要求曾希聖比最高領導人還要高明。問題是曾希聖在安徽大搞浮誇風是全國有名的,是創造性地發展了“左”的錯誤,其直接後果就是安徽在1959-1961年餓死人的絕對總數(439萬)列全國第二(僅次於人口總數比安徽省多一倍以上的四川省),而餓死人的比例列全國第一。據《中國人口年鑒·1985》提供的數據,安徽省1959-1961年間總人口淨減439萬人,相當於該省1960年人口的14.427%,而在1951-1957年間,安徽人口每年平均增加65萬以上。按全國平均比例看,安徽多餓死了200多萬人。1959至1961年安徽省因饑餓而死的人數到底有多少,這點已很難說清了。《安徽省誌-人口誌》承認有407萬;《新中國50年統計資料匯編》中顯示:1958年底安徽人口為3394萬(其中農業人口2908萬,非農業人口486萬),1961年底為2988萬(其中農業人口2550萬,非農業人口438萬),淨減406萬。對此,曾希聖難辭其咎,他後來不得不承認自己“對人民犯了罪”! (QkCy+ 
1960年3月,周恩來接到一封署名“一位不願署名的政協委員”的來信。信中反映:安徽和縣和無為縣糧荒嚴重,曾發生餓死人事情,有些農民逃亡在外,有的拋棄兒女,幹部作風惡劣。 Vj|{]/(cj 
曾希聖在安徽為極左路線的推波助瀾還導致了不少安徽人背井離鄉,流離失所。“乞丐之鄉”在安徽的“曾希聖時代”得到了最大的詮釋。 Cj]oFY 
嚴重缺糧和餓死人,這種事對於一個黨、一個國家及其領導人來說,非同小可。接到信的周恩來立即批給曾希聖(周恩來的手稿如圖),請他閱後派人前往兩縣一查,他強調說:“這類個別現象各省都有,尤其去年遭災省份,更值得注意。”無法證實曾希聖是否答複了周恩來,但安徽的嚴重饑荒問題在七千人大會上才被揭露。 t3xCPzZ 
《新中國50年統計資料匯編》427頁: O0 .fl 
年份     糧食產量(萬噸) n\qLffjP~ 
1949       639.2 :aPm~|LEH 
1950       675.0 /kY/Mx8Y 
1951       877.5 vFvx_LIcB 
1952       891.5 Q4R}L3z3 
1953       908.4 1954       777.3 /NW>vwcG& 
1955       1152.9 `=];PAWz 
1956       908.8 lJts%~H$ 
1957       1027.0 Pjg yUm 
1958       884.5 r;!_}u 
1959       701.0 rm{%|X{_ 
1960       674.6 tdL()2  
1961       629.0 t(R>Fe/#E 
1962       670.7 @+j_3x ! 
1963       697.7 stfNYe 
1964       812.1 c-VF3\W 
1965       966.6 4a#O#q?# 
曾希聖在安徽工作的最後四年(1958-1961),安徽省糧食產量逐年下滑。1961年降到最低點,比1949年的639萬噸還要少10萬噸!難怪最後三年安徽餓死那麽多人,而此時安徽的人口比1949年(2787萬)增長了五分之一。安徽糧食生產的複蘇,恰恰是在曾希聖調離安徽以後(1962年2月,李葆華任中共安徽省委第一書記)。 {\G]&( 
曾希聖還算是有良心的。麵對饑荒遍野的慘狀,他翻然轉變。1961年4月提出在農村實行“按勞動力分包耕地,按實產糧食記工分”的聯產責任製辦法。這實質上就是搞“包產到戶”,也就是對“人民公社”的否定。7月,毛澤東路過蚌埠,曾希聖在火車上匯報了推行“責任製”的情況。當時已了解到饑荒情況的毛澤東聽後同意他“試驗”,於是他就放開膽子在全省各地大力推行責任田。安徽搞責任田的成功很快在全國引起連鎖反應,這使對“人民公社”的“一大二公”情有獨鍾的毛澤東如芒刺在背。12月,農村形勢略有好轉,毛澤東要曾希聖把責任田變回去,曾希聖說:“群眾剛剛嚐到甜頭,再讓群眾搞一段時間吧?” 曾希聖的良心發現,應該予以肯定,但是他永遠無法彌補他對安徽人民犯下的嚴重錯誤。
 
哲遠 2006-09-10 14:34
[原創]安徽“大躍進”時期的狂熱者 oV~=!A 
作者:哲遠 %Wv(o7 
一段江淮大地的痛苦曆史,一位安徽人民無法寬恕的政客,一首留給後人的哀怨淒涼的樂曲…… n'qVf52- 
zkz 7(: 
二,專製 KYNKsf\X 
建國後,戰爭年代人稱“曾胡子”的曾希聖漸漸“發福”,被稱為“曾胖子”。曾希聖個性很強,老虎屁股摸不得。在安徽,有人稱他為“曾霸王”。可見工作作風強硬,比較霸氣。曾希聖在安徽期間大搞“一言堂”。在安徽,差不多一切要依曾希聖說的辦,不管正確的或是錯誤的。 jB\{_hRG 
“大躍進”中安徽的中心問題是省委的問題,省委問題的中心問題則是曾希聖的問題。 H)cbp, 
俗話說,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曾希聖和三個臭皮匠也不能合在一起,合在一起,也是別人做老鼠、他做貓,這是非正常的黨內關係。 V_Zwgb! 
曾希聖是按照自己的麵貌來改造安徽的黨,改造安徽的社會。他改造黨的方法,不是無產階級的方法,無產階級改造社會,要團結社會上90%以上的人,曾希聖采取的方法是團結少數,壓製多數。在一定程度上,已經達到了他的目的。看他的眼色辦事,看他的語氣辦事,看他的態度辦事,不是實事求是的,這就違反了馬列主義。 1$t9,> ^r 
1957年“反右運動”時,中共中央曾下發文件列出“劃右派的六條標準”,曾希聖又另加了反對強製推行他的農業“三改”政策和反對所在單位主要領導的兩條“右派標準”,結果當時安徽省打出的“右派”的人數在全國名列前茅,至於平時工作中他傷害的幹部應當更多。 ;gC9X? 
1959年1月24日,中共安徽省一屆三次會議在合肥召開,通過決議:繼續反對右傾保守思想,繼續鼓足幹勁,為實現比1958年更大、更好、更全麵的“躍進”而奮鬥。2月7日省委批轉《關於<桐城縣鬧糧問題的真相>的報告》,嚴厲指出:叫喊糧食緊張,實質上是否定“大躍進”、人民公社和總路線。省委號召進行“反瞞產鬥爭”,同時,提出了更高的農業生產指標。會後,安徽省委書記處書記、付省長張凱帆到含山、和縣農村調查。看到農村已經餓死了人,他憂心如焚,趕回合肥,要求向省委常委會議匯報。曾希聖對他說:“你不要匯報了,你為什麽總看陰暗麵,不看好的呢?好的是主流。老張(曾與張是老戰友),我看你是有點右,要注意。” HcLW/ M7L 
1959年7月3日張凱帆前往家鄉安徽無為,行前嚴令不準提前通知,以防作假。一路揭開公共食堂的鍋蓋查看,哪裏有糧食!全是白水清湯,裏麵僅漂浮著幾片菜葉!夜宿巢縣,遇到省委書記處候補書記陸學斌和楊傑。陸、楊告訴張凱帆:“無為情況比巢縣還要嚴重!” 4日,張凱帆一行進入無為。無為是安徽沿江富庶縣份之一,但眼前情景卻令張凱帆怵目驚心!農村公共食堂基本上斷糧停炊。路上行人大都麵有菜色,走路不穩,拄著拐棍;孩子們更是餓得不成人形;因為勞力銳減,許多農田尚未插秧。很多群眾認識張凱帆,紛紛訴說:“我們現在還不如以前的雞,雞一天還有兩把米。”、“聽說上頭規定每人每天發二兩糧食,發到我們手裏才好。如果發到公共食堂,層層克扣,我們連一點也見不到了。”、“把自留地還給我們吧,我們種點瓜菜也好度命。”……有的甚至下跪哭訴:“張省長,救命!”…… j@he$_ 
可是曾希聖這位省委第一書記做了什麽呢? o$'~`Hha 
8月1日,省委常委開會,批判張凱帆。列席廬山會議的一位安徽省委書記處書記趕回合肥,組織發動對張凱帆的批判。 5_g %$+ 
8月4日,中共安徽省委給中共中央寫了《安徽省委書記處書記張凱帆下令解散無為縣食堂》的報告,派專人急送廬山。 ^hz3O^o{ 
8月10日,毛澤東批示安徽省委關於省委書記處書記張凱帆問題的報告:“我懷疑這些人是混入黨內的投機分子”,“右傾機會主義分子,中央委員會裏有,省級也有。他們有的是‘高崗集團’的漏網殘餘,現在又在興風作浪,迫不及待,急於發難。” J  bg -r? 
9月19日,中共安徽省委擴大會議通過了《關於張凱帆、陸學斌反黨聯盟的決議》。張被定為右傾機會主義分子,指責的罪過有:房屋還原,自留地還原,夥食還原(解散食堂),市場開放、魚塘開放 (可以讓農民養魚蝦)等。宣布“將張凱帆開除黨籍,撤消副省長等職務,並責令其徹底交待包庇反革命分子及其他重要問題。” K p*+A 
12月12日,安徽省檢察院同意了當天省公安廳提請的“依法批準逮捕張凱帆”的報告。張愷帆被囚禁207天,經批鬥後送淮北某礦山勞動。其妻及親友受到了株連,有6人慘死,全家被趕出省府大院。直到1962年 7月20日,中共安徽省委才宣布:撤銷《關於張愷帆、陸學斌反黨聯盟的決議》。
 
哲遠 2006-09-10 14:36
[原創]安徽“大躍進”時期的狂熱者 [Q ra[-i 
作者:哲遠 S0iS/}k 
一段江淮大地的痛苦曆史,一位安徽人民無法寬恕的政客,一首留給後人的哀怨淒涼的樂曲…… At Yzbt 
o:ABvw{x 
三,掀翻不可一世的“霸王” zL|eSrY 
七千人大會時,全國被定為重災省的有河南、山東、甘肅、青海四省,安徽沒有包括在內。在1月底中央準備結束會議的時候,中央收到一封來自安徽的匿名信和另外的幾封來信。幾封信幾乎都是同樣的內容:話沒有講完,憋著一肚子氣。省委壓製民主,不讓人講話。 s[ /7\W; 
安徽和全國其它省(區)的一些(匿名)信可能是促使毛澤東做出延長會期、開“出氣會”決定的一個重要因素。 )!nGUr5He` 
而曾希聖呢,還想繼續隱瞞真相。他居然請彭真捎話給劉少奇,讓劉少奇給安徽代表再鼓鼓勁。 d }vy\ E 
1962年1月30日晚上,劉少奇參加安徽代表的全體會議。劉少奇說,他來到安徽組的目的,是想搞清楚安徽到底是個什麽性質的問題,問題的嚴重程度怎麽樣? R!&W iQ0 
劉少奇對曾希聖說,你不是請彭真讓我給大家鼓鼓勁嗎?假如相當多的人肚子裏還有氣沒有出完,越鼓,氣就越多,不會有幹勁的。要鼓幹勁,首先是出氣的問題,充分發揚民主的問題。 k7A~`Ev 
劉少奇說:安徽這幾年出現的非正常死亡、農業減產,工業現在也減產,明年還要減產,生產力遭到嚴重破壞的情況。到底是什麽原因?天災是主要的,還是工作中缺點錯誤是主要的?安徽的蓋子還沒有徹底揭開。 } ]} q 
1962年2月3日下午,在天怒人怨聲中,曾希聖被迫作檢討。他說:一是對中央和毛主席的指示沒有認真研究,不求甚解,貫徹不力;二是實際上形成了對中央封鎖消息;三是對中央有些部門傲慢、胡亂頂撞,對友鄰地區關係沒搞好;四是對同級和下級不民主,不以平等態度待人。所有這些,都使黨受到了嚴重損失,使人民受到了嚴重損失,使工作受到了嚴重損失,造成了嚴重非正常死亡,破壞了農村生產力……1959年、1960年安徽農村工作錯誤是主要的,教訓是非常沉痛的…… $fe1t8{t= 
曾希聖的檢討多次被憤怒的代表打斷,有人泣不成聲、有人怒火萬丈,甚至高呼極端口號。如果不是劉少奇極力維持秩序,很難想象當時會發生什麽事。這天的會議中曾希聖連個座位都沒有,最後還是自己找了把椅子坐到了會場邊上。 izgrgv8w 
劉少奇說:饑荒問題嚴重的有山東、河南、甘肅、青海幾個省,安徽本沒有算在裏麵,但安徽問題比河南嚴重,比河南嚴重的是把問題一直包到現在,直到這裏還不講老實話。講假話是不允許的。今後,再講假話要立即開除黨籍,不管是誰,30年黨齡也要開除黨籍。 ~ed-ryQ! 
2月9日,劉少奇宣布曾希聖調離安徽,專任華東局第二書記,李葆華任安徽省委第一書記。 # fiD( 
安徽的“曾希聖時代”就這樣過去了。 J2F 
在七千人大會上,曾希聖遭“批判”的罪名應該是兩個:在“大躍進”中的錯誤和搞“包產到戶”的“錯誤”。在當時毛澤東堅持“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的所謂“三麵紅旗”的情況下,“批判”的矛頭顯然更多地還是指向他推行的“包產到戶”的農村政策。 xcaxv v 
我們有理由相信:曾希聖在“大躍進”中的錯誤太大,激起了天怒人怨,導致了批判他“包產到戶”的正確決策的升級。當然這與毛澤東堅持所謂的“三麵紅旗”有相當大的關係。 Q"<0TM8 
“出氣會”後曾希聖乘車去上海赴任。經過安徽時他沒有下車,淚流滿麵。不知是覺得愧疚,委屈,還是害怕?
 
哲遠 2006-09-10 14:38
[原創]安徽“大躍進”時期的狂熱者  W0_L{Y= 
作者:哲遠 \Se#50 
一段江淮大地的痛苦曆史,一位安徽人民無法寬恕的政客,一首留給後人的哀怨淒涼的樂曲…… glKRG*Q 
lF!` bUz7 
四,最後的可憐歲月 U~ :z 63 
曾希聖被免去安徽省委第一書記後,無疑是很痛苦的。雖然專任華東局第二書記,但基本上是賦閑在家。曾經雄踞一方、叱吒風雲的人物,突然閑得無事可做,他會想些什麽呢?對安徽死了那麽多人,他是否有過深刻的反思? D@Lb+# n2' 
兩年前出版的《曾希聖傳》描述:他曾表示“非常內疚,對不起黨和毛主席,對不起安徽人民,對不起安徽黨組織和廣大幹部,心裏十分沉痛!”。當他賦閑在家時,還一直琢磨如何才能提高糧食產量,為了不誤農時,加快農民的插秧速度,還親自動手研製插秧機,並在家裏的花盆、麵盆、洗澡盆上做育秧試驗。一切的一切都沒有離開過糧食的增收問題…… h)cW:L 
“文化大革命”中,“三自一包”和“單幹風”受到更猛烈地批判。曾希聖被說成是“安徽的黑手”,日子當然更加艱難了。曾希聖受到點名批判,直至被押到安徽批鬥。1968年7月15日曾希聖死於癌症。 i4a# U 
臨終前,曾希聖斷斷續續地說:“出路在於改革農村體製……出路在於改革……”
 
哲遠 2006-09-10 14:39
[原創]安徽“大躍進”時期的狂熱者 v"-u7bNut 
作者:哲遠 Sc^@i6; 
一段江淮大地的痛苦曆史,一位安徽人民無法寬恕的政客,一首留給後人的哀怨淒涼的樂曲…… \bw. {x 
'[gv 
“大躍進”是中國人民最痛苦的一段曆史,安徽人民更是深受其害。曾希聖是一個對安徽人民犯下嚴重錯誤的政客,盡管在下台前做了短暫的補救措施,盡管在最後的日子裏有過深深的內疚,但也至多稱得上是個後期冷靜的狂熱者。 {k+97b>* 
曾希聖的嚴重錯誤應當永遠地被寫在安徽曆史,甚至中國曆史上。 i-(:5TW q 
(全文完)
 
鎮南石 2006-09-10 14:41
曾希聖是黃埔軍校的畢業生,算得上是紅軍情報(技術偵察)工作的創始人之一。 [3Gc, 
曾希聖一解放即是安徽省的一把手,直到1962年2月中央召開擴大會議(七千人大會)後倒台,在安徽執政十餘年。他的倒台...曾希聖在七千人大會上挨批,主要是因為他在“大躍進”期間積極推行極左路線。
 
鎮南石 2006-09-10 14:50
1961年2月6日曾希聖鄭重其事地跟各位書記宣布:“各位書記,今天我要向大家宣布一項重大決策!我要在安徽農村推行聯產承包責任製。”會場一片沸騰。大多數地、市委書記很興奮,覺得走這條路有前途。但也有人表示憂慮,怕犯方向路線錯誤,擔心中央不同意。曾希聖決心已下,毫不畏懼,斬釘截鐵地說:“隻要能使人民渡過難關,我曾希聖就領著全省人民走這條道!” 0T+x* ! G 
他便召集秘書班子製定了《關於包產到隊、定產到田、責任到人的試行辦法草案》,隨後提交省委常委討論研究,並報中共中央和毛澤東批準,準備在全省範圍內推廣“責任田”。 voU/Pop8WV 
1961年7月12日,毛澤東從南方視察回北京路過蚌埠,通知曾希聖前往匯報。曾希聖接到通知後,感到這是一次說服毛澤東的機會。在匯報中他著重提到了“責任田”的問題,說:“過去生產隊隻有隊長一個人關心產量,社員隻關心自己的工分,現在不僅隊長關心產量,而且每個社員也關心產量,甚至比隊長還急,農民都說‘責任田’好。”毛澤東聽後回答道:“你們認為沒有毛病就可以普遍推廣。”
 
江河 2006-09-10 15:16
哲遠先生與鎮江軍的"侃一侃西南王李井泉"是姊妹貼! q4]v0;M 
說了四川說安徽. #f(sir8 
鎮將軍: xvcyYtofF 
1961年2月6日年曾希聖就提出包產到隊、定產到田、責任到人與劉少奇62年提出的"三自一包"是不是一會事? ~lb 
七千人大會後曾希聖被撤職,毛澤東沒表態.
 
哲遠 2006-09-10 17:46
Quote:
引用第7樓鎮南石於2006-09-10 14:50發表的“”: tFT`1<H 
1961年2月6日曾希聖鄭重其事地跟各位書記宣布:“各位書記,今天我要向大家宣布一項重大決策!我要在安徽農村推行聯產承包責任製。”會場一片沸騰。大多數地、市委書記很興奮,覺得走這條路有前途。但也有人表示憂慮,怕犯方向路線錯誤,擔心中央不同意。曾希聖決心已下,毫不畏懼,斬釘截鐵地說:“隻要能使人民渡過難關,我曾希聖就領著全省人民走這條道!” cMnU^f=WQ 
他便召集秘書班子製定了《關於包產到隊、定產到田、責任到人的試行辦法草案》,隨後提交省委常委討論研究,並報中共中央和毛澤東批準,準備在全省範圍內推廣“責任田”。 -)mc1bm8J 
1961年7月12日,毛澤東從南方視察回北京路過蚌埠,通知曾希聖前往匯報。曾希聖接到通知後,感到這是一次說服毛澤東的機會。在匯報中他著重提到了“責任田”的問題,說:“過去生產隊隻有隊長一個人關心產量,社員隻關心自己的工分,現在不僅隊長關心產量,而且每個社員也關心產量,甚至比隊長還急,農民都說‘責任田’好。”毛澤東聽後回答道:“你們認為沒有毛病就可以普遍推廣。”
3n1961年2月,在淮北農村蹲點的安徽省委常委張祚蔭向時任中共安徽省委第一書記兼中共山東省委第一書記曾希聖匯報:1960年,宿縣褚蘭公社73歲老農民劉慶蘭,兒子得了肺病。公社叫他住敬老院,他對公社黨委說:“我還能幹活,不能依賴公家。”就帶著兒子上山開荒種地,當年收了3300斤糧食,交給大隊1800斤糧食和60元錢。 +$]qka; 
2月下旬,曾希聖派省委工作組到合肥市蜀山公社井岡山大隊南新莊生產隊進行“責任製”試點,得到絕大多數群眾的擁護。4月23日,曾希聖在全省地市縣幹部會議上,肯定劉老漢搞的是社會主義,不是資本主義,支持他的創造,並毅然提出“按勞動力分包耕地,按實產糧食記工分”的聯產責任製辦法,實質上就是搞包產到戶。 v._K?Z4w 
這次事件讓曾希聖180度轉彎了。懷著對安徽人民的深重愧疚,攝於安徽大地的天怒人怨,曾希聖終於“冒天下之大不幃”推行“責任田”製度。對於這一點,我們應該予以肯定。
 
哲遠 2006-09-10 18:06
Quote:
引用第8樓江河於2006-09-10 15:16發表的“”: \kw\2a%Zj 
哲遠先生與鎮江軍的"侃一侃西南王李井泉"是姊妹貼! G#/I]H\ 
說了四川說安徽. dit>@T @f 
鎮將軍: `w**gbGp 
1961年2月6日年曾希聖就提出包產到隊、定產到田、責任到人與劉少奇62年提出的"三自一包"是不是一會事? H NiS|1+! 
七千人大會後曾希聖被撤職,毛澤東沒表態.
]( iEpC 
對,是“姊妹貼”!我這隻能算是妹貼。 [s:1] Q%I@Z{o3 
三自一包:“三自”是“自留地、自由市場、自負盈虧”;“一包”是“包產到戶”。 "yC5i 
1961年3月,安徽省委製定了《關於包產到隊、定產到田、責任到人的試行辦法草案(第一次修改稿)》。《試行辦法草案》的出台,使安徽的“責任田”從試點進入到推廣階段,即:推廣“包產到戶”責任製。 8/ix2Q#: 
“三自一包”來源於安徽“大躍進”後期的“責任田”製度,但更加深化了!
 
萬泉河 2006-09-10 19:53
Quote:
引用第1樓哲遠於2006-09-10 14:33發表的“”: +0L3Eok 
[原創]安徽“大躍進”時期的狂熱者 e. zWEN0E 
作者:哲遠 ']CD!Xy% 
一段江淮大地的痛苦曆史,一位安徽人民無法寬恕的政客,一首留給後人的哀怨淒涼的樂曲…… Wk@A3b) JG 
t=L一,狂熱的舉動 &9=oo>M' 
.......
:CKR ~ 
`u81q=?T 
恐怕不僅是驕傲的問題吧?
 
林苑竹 2006-09-10 21:16
曾經跟某地方教育界一位資深人士談學生的素質教育問題。 wf ?}\Akz 
在討論了諸多因素後,他深深歎了口氣說:高考就是指揮棒。 U$dp|(. 
如果名牌大學的入學標準是比較誰學狗叫學得像,那我們老師、學生和家長都得去學狗叫。 ec?z3a3@ 
如果高考考的是三級跳,那隻好都去練三級跳。
 
哲遠 2006-09-10 21:55
Quote:
引用第12樓林苑竹於2006-09-10 21:16發表的“”: U/;+K")S 
曾經跟某地方教育界一位資深人士談學生的素質教育問題。 ej3'Dg 
在討論了諸多因素後,他深深歎了口氣說:高考就是指揮棒。 K 5n;R?l9 
如果名牌大學的入學標準是比較誰學狗叫學得像,那我們老師、學生和家長都得去學狗叫。 mO:R@M 
如果高考考的是三級跳,那隻好都去練三級跳。
af/\c*5 
老兄,你說的這是哪對哪啊?怎麽前言不答後語啊?
 
林苑竹 2006-09-10 21:59
Quote:
引用第13樓哲遠於2006-09-10 21:55發表的“”: b/"ows 
老兄,你說的這是哪對哪啊?怎麽前言不答後語啊?
nLaWa 
嗬嗬。亂扯而已。 [s:2]
 
哲遠 2006-09-10 21:59
Quote:
引用第11樓萬泉河於2006-09-10 19:53發表的“”: XQ5| 
恐怕不僅是驕傲的問題吧?
HbHcfWHm`_ 
當然不僅是驕傲的問題!那可是幾百萬條生命啊! r.'ep1Sz 
老兄是否沒讀完帖? [s:2]
 
工兵排長 2006-09-10 22:03
正是由於一部分幹部走到了人民的對立麵,毛主席才發動文革
 
林苑竹 2006-09-10 22:05
Quote:
引用第1樓哲遠於2006-09-10 14:33發表的“”: [原創]安徽“大躍進”時期的狂熱者 :ZRUgn) i 
作者:哲遠 {J3 s%r7Z 
一段江淮大地的痛苦曆史,一位安徽人民無法寬恕的政客,一首留給後人的哀怨淒涼的樂曲…… d8.q{Y;7Y 
1]BhD. 
一,狂熱的舉動 A&1951年起,曾希聖長期擔任中共安徽省委書記、第一書記,在社會主義改造期間及“大躍進”之前也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 rC在一點成績麵前,曾希聖卻產生了驕傲自滿的情緒,對人民的疾苦自然也就不那麽敏感了。.......
 
林苑竹 2006-09-10 22:06
Quote:
引用第16樓工兵排長於2006-09-10 22:03發表的“”: nOz[6 LJ 
正是由於一部分幹部走到了人民的對立麵,毛主席才發動文革
R2&\Q^\dP 
哪部分?具體都有些誰? =u(PSfxW 
到最後沒平反的典型有哪些?
 
哲遠 2006-09-10 22:26
Quote:
引用第12樓林苑竹於2006-09-10 21:16發表的“”: \Jg:x\V 
曾經跟某地方教育界一位資深人士談學生的素質教育問題。 ~Ej(}LBQ 
在討論了諸多因素後,他深深歎了口氣說:高考就是指揮棒。 Udx%L@0 
如果名牌大學的入學標準是比較誰學狗叫學得像,那我們老師、學生和家長都得去學狗叫。  PY=- 
如果高考考的是三級跳,那隻好都去練三級跳。
.d"_?z53" 
你這暗語太隱蔽了![s:2] r2 ks8"T 
最高領導人“左”,部下就有更“左”的理由嗎?曾希聖最後還是轉變了,雖然遲了。令人噓嗟不已!
 
萬泉河 2006-09-10 22:30
Quote:
引用第15樓哲遠於2006-09-10 21:59發表的“”: wg\Cz5D~/g 
[x %9hw 
當然不僅是驕傲的問題!那可是幾百萬條生命啊! U8 #bK% 
老兄是否沒讀完帖? [s:2]
dt;PY{l9 
?P ]=D{k 
    哦,是看到第一節:瘋狂的凶手中,說到曾有了一點成績就驕傲起來,對人民的疾苦就不那麽敏感
 
林苑竹 2006-09-10 22:43
Quote:
引用第19樓哲遠於2006-09-10 22:26發表的“”: 8+0,U1u&Q 
k6;5_,hR 
你這暗語太隱蔽了![s:2] R1Ej最高領導人“左”,部下就有更“左”的理由嗎?曾希聖最後還是轉變了,雖然遲了。令人噓嗟不已!
Il q@A) 
偶有這樣說過嗎? [s:2] [s:2] ~$*r{* 
偶說的是教育問題喲。 [s:12]
 
鎮南石 2006-09-10 23:58
Quote:
引用第16樓工兵排長於2006-09-10 22:03發表的“”: JAT0?NXd 
正是由於一部分幹部走到了人民的對立麵,毛主席才發動文革
^em[Y"( 
應該有這部分因素!
 
林苑竹 2006-09-11 00:00
Quote:
引用第22樓鎮南石於2006-09-10 23:58發表的“”: mGR,^g=}x 
應該有這部分因素!
s"A(T@c~ 
“部分因素”的講法是比較客觀的。 Woz$L 
但樓上原話說的可不是“部分”而是“正是”啊。 [s:2]
 
鎮南石 2006-09-11 00:07
Quote:
引用第23樓林苑竹於2006-09-11 00:00發表的“”: 7b$yufqz 
!z\!UKA} 
“部分因素”的講法是比較客觀的。 fs*g~.jx 
但樓上原話說的可不是“部分”而是“正是”啊。 [s:2]
QO$@-!chT 
0%wN5' 
正是的前題是"一部分"
 
別問我是誰 2006-09-11 12:21
讀完哲遠先生的帖子, 才發覺自己流淚了! 安徽老百姓當年遭罪太大了! =iH^@9O 
一段江淮大地的痛苦曆史,一位安徽人民無法寬恕的政客,一首留給後人的哀怨淒涼的樂曲……
 
林苑竹 2006-09-11 17:46
有人說我們中國人活得真累,想起曆史流淚,麵對現實憋氣。 WiNx 
其實西方也有個幾百年的黑暗“中世紀”,現在看著繁榮開明,當時也是不堪回首。 oS6Vzm* 
世間慘痛事,既有天災,亦有人禍。所以有哲者說:人從一生下來就是痛苦的。
 
鎮南石 2006-09-12 12:58
Quote:
引用第7樓鎮南石於2006-09-10 14:50發表的“”: 1961年2月6日曾希聖鄭重其事地跟各位書記宣布:“各位書記,今天我要向大家宣布一項重大決策!我要在安徽農村推行聯產承包責任製。”會場一片沸騰。大多數地、市委書記很興奮,覺得走這條路有前途。但也有人表示憂慮,怕犯方向路線錯誤,擔心中央不同意。曾希聖決心已下,毫不畏懼,斬釘截鐵地說:“隻要能使人民渡過難關,我曾希聖就領著全省人民走這條道!” kEv< 4!=} 
他便召集秘書班子製定了《關於包產到隊、定產到田、責任到人的試行辦法草案》,隨後提交省委常委討論研究,並報中共中央和毛澤東批準,準備在全省範圍內推廣“責任田”。 W=l5Nvlc 
1961年7月12日,毛澤東從南方視察回北京路過蚌埠,通知曾希聖前往匯報。曾希聖接到通知後,感到這是一次說服毛澤東的機會。在匯報中他著重提到了“責任田”的問題,說:“過去生產隊隻有隊長一個人關心產量,社員隻關心自己的工分,現在不僅隊長關心產量,而且每個社員也關心產量,甚至比隊長還急,農民都說‘責任田’好。”毛澤東聽後回答道:“你們認為沒有毛病就可以普遍推廣。”
Jr7+i(UZ[ 
1961年3月7日,曾希聖赴廣州參加中央工作會議。會上,他就安徽實行“責任田”的問題在華東小組作了發言。對他的發言,與會者議論紛紛。有的說,這是“組織起來的單幹”;有的說,這是“農民向國家交地租”;有的說,這是“回到土改分田的時候了”。在此情況下,曾希聖不得不“通天”了。3月14日上午,他把試行“責任田”的好處和可能出現的問題向毛澤東作了詳細匯報。毛澤東明確答複說:“你們試驗嘛!搞壞了檢討就是了。如果搞好了,能增產10億斤糧食,那就是一件大事。”曾希聖不由欣喜萬分,他立即給安徽省委打電話,興奮地說:“現在已經‘通天’了,可以搞!”
 
林苑竹 2006-09-12 13:43
Quote:
引用第24樓鎮南石於2006-09-11 00:07發表的“”: ~=8E*P"&UA 
正是的前題是"一部分"
rwbPTQbV 

Quote:
引用第18樓林苑竹於2006-09-10 22:06發表的“”: 9GPY_T$\p 
哪部分?具體都有些誰? :am t到最後沒平反的典型有哪些?
oq>);C+0 
我不刻意崇毛,也不刻意反毛。 +K'U tZ 
功就是功,過就是過。 o"3]3k ) 
文革的發動是錯誤的,我堅持自己的觀點。這個問題,與建國後毛澤東的係列思想變化分不開。
 
哲遠 2006-09-12 18:35
Quote:
引用第6樓鎮南石於2006-09-10 14:41發表的“”: (2juR^xgl 
曾希聖是黃埔軍校的畢業生,算得上是紅軍情報(技術偵察)工作的創始人之一。 :C1~)*c 
......
2h68 +P 
鎮將軍所說是實事求是的. s,.RjuC 
軍委二局是一個極機密、極重要的單位,總共隻有幾十個人。就是這幾十個人,憑著小功率的電台收報機,在長征中一路走一路收聽敵人的電報。一次次破譯成功,摸清了蔣介石的部署乃至意圖,及時給軍委提供決策情報,立下大功。 +/| IogA4M 
說到軍委二局,離不了局長曾希聖。曾希聖是黃埔軍校的畢業生,算得上是紅軍情報(技術偵察)工作的創始人之一。 ACS{{ Nsa 
1931年的一天,他忽然產生了一個通過破譯敵人密碼來攫取其核心機密的大膽設想,得到朱德、周恩來的鼓勵和支持,由此開始了他卓有成效的實踐。一次,在繳獲的敵人電報底稿中,曾希聖發現了一份國民黨某師致另一師的密碼電報,其中有20多組密碼附有漢字譯文。他猶如發現了新大陸,立即滿懷興奮地和報務員研究翻譯,把破譯的字填上去作據點,前後連句。紅軍總司令朱德和總政委周恩來也親自參加分析推敲。夜以繼日,終於把這份密碼電報全文破譯了出來。 }@7jc 71 
原來,這是敵人的一份作戰命令,內容十分重要,軍情十分緊急。因為對譯文是否完全準確可靠沒有絕對把握,曾希聖立即請示方麵軍領導,注明:“不知確否,僅供參考。”分別發往鄂豫皖和湘贛根據地。兩個根據地的領導人根據這份情報,部署部隊出擊迎敵,奏響了勝利的凱歌。此後,中國共產黨人機智地和國民黨展開了一場沒有硝煙的密碼戰。 D_GF*Z"@ 
從1931年至1933年8月1日,曾希聖領導的軍委二局破譯敵人的機密電報累計100份。到1934年7月,累計破譯敵人密碼本400多本,其中有一部分是特別密碼本。在艱苦卓絕的鬥爭中,敵人的一舉一動,都在曾希聖領導的二局的掌握之中。可以說,不管是在中央蘇區反“圍剿”中,還是在長征路上,曾希聖領導的軍委二局充分發揮了“千裏眼”、“順風耳”的巨大作用。 /bg_/Q"80 
四渡赤水時,在龍裏、貴定之間,不過30公裏的地方紅軍進進出出,來回穿插,把蔣介石的軍隊調來調去,局外人看來非常神奇。除了毛澤東指揮英明外,很重要的一條,是靠二局軍事情報的準確及時,如果沒有絕對準確的情報,也許毛澤東就不容易堅定決心。葉劍英後來曾由衷地說:“毛主席用兵如神,在相當程度上,有賴於曾希聖等同誌提供的準確情報。”他還說:“曾希聖不簡單,是個可以認識‘天書’的人。”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央領導人,對曾希聖領導的軍委二局給予了高度的讚揚和評價。毛澤東曾言:“沒有曾希聖,長征是很難想象的;沒有軍委二局,就沒有紅軍長征的勝利。”他還把曾希聖比喻作“玻璃杯”。說長征時和蔣介石打仗,我們是隔著“玻璃杯”押寶,看得見,贏得了。
 
哲遠 2006-09-12 18:46
Quote:
引用第25樓別問我是誰於2006-09-11 12:21發表的“”: 3[hjA/ pH 
讀完哲遠先生的帖子, 才發覺自己流淚了! U"nV%aTH(8 
安徽老百姓當年遭罪太大了! PwjMgV-Fc 
一段江淮大地的痛苦曆史,一位安徽人民無法寬恕的政客,一首留給後人的哀怨淒涼的樂曲……
v\BmrzHEM 
當年我們那裏有人去田間找草根吃,走著,走著就倒下了,再也沒有起來......
 
鎮南石 2006-09-13 16:03
Quote:
引用第30樓哲遠於2006-09-12 18:46發表的“”: /3 ze|HnW 
WtTN;?li 
當年我們那裏有人去田間找草根吃,走著,走著就倒下了,再也沒有起來......
J+ 1K("TgV 
CQs5uFR2 
這安徽問題如此嚴重與下麵有衝突: -5Vp(+P%6 
  六十年代初期,他農村率先倡導實行以包產到戶為核心的“責任田”,表現了他具有一個改革先行者的膽識,是一次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農村經濟發展道路的具有重大意義的實踐。但是,由於黨的八屆十中全會對階級鬥爭作了錯誤的估計,突出了強調反對“單幹風”和“翻案風”,致使“責任田”被視為犯了方向路線性錯誤而遭到扼殺取締,曾希聖同誌因此受到指責和極不公正的對待,還牽連到下麵一大批幹部。對此,他多次向中央表示:“‘責任田’是我提出推行的,責任由我個人承擔,不要涉及其他幹部。”。這也可見他勇於承擔責任和愛護幹部的高貴品質。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方針政策的指引下,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又在安徽率先起步,迅速推開,這與曾希聖同誌當年所倡導的“責任田’’的實踐也是有著內在聯係的。農村改革的深化發展,已經為“責任田”的是非曲直作了公正的評價,實踐已經證明,它在當時和今天都有重大意義。.............哲遠兄詮釋一下個中原因! [s:5]
 
哲遠 2006-09-13 18:39
Quote:
引用第31樓鎮南石於2006-09-13 16:03發表的“”: ,OOqvh^ 
"Fj|1>h:4 
Geg^?Gvkg 
這安徽問題如此嚴重與下麵有衝突: ^M$[cN> 
  六十年代初期,他農村率先倡導實行以包產到戶為核心的“責任田”,表現了他具有一個改革先行者的膽識,是一次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農村經濟發展道路的具有重大意義的實踐。但是,由於黨的八屆十中全會對階級鬥爭作了錯誤的估計,突出了強調反對“單幹風”和“翻案風”,致使“責任田”被視為犯了方向路線性錯誤而遭到扼殺取締,曾希聖同誌因此受到指責和極不公正的對待,還牽連到下麵一大批幹部。對此,他多次向中央表示:“‘責任田’是我提出推行的,責任由我個人承擔,不要涉及其他幹部。”。這也可見他勇於承擔責任和愛護幹部的高貴品質。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方針政策的指引下,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又在安徽率先起步,迅速推開,這與曾希聖同誌當年所倡導的“責任田’’的實踐也是有著內在聯係的。農村改革的深化發展,已經為“責任田”的是非曲直作了公正的評價,實踐已經證明,它在當時和今天都有重大意義。.............哲遠兄詮釋一下個中原因! [s:5]
fWo3OP[90 
1961年4月23日,曾希聖才在全省地市縣幹部會議上提出“按勞動力分包耕地,按實產糧食記工分”的聯產責任製辦法,實質上就是搞包產到戶。 v(=Y{u|6 
實際上隻是在安徽部分地區試點,沒有扭轉安徽饑荒的局麵。安徽1961年的糧食產量比1949年還少10萬噸,創建國以來的最低水平。餓死人現象沒有太多減少。 FYp/ 
鎮將軍所說的應該是引用了某些人為曾希聖的歌功頌德。當然我不否認曾希聖下台前做了一些好事。 9(.0.0c 
稍後補充材料。
 
哲遠 2006-09-13 18:46
Quote:
引用第31樓鎮南石於2006-09-13 16:03發表的“”: =qYYpRuOV 
這安徽問題如此嚴重與下麵有衝突: #.wDvpp 
  六十年代初期,他農村率先倡導實行以包產到戶為核心的“責任田”,表現了他具有一個改革先行者的膽識,是一次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農村經濟發展道路的具有重大意義的實踐。但是,由於黨的八屆十中全會對階級鬥爭作了錯誤的估計,突出了強調反對“單幹風”和“翻案風”,致使“責任田”被視為犯了方向路線性錯誤而遭到扼殺取締,曾希聖同誌因此受到指責和極不公正的對待,還牽連到下麵一大批幹部。對此,他多次向中央表示:“‘責任田’是我提出推行的,責任由我個人承擔,不要涉及其他幹部。”。這也可見他勇於承擔責任和愛護幹部的高貴品質。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方針政策的指引下,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又在安徽率先起步,迅速推開,這與曾希聖同誌當年所倡導的“責任田’’的實踐也是有著內在聯係的。農村改革的深化發展,已經為“責任田”的是非曲直作了公正的評價,實踐已經證明,它在當時和今天都有重大意義。.............哲遠兄詮釋一下個中原因! [s:5]
[qV= s 
再回鎮將軍: 1yf#G\ 
當打人凶手被表彰為救人英雄 ;.#i7}{@ 
——對《曾希聖傳》序言的幾點質疑 vs 4 U`Sc 
羅集人 } wFY[YKk 
  一個心狠手辣的打人凶手在被害者奄奄一息即將斃命之際,“善心大發”停止了行凶,把傷者送進了醫院而使對方免於一死。這個凶手在法庭上可以憑其最後的“善舉”要求免除或減輕處罰。但是如果他以此申請“見義勇為的英雄”或“恩澤弱者的善人”的榮譽稱號,則定會遭到斷然拒絕。不幸的是,一個人人皆知的凶手在其本人沒有申請的情況下,已經被後人戴上了“救人英雄”的桂冠。 P3$Gbgr 
最近(筆者注:2004年10月)出版的《曾希聖傳》(中共黨史出版社)的“序言”稱讚曾希聖“堅持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傾聽廣大農民的呼聲,與群眾息息相通,第一個站出來大膽揭示人民公社體製存在的弊端”、“是我國農村經濟體製改革的先驅”、“曾希聖同誌的革命精神、優良作風和高尚品質,應當作為我們大家學習的榜樣。” TS JKIaz 
對上述評價我想提出幾點質疑。 1kby)mjG 
第一,曾希聖“堅持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嗎?曾希聖在別的時段的情況我們不熟悉,至少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曾希聖是把實事求是優良傳統拋棄得最徹底的領導人。當然,那個時代全黨上下都不實事求是,我們很難要求曾希聖比最高領導人還要高明。問題是曾希聖在安徽大搞浮誇風是全國有名的,是創造性的發展了左的錯誤,其直接後果就是安徽在1959-1961年餓死人的絕對總數(439萬)列全國第二(僅次於人口總數多一倍以上的四川省),而餓死人的比例列全國第一。(據《中國人口年鑒·1985》提供的數據,安徽省1959-1961年間總人口淨減439萬人,相當於該省1960年人口的144.27‰,而在1951-1957年間,安徽人口每年平均增加65萬以上。)按全國平均比例看,安徽多餓死200多萬人。曾希聖作為省委書記難辭其咎。 ?=2}ST67 
第二,曾希聖能“傾聽廣大農民的呼聲,與群眾息息相通”嗎?安徽省大量餓死人的現象在1959年就已經普遍存在,可是善於“傾聽廣大農民的呼聲”的曾希聖卻不知道(是裝佯還是被蒙在鼓裏?)1959年7月,中共安徽省委書記處書記、副省長張愷帆,不斷得悉其家鄉無為縣大量餓死人的消息後,來到無為作實地考察發現已有不少人餓死,氣得斥罵縣委書記:“你把人還給我!”他應農民的要求,下令解散了無為縣的幾千個食堂,並下令開倉賑糧。這一“張老K大鬧無為縣”的事件被當作傳奇故事在安徽廣為流傳。對這一事件細節是否真實和作何評價姑且不論,但它至少告訴我們,安徽農村大量餓死人的現象在省級領導中是不難知道的,而且是早已知道的。可是曾希聖這位省委書記做了什麽呢?他(省委)把張凱帆定為右傾機會主義分子(大約要報請中央批準?),並開除黨籍,撤銷副省長職務,關押二百多天,批鬥後送淮北煤礦勞動。此後安徽餓死人現象更加嚴重,無為縣在三年中餓死的人據說居全省之首。 j f\Vb_/ 
第三,曾希聖是“第一個站出來大膽揭示人民公社體製存在的弊端”的嗎?揭露人民公社弊端的第一個人一定是深受其害的農民,但是農民的聲音寫不進曆史。但我知道 “第一個站出來”的高官肯定不是曾希聖——彭德懷在1959年7月就在廬山會議上給毛澤東上了“萬言書”(實際上隻有3000多字),對“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中的錯誤提出批評,而“毛澤東認為,彭德懷等……實際上是對大躍進和人民公社表示懷疑和反對,是向他和黨中央的領導‘下戰書’”(胡繩《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彭德懷被錯定為“右傾機會主義反黨集團”的首領,免去國防部長職務。以上是黨內外人人皆知的事實,無論是正統的中共黨史還是海內外專家的的個人專著,都沒有人對此提出懷疑。《曾希聖傳》“序言”硬將“第一個”桂冠送給曾希聖,不是在公然篡改曆史嗎? 1-U[7 
第四,曾希聖是“我國農村經濟體製改革的先驅”嗎?這一論斷的主要依據是“1961年2月他率先提出‘包產到隊、定產到田、責任到人’的‘責任田’辦法……作為一種聯產責任製形式,迅速解放了生產力,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農民的勞動積極性……1961年,安徽省糧食總產量達到189億斤,比1960年增產54億斤,增產幅度達40%,農民生活得到較大改善。”(《曾希聖傳》編纂委員會:《忠誠的戰士 光輝的一生》,人民日報2004年10月18日第8版)。筆者查閱了有關資料,“責任田”確有其事,但是效果並非如上文所言,下麵是《新中國50年統計資料匯編》P427頁記載的1957-1965年安徽省糧食產量: Z>@0fH 
年份 糧食產量(萬噸) kPoGY[q8 
1957 1027.0 UGG \ng= 
1958 884.5 5gW`3KK 
1959 701.0 /c$6?B(0~- 
1960 674.6 !sr{ I , 
1961 629.0 bZ6T!5jV0Z 
1962 670.7 9:bTYM? 
1963 697.7 0 ?JxOx = 
1964 812.1 DJw8BAu 
1965 966.6 q|Q$istq 
資料顯示,在曾希聖在安徽工作的最後四年(1958-1961),安徽省糧食產量逐年下滑,1961年降到最低點,比1949年的639萬噸還要少10萬噸,難怪最後三年安徽餓死那麽多人(此時安徽的人口比1949年增長了三分之二)。而安徽糧食生產複蘇,恰恰是在曾希聖調離安徽以後(1962年初,李葆華調任安徽省委第一書記)。 baRqlZR& 
《忠誠的戰士 光輝的一生》一文說,“到1962年2月中央七千人大會批評“責任田”犯了“方向性的錯誤”,給人的暗示是曾希聖因“責任田”錯誤被調離安徽。這也是對史實的公然篡改。《建國以來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和中共黨史讀本都說七千人大會主要是糾正左的錯誤,是否批過“責任田”不敢斷言,但曾希聖在七千人大會上挨批,主要是因為他在“大躍進”期間積極推行極左路線,導致數以百萬計的農民被餓死。人民網《劉少奇年譜1962》有下麵的記載:“1月30日、2月3日、2月9日 參加擴大的中共中央工作會議安徽大組的討論並講話。在此期間,還分別聽取安徽省各地委的情況匯報,同中共安徽省委負責人個別談話,調查了解和解決安徽省在過去幾年中犯“共產風”、“浮誇風”等錯誤以及至今仍然 “捂蓋子”、不如實反映情況的問題。在大組講話中,代表中共中央對安徽省過去幾年發生的問題承擔了責任,同時嚴肅批評了省委主要負責人的錯誤,要求安徽省參加會議的同誌,充分發揚民主,實事求是地總結產生錯誤的原因,吸取教訓,回去把工作做好。”這一記載應該是比較可靠的。 J -8jh W 
在處理安徽問題的會議上,劉少奇說:“(一九)五九年調(安徽的)糧食是中央叫調的,死人同調糧食有關係,但不完全是糧食問題,其他政策不當也有關係,例如:收回自留地、幹部作風不好,水利搞那麽多。” >Qeeb 
請注意這裏的“收回自留地”,這是剝奪農民最後一點活命本錢的殘忍之舉。 tNgALb> 
曾希聖1961年2月開始搞的“責任田”從理論上說是能調動農民積極性的,但為什麽在《新中國50年統計資料匯編》中安徽省1961年的糧食產量是建國以來的最低點(629萬噸)呢?隻有兩種解釋:第一,這個材料的數字本身有誤;第二,由於1959、1960兩年農村已經大傷元氣,恢複必然需要一段時間,難以很快見效。不管如何,1961年安徽大量餓死人的現象仍在繼續(大約死人總數比1960年有所減少)是不爭的事實,因此在50歲以上安徽老鄉的心目中,曾希聖這位“曾魔王”沒有留下一點好印象,而1962年調到安徽任省委書記的李葆華,後來被安徽老百姓稱為“李青天”。 L.E/ 3IfO 
1962-1965年安徽和全國一樣,是經濟發展比較平穩的幾年。這幾年糧食產量也逐年上升。如果按照《忠誠的戰士 光輝的一生》的邏輯,既然七千人大會批了曾希聖的“責任田”,安徽的農業生產應該是再度遭殃,那麽何以解釋隨後幾年糧食產量的逐年增長呢?我們不能完全排除李葆華這幾年對中央“陽奉陰違”,在安徽繼續保持了曾希聖的責任田製度(有待曆史學家們去考證,這裏僅僅是假定)。即使按照這種最有利於曾希聖的假定,他也僅僅相當於一個在實施重大犯罪以後做出了一個防止惡果蔓延的補救行為的罪犯。
 
鎮南石 2006-09-13 18:46
對了,按勞動力分包耕地,按實產糧食記工分前後是兩碼事!
 
哲遠 2006-09-13 19:06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