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周恩來書法藝術淺說 周恩來珍貴相片 當年曾男扮女裝登台表演

(2007-04-13 23:01:04) 下一個
  • 周恩來書法藝術淺說

    作者:謝富華,字荒原、號荒原浪人、
    2007-3-30

    周恩來書法藝術淺說

    周恩來同誌

      書法,作為最能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一種藝術,受世人矚目。共和國開國領袖中,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任弼時、鄧小平、陳雲的書法各具風格,並都有相當的造詣。如今,對毛澤東的書法已經有了研究專著,且被公認為草書大家。對其餘幾們領袖的書法藝術研究,目前尚屬空白。故而,對他們的書法進行探索研究,意義深遠。為此,筆者不揣寡陋,抱著嚐試的態度,今對周恩來的書法作一淺析,旨在書界同仁及群眾中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和外交家”對於周恩來(1898—1976)來說,的的確確是當之無愧的。也許書法家一稱在周恩來的赫赫聲名與政績之中實在算不了什麽。故也往往被忽略。這就像魯迅的書法被文所掩一樣。而事實是,周恩來那沉著凝重的行書與毛澤東奇逸開張的草書足可堪稱新中國第一代領導人書法藝術中的兩枝奇葩!

    1952年5月致毛澤東、劉少奇信

      縱觀周恩來的書法,從發展曆程看,他經過了學子書法探索時期、中年的書風形成時期、晚年的書法造極時期。從各個時期看,周恩來的書法藝術,具備了如下特點:學子時期(青年)的剛俊挺健、秀外慧中;形成時期(中年)的藏而不露、渾樸凝重;造極時期(晚年)的斂放自如、雄俊偉茂,神完氣足。

    1946年為烈士題詞

      周恩來(乳名大鸞,字翔宇)少年時代就立誌救國,“為中華之崛起”而發憤讀書。在那飽經內憂外患、苦難深重的年代,他還是抱著一種革命的樂觀主義態度,堅信中華民族必能崛起於世界民族之林。如1917年他在東渡日本前夕為同學郭思寧題寫了“願相會與中華騰飛世界時”,落款為:“弟翔宇臨別預言”。從這題詞中可以看出一個19歲的熱血青年的鴻鵠之誌。整幅字的章法前疏後密、錯落有致。尤其是啟首的“願”字,比其餘的字大一倍以上,筆者認為,這是獨具匠心的。此願既是周恩來的心願,也是中華民族炎黃子孫的共同心願。這幅字用筆嫻熟,點畫挺拔勁健,結構章法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可“容針”,其形俊秀飄逸。看來,此時周恩來的書法受“二王”、“顏柳”書法的影響頗深。

    1913年為同學題詞

      由於年代久遠,又曆經戰亂,這一時期周恩來的墨跡流傳甚少,最具代表性的是1919年3月為章鴻誥書其19歲東渡時作的七絕詩一首:“大江歌罷掉頭東,邃密群科濟世窮。麵壁十年圖破壁,難酬蹈海亦英雄。”此作融詩的磅礴與書的雄渾於一體,相得益彰,氣歲度非凡。此作品為行書,尤其是裹鋒用筆,濃墨重蘸,寫來卻無拘無束起伏跌宕,濃、淡、枯、潤之墨韻躍然紙上,變化生姿。其字型多處趨長,而點畫簡略有意猶未盡之感,給人以想象空間。此時的周恩來,雖年過弱冠,但其書法的風格已經為中年的“書風形成”作了堅實的鋪墊。

    1919年3月為張鴻誥題詩

      從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後期到五十年代前期,周恩來的書法已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這同曆代書家多至中晚期的方達到藝術高峰相合。因為真正的書法家是要一定的年歲、閱曆和內涵的,這與音樂、文學不同。這段時期留下的墨跡相對較多,有題詞、詩文、信劄等。領袖的題詞首先是政治意義和社會意義的。但如果書法效果好,對讀者來說,在感到賞心悅目的同時,更會受到極大的鼓舞。這是一般的書家作品所不能及的。如1939年3月,周恩來題寫的“衝過錢塘江,收複杭嘉湖!”極好地鼓舞了浙江人民的抗日鬥誌。此幅題字字字顧盼呼應,雖筆斷而意連,點畫沉著,筆力精絕。這一時期的周恩來書法已經形成自己藏而不露、雄俊偉茂的風格。最具代表性的是1941年1月為皖南事變的題詩:“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我們在驚歎周恩來文采斐然的同時,更看到了他痛恨國民黨“同室操戈”的激憤心情。書為心畫,在特定的環境下,書法家的思想感情必將融入於其作品中。如顏真卿的《祭侄稿》,嶽飛的《滿江紅》就體現了他們的悲愴和憤慨。這幅字的用筆是艱澀的,結字是險絕的,章法之破規除習的,以及書者的悲壯之情均在作品中得到了淋漓的體現。

    1941年5月致張衝信

      周恩來的書法以行書、行草居多,偶爾有楷書、草書。如1941年5月致張衝信,即是楷書。字形多呈縱長方形,與他的行書一致。信中之字結構嚴謹,並且結字以楷法,用筆以行書為之,筆力遒勁,靜中有動,動中寓靜,有清新爽朗的藝術效果。草書,如1943年10月致艾青信,通篇著字不刻,輕轉重按,一氣嗬成。其勢若行雲流水,或伸或縮,或正或欹,用筆濃淡枯濕相間,變化自然,章法似亂石鋪階,若飛花散雪,頗得晉草之神韻。另外如1948年5月致毛澤東之信,1949年6月致床慶齡信,以及為建國一周年題詞等,其法度均已達爐火純青之境。這一時期,周恩來的書法多呈不溫不火的平和姿態,靜態之中不覺隱含禪意。如其所題寫的人民英雄紀念碑碑文,用筆練靜,結體深含,布置大度,章法明晰清寂,讀之使人有肅然緬懷之想。

    1943年10月致艾青信

      周恩來中年時期的已臻佳境的書法,已經為晚年的書風奏了前曲。五十年代以後進一步深化,更入妙境。從他1958年3月書就的行草《錄太白詩》,1963年3月為學習雷鋒的題詞,1965年11月書的《錄王傑詩》以及為中國民航、中國稅務、中國海關、《共產黨員》雜誌等題字中,可以看出,這一時期周恩來的書法用筆更加老辣、蒼勁,入木三分;章法錯落有致,不拘一格。並多了一些空靈和飄逸,正如古人所說的“人書俱老”、“出神入化”之境,這可以從於右任、沙孟海諸公晚年的書風中看出端倪。

    1945年12月致柳亞子信(中式信封)

      周恩來總理日理萬機,不可能日日臨池,其書也不可能完美無缺,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周總理是酷愛書法的,並且能“活到老、學到老”。如1973年10月的一天,周總理陪同外賓到洛陽龍門石窟參觀。他在賓陽洞口見有《龍門二十品》的拓本,愛不釋手,急予購買,終因未帶足錢沒有買到他十分喜愛的龍門二十品拓本。又如1975年他在醫院養病期間,就讓秘書借來不少古代書法作品,分批掛在走廊裏鑒賞。時常在這些書法作品前佇立良久,流連忘返。他觀賞後,便囑秘書將作品歸還原主。決不馬虎。又如1951年,他致信馬敘倫和王冶秋,批示他們一定要將散失在香港的王獻之的《中秋帖》和王珣《伯遠帖》購回,並對此作了周密的部署,使這兩件被乾隆皇帝稱為“千古墨妙,珠璧相聯”的稀世珍寶完璧歸趙。

    1959年4月為(建德)新安江水電站題詞

      由此不難看出,周恩來不但酷愛書法,更可看出他那高雅的情趣與偉大的人格,以及對書法這一傳統文化瑰寶的高度重視。

    電文

      在緬懷周恩來的豐功偉績時,瞻仰他的人品書品,欣賞研究他的書法藝術,不失為一種很好的懷念的形式。以期與他的崇高精神和人格一並發揚光大,感召和哺育一代一代中國人。


  • ————————————————————————

    周恩來珍貴相片 當年曾男扮女裝登台表演(組圖)

      少年周恩來

      

      青年周恩來

      

      青年周恩來

      

      周恩來  在新劇《一元錢》中飾演 女主角 孫慧娟

      

      另一部《仇大娘》劇照,周恩來 再一次男扮女裝

      

      1975年8月26日周恩來總理在醫院會見柬埔寨國家元首西哈努克親王。

      

      1972年6月28日周恩來總理陪同毛澤東主席會見斯裏蘭卡總理班達拉奈克夫人,並觀看她贈送的禮品。

      

      1973年3月周恩來總理陪同毛澤東主席會見喀麥隆總統哈吉·阿馬杜 ·阿希喬。

      

      1975年6月28日周恩來總理在醫院會見加蓬總統邦戈。

      

      1975年7月1日周恩來總理在醫院同泰國總理克立·巴莫簽署兩國建交公報。

      

      1973年1月13日周恩來總理陪同毛澤東主席會見紮伊爾總統蒙博托中將,並觀看他贈送的畫冊。

      

      

      西方人形容這張照片上周恩來有著“聖徒的目光”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