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劍文化
(2007-01-11 02:20:22)
下一個
中國古代的劍文化(ZT)來源: 前後左右 於 07-01-10 17:36:15 (一) 持劍之族--遠古的尚武習俗與萌芽武俠的存在 ,是中國特有的曆史與文化現象 .它的出現 ,有著複雜的社會 , 文化與心理的因素 .我們先從發生學的角度來考察其形成的原因和初始麵貌 .1 .我們的遠祖曾是個十分強悍好勇的民族 . 考古學家們發現 , 舊石器時代的中國山頂洞人以及較晚的黃河流域人常在屍身周圍撒上紅色顏料----- 一種朱砂或赤鐵礦粉 . 在新石器時代的仰懿文化出土陶器的花紋中 , 也可以清晰地看到白陶的血紅線條 ,夾於兩條平行線中 .紅色是獻血和生命活力的象征原始中國人對紅色的偏愛 , 是我們遠祖強悍的種族性的體現.東北沈陽的新樂文化遺址曾發現新石器時期的鵬鳥圖騰 ,西南各族 " 至今還不同程度地保留其原始氏羌的虎圖騰遺跡 ; 而活躍於中原各地的原始部落曾有 " 歃血 "習俗 .這些現象都從不同角度表現了我們民族勇武強壯的根性 .除了種族的根性 ,我們遠祖強悍的民族特性還由當時艱難生存環境所致. 可以設想, 分散活動於中原及周邊地區的華夏諸族 , 在極其原始的生活條件中, 需要怎樣強壯的體魄和頑強的生存意誌.據記載 , " 古者禽獸多而人少 " , 我們的遠祖經常遭受猛禽狡獸的襲擊 . 所謂 " 鷲鳥攝老弱" 猛獸食犭民 .我們的這在當時是司空見慣的事 .適者生存 , 有著強壯體魄的人生存了下來 ,他們不得不抒之武力 , " 以伐木殺禽獸 " 遠古尚武的風氣和習武的生活內容使得當時的人們形成了一些獨特的風俗習慣 ,那時 ,凡因怯陣戰敗而死的人 , 死後要 " 投諸漓中以罰之 " , 因為 "無勇 " 是最被人所鄙視的品格 , 連死後都得不到寬恕.相反 , 在戰場上英勇戰死的壯士 , 其遺孤和雙親每逢春秋兩季都要享受特殊的禮遇 ,收到特殊的慰問品 .平時 ,敗軍之將和在戰鬥時畏疑不前的懦夫連演武都不準參加 ,這對一個男子來說則是最大的恥辱 .在祭祀的儀式上 ,人們常常揮動著彩繪 ,隨著鼓點持兵器手舞足蹈 , 通過舞蹈再現戰鬥的場麵,十分壯觀 . 古時對男子的一些美稱------ 如 " 賢良 " " 俊士 " ---都是跟 " 形貌壯大 " 的有勇力的武士有關, 可見當時人們的價值取向.具有強悍民族性格的初民 , 在漫長的史前時代長期為濃重的習武風氣所熏陶, 從而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尚武傳統. 這股基於我們民族根性的尚武傳統雖受到繼起的夏商周三代的禮樂王宮文化衝擊,但在先秦社會中始終有著巨大的影響 .它的存在 ,為俠的產生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礎 .( 二 ) 先秦好劍之風的興起 與俠的萌芽有關的 , 除了全民尚武 , 習武的社會環境外 , 還有當時一種獨特的社會心態, 那便是彌漫於全社會經久不衰的好劍之風 .遠古時期 ,武器的設計和製造尚處於初始階段 ,正如 <<虺南子 >> 所訴 : " 古之兵 ,弓劍而已矣, 槽矛無擊 , 攝戟無 . " 為利於在山地叢林中奔躍和近戰 ,那時主要使用的是短兵器 .在有限的幾種短兵器中 ,劍輕便易使 ,直刺旁擊都能運用自如 ,且構造簡單 ,容易製造 ,所以為人們所普遍喜用 .夏商周三代以後 ,劍的實戰作用逐漸被其他武器所代替 ,但它作為源自遠古時期的尚武精神象征物, 越來越被貴族和平民所共同愛好 .春秋時期騰國的國君就豪不掩飾地說 : " 吾他日未嚐學問 ,好馳馬試劍 . " 另一個小國旯國的國君 " 孽而好劍 , 苟持劍 ,必試諸人 , 好劍到了瘋狂的地步 .後來的趙惠王也酷愛劍 ,在他的身邊聚集起三千多名 " 劍士 " . 這些人都 " 蓬頭突鬢 ,垂冠曼胡之纓, 短後之衣 ,攝目而語難 " , 是些貧民 ,但他們和趙惠王同樣好劍 , " 日夜相擊於前 " .在好劍之風的侵染下 , 社會上形成不少與劍有關的習俗 . 那時 , 佩劍是一個人身份和地位的標誌, 也是男子顯示儀表和風度的服飾 . <<說菀 ,反質 >> 描繪身處富貴鄉的經侯 " 左帶羽玉具劍 .右帶環佩 ,左光照右 , . 真是不可一世 . 淪落在社會底層的詩人屈原不止一次地在詩中描繪了一位" 帶長鋏之陸離兮 ,冠切雲之崔龜 " 的行吟澤畔 , 上下求索的愛國詩人形象 ,這是當時社會的現實寫照.社會上的好劍之風 , 不但使一些善於鑄劍的能工巧匠 ( 例如吳國的幹將和越國的歐冶子 )以及某些著名的相劍者 ( 例如越國的薛燭 )應運而生 , 而且還造就了一批武藝高強的民間劍術師--即 <<論衡 . 別通 >> 篇中特別提到的 " 劍伎一家 " .越女大概要算是曆史上有較完整記載的最早一位民間劍客了 .據<<吳越春秋 >>記載 ,這位劍伎家是越國山陰南林的一位少女 . 她是 " 生深林之中 ,長於無人之野 " , 卻酷愛擊劍 .她的劍術是自己在生活實踐中梧出來的 , 獨具一格.越國的相國曾聘她為軍中武師 .進京途中和老劍客袁公比試 ,她出手敏捷變化多端 ,搏擊中袁公飛身上樹遁走 .越女不但劍術高強 ,而且還有一套完整的理論 .她向越王勾踐侃侃而談劍道 , 指出 : " 凡手戰之道 ,內實精神 ,外示安儀 .見之似好婦 ,奪之似懼虎 .步形候氣, 與神俱往 . '' 她這套形神相應 ,動靜互製 , 長於變化 , 出奇製勝的劍術理論為後世劍術家所師法.除了越女 ,當時還有些劍伎家也相當有名 . 如劍術 " 迫則能應 , 感則能動 " " 如影如響 ". 的老 劍客魯石公 ,能 " 馳弄七劍 " , 迭而躍之 " 的宋藝人蘭子 , 在趙者 ,以傳劍論顯 " 的司馬氏, 都是活躍在民間社會名噪一時的劍客 .我國曆史上這一批最早地民間武士家是許許多多名不見經傳的普通民間劍客的傑出代表 ,他們的出現 ,意味著具有專門武藝的民間武士群體的產生 .這一新的社會現象對於俠的萌芽和誕生有著直接的影響 .( 三 ) 劍崇拜心理的蔓延先秦社會到處彌漫著好劍之風形成了一股濃烈的文化氣氛 .在這一氣氛中 ,武藝和勇力的推崇也是一種價值取向 .這樣一種文化範圍對於象武俠這樣專門的武士階級的產生是極其適宜的氣候條件 .但是如此強烈的好劍之風形成決非偶然 ,一定有其更為深刻的心理依據 ,那便是先秦社會普遍對於劍的崇拜心理.在先秦習武崇劍的普遍社會風氣中 ,滲透這一種日甚一日對劍的神秘感 .劍作為一種尚武的古老傳統象征物和當時一切先進武器的標誌, 在戰爭中似乎體現著一種超人的不可低檔的威力 .劍的威力究竟從何而來 ? 它的威力是人力所能達到的嗎 ? 這是否意味著存在一種帶有某種超越意味的神秘因素 ? 這一直是那個時代愛劍 , 用劍 , 並隨身帶著劍在戰場上出生入死的人們苦苦思索的問題.<<越絕書 >> 記載了這樣一件事 : 晉 ,鄭 兩國興師圍楚 ,三年不解 . 楚王親自登城 ,揮舞幹將和歐冶子所製的太阿劍指揮作戰 ,士氣大振 .晉鄭聯軍被打得 " 三軍破敗 ,士卒迷惑 , 流血千裏 " . 楚王在高興之餘向大臣風湖子發問 : " 夫劍 ,鐵耳 ,固能有精神若此否 ? " 風湖子作了肯定的回答,認為確實存在著所謂 " 鐵兵之神 " . 這一傳聞說明 , 當時人們的確認為劍中存在著某種神秘的超越性因素 , " 劍之威 " 由此而生 .按照古代漢人的思維方式 ,往往不對神秘因素作本體論的思考 ,而把它與人事密切聯係起來 ,因而對劍 的崇拜心理也由對神秘因素的類似宗教式的體驗 ,轉化為物人合一的心靈感應. 據說越國相劍師薛燭 替越王允常相劍時 ,感應到魚腸劍 " 逆理不順 " , 勸越王不要佩戴. 後來此劍由越入吳 ,果然被吳公子用來刺殺吳王僚 . 古人還有所謂 " 觀變而服劍 " 的說法 , 都是把劍與人事密切相連的物人合一 的主觀心靈感應現象 .( 四 ) 國士和遊士春秋戰國時代人才輩出的 " 士 " 階層經過 文武分途以後 ,各自向專門化的方向發展 .春秋時期 , 武者的勇力和技藝都已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當時在武者中間 ,十分重視和提倡 " 拳勇 " " 技擊 ". 每當春秋二季 ,各地的武人經過長期的刻苦練習後 ,常常雲集在一起進行格鬥競技 ,切磋武藝 . ( 於今日之暴力芭蕾舞大為不同啊 ) << 管子 . 七法 >> 記述了當時比武的盛況 : " 春秋角試 , 以練精銳為右 . 收天下之豪傑 ,有天下之鈞雄 . 這種盛況已有點後世打擂比武的意思了 . 武術的專門化 便在武者群體中湧現一批武藝超群 ,勇力過人的英雄好漢 . 在戰亂頻繁的春秋時期 , 他們被專門選拔出來 , 充作精兵 ,社會地位也有所改變 ,這便是所謂的 " 國士 " 按字麵的意思就是指國內戰鬥之士 , 實際上它最初是用來專門稱呼被各級統治者從武人中 精選出來的勇士 .( 五 ) 專門刺客的出現春秋末期 . 還有一個值得關注的社會現象 ,那便是專門刺客的湧現 . 這是一批生活在民間 ,不圖富貴 崇尚節義 ,身懷勇力或武藝的武士 . 他們與某些權貴傾心相交 ,為報知遇之恩而出生入死 ,雖喪生而 不恤 . 晉國的豫讓 , 吳國的專諸 ,要離 ,都是春秋末期最為著名的刺客 .晉國的豫讓曾受到權臣智囊子的尊重和重用 ,豫讓視為知己 .後晉國的內亂 .權臣相爭 , 智囊子被趙 囊子毋澩聯合魏 ,韓兩家所攻殺 .趙囊子與智囊子仇恨最深 ,所以將智囊子的頭顱漆為飲器.豫讓發誓 為智囊子報仇 .他變更姓名 ,進入宮中為太監 . 一次在洗刷廁所時身藏匕首要刺殺趙囊子 , 被趙囊子 發現 . 趙囊子讚其為義士而釋放 . 豫讓矢誌不渝,他漆身若癩 ,吞碳為啞 , 滅須去眉 ,行乞於市 , 連他的妻子也辨認不出來 . 當趙囊子外出時 , 他埋伏於趙囊子途徑的橋下 ,企圖再次行刺 ,又被趙囊子擒獲 . 豫讓伏劍自殺 .他的死震驚了社會 , " 趙國之士聞之 ,皆為涕泣.聶政的事例也很能說明問題 .韓國大臣嚴遂 ( 字仲子 )受宰相俠累 ( 名愧 )迫害流亡他國 .在齊國聽說勇士聶政隱名埋姓為屠戶 .嚴遂幾次登門拜訪未遂 .後打聽到聶政十分孝順其母 ,便準備了禮物為其母祝壽 . 聶政雖拒絕接受 , 但人格自尊得到極大滿足 . 因此 ,聶政待母親故世之後 ,便仗劍獨自一人 來到韓國都市 . 當時 ,韓國正舉行 " 東孟之會 " , 國王與俠累都在大堂之上 ,周圍衛兵眾多 .聶政 長驅直入 , 上台階刺俠累 . 俠累抱韓王欲躲避 . 聶政揮劍急刺 ,將韓王與俠累一並刺死 ,周圍守衛 擁上 . 聶政大呼 , 左衝右突連殺數十人 . 為了不連累家人 , 聶政割去臉皮 ,挖去雙眼 ,毀容畫譜破腹自殺 .聶政毀容自殺後被韓國統治者暴屍於世 ,要弄清刺客的姓名和身份 . 聶政姐聶榮聞之後前去鬧市抱屍哀嚎 連呼 : " 此乃吾弟聶政也 ! " 然後自殺於聶政身旁. ——————加跟貼: -前後左右- (40 bytes) (9 reads) 1/10/07 回答: 中國古代的劍文化(ZT) 由 前後左右 於 2007-01-10 17:36:15 • 據考古,中國不是最早使用鐵、鋼的地區,但漢代批量生產的滲碳鋼劍,足以傲視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