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在陝西追尋黃帝遺跡 (圖)

(2006-12-17 04:10:26) 下一個



 

閻良區的荊山原(古荊山)。記者張琦供圖

  4月5日清明節,黃陵橋山,丙戌年公祭軒轅黃帝典禮隆重舉行,5000華人共同緬懷我們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軒轅黃帝,抒發慎終追遠之情。

  史書記載,黃帝生於姬水,戰蚩尤於涿鹿,葬於陝北黃陵縣橋山,我省寶雞市和陝北黃土高原是黃帝的主要活動地域之一。

  那麽,作為關中地區的中心西安,黃帝在這裏是否活動過,又有哪些主要活動,今人沒有專門論述,人們也語焉不詳。

  今年59歲的西安文理學院教授車寶仁,經過4年的考證和研究後發表論文《黃帝西安行跡考》提出,黃帝和西安關係密切。

  車教授研究認為,黃帝曾鑄鼎於我市閻良區荊山原南,又仙逝於今藍田縣焦岱鎮,並在西安許多地方留下了活動的痕跡。

  1 黃帝鑄鼎於荊山之陽,即在今西安市閻良地區

  “鑄鼎於荊山之陽”

  車寶仁教授首先提出,黃帝鑄鼎於荊山之陽,即在今西安市閻良地區。

  《史記·封禪書》記載:“黃帝作寶鼎三,象天、地、人”。《路史·疏仡紀·黃帝》:“采首山之銅,鑄三鼎於荊山之陽”。

  古時,鑄鼎是國家的大事,鼎是國家社稷權力的大事,非常神聖。

  那麽,黃帝鑄鼎的“荊山”在哪裏呢?

  車教授說,古籍中的荊山,一般是指關中的荊山。根據《漢書·地理誌》記載,荊山當在岐山和黃河之間,也就是今天的渭北荊山原。

  “荊山”現在閻良

  荊山之陽在現在的什麽地方呢?車教授經過考證,確認在今之閻良區荊山原南。古《漢書·地理誌》稱:“荊山在馮翊懷德縣也。”

  根據《北周地理誌》《擴地誌》《元和郡縣圖誌》等眾多古代地理誌,懷德縣之縣城仍存在,在今陝西省富平縣城西南5.5公裏。懷德縣有荊山,即富平縣有荊山。

  車教授指出,如今,荊山原頂以東西公路為界,南歸閻良,北歸富平。荊山原頭的漢太上皇陵,清代碑石為富平知縣所立,而今已歸閻良。

  車教授說,2004年春,他曾踏察荊山原,看到這裏東西橫亙長約15公裏,南北寬1到3公裏。原北為富平縣,南為閻良區,西為三原縣。

  據《閻良區誌》記載,閻良先後發現多處原始村落遺址,如南康橋遺址、菩星村遺址等都是仰韶文化遺址。荊山下既然是先民的聚居中心地,黃帝在這裏鑄鼎也是自然的。

  車教授還說,現在的《閻良報》第四版為“荊山文藝”副刊。閻良城區有荊山路、荊山路小學等,也可稱為佐證。

  2 黃帝仙逝於鼎湖,即今藍田縣焦岱鎮

  車寶仁教授的另外一個考證發現,是軒轅黃帝仙逝於鼎湖,即今之藍田縣焦岱鎮。

  《史記·封禪書》雲:“公孫卿曰:‘……黃帝采首山銅鑄鼎於荊山。鼎既成,有龍垂胡髯,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後宮從上者七十餘人。龍乃上去,餘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髯,龍髯拔墮,墮黃帝之弓。百姓仰望黃帝既上天,乃抱其弓與胡髯號,故後世因名其處曰鼎湖,其弓曰烏號。”

  這就是說,軒轅黃帝仙逝升天於鼎湖。而鼎湖在今之藍田縣,秦始皇和漢武帝都曾在這裏修建鼎湖宮。

  漢代鼎湖延壽宮遺址於1958年發現,位於藍田縣焦岱鎮西南,麵積為東西1500×1000米,文化層厚1~4米。出土有泥質紅、灰陶繩紋布板瓦、筒瓦、條磚、方磚、字母磚等文物。

  《漢代長安詞典》說,鼎湖宮,西漢離宮。漢武帝時營造,位於上林苑東南邊界……天上有龍降臨,迎黃帝升仙。黃帝的隨從小臣攀龍髯而上者有72人。漢武帝即因黃帝故事命名該宮。

  3 黃帝時期活動遺跡遍及西安

  華胥氏國

  《列子·黃帝》記載:黃帝“晝寢而夢,遊於華胥氏之國”。

  華胥鎮在藍田縣西北15公裏,北與灞橋區接界。

  車教授曾在此考察,發現鎮東有紅河穀即華胥溝,在山中有盆地,古有水泊為華胥之渚,這裏還有個村莊叫女阿氏莊(今阿氏莊),據說是華胥氏生女媧氏之地。西邊白鹿原上有女媧村。華胥鎮有孟岩村,古有華胥陵。

  蒼頡造字台

  黃帝的史官蒼頡創造文字,古代修建紀念性建築———蒼頡造字台,相傳就在今西安市。

  根據史書記載,黃帝時期還在西安留下了大量活動生活的遺跡。《世本》說:“史皇作書。”史皇指蒼頡,書即文字。

  據載蒼頡是陝西白水縣人,其故鄉今叫史官村,白水有蒼頡墓和蒼頡廟。造字台遺址在長安區郭杜街道辦長裏村,土台原高10米,現在僅存6米,周長100多米,夯土築成。

  其他印證

  車教授說,黃帝時的文明創造在西安的遺址中多有實物印證,如做宮室、種莊稼、做冠冕衣裳、製陶器瓦甑等,在西安的半坡、薑寨等遺址中就屢有發現。

  車寶仁教授最後表示,根據大量史書和考古發現,可以證明西安有許多黃帝時期生活的痕跡,也可以說,軒轅黃帝在西安地區有重要活動。西安位於關中中心,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黃帝在這裏有許多活動,應當是很自然的。記者張琦實習生張倩

   鏈接

人文始祖黃帝

軒轅黃帝像(山東武梁祠石刻)。

  黃帝是中國古史傳說時期最早的宗祖神,華夏族形成後被公認為全族的始祖。

  上古時期約在姬水一帶(即東起渭水西迄湟水之間今陝甘青地境的古齊家文化區域)形成的較為先進的黃帝族,即因這位傑出的始祖而得名。黃帝族和住在薑水(在今陝西岐山、武功附近注入渭水)一帶的薑姓炎帝族世代互通婚姻。後黃帝族後裔中的一支進入今山西南部,創造了夏文化,遂稱夏族。夏族進入中原建立了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

  史書記載黃帝是少典之子。《史記·五帝本紀》說黃帝“姓公孫,名曰軒轅”,其國號為“有熊”。

  《易·係辭》《世本·作篇》等各種文獻都盛稱黃帝時期有許多發明創造。屬於生產技術方麵的,有穿井、作杵臼、作弓矢、服牛乘馬、作駕、作舟等;屬於物質生活方麵的,有製衣裳、旃冕等;精神文化方麵則有作甲子、占日月、算數、調曆、造律呂、笙竽、醫藥、文字等。

  《戰國策·秦策》記蘇秦把“黃帝伐涿鹿而禽蚩尤”與堯伐 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湯伐夏,武王伐紂並稱,表明這是黃帝一生中主要的戰績。

  黃帝族經過夏、周兩代與其他各族的衝突、交往與融合,到戰國時期形成了統一的華夏族。《世本》及《大戴禮記》的《帝係》將各族的宗神和祖先編排成黃帝一係的分支,構成了完整的血緣世係。從此人們總把黃帝與炎帝並舉,來表示華夏族從炎、黃開始已有源遠流長的曆史。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