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陰何以稱寸?
原來,古人是用「晷」(讀音軌,古時測量日影以定日間的儀器)來測算時間的。在圓形石板上刻著表明時間的度數,圓形石板的圓心豎一小鐵針,從日出到日落,小鐵針的陰影便由長而短,再由短而長地照映在度數上,即標示出時間來。
光陰的「陰」,即指陽光照在晷上小鐵針的陰影,所以光陰即表示時間。
「寸陰」即陰影縮短或延長一寸的距離,表示時間極為短暫,這便是以「寸」稱作光陰的源由。
因為寸陰的時間極為短暫,所以人們便用寸陰來表示時間的寶貴。《淮南子·原道訓》:「故聖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時難得而易失也。」(尺之璧,直徑一尺的扁圓形的玉。先秦時,徑尺之璧,價值連城)。
《晉書·陶侃傳》:「常語曰『大禹聖者,乃惜寸陰,至於眾人,當惜分陰。豈可逸遊荒醉……』」
宋陳亮《上光宗皇帝鑒成箴》:「當效禹王,寸陰是惜;當效文王,曰昃不食。」
古人還有《惜陰》詩雲:「大禹惜寸陰,陶侃惜分陰。吾輩方年少,更應惜秒陰。」這些都是古人以「寸陰」言時光寶貴的名言警句,在今天仍有積極的意義。
唐末王貞白《白鹿洞》詩雲:「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不是道人來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尋。」這是「一寸光陰一寸金」的最早出處。
另有一說,白晝是明亮的,是「光」,黑夜是暗闉的,是「陰」。光和陰合起來就是白夜,所以,用「光陰」代指時間。這種解釋與「寸陰」無關,很可能是牽強附會之說。(楊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