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

歡迎大家來坐坐,聊聊
個人資料
悟空孫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成才論 (二·怎樣成才)

(2006-11-17 14:27:09) 下一個

成才離不開教育。

教育的功能與目標是什麽?決不是造就天才,而是為孩子們創造一個公平、寬鬆、和諧的環境,讓每一個人充分發揮自己的個性與潛在的各種能力,從而使受教育者在德(做人的基本準則,社會責任感,道德觀等等)、智 ( 不僅僅是知識,更重要的是觀察事物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 、體(也不僅僅是體育達標,而是身體和心理健康,當今社會中心理的健康尤為重要!)都全麵地發展。 教育的最佳方法就是循序漸進、因材施教。

西方的教育給人的發展創造了一個自由的環境。這種環境尤其適合天才的成長。天才不需要別人告訴他們怎樣學習,更不喜歡受到任何約束。比爾·蓋茨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在學校不喜歡的課就不上,不喜歡上學就做自己的事,連哈佛都被他炒了魷魚,這在中國是絕對行不通的。天才隻有在這種自由寬鬆的環境裏才能達到那塊 0.1% 甚至 0.0001% 的領域!

西方的孩子可以做他們想做的事,他們並不以上大學為最高的終極目標,這裏有完善的教育體係,可以培養社會上去要的各種人才。機械修理、泥瓦木工、醫療護理、花匠廚師……行行都有職業化的培訓,個人按自己的興趣愛好,各取所需。西方社會在分工上也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當然在勞動報酬上,泥瓦匠不一定輸給一個大學教授!

在這樣一個氛圍裏,你隻要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不管是在綠色、褐色或是藍色區域,隻要你喜歡做自己想做的事,活得開心,對社會有所貢獻,你就成才了。

中國人的成才觀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東方文化的影響。“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於是乎就“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拔苗助長的孩子,猶如“病梅館 ” 中的盆景,身體虛弱,心靈扭曲,知識狹窄。

在這種文化熏陶下的教育體製,是天才的最大殺手!因為天才們也不得不和庸才一樣去擠那座獨木橋,不管你喜不喜歡,都要通過英語四六級考試,都要參加奧數訓練班,高考強化班,這個班,那個班。等考上了大學,人也麻木了,精神恍惚了,本來可能是個人才,卻無意中造就了馬加爵。

即使對於普通人來說,由於外界的巨大壓力,迫使他們不得不為父母讀書,為老師讀書,為社會的輿論讀書,更本沒有機會實現自己的追求。本來是拉小提琴的手,卻硬要他搖起了筆杆子;本來可以做得一手好菜,卻硬要他做起了外科手術。事業的成功和學習一樣,首先要有興趣。有了興趣才能去鑽研,才能精益求精。難怪中國人隻是把工作看成是一種掙錢手段,所以各行各業都鮮見出類拔萃的人才。

成才的關鍵一是要發現並培養興趣,二是要有一種寬鬆、平和的心態和社會環境。

興趣是學習最大的動力,不管是修理汽車還是研製導彈,缺乏興趣就一事無成。陳省身曾為孩子們題詞,“數學好玩”,但參加那些 “奧數”班的孩子們有幾個是真正喜歡數學的?難怪我們一次次囊括金牌,卻沒有人成為數學大師。更有孩子從此對數學產生畏懼而導致厭倦,發誓一輩子不再接觸任何數學符號;還有的孩子的生日願望就是爸爸媽媽賣掉家中的鋼琴……

應試教育是一種變相的“八股文”教育,培養了孩子的好勝心而抹殺了好奇心與創造力。“望子成龍”、“耀祖光宗”等傳統意識更是雪上加霜。

為什麽有那麽多家長把幼小的孩子送去體校進行殘酷的沒有人性的體操、舉重、射擊、跳水等等訓練?孩子喜歡嗎?真是為了孩子嗎?為了拿金牌?為了出名?為了你自己的虛榮吧?這是犯罪呀!

不一定每個人都適合做明星,因為高處不勝寒!

對於東方文化來說,家長和整個社會對成才的心態是扼殺人才的罪魁禍首。等到有一天,我們的社會不再把各種職業分成三六九等,收入差距縮小;你能真正發自內心自豪的對你做大學教授的鄰居說,你的孩子喜歡去技校學木匠,我們的教育就有救了,孩子們有救了!

讓我們承認人的個體差異,你的孩子可能比別人聰明,也可能比別人“笨”,別人能考一百分,他 / 她可能就是不能!不能又怎麽樣?千萬不要以此來責備孩子,也許她 / 他有其他人沒有的才能,沒有發現是做家長和老師的失職! 成功的教育者應該像雕塑大師,首先能鑒別不同的材料,木塊、石頭、樹根、玉石……,然後能按照原材料的不同形狀、大小、質地、顏色精雕細琢,造就出不同的作品來。有的作品進了國家博物館,有的隻能是你家中書房的擺設——天生我才必有用!

“每一顆星星都以自己的方式閃著光亮。” 我們的學校,我們的教育理念要向宇宙那樣浩瀚寬廣,隻有接納每一顆星星,珍惜愛護每一個人,才能造就出才!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