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佛教的善與基督教的愛 ZT

(2011-09-01 03:23:47) 下一個
佛教的善與基督教的愛 [引用]
曼德

從人的角度來把握世界、參透生命,僅從這一點而言,佛教達到了智慧的頂點。而佛教當中,中國化了的禪宗,對有文化素質的中國佛教徒影響很大。要想讓這些人歸向基督教真理,我們可以從禪宗的一些公案(故事)入手,講解佛教與基督教的不同。

從禪宗公案,辨“神佛”真相

禪宗中最精彩的公案,莫過於五祖選接班人的故事。當時神秀和尚寫了首詩∶“身是菩提樹,心為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眾人都看好他。但最終成為禪宗六祖的,卻是慧能和尚。他的詩是∶“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為什麽慧能憑這首詩就接了五祖的衣缽呢?關鍵在於這首詩將佛教的教義和特徵,表達得淋漓盡致。

為什麽這麽說呢?佛教主張整個現象世界是空的,所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佛教大師龍樹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不僅山川萬物是空的,連佛教中的聖物也是空的,所以“菩提”、“明鏡”這些一般佛教徒頂禮膜拜的聖物,實際上也是空的。

既然一切都是空的,那麽自我、自我的罪孽也是空的(佛教正見中的“諸法無我”)。所以對待“塵埃”,自然不需要吹拭了。人更不需要苦修,隻要“頓悟”、“明心見性”,立地成佛,所以“我即是佛,佛即是我”。可見,禪宗把佛教當中的無神、人是神、人可以依靠自我迅速成為神的思想信仰,發揮到了極致。

通過以上對這首詩的分析,我們可以讓佛教徒先藉此理清自己的信仰,然後我們開始介紹基督信仰與佛教的區別。

打開聖經第一頁,第一句∶“起初,神創造天地。”基督教開宗明義、萬分確信地宣告∶有一位真實的上帝,他創造天地萬物,並且創造了人類。這個真神不僅創造,而且一直保護、管理著世界和人類。他是三位一體的真神,他與人有活生生的關係。

佛教大部分教派認為沒有神,但佛陀釋迦牟尼在這個問題上說過∶“諸位和尚,世間一定有一位非由母生,非由手造,永久不變,單純自若的‘神明’。若沒有這位非由母生,非由手造,永久不變,單純自若的‘神明’,諸位和尚,那麽這裏就不能向那些由母所生,由手所造,經常變化,綜合而成者,指出一條逃脫之路。”(見《基督教與其他宗教》廖超凡著、道聲出版社157頁)

但佛陀在其他地方,再沒有強調這個“神明”,似乎這隻是涅盤後的某種結果一樣。這是可以理解的,既然佛教唯靠人的自修和操練,那麽世間有一個上帝的觀念,會妨礙苦修。所以佛教說穿了,是無神論。

既然佛教是無神論,為什麽又有那麽多佛像、菩薩叫人拜呢?其實這些佛、菩薩,隻是修煉境界比較高的尊者或聖人而已。人不是神,其他的生物和被創造的物體更不是神。正如保羅在雅典見到很多偶像時說∶“我們既是神所生的,就不當以為神的神性像人用手藝、心思,所雕刻的金、銀、石。”(《使徒行傳》17∶29)

神是無限的,用任何有限之物來指代無限的上帝,都是錯誤的。正如《約翰福音》4∶23,耶穌說∶“神是個靈;所以拜他的,必須用心靈和誠實拜他。”神是靈,人卻執意用銀、銅、鐵、木、石,製造出無生命氣息的的偶像,又向這偶像點香燭、供瓜果、膜拜求問,向它許願、祈求改命,怎麽可能有用呢?

兩教對“人”看法的異同

給佛教徒講明了他膜拜的所謂“神佛”的真相,以及基督教的真神後,可以給他講解佛教與基督教對人看法的異同。根據佛教的“四聖諦”中的“集諦”,人也不過是各部件的集合,是偶然形成的“無常”。

在佛教經典《彌鄰陀王疑問篇》中,國王與尊者那格森納進行了對話,認為車子隻是樞軸、車輪、車把等部分的集合,而沒有車子本身。這很有點像中國古代所謂的“白馬非馬”論。

也就是說,人的起源和本質也如車子一樣是空無的。但因為人有欲望,所以人生充滿苦難。隻有消除人生的一切欲望,人才有解脫的可能。而佛陀在菩提樹下所領悟的對付痛苦的方法是∶把生命毀滅,便不會再有受苦者;把自我廢除,便無可能再受苦。這個方法細化,就是修行、頓悟、禪定、苦修、行善、咒語、法事等具體措施,最終達到“不生也不滅,不常也不斷,不一也不異,不來也不去”的境界。

與佛教不同,聖經在《創世記》2∶7中宣告,人是由神造的∶“耶和華神用地上的塵土造人,將生氣吹在他鼻孔裏,他就成了有靈的活人,名叫亞當。”這個亞當是真真實實的人,有七情六欲和自由意誌。由於他後來濫用自由意誌,違背上帝旨意,因此墮落成罪人,與上帝徹底分離。而且這個罪從亞當開始,遺傳到每個人身上。

這個使人跟上帝徹底分離、無法彌合的“罪”的觀念,是佛教沒有的。佛教認為,人有成佛的潛質,隻要經過行善、修行,就可成佛。

很多人認為佛教、基督教都差不多,都叫人行善。實際上錯了。基督教宣稱,人是行不出善來的。人天生就活在罪中,如《羅馬書》3∶10-18說的∶“就如經上所記∶‘沒有義人,連一個也沒有;沒有明白的,沒有尋求神的;都是偏離正路,一同變為無用;沒有行善的,連一個也沒有。他們的喉嚨是敞開的墳墓;他們用舌頭弄詭詐;嘴唇裏有虺蛇的毒氣;滿口是咒罵苦毒;殺人流血,他們的腳飛跑;所經過的路,便行殘害暴虐的事;平安的路,他們未曾知道;他們眼中不怕神。’”

事實也是如此。我們觀察人類曆史和現實,知道再偉大的人都有錯誤。佛教界的和尚、高僧,和天主教、基督教的神父、牧師一樣,都免不了犯錯、甚至犯罪。如今大陸很多寺廟成為牟利場所,著名的少林寺方丈釋永信賺錢非常大膽,早就引起世人非議。可見人是敗壞的,通過任何方法,都無法成為聖潔、公義、良善的神。

脫離有缺陷的人生,進入永恒的完美,是所有宗教的期盼。但有罪的人靠自己行不出善來,那麽我們就要思考,是否還有其他途徑與良善的神合一。有的!唯一的途徑,就是神自己來拯救我們,道成肉身替我們擔負罪孽。我們的罪被神救贖之後,我們得與神相合。這正如《羅馬書》3∶23-26說的∶

“因為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如今卻蒙神的恩典,因基督耶穌的救贖,就白白的稱義。神設立耶穌作挽回祭,是憑著耶穌的血,藉著人的信,要顯明神的義;因為他用忍耐的心,寬容人先時所犯的罪;好在今時顯明他的義,使人知道他自己為義,也稱信耶穌的人為義。”

神派他兒子耶穌基督,替我們贖罪,耶穌既是完全的神,也是完全的人;因為隻有神才有能力為我們贖罪。隻要我們相信道成肉身的耶穌為我們贖罪,我們就可稱“義”,與神和好、被神算為無罪了。

靠自我行善,和靠神的拯救

可見,佛教是自我成佛,而基督教是靠神的拯救;佛教是靠自我的行善得救,而基督教是靠上帝的大愛救贖;佛教崇拜的是高高在上的人,而基督教崇拜的是為人類流血犧牲的神;佛以痛苦為萬惡之首,甚至以犧牲人的生命來消滅痛苦。耶穌基督卻以苦為樂,自己飽嚐了痛苦、替人類受苦,並叫信徒效法他的榜樣,作世界的受苦者,讓世人歸回上帝。

著名學者梁燕城早年篤信佛教,到尼泊爾、印度等地求佛。有一天,他走進一個商店,發現麵前同時放著耶穌像和彌勒佛的像,一個是受苦受難,一個是開懷大笑。他突然感到,能夠真正反映人類境況的,是耶穌像,而非佛像。從此他開始研讀聖經,最終成為一個基督徒。

佛教讓人追求的終極境界,是不執著善惡、美醜、貴賤、是非、黑白等等區別、沒有準則和判斷,但基督教有公義、慈愛、聖潔的標準,耶穌道成肉身,以真理的光芒照亮黑暗,使善惡、黑白、真假頓時顯明。

“我來,並不是叫地上太平,乃是叫地上動刀兵。”(《馬太福音》10∶34)因為真理和公義,必然與虛假和專製為敵。對真理的順服,就是對虛假的反抗;對公義的服從,就是對專製的反抗。“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雅各書》5∶12)佛的境界易讓人對世界調和妥協,但基督教的真理鼓起人改造世界的勇氣。

由於佛教對人成佛潛能的肯定,對人的崇拜由此而來,如緬甸的專製、泰國對國王的崇拜。而基督教強調人的完全墮落、全然敗壞,讓人認識到人類的有限和罪惡,使人在設定各種權力機製時,不忘防範和監督。這為平等、自由的社會製度,以及國家的憲政、法治,奠定了根基。西方近代史即證明了這一點。也就是說,民主的起源更接近基督教的人性觀。

一些迷戀禪宗的佛教徒認為,禪宗的得救方法類似“因信稱義”,六祖慧能簡直就像馬丁路德。慧能反對苦修和佛事,強調頓悟、“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悟,即是佛是眾生,一念若悟,即眾生是佛”(《壇經》)。但慧能的“頓悟”,與路德反對苦修的“信心”,有天壤之別。

慧能所領悟的,在於自我;而路德所信的,是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的代贖;慧能代表的禪宗,認為“世人性本清淨,萬法盡在本性”、“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將得救之路歸向自我,最終導致對人的崇拜。而基督教的救贖之道,在於上帝的揀選與救贖、人的信靠和感恩,正如聖經《以弗所書》2∶8-9∶“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神所賜的;也不是出於行為,免得有人自誇。”

可見,慧能與路德雖有相似的地方,但一個靠人,一個靠神。

讓真理之光逐漸戰勝黑暗

對一個有一定知識的佛教徒,讓他迅速打消掉“行善成佛”的念頭,在上帝的大愛中認罪歸主,是不容易的。這是兩套完全不同的信仰係統,一個是個人的善、一個是上帝的愛;一個是高揚人、一個是高揚神,這是人本與神本之爭。

傳統的中國人更易接受佛教,因為儒家、道家就是人本信仰係統。人本思想把人的至善、人的行為、人通過努力成神等觀念極致化,對中國人危害很大。

而我們要向佛教徒傳福音,也就必須圍繞人的敗壞、上帝的主權、上帝的大愛、唯靠恩典、唯靠信心等主題,展開澄清工作。當然,方式、方法要非常謹慎,要循循善誘,讓真理之光逐漸照亮黑暗,照亮文化中和人心靈中的幽暗與昏蒙。

作者從事文字工作,現在美國讀神學。



本文刊發於《海外校園》第101期(2010年6月)

原文鏈接地址為http://www.oc.org/web/modules/smartsection/item.php?itemid=4020

謝謝加州花坊大姐的轉貼!
[ 打印 ]
閱讀 ()評論 (7)
評論
苗青青 回複 悄悄話 回複明日黃花的評論:

我曾經是但求自立,四十多年以後,認識到自己真的是立不住,從而放棄幻想,謙卑向神。這也是人生經曆證明了我自己的能力,嗬嗬。
明日黃花 回複 悄悄話 回複苗青青的評論:

謝謝,沒有批評的意圖。謹借青青寶地存來思考,明日或孤芳自享。暫不信主義,不祈神助,但求心神有主。
苗青青 回複 悄悄話 回複明日黃花的評論:
謝謝你,我是個實證主義者,不是僅僅依靠別人的講論,無論是批評還是讚揚。還必須依靠個人生命經曆的實踐來驗證真理, 我信聖經是這個原因。

另外有些東西是表麵的矛盾,內裏的統一。 這個涉及神學研究,我也在學習。不過謝謝你提供這個批評,等有時間我會去讀讀。

明日黃花 回複 悄悄話 謝謝分享。不知是否看過這個網站對聖經的評述(www.skepticsannotatedbible.com)?
yfz9465 回複 悄悄話 回複苗青青的評論:
謝謝回複,我應該稱您了。見過一些佛教和基督教的高人。他們不互相排斥。暢開自己的心,不要在意那些邏輯概念。到時自會明白。“智慧果”就在那些邏輯概念的後麵。
苗青青 回複 悄悄話 這篇是我轉貼的文章,我對這個題目感興趣沒研究,所以先存下來待思考,您有見地俺也願洗耳恭聽。隨時歡迎說說您的看法。。。

謝謝您的評論。
yfz9465 回複 悄悄話 從你對佛教的評述可知,你從未進行修行的實踐。沒有實踐的真知就否定多少先輩幾千年的探索,是否是“智慧果”在起作用。分別心太強,“主”就不能進入內心。在這個議題上,最好讓“主”來帶領你。
有一點你說的很對。自我努力是達不成真理的。任何努力都是自我的運作。它的結果不會比自我更偉大。佛教的修行努力是為了達到真正的不努力。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