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121)
2008 (121)
2009 (125)
2010 (115)
2011 (188)
2012 (73)
2014 (1)
2022 (1)
這次去四川,青海,西藏的施福之旅,是每年一次計劃中的實踐“施比受更為有福”信仰的行動。 這要感謝施福基金會的成立給我有這個機會去參加和學習服侍。
今年是我參加施福之旅的第三年。每次去,不是光施給別人,我們參加的人自己,也得到很多經曆。我們接觸的是平時接觸不到的最底層被地震貧窮等問題困擾的人們,也接觸到當地那些和我們同樣相信“施比受更為有福”的同道者們。他們的經曆和人生故事給我也有很大的鼓舞,讓我看到榜樣的力量,雖然他們大都是在這個社會上默默無聞的人們,但他們的生命,在神的國度裏極為寶貴。因為人不看重的東西,神看重。
在雅安一個山區小學,我們看到了被轉移到村委會上學的29位小學生。他們的家庭都住在山上,父母和長輩是采茶維生的,他們也很純樸可愛,但是比城市孩子顯然更知生活冷暖,所以更有珍惜的心。我們給他們每個人發了獎學金,並合照以後,要離開之前,有個小女孩舍不得,說阿姨,我很喜歡你們來, 不想你們走。我靈機一動問她,你為啥喜歡我們來?她說;因為沒有人來看我們。 這句話讓我有些心酸。是啊,這高高的山,蜀道又難,誰沒事上山來看孩子們呢? 所以感謝神,這次地震,我們才能來到這裏看她們。
這個小姑娘哦 多可愛?
發獎學金:
成都一位姐妹也被這些孩子感動,說六一我還要上來看孩子們。她在路上就為29個孩子定製了校服,還有跳繩,預備下次帶到山上來,給孩子們一個節日的驚喜。這是她選中的校服樣子哦,我把她的手機相片拍下來了,好看吧? 想想孩子們一定特別開心!
這裏山體有裂縫, 下雨會有滑坡的危險:
我們給他們帶去了什麽?每家一袋米,油和幾個好的帳篷還有補助金:
車的座位下都塞得滿滿的:
每戶都有一份兒:
領完了簽個字,有紀錄好報賬:
這個小學是上一次四川地震災區的小學,我們資助的學生都是家庭貧困,或者家人身體有疾病難以養家的那些特殊家庭,但是孩子們都渴望上學,將來擺脫貧困。叔叔阿姨爺爺奶奶理解你們,會幫助你們一起努力。。。
我們在青海的玉樹,去探訪了一直支持的貧困家庭和孩子們,以及其他有車禍等事故心情迷茫的年輕人。我們會長和這個曾經當過三年喇嘛的年輕人就藏族的喇嘛教的文化,和基督教中關於贖罪的問題進行了很細致有趣的交流,雙方都是一個彼此了解學習的態度。會長對西藏的文化民風都很感興趣,他們兩人的交談也非常有哲學趣味,我記了一長篇筆記。有空另說。
同事在幫這個小夥子的小兒子喂奶,今天媽媽出去了。爺爺喂得也很好呀!
我們也看望了這一家貧困戶,雖然搬進了新房,年輕的男主人地震時腰被砸傷,下肢癱瘓,隻能做輪椅,孩子一個沒了,另一個尚小,他的父親和他們同住,那天他姐姐的孩子們也來看他。我們為這樣的家庭提供貧困補助, 讓他們感受到人間有愛,有關心他們的人。
這一家是父親離家出走了,帶走一個女孩兒,母親和姥姥生活,帶著另一個女孩,現在女孩在成都讀大學,我們提供獎學金,去年姥姥也病逝了,母親現在一個人過,我們的補助對她也是一個福音。她的女兒可以放心上學念書,將來再去關愛其他有需要的人:
這是另一家藏民貧困戶
大學生,研究生們,和我們分享他們的學業,這些都是我們支持的。將來他們會對社會有更大的貢獻,我們期待著。。。
四川和青海以及拉薩很多同道者幫助我們聯絡地方的學校和貧困家庭,篩選受資助的學生和家庭,並且開車陪同我們一同看望這些家庭和孩子們。因為我們基金會的原則是必須親自看到受助者,調查了解他們的真實情況,才決定給資助。另外,我們都是自願者,所有的旅行費用自己負擔,行政成本為零。所有奉獻均全數給予那些需要的人和家庭,和需要的事情,辦學生之家,社區發展,醫療扶貧都是我們未來計劃中的服務。
和兩位內地來此的姐妹合影, 瞧她們在這高原過的多美:
願神使用我們的奉獻祝福這些需要的人們! 感謝神,他使我們在奉獻中獲得心靈的滿足和快樂!
更詳細的生命收獲,另文分享。
謝謝鼓勵! 我相信有心者事竟成, 上帝會成全那些照他旨意去行的事情, 咱們共勉:))
玫瑰好, 我在出差,有點兒忙。我沒覺得自己有多少本事哦,愛心也不是那麽多, 一切都是別人安排, 我隻是說我願意跟著一道去做, 並且很開心。實際的旅程中, 我一直有高原反應, 還咳嗽或者腹瀉, 但是精神十分的快樂。在行動中體驗了給與比接受更多的幸福感受, 挺好, 比我的專業工作還吸引我。
與我們合作的外所那位主任合夥人看了這篇文章說: 我們不應該做律師, 這才是我們應該做的事! 我們在有些問題上有分岐, 但在這件事上出乎意料地意見高度一致。 將來退休, 我們都會繼續做這類的事情哦, 活得充實:))
是啊!施比受有福。青青是個有福之人。一定善有善報。
玫瑰要向你學習!抱抱!祝周末愉快!
謝謝鼓勵!
施恩莫望報, 是的,能給與就是幸福。咱們共勉:))
您說的有道理, 確實不應該居高臨下的態度, 因為我們所“施”的, 也不是我們的, 是上帝給我們的。 可能是翻譯問題, 翻譯未免帶上本國文化的色彩。 英文原文這句話是很中立的:“ It is more blessed to give than to receive.” 隻是給與受之分。
謝謝閱讀和評論!
不過釋迦牟尼在世時,帶著學生沿門托 ,乞求別人的施舍時,是值此讓眾生行善積福,跟隨他學習的佛教徒又豈能有高人一等的心態呢,而施是給予,舍是放棄,放下,要放下的是施恩莫望報啊.
在佛教用語中,我們是十分謹慎的,所以我們是用布施來代替施舍的,布施是廣泛的給予,無分彼此,無分愛惡.
無論是“施福”,還是“資(讚)助”,此行積極的社會意義,是毋庸置疑的。讚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