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121)
2008 (121)
2009 (125)
2010 (115)
2011 (188)
2012 (73)
2014 (1)
2022 (1)
愛所不能愛
周汝文牧師
耶穌的教導並不是隻停在這裏,從廿七節開始, 就更進一步地闡明真先知的道理;連接詞「隻是」一詞,就告訴我們這和前麵的教導息息相關。
隻是我告訴你們這聽道的人,你們的仇敵,要愛他;恨你們的,要待他好; 咒詛你們的,要為他祝福;淩辱你們的,要為他禱告。 有人打你這邊的臉,連那邊的臉也由他打;有人奪你的外衣,連裏衣也由他拿去。 凡求你的,就給他;有人奪你的東西去,不用再要回來。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 你們若單愛那愛你們的人,有甚麽可酬謝的呢?就是罪人也愛那愛他們的人。 你們若善待那善待你們的人,有甚麽可酬謝的呢?就是罪人也是這樣行。 你們若借給人,指望從他收回,有甚麽可酬謝的呢?就是罪人也借給罪人,要如數收回。 你們倒要愛仇敵,也要善待他們,並要借給人不指望償還;你們的賞賜就必大了,你們也必作至高者的兒子;因為他恩待那忘恩的和作惡的。 你們要慈悲,像你們的父慈悲一樣。(路6∶27ˉ36)
當我們從廿七讀到卅節時,直覺的反應一定是「做不到」吧!當我們看見耶穌在講話的時候,對象是非常重要的;廿七節裏的連接詞「隻是」告訴我們這仍是針對門徒的教導,隻是更深一層、更進一步地將作真先知的作為詳詳細細地說了出來。在前麵真先知和假先知的教導裏,沒有提到該如何做的問題;隻是一再強調「神的獎賞」的觀念,也一再顯明出這是一條與世上的觀念全然不同的道路。所以,在場的門徒心裏一定會有一個「我們該怎麽做」的問題;這就是為什麽耶穌會接下來說了一些實際的範例,這也是和世上的觀念背道而馳的理念,讓門徒更進一步來審思所聽的道。
在卅一節裏,耶穌告訴我們這不過是一連串的例子;原則就是「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接著 就把「你們」和「罪人」相比;那麽,什麽是「罪人」呢?我們可以搬出一套聖經裏關於「罪人」的解釋,也可以就在上下文裏,推敲出一個合理的答案。讓我們就試著在上紋下理中,看看能不能將它的定意解析出來。在這段經文裏明顯地將「罪人」和「你們」作出對比;從真、假先知的教導一直連下來,耶穌所一再強調的就是「相不相信神有賞賜」的觀念。所以,相對於「門徒」,這裏的「罪人」指的當然不是犯罪、犯律法的人;既然,門徒是信神、信神有賞賜的人,那麽,「罪人」指的就是不信神、沒有神國的觀念的人了。這就讓我們看到,我們讀經、解經時,碰到名詞時,不需要急著把固有的神學觀念掏出來,往往就在經文裏,也能找出合理的解釋。
在這一連串的「有甚麽可酬謝的呢?」問句後,主耶穌卻說:「你們的賞賜就必大了,你們也必作至高者的兒子;因為神恩待那忘恩的和作惡的。」;這就和前麵的賞賜呼應,強調的是確切的獎賞ˉ必作至高者的兒子;這「作至高者的兒子」就是說,非但是夠資格,且擁有天父的品格;也就是說,如果能這樣做的話,你們的性格就好像天父一樣。所以, 在卅六節裏就作出了「你們要慈悲,像你們的父慈悲一樣」的結論,這就和馬太福音裏「所以你們要完全、像你們的天父完全一樣」(五章四十八節)的道理相彷;也就是說,如果能這樣待人的話,就等於是具備了天父慈悲的個性了!
在這裏耶穌說:「有人打你這邊的臉,連那邊的臉也由他打」,若是我們將它解釋成「叫我們要忍耐」的話,就不是解經而是直接跳到應用了。既然, 不是這樣的措辭,我們就要照著 的說法來解釋清楚;當我們直接跳到應用時,往往就失去了原本的衝擊性,聖經就變成了一個人生哲學;換句話說,我們要記得的是聖經裏麵的話,而不是聖經裏麵的道理。
也許有人會說,耶穌難道要門徒作個「打不還手、罵不還口」任人欺侮的傻子嗎?受了氣、受了冤,難道不能申冤嗎?尤其在美國,動不動就打官司、告來告去;有人是欺善怕惡的,難道我們就任人騎在我們頭上予取予求嗎?人們之所以有這樣的問題,是因為看到一節經文的直覺反應;而沒有在上下文裏下工夫。換句話說,這裏講的不是你給人家打了左臉後右臉讓不讓人家打,而是說在你是無辜受害的時候,你怎麽做?是據理力爭呢?還是由它去?若是讓了他,這不是一個很不合時宜的觀念嗎?所以說,是什麽樣的人,可以這樣做呢?這不是叫我們要照著做;而是能這樣做,是因為被「作至高者的兒子」的動力所趨使。所以,這不是一個「吃虧就是占便宜」的阿Q觀念;而是一個有慈悲心的人,才可以做出這樣的事來。因為,一個敬畏神的人,他知道誰才是真正的審判者;當人家以惡帶我們,我們以善回報時,就得了賞賜ˉ天父給的賞賜。所以,為著耶穌基督的緣故,受了氣不去討公道,是為了在天國裏所得賞賜是大的。不是把臉給不給人打的問題;而是要心中有神,曉得我們今天的所作所為,都是在天國、在神那兒可以得賞賜的;因為這樣的心態,才能不看重世上的賞賜。
所以,主耶穌所強調的不是作什麽樣的事能得賞賜;而是先成為什麽樣的人就能做出這樣的事來。一個敬畏神的人,是會把天父的賞賜視為珍寶;而一個愛神的人必能體會到父神的慈悲,也就是因為深深地為父神的慈悲所激勵,自然就有慈悲的行為。是因為看到欺負你的人的光景而起了慈悲的心,是因為看到自己的惡想到神的寬容(慈悲),因而能用不同的角度來看待那些欺淩你的人;所以,才做得出愛仇敵、待恨你的人好、為咒詛你的祝福、為淩辱你的禱告、任由那打你這邊臉的人也打你那邊的臉、連裏衣也讓那奪你外衣的人拿去┅這樣的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