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有求與無求

(2009-05-27 02:51:47) 下一個

最近聽說的幾個人物, 很有回味。 這幾個人是屬於不同時代,不同國家,不同人種的人,他們的故事所處的時空環境以及故事內容完全不一樣,但是我的腦海裏總感覺這幾個人有非常相似的地方, 可以放在一類人裏麵。

這幾個人物是韓國已故總統盧武鉉,辛亥革命時期的人物潘達微, 瑞士傳教士蘇耀武。

前兩位是知名人士,經曆坎坷。 最後一位蘇耀武先生是正在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生活的牧師,瑞士白人。 他講流利的中文, 離開家鄉和親人自願到中國的深山裏和少數民族人民生活在一起,在當地結婚生子, 孩子上當地的紅旗小學,和當地人一樣生活。

我若是作家,會考慮花時間好好研究研究他們的生命軌跡,特別是他們的人性方麵,心靈曆程方麵的細節,每個人的生命都會是一個很不同尋常的故事。

這幾個人物的共同之處, 在於他們有所求, 有所不求。 他們追求的, 都是盡心竭力全副生命去求, 他們放棄的也都放棄得完全徹底。 還有, 他們一生所求,為自己的部分都是有限的。他們的生命所承載的是很多人, 很多事。 相反,他們都把自己的利益作為追求的代價奉獻了出去,成了茫茫人世上特立獨行的生靈。

從成功的角度看, 他們都很難符合世人所說的成功標準。雖然我並不讚成盧總統的自殺,潘達微的出家,但是,如果換個角度來問, 他們是否活出了生命中的人性之美,答案是肯定的。 不管這個世界眾生是怎樣的情形,他們自己都活出了人性之光。

蘇耀武牧師在艱苦環境還過著快樂生活,是三人中最幸運的了。 為什麽呢, 這個問題也有意思。

正好教會來了一位訪問牧師, 他和蘇耀武牧師很熟悉, 計劃在本周末開始的一年一度的教會營會上多問問李牧師關於蘇耀武的情況。

最近太忙, 等有空兒會慢慢去了解他們追求的, 和放棄的具體細節,以及過程, 會是一個非常有收獲,吸引人的練習。

認識人, 無論過去的現在的, 都是一種樂趣, 學習的樂趣, 我喜歡這樣的學習。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盈袖2006 回複 悄悄話 我也喜歡這樣的學習,一定要UPDATE啊
橫刀立馬 回複 悄悄話 謝謝分享,寫的很好。請繼續分享蘇耀武牧師的經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