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人類的使者 一

(2008-11-03 02:47:40) 下一個

前天晚上看了一個老電影 For Whom the Bell Tolls. 海明威的故事寫得非常直白坦率,也非常感人。 從美國來到西班牙參戰的 Roberto Jordan 和當地的反法西斯遊擊隊合作, 這些人中有信任他的,有不信的, 有堅定的共和主義者反法西斯戰士, 也有一直搖擺懦弱的。 經曆了一些事以後,他終於得到他們的信任合作,最後他率領這些反法西斯遊擊隊員完成了炸橋的軍事任務,自己卻被追趕而來的敵方軍隊擊中落馬。

最後, 他選擇自己留下來, 掩護遊擊隊撤退而犧牲。

看完故事,我腦海裏有些基本問題: Roberto ,一個美國人, 他為什麽要萬裏迢迢到西班牙參戰 ? 他為什麽明知這次任務要冒犧牲個人生命的危險而沒有卻步 ? 為什麽他決定放棄挽救自己尚存的生命,放棄和別人一起撤離,卻選擇掩護別人安全撤離 ? 他為什麽又堅決不讓情願與他同死的 Maria 和他一起犧牲 ? 這個問題應該問作者海明威, 據說這個故事是根據他自己二戰時的參戰經曆寫的。

為什麽海明威這本書名字叫做“喪鍾為誰而鳴” ? 在維基百科查閱一番,發現它的典故出自一位英國哲理詩人 John Donne 1624 年病後所寫的沉思集“ John Donne Devotions upon Emergent Occasions ”裏的一段話:

"No man is an island, entire of itself; every man is a piece of the continent, a part of the main. If a clod be washed away by the sea, Europe is the less, as well as if a promontory were, as well as if a manor of thy friend's or of thine own were: any man's death diminishes me, because I am involved in mankind, and therefore never send to know for whom the bells tolls; it tolls for thee."

" 人不是一個孤島,能孤立存在 ; 每個人都是大陸的一塊,整個大地的一部分。 若有一個土塊被海水衝走,整個歐洲都損失,恰如失去一個海角,也正如朋友的莊園或者你自己擁有的莊園之失去: 任何人的死亡都使我減少。 因為,我關乎著人類,所以,不要差人打探喪鍾為誰而鳴 ; 它是在為你敲響。”

海明威的意思是不是說, 這場發生在西班牙的戰爭,關乎 Reberto 自己的利益,為它獻身並不是不合乎情理不合乎理性的行為,相反, Roberto 是一位願意和勇於為人類也為自己獻身的使者 ?

像二戰中 Roberto 那樣甘願做一個奉獻的使者的,過去有,今天也還有許多,包括這個周日從英國來我們教會宣教年會作演講的呂牧師。

待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苗青青 回複 悄悄話 謝秋葉兄, 海明威的作品和個人經曆竟讓我看到信仰在人生命中的作用, 這也是個意外所得。我得感謝盈袖的啟發。

風中秋葉 回複 悄悄話 一出電影,一本書,可以引起你深刻的思考,讓我看到你積極的人生態度。你的文章也讓我讀出你智慧的火花。欣賞!
苗青青 回複 悄悄話 盈袖好,謝謝你的分享, 很有意思。它讓我又想了許多:))

我也是,沒看過“喪鍾為誰而鳴”這本書。 年輕時看過海明威別的故事, 但這本書是年輕人難以負荷, 可能也難於理解的一本書,過去既沒太大興趣, 也沒敢讀。

不過, 我一直想了解這樣一個沉重標題下,海明威想告訴人們什麽信息, 那一定是非常重要的信息。 在我如今的年紀,自信也稍稍多了些,沒有什麽是不能讀的了, 所以今年夏天看到這個電影的碟片就買了下來, 前幾天才有空看。

從電影看, 這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讀的好書:它寫的是關於行行色色的人,理想和現實, 生和死怎樣看待, 人為什麽生為什麽死,人生態度,應該快樂還是憂傷地活著, 怎麽對待同伴,信任的和不信任的,如何和他們達到一種信任和生死共存的關係,共同完成一項必要卻危險的任務。 故事裏的有些對話讓人反思:生命到底有多長, 時間和經曆的長短是絕對的嗎。

片中的人物好幾個都很耐人琢磨,比如Pablo, 一個老遊擊戰士,經過很多輝煌, 但漸漸有了自己的馬匹,又被戰事的艱難磨滅了往日的精神,成了酒鬼。他看到眼前這項任務要冒生死之險, 幾次三番決定退出, 還說他自己至少不會像 Roberto 他們那樣愚蠢地去送死。 但是, 他下了山後又返回來了,原因是,他不能忍受另外一種孤獨。 在他獨自思想以後終於明白, 自己並不是一個徹底的膽小鬼。

我看了介紹,這本書裏Roberto 的父親也死於自殺, 而Roberto 認為這是一種懦弱的人生態度,他的評價是:"you have to be awfully occupied with yourself to do a thing like that."
那麽,按照海明威自己的理論,他自己20多年後的自殺, 原因除了對現實的失望,是不是也因為他成名以後too much occupied with himself了 呢。

一個人, 即使像海明威這般有超乎常人的理想和智慧的人,即使他寫了這樣一個理想主義感動人心的故事還有很多其它書, 他也不能改變這個世界,或許這也正是造成他晚年痛苦的原因之一。

所以, 我同意你說的, 如果人僅僅依靠自己的力量,不把自己變成與神同行的人, 終究是不能長久的。 這個又會引出另一個講不完的話題, 關於人的前途命運盼望幸福究竟應該在哪裏的話題。。。
盈袖2006 回複 悄悄話 我前一段也在看這本書,可惜沒看完就到期了,因為有人ON HOLD,我還不能續借。隻好作罷。
我小時候讀過海明威,現在想再讀一下,應該有不同的感受。

不過我在想海明威本人對此事也是矛盾的,首先他有你上述的想法,但是現實也讓他受傷,很多事不是他年輕時想象的,他在戰爭裏備受摧殘,不光是身體裏的彈片,更是心靈的挫傷。對政治政府的失望,目睹的戰爭慘況,還有理想主義的破滅。

也許正是他心裏的柔軟和不能放棄的理想主義和現實的尖銳矛盾,讓他最終選擇了放棄生命。

從基督徒的角度來看,他就是太剛硬,要靠自己,沒有接受神,人如他這般堅強,也還是撐不住。

自己一點想法,和你分享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