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韓方明:反思印度的"中國情結"(ZT)

(2006-11-13 19:24:24) 下一個
周日下午,印度時報駐北京的記者賽伯樂先生約我談談中印經濟關係方麵的話題.我本來因為下周訪印也有些問題向他討教,隻是時間匆忙未能盡興多談.隨後的一個晚上都在思考"中國企業投資印度"這個"熱門話題"。()

隨著印度成為IT和電信投資的一個誘人的目的地,全球領先的廠商相繼雄心勃勃地描繪出在印度擴張的計劃。據已公開的數字,在短短不到兩年的時間裏,外國向印度IT產業和電信行業的直接投資已經超過了170億美元,包括生產和研發等領域。已經在印度設廠經營的外國公司包括愛立信等多家跨國巨頭。在中國改革開放之初,如同印度這樣的際遇,是難以想象的。()

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當然也願意在自身發展的同時,與印度這個近鄰友邦合作,謀求共同進步。中國的華為、中興、TCL、等知名大企業也在短時間內相繼進入印度。中印龍象共舞,應是和諧世界的美好景象。()

然而,最近印度政府起草了一項外國直接投資(FDI)審查政策,首次將中國列為"存在威脅印度安全的敏感國家",再掀中國威脅論,引起國內外的強烈爭議,中國公眾輿論普遍對這個政治性判斷提出質疑,認為這個政策對印度、亞洲和全球都不利。印度共產黨更希望印度政府解釋為什麽"中國投資基礎設施會對印度的國家安全產生威脅"。()

輿論普遍認為,印度對中國存有猜忌、排斥和偏見的態度,將影響中印兩國的友好合作關係,而中印這兩個亞洲最大的國家之間的關係好壞必然直接影響世界和平的發展。筆者認為,目前的輿論對印度政府的批評和壓力,並不能令印度政府輕易改變其對中國的態度,反而可能會加劇其逆反心理對中國和周邊國家采取更消極的態度。()

眾所周知,"中國威脅論"並不是印度首創。世界上不少國家對中國的崛起表示過不同程度的擔憂,這些擔憂是出於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原因。然而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擔心中國成為世界上一隻強大力量後,會對其他國家的安全和利益構成威脅。於是,西方一些對中國有所敵視的媒體在經濟學者和政客的指使下開始炮製誇大中國威脅的概念,無非是想通過這種方式來形成"圍剿中國"的力量而已。前些年,美國指控華裔科學家李文和,就是這種心理的表現。回想20多年前的封閉和保守文化氣氛,誰會想到20多年後,中國能成為世界改革開放、投資環境條件最為活躍和深受歡迎的國度?而印度的經濟開放程度還處於起步階段,商業經濟並不發達,傳統的民族企業占主導地位,但生產和盈利能力都不強,很大程度上還依賴國家和政府的庇護。()

印度政府對中國的判斷和定位是否正確,取決於其實踐的驗證。在軟件、信息、電子等高科技的影響下,印度民眾也可以了解到中國開放取得的成就和破壞自然等後遺症。印度對中國成為世界製造工廠是有警惕性的,他們看到中國這20多年來所付出的汙染環境等代價是沉重的。他們或許出於觀察家的思維方式,不會照搬來料加工的低層次經濟模式,而是采用發展環保和高新科技產業,確保國家的各方麵安全。我們恰恰需要學習這種自我保護的能力和意識。()

印度作為一個大而不甚強的國家,對周邊國家存有戒心是應然之事,不必大驚小怪。中國企業不要處處為師,擺出沒有中國企業加入印度就不行的姿態,會令人反感。中國企業的國際化道路上,鋪了太多的熱情,太缺乏真正的基石了。三分鍾熱情過去後,真能應對國際化競爭的和考驗的,又有多少?()

研究日本經濟進入其他國家市場的過程,我們發現當日本產品逐漸成為一個國家人民的生活方式、生活習慣的時候,再多的人呼籲抵製日貨,也是辦不到的。這是難以複製的,也絕不是一朝一夕可以達到的,因此,任何急功近利的想法和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稱中國是威脅性國家,表明印度很在乎中國這個鄰國的力量。盡管有猜忌,但終非敵人,和平與發展始終是世界的兩大潮流,並不是某個國家一廂情願地冠以某種稱呼就能改變進程和方向的。倒是中國企業家在國際化問題上尚未成熟,容易為眼前的利益而大肆鼓吹,把精力都放在裝點門麵的包裝上,缺乏冷靜和清醒。()

不管是進入印度還是其他國家和地區尋求發展,中國企業都應當找準雙方合作利益需求的契合點,因地製宜地進行貿易、金融、研發、製造等不同的投資規劃,充分尊重印度民眾的宗教信仰和生活習慣,設計開發適合他們使用的產品、重視自然環境的保護、加強在開發建設當地的正麵宣傳,釋出中國企業投資印度和周邊國家的善意,讓他們了解到中國是友好鄰邦,中國企業是來尋求共同發展的,而不是到印度"撈一把就走"的。()

借鑒發達國家跨國公司進入其他國家市場的經驗,實事求是,在調查了解的基礎上,多從他們的角度來思考問題,為他們設立適應國情的產品和投資方略,該貿易的做貿易,做不了貿易的,就搞深層次的投資開發,不要抱著非要建立大型生產基地不可的急功近利的心態,一窩蜂地大規模湧入。中印之間有著悠久的曆史關係,間中有好也有壞的曆史事件,但兩國近30年來處於和平友好的階段,應當慶幸。為什麽能夠平和友好呢?是因為彼此有一個重要的曆史認同:中印兩國是佛教文化傳承比較接近,重視佛教文化是兩國人民友好的泉源。因此,在與印度加強經濟合作的同時,應大力支持兩國佛教界的文化交流,舉行峰會,以宗教文化的和諧大同理念化解彼此的猜忌、拒絕心理,進一步加強民間文化、藝術等方麵的合作與交流,以此帶來人心的回歸,減少彼此的備心態,幫助印度提高製造水平和就業水平,逐步贏得印度政府和民眾對中資的適應心理,互相取長補短,共同發展進步。()

筆者呼籲國家有關部門出台相關政策,積極支持中小企業"走出去",不要總是首先照顧大型企業,讓中小企業獲得較大的生存空間,讓中小企業踏實的工作為中印之間的互利合作打下良好的信任基礎。()

在經濟全球化的潮流中,"發展中國家情結"是十分微妙的。曾有人預言,二十一世紀將是中國的世紀,而中國已然成為"世界工廠"、全球最大的生產基地,所以,全世界都開始關注中國的發展和方向。和中國同樣是"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發展中國家"之一,印度有此種警惕的"中國情結",實在不該大驚小的.(作者為旅居香港的投資銀行家,中國全國政協委員)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