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閔觀查:中共重塑社會主義信念的信號(zt)

(2006-10-01 19:02:37) 下一個
潘嶽新論《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可能顯示出這樣一個信號:隨著胡溫在一定程序上重拾中共傳統意識形態的人民性特征,縮短貧富差距,加強中央集權,在經過25年的資本主義引入後,社會主義又開始顯示出她的活力。隨之而來的十七大,有可能會成為以公平為核心的社會主義告別25年以來被空泛化、口號化的趨勢,重新成為這個人口最多的國家的共識,而不僅僅是共產黨文件中的一個宣示其傳統的措辭。 ( )





向以敢言著稱的潘嶽,今年來的思想似乎發生了與前不同的重大變化。這位“政改標杆”不再以直麵政治體製為立論著力點,而是從更為基本的意識形態入手,探索共產黨在十六大之後的新變化。或許這種觀察比政治體製本身更為重要,也更為基礎。

顯然胡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給了像潘嶽這樣一個理論上十分敏感的理論家以重要的啟示。今年他先後撰文《關於和諧社會的一些思考》、《和諧社會與環境友好社會》,以及在中國國慶節“十一”前發表的《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等三篇文章。這些文章有一個基本的探求,就是對社會主義這個共產黨的傳統意識形態的核心理念進行新的解讀。

如果僅僅認為潘嶽是在跟風,則我們可能會失去一個重要的研究中國及中共的視角。潘嶽文章顯示出的對社會主義的新理解,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這個國家,尤其是中共中青年理論家的集體思考。這種思考對於未來中國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

綜而觀之,潘嶽對社會主義的新解讀有以下幾個重要點。

其一,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追求和諧。潘嶽文中不止一次地論述到,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最終歸宿是和諧而不是鬥爭。這與傳統共產黨對馬克思主義的闡述大相徑庭。中共傳統思想認為,馬克思主義是無產階級進行革命鬥爭的思想武器。迄今仍然有相當一部分左派堅持這一點。但奇怪的是,潘嶽的文章發表後,我們沒有看到左派的批評。這說明,就當下的中國政治氣候而言,過於宣示馬克思主義的鬥爭性,的確會引起大家的反感,這也是左派傳統基礎日益喪失的重要原因。潘嶽的這種解讀,也的確從理論上為中共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撐。比如在和諧世界這一理念上,如果僅強調中國文化一點,而沒有共ߝ ; 5;黨本身理論源頭的闡述,人們可以相信中國文化的本質,但不會相信共產黨的誠意。但如果有了共產黨本身理論來源的證明,可信度就會大大增加。在對內問題上,也因為強調了執政黨創建和諧社會的使命感,而會獲得更多的支持。潘嶽的論述,顯示了中共執政理念的清晰變化。他更是將和諧社會的提出,譽為“中共向執政黨轉變的標誌”。

其二,建立了科學發展觀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聯係。《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一文最重要的闡述,在於把科學發展觀與社會主義的本質和使命之間的關係進行了闡述。這可能是同類文章中所沒有的。這一闡述的重要性在於,使科學發展觀成為意識形態的一個部分,這會從根本上促進科學發展觀的推進。在中國這樣一個體製下,任何一種觀念或者法律,或者方針,如果沒有政治地位,很難保證有效的推進。比如中央利用權威進行的宏觀調控,在諸侯經濟時代,是與大社會小政府這樣的一市場經濟理念相矛盾的。在當下中國市場經濟是有政治地位的,而宏觀調控雖由中央政府實施,但ࡘ ; 4;是在市場經濟這個政治命題的項下,所以隻能表現為一種階段性的行政命令,任何一個省,都可能會以市場和發展經濟為由來阻礙宏觀調控。科學發展觀如果沒有政治地位,就有可能被口號化,實際上,現在它正在被口號化。各種各樣的短期行為,都被冠之以“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名義。潘嶽在文中說:“有不少人都把科學發展觀等同於一種單純經濟發展模式的改變。甚至把資源節約型與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構建也降低到一個技術層麵。這是非常片麵的。科學發展觀追求的是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各個領域可持續發展的整體變革,包括思想與製度。科學發展觀可挖掘的社會主義深刻內涵遠未窮盡 ;,科學發展觀可補充的社會主義思想文化也遠未完成。”明確地論述了科學發展觀與社會主義之間的關係。在潘嶽的論述中,資本主義的可持續發展原則,必須進步為社會主義的科學發展觀,才能對中國社會具有本質意義。而科學發展觀的進一步豐富和落實,對世界範圍內的環境運動、政治變化,都會產生影響。

其三,直麵對西歐社會主義的借鑒。潘嶽文中最大膽的地方,就是對生態社會主義的論述。在潘嶽看來,生態社會主義將生態文明與社會主義原則結合起來,是對社會主義的本質的新發現。他係統論述了社會主義與生態文明之間的關係,認為資本主義不可能實現生態文明,而隻有社會主義才能實現生態文明,同時社會主義也隻有以生態文明為基礎,才可能實現其最終目標。從文章中看,潘嶽至少是接受了生態社會主義對資本主義的批評。但這種批評的結果之一是將社會主義推向一個更為廣泛的領域,即它必須是這個星球的大多數選擇。如果離開了$ 825;一點,潘嶽的論述是有問題的,但有理由相信潘嶽可能認識到了這一點。因為他不止一次地強調社會主義的“全球共識”。按照潘嶽的論述,中國要堅持社會主義和生態文明,那麽中國就不可能像現在的資本主義發達國家一樣向外轉移汙染,那麽中國怎麽辦?這提出了一個潛在的命題,過去,毛時代為了阻止世界範圍的不公平,是向外輸出革命。現在如果中國堅持社會主義製度,又要實現生態文明,也必須有一個可靠的國家間聯盟來實現。潘嶽文中沒有具體的論述,但他強調“世界資源環境矛盾為社會主義重新崛起創造了條件”,並說,“要解決,就必須取得共識;要取得共識,就必須公平;要公平,就必Ɔ 3; 5;改變現有不公平的、由資本主義發達國家操縱的國際秩序;要改變現有國際秩序,就隻能發展社會主義,因為社會主義的本質正是公平”。其言外之意,就是要用社會主義的聯盟或者陣營,來向發達國家施壓。雖然他後文中沒有更為具體地論述這一點。但態度和指向卻是明確的。這也是今後觀察中國社會主義走向的一個重要方麵。

僅有以上似乎並不能說明中共已經在根本上重拾社會主義,更不說明社會主義擺脫了市場化改革以來的空洞化現實。但潘嶽文章所顯示的方向,卻是明白無誤地告訴我們,中共已經在重拾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上邁出了步伐。 ( )
(本文隻代表作者或者發稿團體的觀點、立場)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