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牟傳珩:胡錦濤為什麽要泡沫化“江選”(ZT)

(2006-09-22 19:35:00) 下一個
《江澤民文選》的出版,被中國官方媒體稱之為“黨和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進程中的一件大事”。中共中央決定,全黨要認真學習“江選”。中央黨校已準備把學習“江選”列入新學期的教學計劃中。舉世矚目的胡錦濤更是在其“講話”中對“江選”充滿吹捧之辭,並與《毛選》《鄧選》並提,似有未蓋棺,先定論之嫌。他說:“學習《江澤民文選》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黨的思想政治建設和黨員幹部理論學習培訓的重要任務。”並要“普及到廣大人民群眾中去。”緊接著便是國務院、全國政協、民主黨派、中組部等部委與各民間團體紛紛響應,要掀起一場學“江選”全民運動。為此我們有理由相信,胡錦濤正在有意借助於意識形態將“江選”泡沫化。
( )




於是,不少海外輿論都在猜度,胡錦濤及其中共中央如此大張旗鼓地高調發行、吹捧“江選”,到底是十七大前的政治考量,還是另有權謀?例如美智庫詹姆斯通基金會的 林和立 先生本月6日發表分析文章指出,最近胡錦濤讚揚江澤民及其著作,是在以妥協換取江澤民從政治上的完全退出,從而遏製上海幫。亞洲時報分析說,對胡錦濤來說,他最希望江澤民不要再插手十七大的人事安排,因此透過出版《江澤民文選》,把江澤民捧上更高的神龕,以換取江名符其實的退休,未嚐不是一個辦法。該文認為中共領導人出版文集,並非一個人就能說了算,必須由最高領導層集體決定,否則2002年他權傾朝野時已可以出版第一冊《江澤民文選》,用不著等到今天看別人的臉色行事。換言之,這次《江選》能夠順利出版,是胡錦濤、溫家寶等第四代中共領導人送給江澤民的禮物。台灣中央社的報道則說:據北京政界人士分析,在中共十七大召開之前,麵對江係人馬可能大舉反撲的趨勢,以高調出版“江選”,換取胡錦濤積極進行人事部署。也有海外媒體認為,高調出版“江選”意味著江澤民沒有退出中國的政治舞台,江澤民仍然在中共十七大召開之前的權力鬥爭中有相當的影響力。更有人分析說,胡錦濤高度評價江澤民文選,恰好說明胡錦濤已經坐穩中國黨政軍第一把手的交椅,用出版《江澤民文選》的方式,進行一次政治利益的交換,向國際社會釋放出一個江澤民已經徹底退出了中國政治舞台的信號。還有的分析就更加遠離實質,認為高調出版“江選”,一方麵是肯定江澤民一手鎮壓,同時證明與現執政團體無關。由此可見,“江選”在中國高調出版以來,各種揣摩林林總總,莫衷一是。

長期以來,由於海外一些分析人士缺乏對中國大陸政治生態與共產黨權力集體運作的本質理解,自覺不自覺地誇大了當今中共黨內的權力對抗與派係紛爭,不能對發生的政治現象做出正確的判斷。自胡錦濤執掌權舵以來,海外輿論一直都在關注、評論胡江內鬥。其實他們的共同利益向來都是大於分歧的。胡與江本是來自同一個設計師的預先安排,其合法性同樣來自於鄧大人的“政治交待”,一個根本就不想做戈爾巴喬夫、也做不成戈爾巴喬夫的胡錦濤,太懂得否定江即等於否定自己;肯定江也即在肯定自己的道理了。胡錦濤的智商還不至於低到分不出裏外來。

那麽究竟胡錦濤為什麽要如此高捧“江選”?其實這一點都不奇怪,原因就在他接班以來,一直奉行的“合和”統治哲學。作者曾在《胡溫新政的“合”中求“和”——中共第四代領導人政治哲學探秘》一文中寫道:“胡溫新政”的內容主要由以下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政治“立足點”,就是“以人為本”,即對“階級性”和“鬥爭性”的否定;第二部分是發展社會所采用的合和性方式、手段和途徑,即“科學發展觀”,這是對單一的“經濟發展論”模式的摒棄;第三部分是實現社會綜合發展的目的:即構建“社會和諧”。據此,作者將其抽象為中共第四代領導人“合”中求“和”的政治哲學。胡錦濤正是基於這一哲學,不僅在執政初始便膜拜毛澤東的簡廉與理想主義,就任總書記後的第一次外地考察,就選擇了共產黨進入城市前的最後一個農村指揮所——河北省西柏坡,並意味深長地發表了“兩個務必”;而且崇尚鄧小平的模糊戰略與實用主義,一直打著“鄧小平理論”旗幟,推進市場經濟改革;同時更不放棄江澤民的“三個代表”與雙繼承,加速讓資本家入黨的進程;尤為重要的一點是,他還要借助推動紀念胡耀邦,為自己穿上黨內開明的改革派的新衣。他就是要整“合”中共所有的精神資源,在求“和”中謀得更有利於鞏固其執政地位的利益最大值與合法性。

胡錦濤執政以來,一方麵不斷遭遇自由派對其繼續嚴控輿論媒體,侵犯人權,打壓異見人士,沒有政治改革新舉措等的抨擊。特別是胡錦濤繼任軍委主席,全麵接班以來,不斷有新聞揭露出胡錦濤的內部講話:如向北朝學習,嚴防“顏色革命”,黨內不能出葉利欽等等,被認為其政治麵目明顯左轉,有關這方麵的評述可謂汗毛充棟,不乏列舉。另一方麵,黨內外新老左派又不斷抨擊胡錦濤“已經偏離了社會主義方向”。甚至“毛澤東旗幟網站”有人貼帖子要“時刻警惕黨內赫魯曉夫、戈爾巴喬夫式人物的出現”。胡錦濤接班以來,前有自由派的迎麵挑戰,後有新老左派的陰風冷箭,可謂腹背受敵,即使改良意義的“改革”,仍舉步維艱。然而胡錦濤回應這種前後夾擊的策略,就是“思路清晰,綱領模糊”,以其不凸現大目標的障眼法,來避開對手的鋒芒。判斷一個政治家的真實麵目,不應拘泥於某一時段或某一言行。從胡當政以來的理念形成和處理問題的手法以及隱藏在假象後麵的動作來分析,他們既不會是卡斯特洛、金正日,也不會是趙紫陽、胡耀邦,更不會是戈爾巴喬夫或葉利欽。但他們長期生長在中共官場中心,顯然是從胡耀邦與趙紫陽下台的悲劇那裏汲取了更多的反麵經驗。他們隻能在無法抗拒的中共權力運作的慣勢與根生深蒂固的傳統意識形態桎梏下,一方麵向左派妥協,如投入巨大經費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工程”;一方又向右派妥協,如關停了《冰點》,又複刊了《冰點》”。以此謀得平衡,尋求和解,走走停停,磕磕絆絆,漸進式地試探著擺脫習慣勢力的框範。這就是撲朔迷離的“胡錦濤時代”表象上的矛盾與詭秘之所以然。他們不會在改革的道路上按兵不動,但也不會有大動作、大手筆。他們雖有明晰的執政思路,但卻沒有果敢的行動綱領。他們隻會把中共各種統治資源加在一起,靜悄悄地向他期望的道路上引領。胡在對待改革過程中有關“主體性”與“主體間”的政治爭論中,明顯地站在“共和主義”一邊。因而他們更看重的是社會“主體間”的調和,而不是“主體性”的自由。他們會把民主再向前推進一點,卻又會在自由的道路上裹足不前。盡管他們已下大力氣推出了《黨內監督條例》和在社會上擴大基層民主,試圖解決權力監督、權力運作體係方麵的問題,但卻不願直接觸及政治改革的敏感目標,如中共“十三大”就提出的黨政分家的問題和學習越南的總書記差額選舉等。

在胡錦濤這一代的執政意識裏,泛濫的自由主義傾向與新老左派思潮,同樣都會幹擾他們發展社會穩定與和諧的大方向。於是便不難理解胡錦濤執政當局要借助於為江澤民祝壽,出版、學習並宣傳《江澤民文選》的政治聲浪,加緊中共十七大的權力布局和政治準備。他是要再假“講政治”的旗幟,繼續中共新一輪團結在“胡錦濤為總書記”名義下的組織整頓和政治建設。這對他來說比打擊所謂“上海幫”更有說服力。“優秀團幹部”出身的小胡,最懂得“江選”與“胡總書記”的領導地位,都是需要意識形態泡沫化的。其實,就在《江澤民文選》出版發行之前,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已經在7月底出版了《為了世界更美好——江澤民出訪紀實》一書。如果說這就是胡給江生日送上的賀禮,那麽在這份賀禮的背後,要表達的正是胡錦濤總書記“合”中求“和”的政治利益。因此,胡錦濤高調出版《江澤民文選》,其實就是對江澤民執政路線的肯定,也即是對胡錦濤整合共產黨所有執政資源合法性的肯定。由此可見,胡對一切有利於加強自身地位和整合統治力量的東西都采取“拿來主義”,但他不會拿來越共的“總書記差額選舉”,不會容忍高智晟的“政治維權”。這在他們看來恰恰是會削弱其地位鞏固與“一黨執政”的社會和諧的。胡錦濤們在骨子裏早就盤算過了:“言論自由”與吹捧“江選”哪者更有利於加強統治。不要奢望小胡“十七大”之後會露出“尖尖角”,也不要相信他會真得學習朝鮮。胡錦濤今後還會站在“一黨執政”的立場上推進開放與改良,但絕不會接受資本全球化擴張時代的普世價值觀。這樣的價值觀在“優秀團幹部”們看來,本質上就是“資本主義的那一套”,這就注定了以發展經濟為使命的中共第四代領導人,必然越來越陷於一方麵要代表中國資本家及市場經濟的要求;一方麵又要與資本擴張的普世價值觀衝突的悖論之中。 _(自由發稿區發稿) ( )
(本文隻代表作者或者發稿團體的觀點、立場)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