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侯一嶽:“反毛”史學家有什麽共性?(ZT)

(2006-09-21 06:48:44) 下一個
此文同金小丁[反毛史學家的共性]一文商榷()

有金小丁網撰文,批判了張戎的《毛,不為人知的故事》中文版;高文謙先生的《晚年周恩來》,陳小雅女士的《中國牛仔-毛澤東的“公案”》和舒雲女士的《林彪事件完整調查》四本書。金說:這些書“在海外媒體先後亮相,受到反毛派極力推崇,形成了一個反毛小高潮。”()

這些書,先後“亮相”是真的,但是否都受到“反毛派極力推崇”,“形成了一個反毛小高潮”,則是見仁見智的觀點。()

一本書,特別是“史書”,寫得有否水平,是否“水不拉雞”,讀者自有公論。觀點不論,隻要是言之有理、言之有據、自圓其說、邏輯嚴謹,自有讀者捧場。比如高文謙先生的《晚年周恩來》,基本上就是這樣。推薦的,也未見都是“反毛派”,我看何頻先生和他領導的明鏡出版社,就不是。而我本人,應該算反毛派,我並沒有極力推薦這些書,相反,我還同張戎弟弟張樸先生進行了一番“辯論”,指出其書中的“不能自圓其說”的地方。這在多維博客有目共睹。()

“形成......高潮”,這種語言很有文革大批判味道。如何就算一個“高潮”?為什麽不能就事論事?哪本書有問題,就直接找出問題,幹嗎要“青菜蘿卜一鍋煮”?燉一鍋混沌漿糊?()

金小丁先生對幾本書的批判說:“令人遺憾的是,這些反毛史學家的治學態度實在不敢恭維,書中的漏洞太多。即使是史學圈子之外的人,隻要不帶偏見,很容易看出他們的牽強附會,缺乏史學家應有的嚴謹和誠實,甚至自相矛盾,令人忍俊不禁。”()

但對於書中漏洞,金先生卻懶於去找或懶於給讀者提供。張戎之書,他說已經討論過了,讓讀者自己去找其舊文。“其他三位反毛史學家,限於本人精力有限,隻能在此各舉一個例子,讓讀者鑒賞一下他們的治學態度。”請問金先生,這三本書每本都是幾十萬字,你各舉一個例子就說明有一個“反毛高潮”?說明了作者的“治學態度”?說明了“很多漏洞”?()

我覺得,任何書,都可以批判。但最好的批判是就事論事,而不是扣大帽子。金文有關高文謙先生的《晚年周恩來》,陳小雅女士的《中國牛仔-毛澤東的“公案”》兩書的例子和批判,不複贅。我隻提一下金對“舒雲女士的《林彪事件完整調查》的批判:()

────────────────────────-“最後看一下為林彪翻案的舒雲女士。她“證明”,林案的關鍵證人李文普撒了謊。她在介紹其主要研究結果的該書前言裏寫道:()()

“李文普為什麽在去山海關機場的中途下車?他說是因為聽林彪問伊爾庫茨克有多遠,這成了林彪叛逃蘇聯的惟一證據。林彪真的問過伊爾庫茨克有多遠嗎?李文普下車後為什麽又自己打自己一槍?李文普不承認自傷,但他自己在公開發表的文章中說子彈擦過前胸到左臂。他從右車門下車,如果背向車門,應該擦後胸到左臂,如果麵向車門,應該擦前胸到右臂。僅此一點,就證明李文普是自傷”。(http://www3./gb/MainNews/Forums/BackStage/2006_9_17_9_35_36_650.html)()()

舒女士開了好幾個玩笑。首先,“後胸”是什麽部位?是否還有“前背”?第二,讓我們假設舒女士的“後胸”是指後背。顯然,舒女士設想林立果開槍時李文普相對於林站在車行進的前方。那麽,李“如果背向車門”,但稍微向右偏轉一點,子彈是完全可能“擦過前胸到左臂”的。()()

第三,舒女士沒有考慮汽車與李的相對移動。事實上,由於李下車後汽車在行駛,林立果很可能朝後對李射擊。在這種情況下,李“如果麵向車門”,子彈理所當然會“擦過前胸到左臂”。()()

第四,事實上,李在跳車以後麵向哪的可能都有。舒女士可以做個試驗,從行駛的汽車裏跳出去,看看自己能否一定“背向車門”,或者“麵向車門”,還是會麵向其他方向,甚至出現連滾帶爬的姿態。等舒女士站穩腳跟,找回眼鏡,如果還能準確記得自己曾經麵向過什麽方向,筆者就很佩服了。”────────────────────────()

作為讀者,我的問題是,金先生提出的舒女士[林彪書]中的這個例子,和“反毛高潮”到底有什麽關係?這是一個基本的史實認定問題,和反毛不反毛,漏洞不漏洞,到底有多大關係?()

總之,看了金先生的大文,我沒看出,這四個作家有多少共性,到是看出了金先生()

作為“反反毛”評論家的“個性”。()

http://blog./?p=15887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