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風調雨順的“三年自然災害”》(ZT)

(2006-09-14 20:10:49) 下一個
送交者: 冷笑 於 北京時間 09/08/2006 (1509 reads) [冷笑累積3130分]

主題:《風調雨順的“三年自然災害”》

[海外強國論壇] ~
風調雨順的“三年自然災害”


1959年到1961年,無疑是人類曆史上最黑暗的三年,是人類曆史上死亡密度和數量上都是最高的,根據中共解密的檔案,因饑餓及非正常死亡1959年522萬人,1960年1155萬,1961年1327萬,1962年751萬,其中1959年少統計12個省級地區,按照當年省級地區死亡的平均數,1959年實為894萬。

從官方出版的檔案推出“三年自然災害”的實際死亡人數是4165.5萬,相當於439枚廣島原子彈殺傷的人口,即使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7年間,全世界總共有6000萬人死於戰火,平均每年不到1000萬人。所以劉少奇才會含糊其詞地說這是要被寫入曆史的。

為什麽共產黨會害怕被寫入曆史,因為這三年根本就不是“自然災害”,是風調雨順的三年。災害說是中共主導的一個彌世謊言。1998年美國三一學院教授文貫一在北京大學的演講針對“目前已提出的一些假設”如“氣候原因導致自然災害”指出:“以統計數據看1958年氣候很好,1959年正常,因此氣候無法解釋58年就開始的饑荒。”還有人認為:“不論與其他任何災年或是常年比較,1959-1961年三年災難時期全國的氣候都可以說是天公作美,甚或‘曆史上的最好時期’。”(金輝:《風調雨順的三年-1959~1961年氣象水文考》,《方法》雜誌1998年3期)。80年代初,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自然災害受災和成災麵》表,還有一份《全國各地曆年旱澇等級資料表》,該表是由國內一批著名的氣象水文科學家根據全國120個水文站曆年的水文氣象資料編製的。從中可以發現實際情況是,不論與其他任何災年或是常年比較,1959-1961年三年災難時期全國的氣候都可以說是天公作美。

它甚至比公認的風調雨順的1957年和1958年更為接近旱澇相當或不旱不澇的正常指標,尤其是接連三年平均指數都沒有溢出±0.1,這在1895-1979年全國各地曆年旱澇等級資料表上再也找不出第二組來。

本世紀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在中國大地上,既沒有出現大規模的嚴重自然災害,也沒有發生大的戰亂和嚴重瘟疫,而是天下太平,風調雨順。但是,一場史無前例的超級災難卻鋪天蓋地地籠罩了全中國。它的直接後果之一,就是造成了數千萬人的非正常死亡。

-------共產黨編造出“三年自然災害”這個驚世謊言,就是為了掩蓋這一點。






以下摘錄於1958年8月27日《人民日報》 作者:劉西瑞

“目前下麵對爭取秋季大豐收的勁頭是很大的,但對收獲後如何保管,普遍沒有準備。我們問鄉社幹部和群眾時,最初他們都是“糧食多了還怕沒辦法?”“那由國家買吧!”經過算細賬才大吃一驚,才覺得糧食多了也有問題。特別在壽張,光紅薯一項大約每人平均要收四、五萬斤,該縣大部地區是滯洪區,房子很小,以往的一點點糧食還都是放在院子裏囤起來,今年不早些打主意,非吃大虧不可。這一點,我們已向縣委講了。”




以下摘錄於《中國青年報》1958年6月16日第四版,作者:錢學森

土地所能人們的糧食產量碰頂了嗎?

科學的計算告訴人們:還遠得很!今後,通過農民的創造和農業科學工作者的努力,將會大大突破今天的豐產成績。因為,農業生產的最終極限決定於每年單位麵積上的太陽光能,如果把這個光能換算農產品,要比現在的豐產量高出很多。現在我們來算一算:把每年射到一畝地上的太陽光能的30%作為植物以利用的部分,而植物利用這些太陽光能把空氣裏的二氧化碳和水分製造成自己的養料,供給自己發育、生長結實,再把其中的五分之一算是可吃的糧食,那麽稻麥每年的畝產量就不僅僅是現在的兩千多斤或三千多斤,而是兩千多斤的20多倍!


~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