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容凱爾:貿易回合亞洲不能隻當觀眾(ZT)

(2006-08-22 18:01:56) 下一個
英國《金融時報》蓋伊•德•容凱爾(Guy de Jonquieres)/世貿多哈回合談判差不多結束了,沒有喧嘩,隻有唏噓。盡管它尚未進入臨床死亡狀態,但正如印度商業和工業部長卡邁勒d•納特(Kamal Nath)所描述的,它已經“介於重症監護病房與火葬場之間”。或許可以嚐試進行急救,但預後看來不妙。美國的貿易談判授權還有不到一年就要到期,要達成任何有價值的協議,幾乎肯定需要延長授權期限。而持懷疑態度的美國國會要在談判桌上看到比如今、或比不久後多得多的好處,才會同意延期。() 該回合上次談判破裂是在2003年的坎昆,在很大程度歸結於世貿組織日益加劇的運轉失靈。許多窮國在世貿組織中不具備協調的議程,卻隨時準備動用否決權。但這次的失敗卻源於更為典型的問題:農業問題僵局。這是貿易自由化進程中曆史最悠久的難題,很多人把它全部歸咎於美國的不妥協態度。() 不管這一指責是否公允,美國國內對其談判靈活性的限製已造成領導力真空,但沒有任何其它國家準備或有能力去填補這個空缺。歐盟不行,它被自由貿易主義者和貿易保護主義者的內部分歧弄得四分五裂;日本和印度不行,這兩個國家的優先考慮是把農產品進口拒之門外;中國也不行,盡管它依賴出口,並渴望獲得全球聲望。事實上,世貿組織所有最重要的成員國在一定程度上都難辭其咎。() () 坎昆談判之後,有人建議,持有自由貿易觀點的世貿組織成員國應當攜手向前邁進,無條件地將所有達成的協議擴展至其它全部成員國。現在看來,這是個不切實際的幻想。當願意參與的國家如此之少時,怎麽能形成一個自願聯盟(coalition of the willing)呢?同樣過於樂觀的一個看法是,隻要誠實地“推銷”貿易自由化──即它使進口產品更便宜,從而產生經濟收益──它在政治上就會更易於被接受。() 問題在於,這些收益雖然總體上很龐大,但分布麵太廣,以至於大部分受益者幾乎察覺不到。此外,食品和耐用消費品等可參與國際貿易的商品,在富國家庭支出中所占的份額越來越小,而這些國家的消費者是最願意表達意見的。有多少人願意為了一塊麵包便宜一分錢而去大力抨擊貿易壁壘呢?歸根結底,除非各國政府有動機與勇氣去製服頑抗的本國既得利益者,協議將無法達成。沒有什麽東西能代替政治意誌。() 實際上,多哈回合是各國集體表現出的政治冷漠的犧牲品,導致這種冷漠的,並非全球貿易體係的失敗,而是它的非凡成功。除了中國“入世”時同意大幅度削減關稅外,世貿組織在它存在的10年時間裏並未降低多少貿易壁壘。但以往貿易自由化的累積影響,繼續帶來巨大的好處。全球經濟的非凡彈性加強了這些益處。貿易保護主義盡管再三造成衝擊,但仍然被限製在邊緣;貿易增長常常超過世界產出增長,而在世界許多地區,單邊市場開放(所有做法中最為有效的一種)仍在繼續推進。() 從這個角度來看,多哈回合談判的失敗,似乎僅僅是一個錯失的機會而已。但從更長遠來看,代價也許更加慘重。其中之一便是,它將加速特惠貿易協議的泛濫,尤其是在亞洲。多數此類協議對開放市場幾乎沒有幫助,相反還會增加監管壁壘和成本。對於一個依賴出口導向型經濟增長的地區來說,用這種方式為自己設置障礙,就像火雞投票讚成過聖誕節一樣愚蠢。() 而更大的風險在於,支持多邊體係的規則將開始崩潰。世貿組織成員國對完成多哈回合至少做出了一些口頭上的承諾,而且自我克製、避免挑起貿易爭論符合它們的共同利益。既然談判沒有任何進展,成員國也就更加沒有理由相互客氣了。() 世貿組織糾紛解決體係是一大成就。但其有效性完全取決於主權成員國自願服從裁決的意願。如果由並行的持續立法活動所提供的政治“鎖定”不複存在,司法體係的正常運行能持續多久呢?也許過不了多久我們就能得出答案。() 如果世界重回“以牙還牙”的貿易敵對時代,並由此產生經濟不確定性,那麽所有人都將成為輸家。但任何地區都沒有東亞更易受到衝擊。該地區產生全球三分之一的商品出口,比美國和歐盟的總數還要多,但由於缺乏共同的區域機構和規則,它隻能嚴重依賴世貿組織來維持市場的開放。() 但自從多哈回合談判開始以來,東亞各貿易大國采取了消極的觀望態度,將推動談判的工作留給了其它國家。多哈回合談判的破裂,使得漠然和自滿這兩種心態更加危險,很可能比多數亞洲國家政府所認識到的更危險。() 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裏,無論是在世貿組織,還是在任何其它多邊論壇上,分隔東亞各國──尤其是中國和日本──的互不信任,將使東亞無法采取任何協調一致的區域行動。在可預見的未來,隻有美國能夠展現出必要的領導力──如果它選擇這樣做的話。但當各國開始從多哈回合談判的廢墟中收拾殘局時,首先伸出援手符合亞洲自身的利益。() 譯者/張征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