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王昆義:處在美中「新霸權對抗」局勢下的台灣新外交(ZT)

(2006-08-22 18:01:56) 下一個
自由時報王昆義/外交部長黃誌芳上台之初因為太年輕,曾被批評有破壞外交人事體製的情形,但上任半年來他不隻風塵仆仆開拓國際疆土,最近在研設會主委顏建發的協力之下,透過舉辦多場「外交菁英對談」,準備對台灣的外交思維進行大轉型,以摒棄外界對台灣隻會搞「衝撞外交」的負麵形象,黃誌芳的作為已經獲得藍綠學者的共同支持。 當然,黃誌芳想要建構台灣外交的新思維,主要是立足在中國崛起和全球化的兩個麵向上,隻是我們不能把這兩個麵向分開來看,中國崛起本身就是伴隨著全球化的發展而來,沒有全球化所帶動的資金、人才與技術的移轉,就不可能有中國的崛起。 為了因應全球經濟大移轉,美國首先推動「轉型外交」,把民主注入經濟與反恐的對外擴展中,透過單邊主義的軍事與和平雙重演變,試圖改變全球發展麵向。中國麵對美國在全球新秩序的建構上,也以「和諧外交」的新外交觀,透過多邊主義推動「國際關係民主化」,達到跟美國分庭抗禮的局麵。 雖然,美中兩國在「轉型外交」中均強調「民主」的概念,但兩者的理念和作為是不同的。美國是以軍事與經濟的單邊主義行動,以國家為目標把民主推廣到個人身上。中國卻是以經濟為手段,透過多邊主義建構國際組織,讓民主攔阻於國家,避免遭到「和平演變」,所以中國所從事的國際建製,不過是想利用各國的力量,防阻美國把民主推展到個人。由於兩者的目的不同,他們把「民主」當成工具進行較量,所形成的國際格局就變成一種逆反的「新霸權對抗」,中亞地區所發生的「顏色革命」,就是美中「新霸權對抗」的最佳注解。 處在美中「新霸權對抗」的局勢下,台灣又如何能有外交新思維呢?過去的「務實外交」、「烽火外交」雖然為台灣外交保住一片天,但仍未脫離「攻擊就是最佳防禦」的傳統戰略觀,如何讓全球知道除了民主之外,世界還需要有一個台灣,重新界定台灣的國際角色,應該是台灣建構「轉型外交」的起點。 (作者王昆義,戰略學者)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