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秋風:主流經濟學家為什麽遭受抨擊(zt)

(2006-08-22 18:01:54) 下一個
20世紀90年代曾經風光無限的經濟學,近幾年來不斷遭遇輿論抨擊,又一輪道德譴責正在進行中。   肇因有二。有一批經濟學家直接對輿論提出批評,引發輿論反彈。吳敬璉表示,把“收入差距拉大”提出來,可以喚起人們理性地尋求解決方法,但是不應該加以炒作,不然隻能使這個問題弄得越來越複雜。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助理易綱則說,用購買力計算的中國基尼係數,要比用名義收入計算的數值小很多,中國的收入差距實際上被誇大了。他還說,大肆炒作基尼係數的結果是民眾對不平等的抱怨和仇富心理。   第二個導火線則是鍾偉點燃的。鍾偉近來接連寫了幾篇文章或接受媒體采訪,發表了與主流輿論相背的意見。比如他說,房地產不能崩盤,銀行跨行收費有理,並且還收低了。這些意見引起了傳統與網絡輿論的強烈批評。而鍾偉隨即又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目就在挑釁這些輿論:經濟學者一定要替百姓說話嗎?   應當說,經濟學家與輿論的相互攻擊,乃是改革反思大討論的一個延續。b這場討論中,媒體評論家們把改革過程中所出現的諸多不公現象,歸咎於經濟學家所推動的市場化改革方案和具體政策建議。當然,在這些批評者中,郎鹹平屬於破門而出者。   到了今年初,經濟學家們開始反擊。促使他們反擊的,其實不是媒體評論家的說法,而是另一批人士以市場化存在種種問題為由而要求否定市場化方向的主張。這種主張在經濟學家看來,可能威脅到市場化改革進程本身,而市場化這個方向是不應當動搖的。因而,經濟學家的反擊其實更類似於哀求:請媒體、輿論不要再炒作貧富分化、收入不平等、富人原罪等等問題了,因為這隻會惡化社會氣氛,也不利於通過發展解決這些問題。   對此,媒體評論者的反應不外兩個套路:第一,我們並沒有炒作,我們所說的那些社會不公現象本來就是事實,很大、很嚴重的事實,所以,經常說說它,是非常正常的。第二,你們不喜歡我們說,那隻能說明你們有精英主義傾向,你們蔑視民意,你們是既得利益者,或者自覺地站在既得利益者一邊。在網絡論壇上充斥著的則是更為激烈的指責。   這樣的論辯方式,經濟學家幾乎不可能作出回應。鍾偉卻是一個例外,因為他是一位認真的思考者。所以,在遭遇媒體評論者的抨擊之後,他繼續進行思考,並且從經濟學者的正當責任這個角度作出了回應。他的看法是:科學研究隻應當求真,說出事實真相,而不是充當民意代表,也不是替政府、或者替某個群體說話。   可以想象,這肯定會讓媒體評論家憤怒。因為,這裏似乎帶著一種專業的傲慢:評論家們希望房地產市場價格暴跌,以為有益於窮人,實際上卻損害所有人利益;評論家們抱怨銀行亂收費,也是因為不了解ATM機的維護與運營成本。   事實上,主流經濟學家因為擔心輿論對社會不公現象的“炒作”可能導致改革中斷而呼籲停止炒作,同樣有一種專業的傲慢:理論已經證明,中國必須走市場化之路,這種改革能夠增長所有人的福利。很多人卻不懂得這一點,所以才不珍惜改革的成果,誇大改革的負麵效應。這種專業的傲慢已經遭到了猛烈的抨擊。可以預測,雙方仍將繼續堅持自己的偏見,評論家們將會繼續尋找一切機會來抨擊經濟學家。   之所以有這種悲觀的估計,部分是因為,經濟學家與知識分子之間互不理解、互相抨擊的現象由來已久。我曾經編譯過一本《知識分子為什麽反對市場》(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分析的就是知識分子為什麽持續地批評市場這一奇特現象。我大體上同意經濟學家的看法:知識分子是錯誤的,他們從來沒有理解市場的益處。   不過,在中國,情形似乎是倒過來的。目前在媒體上批評經濟學家的知識分子,其實並不反對市場。他們所反對的是權貴資本主義,被扭曲的市場。他們所批評的是銀行亂收費背後的壟斷,高房價背後的權力與金錢結盟,收入不公背後的權利不平等。   於是,雙方的訴求發生了一個奇特的倒轉:知識分子要求出現一個好市場,要求切斷權力與市場的聯係;經濟學家卻說,現在的市場總好過沒有市場,如果這個市場也被搞砸了,那就更糟糕。   應當說,雙方都沒有錯,但經濟學家實有必要謙虛地聽聽知識分子在說些什麽。經濟學家總是告訴人們要繼續推進市場化,現實卻是知識分子反而最關注那個“化”。經濟學家的種種意見表明,他們以為現在就是完成狀態的市場了。對於市場化進程而言,經濟學家反而成為保守者,這恐怕是他們遭受抨擊的根本原因所在。   (作者係知名學者) 原載《博客網》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