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特稿:顫抖的土地,被毀掉的家園(ZT)

(2006-08-22 18:01:54) 下一個
多維社記者紀軍編譯報導/魏勇(譯音)在2005年返回他出生的小村莊探望77歲的母親時,聽到了大地的顫動聲。一天深夜,村裏人告訴他,整個村子都在搖動,所有人都認為發生了地震。大地在顫動,房子在搖晃,土地裂開縫隙。魏勇說,鄰居告訴他,她家的牆已經塌了。姐姐告訴他,當地所有的地方都在下沉,她甚至晚上都不敢把狗放出來。 這是發生在中國產煤大省山西省中部的一個名叫上馬黃頭(譯音)小村的真實故事,但全村人所聽到和看到的一切,其實並不是地震造成的,而是附近三個大型煤礦一直在地下不分日夜地挖煤,有時甚至還要用上炸藥,導致當地環境遭到嚴重破壞的現實。 紐約時報6月23日的文章指出,上馬黃頭村隻是興旺的煤炭工業正在大麵積地破壞中國北部自然環境的最新一個受害者,那裏儲藏著這個國家最富有的煤炭資源。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產煤國,其中絕大多數煤炭都出自山西省,出自上馬黃頭所在的朔州地區。 然而,在山西省向中國高速發展的經濟提供燃料時,由於煤礦對地下的破壞,導致當地土地正在大麵積下沉。此外,煤火毫無控製地在地下燃燒,釋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也正在給全球氣候變曖“火上澆油”。 科學家們說,每年約有2億噸煤炭因雷電和礦井事故而在地下被燒掉,這個數字相當於日本去年一年所消耗的煤炭。環保專家稱山西是一個荒原。而上馬黃頭村的村民,稱它是個不再被珍惜的家園。當地村民說,其實土地的晃動從來沒有停止過。在忍受了多年的日漸惡劣的空氣,以及由廢煤和礦渣堆起的人工假山引發沙塵暴後,當地人說他們無法再忍受下去,他們已請願要離開家園。 站在村裏土路上的71歲老人魏陽獻(譯音)說:“象我這樣上了年紀的人,不喜歡搬到一個新地方。可我們沒有辦法,我們這裏沒水,地正在下沉,空氣也被汙染了,因為這裏有一座人工造出的大山。” 紐約時報說,上馬黃頭村所麵臨的問題是,幾個煤礦的礦井已從南部和北部穿過這個村子,村子西邊幾百米處還有一個大化工廠,汙染著當地的空氣,村東邊那座人造的廢煤假山,不斷吹來沙塵。當地一名婦女說,在她做飯時,都能從飯裏找到沙子。 當地村民還說,每天晚上一整夜都能卡車把廢棄物倒在東邊的假山上,白天則是運送煤炭的大卡車經過村子,卡車壓壞了道路,路旁撒滿了廢煤。不久前,越來越憤怒的村民,曾用障礙物堵住了道路,不讓運送廢棄物的卡車通過。而當地政府卻做得很少,政府發言人稱,村民們想搬家是“不可能的”,還說村民們的抱怨主要是想多得到一些賠償,“我認為他們這樣做隻是為了錢,”發言人說。 但是,47歲的魏勇卻是為了挽救這個村子而進行著抗爭。他曾經當過政治官員,早在上個世紀70年代考上大學,第一次離開上馬黃頭村。快人快語的魏勇對煤礦破壞自然環境有些了解,因為他本人曾在內蒙古搞過煤礦。魏勇說:“我最大的煤礦是在內蒙古,但那裏人煙稀少,而山西卻遍地都是人,這裏的煤礦正從人口稠密區穿過,卻沒有人關心這裏的環境。” 紐約時報介紹說,上個世紀80年代,當中國經濟剛剛蘇醒時,由於上馬黃頭所在地區被發現儲藏著豐富的煤炭,這個村子立即變成了一個煤礦城。美國著名工業家、西方石油公司創始人阿曼德.哈默(Armand Hammer)先生也就是在這裏成立了中國第一個合資企業。1982年,哈默的公司簽署了協議創建中國最大的露天煤礦,隨後這裏便變成了中國的新能源基地。 哈默的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礦,距離上馬黃頭村隻有幾英裏遠。村民們回憶說,當這個項目破壞開挖時,哈默乘坐他的私人飛機來到這裏,當時的中國總理李鵬也出席了開工儀式。後來,由於對這個項目感到不滿,哈默就撤出了,但安太堡露天煤礦卻仍在繼續發展。多維社的資料顯示,安太堡露天煤礦的年產量為1500萬噸。 當地居民說,安太堡露天煤礦每年都在往村邊的假山上傾倒大量廢煤,使假山每年都在升高,越來越接近當地村子。現在,這座假山已有500英尺高,占地麵積超過30平方英裏。安太堡煤礦擁有數百輛Caterpillar巨型卡車,其中許多卡車都要比房子還大,這些龐然大物每天都排著隊,從巨大的深坑中爬出來,把廢煤傾倒在假山上。 紐約時報說,當地村民的抱怨可以隨處可見,一位名叫劉蘭華(譯音)把一位客人領到家中,指著她家新房牆壁上裂開的大縫說,“看看這些裂縫吧。”另一位村民說,如果你們5天前來,就能看到整個村子都被一場沙塵暴給覆蓋了。63歲的魏福堂(譯音)說,美好的家園應該有山有水,一個漂亮的村子沒有水可能很快就會醜陋起來。 然而,今天的上馬黃頭卻已沒有了水。村民們就早前穿過村裏的小可,10年前就已幹涸了。現在,這裏的水井也幹了。以前村民每家每戶都有一口水井,如今村裏隻能雇一輛卡車,從幾裏外往回拉水。但村民們談論最多的還是那個巨大的礦渣場所堆起的假山,擔心有一天倒塌下來,把整個村子埋沒。 1966年威爾士就曾發生過這樣的事故,當時巨大的礦渣場在坍塌後衝向阿伯凡(Aberfan)村中的一個小學,造成116名學生死亡。同樣的事故也曾出現有威爾士作家盧埃林(Richard Llewellyn)1939年的暢銷書《青山翠穀》中,描述了一個村莊被礦井毀掉的經過。 不過,上馬黃頭村的居民卻不知道這些故事,可他們能夠感覺到這樣的悲劇將會發生在自己身上。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