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聶偉:《盲井》-人心的盲井有多深(ZT)

(2006-08-22 18:01:54) 下一個
有兩個煤礦上的零工宋金明和唐朝陽,他們真正的營生是誆騙同行下煤窯,在黑暗的礦井中突施黑手,而後偽造冒頂現場,以死者親屬身份向礦主騙取撫恤金。這兩個人連連得手之後瞄上了一個十六歲外出流浪的少年。或許是“點子”的聰明和善良激發了凶手蟄伏以久的父愛,或許是忌憚於那些地底下屈死的冤魂,總之叫宋金明的那個人再也無法向自己冒認的“侄子”施暴,反而和同夥進行了一場狗咬狗的?殺,一同葬身礦井深處,而僥幸逃出的“點子”反而獲得了幾萬元的傷害賠償。   《盲井》(Blind Shaft)對於某些“新左”的神聖宣言來說不啻為一記響亮的耳光,因為他們所美化的無產者竟然是如此地不堪和醜惡,使得文化精英們對底層社會那些廉價的、隔膜的同情變得前所未有地滑稽可笑。在這部從《神木》改編而來的影片中,導演李楊以紀實的手法還原出底層社會內部的罪惡,仿佛深埋於地底的暗河,由於藏納了太多的汙垢而變得粘稠而雍塞。毫無疑問,這部影片深深嵌入了社會頃h生活的泥淖之中,但它同時提醒我們,替弱勢群體立言固然是一位有良知的藝術家應該勇敢承擔的社會職責,但同情弱者並不是簡單地站在弱者一邊,同樣也不應回避對底層群體自身倫理錯位的剖析和對其中孽生出的惡的精神毒瘤的批判。正因如此,《盲井》才超越了單純的紀實風格,而更趨近於一部驚人神魄的藝術化的作者電影。在遠離地表的巷道裏,黑暗漸漸聚攏起沉悶的主題,而在黑暗之內,凶手頭頂像螢火蟲一樣閃爍不定的礦燈也因此承擔了兩重意義表述的功能:在故事的表層是情節發展的延宕,而在內裏象征著人心的延宕。前者是行凶前的預謀和鋪墊,後者卻源自內心深處黑森森的盲井,那裏麵隱藏了脆弱、恐懼、猶疑,還有許許多多無以名狀的精神混亂──用宋金明的話說就是“我緊張”。   對以殺戮為職業的劊子手來說,“緊張”通常意味著事業遭遇不幸的開始。和另一個殺人魔王唐朝陽草菅人命時近乎麻木的從容相比,“緊張”表明宋金明尚未完全喪失動物性生存的本能意識,其中隱隱閃動著人性複蘇和良知重現的可能性。然而也不過如此而已。我們從中既不能感受到拉斯蒂涅殺人滅口之後生生煎熬在罪與罰之間的精神癲狂直至崩潰,同樣也無法體驗《殺人喜劇》凡爾杜先生冷靜的殘忍背後所表現出的巨大的社會顛覆力量。“緊張”引發情節的延宕,故事漸漸偏離原來的方向,最終“點子”元鳳鳴幸免於不虞之災。“緊張”提示了人性的脆弱,然而它卻無力測量出人性暗井的深度,也無法尋找到那個人所共知卻又難以明察的盲點。事實上,導演李楊在影片中對長鏡頭語言的熱衷,恰恰證明了他麵對人性黑洞時的無奈以及表現這種無奈過程中所流露出的偏執。這樣的偏執使《盲井》的敘述風格顯得比小說原作還要模糊。劉慶邦在《神木》中還試圖“要給世界一點理想,給人心一點希望”,因此宋金明在一場誤殺中以死謝罪,最終洗回了做人的真麵目;然而影片《盲井》中的宋金明致死依然處於曖昧不明的人獸相搏的心靈激蕩之中,隻不過同夥出其不意的叛賣終止了他再次舉起鎬頭砸向“點子”的可能。而對懵懂無知的元鳳鳴來說,當他重新返回到陽光明媚的地麵,這究竟意味著人性原罪的救贖,還是沉淪的宿命在新一代身上的輪回?   唐朝陽的謀殺,宋金明的反噬,這刹那間的驚變在初涉世事的元鳳鳴心中將成為長久的謎。或許待到他年紀漸長有一天會突然明白這殺戮/救護中奇特的關節與陰謀,然而這樣的領悟是以他集聚了同樣多人生的怨怒和惡毒作為“成長的代價”。事實上,當元鳳鳴懷揣著“親人”的撫恤金時,在生者和死者之間已經簽署了新的“瞞”和“騙”的約定。至此我們發現了《盲井》中的另一重深意:它並不是一個善惡報應的民間故事,更像應了“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古老諺語。不管是元鳳鳴,還是唐朝陽、宋金明,甚至是精明的煤礦主,都各自為自己精心編織著生存的騙局,既為結網自保,同樣作繭自縛。而作為觀眾也不見得能幸運多少,你盡可以在電影院的黑暗中睜大悲憫的眼睛,那隱藏在事件背後的真相,以及隱藏在真相背後的更為巨大的謊言,帶給你的感覺就像重新回到陽光底下,那刺目的光亮會讓你不由自主地眯起眼睛來。   或許是巧合,在我觀看《盲井》的第二天,央視新聞播放了一條消息:一家煤礦為了避免2003年安全生產保證金被罰沒,故意隱瞞事故,致使井下三人因搶救不及而致身亡。   《盲井》獲獎情況:   5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藝術貢獻銀熊獎   第2屆美國紐約垂北卡國際電影節最佳故事片(劇情片)   27屆香港國際電影節火鳥銀獎   第5屆法國杜維爾(Deauville)亞洲電影節榮獲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演員(王保強)、最佳評論、最受觀眾歡迎五項大獎   第57屆英國愛丁堡國際電影節優秀電影獎   西班牙塞維拉國際電影節最佳故事片   2003荷蘭國際海濱電影節文學電影大獎   第五屆阿根廷國際獨立製片電影節柯達最佳影片、最佳攝影   挪威貝爾根國際電影節評審團大獎   金馬電影節故事片、改編劇本、最佳新人三項提名獎   原作:劉慶邦《神木》,《十月》2000年第3期,獲第二節老舍文學獎 原載《世紀中國》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