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馬振崗:關於中美關係戰略定位的思考(ZT)

(2006-08-22 18:01:53) 下一個
中美關係無疑是當今社會最重要的一對雙邊關係。中美關係的狀態,不僅涉及兩國和兩國人民的切身利益,而且也直接影響到亞太地區乃至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冷戰結束後15年來,中美關係始終起伏波動,時上時下。近幾年總體上相對穩定下來,但各種各樣的麻煩卻從未中斷。兩國關係就像達摩克利斯頭頂上有一把細絲懸掛的出鞘利劍一樣,總讓人惴惴不安,心裏難以踏實。 任何兩個國家間都有共同利益和分歧,雙方也會因一時一事利益衝突發生爭議和摩擦,但一般不擔心總體關係會惡化。中美關係卻不同,一個司空見慣的現象是,無事也有人要無中生有或捕風捉影地製造事件,一件小事都能鬧得沸沸揚揚,給整個關係罩上一層陰影。其關鍵原因在於,美國背後有個冷戰思維的幽靈作怪,總對中國疑慮重重,導致對中國戰略定位上的錯亂。 一、曆史的經驗教訓 從1784年美國商船《中國皇後號》抵達廣州後的一百多年漫長歲月裏,美一直積極參與了其他世界列強對中國的侵略和掠奪。1844年美國迫使中國簽訂的第一個條約《望廈條約》,就是比中英《南京條約》更苛刻的不平等條約。直到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中國成為美盟國,美國才於1943年廢除對華的不平等條約。二戰期間美國幫助過中國,後卻深深介入中國內政,幫蔣介石打共產黨,最終造成對華政策的徹底失敗。中美關係這段曆史表明,中國一直處於受害者地位,而從沒有做過任何傷害美國利益的事。一句話,中國人民沒有絲毫對不起美國人民的地方。 新中國成立後,美國采取了完全敵對的對華政策。國際上孤立,政治上敵視,經濟上封鎖,軍事上包圍,輿論上攻擊,往來上斷絕,無所不用其極。中美還在朝鮮戰場上兵戎相見,真槍實炮地幹了一仗。這種狀況持續了20多年。對一個擁有將近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大國,美國如此仇恨,實屬罕見,從任何角度說都是完全不正常的。 20世紀60年代,國際形勢發生了深刻變化,共同對付蘇聯擴張主義的戰略需要驅使中美相互接近。1972年尼克鬆總統訪華,中美關係解凍,1979年建交。雙方先後發表的三個聯合公報,確立了指導兩國關係的基本原則。美國把中國定位為“友好非盟國”。盡管雙方間仍存在一些分歧,但整體上,不僅在國際問題上進行了良好合作,而且在雙邊關係各個領域的合作都取得積極進展。嚴格來講,這種情況也不屬正常,因為整個關係基本維係在一個戰略支撐點上,一旦情況發生變化,就難以為繼。 事實也確是如此。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後,中美關係立即受到嚴重衝擊。在尋找新“敵人”的迷茫中,美國有些人把矛頭瞄準了中國,致使兩國關係一度陷於困難的境地。中方從戰略角度認真分析中美關係的現實,認為雙方在新的國際形勢下仍存在諸多共同利益,提出“增加信任,減少麻煩,發展合作,不搞對抗”的方針。中方積極而現實的態度,得到美國主流意識的響應。克林頓政府時期,美國內經過幾度辯論,最終界定中國為“非敵非友”,確定了對華“接觸加遏製”的政策。這段時期,中美間既有合作也有鬥爭,頗多曲折。美方允許李登輝去美活動和轟炸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等惡性事件,都曾對中美關係造成嚴重後果。但雙方均能以大局利益為重,共同努力維護兩國關係基本正常進展,兩國領導人後來還達成共識,表示將致力於建設“麵對21世紀的戰略夥伴關係”。 2000年布什入主白宮後,一係列針對中國的強烈言行將中美關係推向嚴峻局麵,“撞機事件”更使形勢一度相當緊張。“9·11”事件之後,美調整國際安全戰略目標,中國因素上升,中美關係始有轉折並漸趨穩定。 曆史實踐表明,像中國和美國這樣兩個社會製度不同的大國,如相互為敵,搞緊張,鬧對抗,無論對兩國還是對世界,都是百害而無一利;如能相互尊重對方,在平等的基礎上尋求並加強符合雙方共同利益的合作,對大家都有好處;如相互疑慮,又要合作又處處防範,關係很難真正穩定,合作也會多處受到妨害和限製。 簡而言之,中美關係長期穩定健康發展與否,關鍵在於雙方能否對兩國關係有個實事求是的戰略定位,尤其是美國一方。 二、中國發展的目標不是謀霸權 任何雙邊關係都脫離不開對各自根本利益的考慮,中美關係亦是如此。在當今全球化不斷發展、世界格局趨向多極的時代,各國利益日益相互依存和關聯。中國和其他一些國家的迅猛發展,自然會逐步改變國際力量對比的平衡,進而催化更加公平合理的國際秩序。這完全是正常的。美國對此感到關切,也是可以理解的。問題在於美國如何對待和應對這種新形勢,理智地判斷中國的發展對美國利益的影響。 現在,美國對中國發展有幾種時髦的說法,最為流行的是中國很快會發展成為“超級大國”,將挑戰美國的國際地位或世界領導權,更聳人聽聞的是渲染中國已經在這樣做。事實是否如此? 美國所謂的“國際地位”或“世界領導權”,實質是指世界霸權。坦率地講,這並不是受到世界人民普遍歡迎的東西。現在世界上約有200個國家,固有大小強弱之分,卻無高低貴賤之別,應都是“地球村”中平等的成員。大國、強國隻有義務為全“村”福利做出更大貢獻,而決無權力淩駕各國之上發號施令。曆史經驗表明,任何霸權都不可能是永恒的;從世界發展的長遠趨勢看,霸權終將被清除出人類社會,而出現一個世界各國平等相處、共享繁榮的和諧社會。嚴格講,美國的國際地位將主要取決於自身對世界的行為。如果美國能順應世界發展潮流,善待世界各國,並把自己的優勢力量用於幫助各國人民的和平發展,必然會受到普遍的尊重。可以明白無誤地告訴美國,挑戰美國地位的決不是中國,因為中國人民根本沒有任何追逐世界霸權的意圖。 首先,美國擔憂中國爭奪手中的霸權,實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這裏令人想到中國古代一個故事:南方有種鳥,名叫鳳凰,鳳凰從南海飛往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貓頭鷹弄到一隻腐爛的死老鼠,見鳳凰飛過,抬頭盯著鳳凰叫:嚇,別來搶!(原文見《莊子.秋水篇》) 美國有些人把世界霸權視為珍寶,中國人民對此卻嗤之以鼻。中國早已向全世界莊嚴宣布過,中國反對霸權主義,也不做超級大國。曆史上中國曾幾度強盛,1820年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還占世界的28.7%,都從未稱王稱霸。世界霸權完全有悖於中華民族根深蒂固的理念,也從來不是中國人民的追求。中國正在一心一意地進行現代化建設,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也需要中國。中國人民曆來把自身發展與人類共同進步聯係在一起,既充分利用世界和平發展帶來的機遇發展自己,又以自身的發展更好地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世界各國一律平等,都有權選擇符合本國實際的政治製度和發展模式,都對世界事務有發言權,這是中國始終不渝的主張和一貫遵循的行為原則。事實早已證明,中國是推動世界和平、發展與合作的積極力量。要說中國對世界的抱負,那隻有一個:就是同各國人民攜手合作,為創建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貢獻自己的力量。霸權既不符合中國人民的信念,也不討世界人民喜歡,對中國又絕無好處,我們何苦耗費精力去孜孜以求! 其次,過去26年,中國雖取得快速發展,經濟年均9.4%,GDP總量達到2.4萬多億美元,躋身於世界前列,但這隻略高於美國的五分之一,不到日本的二分之一。而中國的人口約是美國的五倍,接近日本的九倍,人均GDP在世界184個國家和地區中列100位左右。中國的綜合國力同發達國家相比,仍有相當大的差距。據中國現代化戰略研究課題組公布的報告,2002年中國經濟現代化的水平,隻相當於1858年的英國,1892年的美國,1957年的日本和1976年的韓國。中國至少需要100年的持續發展,才能達到當前主要發達國家的水平。中國目前僅僅基本解決全國人民的溫飽問題,到2020年隻是實現建設全麵小康社會的目標。即便在2050年左右實現現代化,也隻相當於當前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就以中國目前實力而論,要想全麵趕上美國,可能需要相當長的時間。 再次,中國既堅持原則,也尊重現實。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中國需要長期的和平國際環境,也需要穩定發展的國際經濟環境,更需要世界各國的友好互利合作。現行國際秩序框架和規則雖有不盡公平合理之處,但在維護世界正常秩序上仍起著無法替代的作用,中國模範地遵守著國際各種規章製度,並願與各國一道使其更完善和符合時代的要求。如在聯合國改革問題上,中國的態度是積極、負責和認真的。中國與美國同是對世界負有重要責任和義務的大國,在不少國際問題上雙方都有良好合作。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存在,是曆史形成的客觀現實,中國沒有企圖把美國勢力排擠出亞太的行動,相反卻在諸如亞太安全、APEC等方麵與美展開合作。 總而言之,一是中國根本沒有挑戰美國的念頭,二是中國遠不具備挑戰美國的力量,三是中國在獨立自主的基礎上一直同美國在國際事務中進行著合作。美國有些人憑幾個表麵現象,再加上主觀的離奇想象,就臆斷中國發展要衝擊美國的世界地位,不是別有用心,就是杞人憂天。 三、中國發展對美國經濟究竟是禍是福 渲染中國發展危害美國經濟,是另一個流行的美國神話。美國總有人喋喋不休地在貿易逆差、人民幣匯率、知識產權等問題上做文章,製造出美國經濟的所有弊病皆源於中國的錯覺。 其實,美國不少正直的專家學者對此都有不同看法,他們通過認真和求實地分析,公正地指出美國的經濟問題主要是由於國內原因,而不能怪罪中國。但這些意見往往不被重視,而那些指責中國的言論卻被用來作為對中國施壓的根據。一個典型事例是舒曼提案。該案聲稱人民幣匯率被人為地控製在低於其市場價格27.5%以下,並稱,如不解決,將對所有中國輸美產品加征27.5%關稅。連許多美國人都對這一看似相當“精確”的數字依據感到莫名其妙。原來在2004年4月和5月,美國一份報紙刊登過兩篇文章,一稱人民幣匯率被低估了15%-25%,一稱被低估40%。於是,40加15除以2,得出27.5這個數字。人民幣匯率是關及中國金融命脈和國際金融市場的嚴肅問題,卻被如此不嚴肅地對待,實在令人驚訝。 經濟涉及國計民生,國家間經貿交往難免會發生利益碰撞,造成摩擦和矛盾。美歐是盟國關係,但雙方各種各樣的貿易戰此伏彼起,為了幾億美元的香蕉貿易就曾鬧得一塌糊塗。美日也是盟國,當年為大米問題也爭得不可開交。中美在經貿關係上出現一些分歧本不足為奇,美國有些人卻借故炒作,製造麻煩,把國內的經濟弊病一股腦推在中國頭上。 美方關注的經貿問題,中國專家學者都有詳盡解釋,道理已講明講透,本文不再贅述。這裏隻強調一點,在經濟全球化時代,評估兩國經濟關係的合理方式,應遵循“綜合效益觀念”,就是要從全麵角度分析雙方經貿交流利弊,判斷利益平衡狀態,而不能拘泥於某一單項或某一方麵,更不能因某一糾紛而采取懲罰措施,因小失大,影響以至損害全麵的發展。 隨著中國的發展,中美間經濟往來總量急劇增大,範疇更加廣泛。這種形勢給雙方都帶來越來越大的利益。中美建交時雙邊貿易不過區區20多億美元,即便美國全是順差,又能有多大裨益。據中方統計,1988年兩國貿易額首次突破100億美元,1993年超過250億,1997年接近500億,2003年升到1263億,2004年高達1696億,2005年增至2116億。從1993年到2003年10年期間,中美貿易額猛增了1000多億美元,而不到3年時間又從1000億飛躍到2000億,這樣的速度國際上少有。隻要不增添人為製造的障礙,仍會保持旺盛增長勢頭。美方如能改變歧視性對華出口政策,增長幅度肯定將進一步提高。事實雄辯地證明,中美貿易對雙方都有利,如果隻一方有利而另一方受損,這種態勢是絕難維持如此長久的。 貿易逆差是中美貿易中的一個老問題,原因很多,其中雙方統計方法不同和美國等海外在華企業產品銷往美國市場是兩個重要因素。按中方統計,中國對美貿易順差始於1993年,而此後十多年,美國對整個亞洲地區的貿易逆差總量並未增加。2001年到2004年,美國與中國的逆差占美總體貿易逆差比重上升4.68%,而同期美國與日、韓和中國台灣的貿易逆差所占比重下降了7.06%。這正如2005年《美國總統經濟報告》所言,亞洲其他國家和地區通過在華投資設廠再出口美國的方式,轉移了他們的對美順差。 如用“綜合效益觀念”來分析,中美經濟關係的發展還給美帶來許多無法用數字統計的好處。主要有: ──中國輸美絕大多數是勞動密集型產品,而這類生產企業正是美產業轉型需要淘汰的,恰好為美國經濟轉型提供了適宜機會和條件。 ──中國從美國的大量進口(2004年將近450億美元)為美創造了400到800萬個就業機會,特別是大豆、糧食、棉花等農產品進口幫助維持了農業人口的就業,而在美國,這部分人員的失業問題是最難解決的。 ──中國出口為美國廣大消費者提供了豐富的價廉物美的產品,據估算,中國產品為美國中、低收入家庭節省約1000億美元開支。同時也使美國物流部門獲得不少利潤,以美國從中國進口的“芭比娃娃”為例,進口價僅2美元,在美零售價則是9.99美元(見1996年9月22日《洛杉磯時報》)。這在一定程度有助於美國社會的繁榮與穩定。 ──美國在兩國經貿關係中,除貨物貿易外,在投資、技術輸出和服務貿易三大塊都占優勢。就投資而論,美資在華設立的4萬多家企業75%實現了盈利,不少企業利潤率超出他們在全球的利潤率。美資在華企業至少對美國有三點好處,一是增強了這些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二是企業產品大都銷售在中國市場,賺了錢;三是所賺利潤相當部分匯回美國。 ──中國大筆外匯儲備購買了美國的政府債券,有力緩解了美財政壓力。 中美經濟有很強的互補性。雙方在經貿交往中,利益有全局的,有局部的;有眼前的,有長遠的;有直接的,也有間接的,需要綜合考慮。中美經貿交往如此大量和廣泛,具體部門存在某些矛盾,或產生這樣那樣的問題,是難免的,也是可以通過平等協商解決的。任何一方都不應隻強調自己的利益而漠視另一方的利益。中國發展帶動了中美經貿關係的擴大,按“綜合效益觀念”權衡,這對雙方都大有好處,是一種互利雙贏的局勢。 結論很明顯:中國的發展對美國經濟是機遇遠大於挑戰,是福而不是禍。 四、誰威脅了誰 每當中美關係有改善和發展時,美國各種反華勢力總要跳出來鼓噪“中國威脅論”,這已經成了冷戰結束以來的一個規律。美國最新一輪“中國威脅論”五花八門,包含了政治、經濟、能源、環境、安全等各個領域,而其中吵嚷得最凶的則是所謂中國“軍事威脅論”,因為這最易觸動美國人神經。近些年來,美國五角大樓在這方麵沒少費心思,接二連三地炮製出種種報告和文件,國防部的頭腦們也不失時機地渲染中國“軍事威脅”。最近發表的《四年防務評估報告》更用了相當大篇幅描述對中國軍事力量發展的擔憂,赤裸裸宣稱中國是“最具潛力與美國展開軍事競爭的國家”。對這種論調,除了個別國家竭力附和外,包括許多大國在內的國際輿論都表示難以苟同。中國和美國,究竟誰威脅了誰,不妨冷靜下來擺一擺事實,讓事實做出結論。 曆史情況姑且不談,僅自新中國成立後,美國就長期威脅著中國的安全。主要有,一是在中國周圍組建和部署軍事包圍圈;二是先後發動侵朝、侵越戰爭,兩次把戰火燒向中國;三是武力阻撓中國的統一;四是不斷幹涉中國內政,發出反華戰爭叫囂,汙蔑中國是“侵略者”。當然這都是過去的事,也可拋至一邊。那就看看最近幾年。先是宣稱中國為美“戰略競爭對手”,把中國看作“潛在的敵人”,公開宣布“協台防衛”,做出向台出售大批先進軍事裝備的決定,後又公然將中國列為核武器打擊目標,並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軍事力量年度報告》、《美中安全評論報告》等文件中製造緊張氣氛,渲染“人民解放軍的軍力將會對活動於該地區的其他現代化軍事力量構成切實的威脅”。2005年2月,美日聯合宣布台灣海峽為“共同戰略目標”。美方還提升與台灣軍事交往的規格,並一再敦促台灣購買美先進武器裝備。美國一方麵竭盡全力阻止任何有助中國軍事現代化的舉措,另一方麵又調整戰略部署,加大對亞太地區的軍事投入,強化亞洲盟友共同防範和遏製中國,並在中國周圍投棋布子。美國一些右翼媒體和智庫也不肯落後,連篇累牘地推出形形色色的關於所謂中國“軍事威脅”的報告和文章。凡此種種,都形成對中國安全的實質威脅。這樣的情況,一般常識都不難判斷,感到受威脅的應是中國,而不是美國。 這些美國人總喜歡就中國提高國防能力做文章。中國有960萬平方公裏的陸地和遼闊的海疆,迄今還未完成國家統一大業,在世界尚不安寧的環境裏,發展足夠強大的國防力量捍衛國家安全和領土完整,保護中國人民的生命安全與和平建設,完全是正當的,更是無可非議的。中國又是個正在和平發展的國家,經濟建設是首要任務,國防建設隻能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用於軍事上的財力和物力都是有限的。美國聲稱中國發展軍事實力對美構成挑戰和威脅,不妨把雙方軍力做個簡單比較: ──2004年中國的國防費為2199.86億元人民幣(大約合255億美元),相當於美國的5.77%,英國的41.03%,法國的75.65%,日本的63.97%。2005年國防費預算為2477.56億元人民幣(大約合300億美元)。假設就如美方所稱“估計出來的數字要比官方公布的數字高2-3倍”,也不過是600-900億美元。而美國國防開支2004財年為4559.1億美元,2005財年為4658.7億美元,是中國、俄羅斯、英國和法國四國國防開支總和的3.5倍。如加上對阿富汗和對伊拉克戰爭的追加撥款,總額約為5000億美元。 改革開放以來,為集中力量發展經濟,中國嚴格控製軍費開支,1979年至2004年,國防費占同期國家財政支出比例下降近10個百分點。而美國國防費從1999年占世界軍費開支總額的三分之一,迅速增長到占近半數。 ──美國海軍現擁有12支航母打擊群、12支兩棲戒備群和7支水麵作戰群。美海軍已有281艘艦艇,包括12艘航空母艦,仍計劃今後5年耗資663億美元,新建51艘軍艦,包括兩艘最先進的DD(X)驅逐艦。而中國至今沒有一艘排水量超過八千噸的大型軍艦,沒有一艘航空母艦。 ──美國在130多個國家和地區設有700餘處海外基地和設施,海外駐軍28.05萬,在亞太地區就有8.67萬之多,並與40多個國家和地區訂有雙邊和多邊軍事條約。中國除了少量部隊參加聯合國的維和活動外,在國外沒駐一兵一卒,更沒有任何軍事基地。 ──美國擁有比中國多幾倍的核武器和導彈,其他軍事裝備也遠先進於中國,並投入巨大力量搞“戰略防禦體係”。 ──美國軍隊早已實現成熟的機械化,並初步完成信息化轉型,而中國軍隊還遠未完成機械化,信息化建設不過剛剛起步。 僅從以上幾個主要方麵粗略對比,就可看出中美軍力強弱差距有多大。一個軍事力量如此強大的巨人卻對軍力剛有點增長的中國大叫:“你威脅了我!”。這簡直就像《伊索寓言》中那隻惡狼,要吃小羊卻說小羊招惹了牎酰說中埂觥醪了美拐肌酢蹴多美埂鏊都不相信?font color="#ffffff"> 五、中美是否必然對抗 中美兩國確實有很大差異,政治製度、意識形態、曆史傳統、文化背景、發展程度、風俗習慣各方麵都有所不同。但是這並不意味著雙方定要對抗,更不能簡單推論中美必有一戰。 首先,和平、發展與合作已是國際的主要潮流,包括中美在內的各國人民要求和平的強烈願望與維護和平的決心決定了國際大局的走向。中美雖然社會製度和意識形態不同,但完全能夠和平共處,互利合作,過去兩國關係發展的曆史已證實了這一點。30多年來,兩國關係經曆過大大小小各種困難,總體框架卻從未根本改變。社會製度和意識形態的異同對兩國關係確有影響,但早已不是決定因素。如果任何一方借此製造對抗或挑動戰爭,都將陷入不義無理的孤立境地,中美兩國人民不會同意,世界人民也將堅決反對。換言之,國際大氣候不允許。 其次,世界處於全球化深入進展的時代,各國利益日益相互交織,大國之間尤其如此。像中美這樣兩個大國,如用對抗或戰爭手段來處理雙方利益分配中的矛盾,不僅難以解決,而且結果隻能是兩敗俱傷。況且中美之間並不存在你死我活的利害衝突或難以逾越的尖銳矛盾。 再次,中國走的是和平發展的道路,沒有對外擴張的必要。孔子說:“己欲利而利人,己欲達而達人”。這就是在考慮自己利益時,也要考慮他人的利益;在爭取自己發展的同時,也要促使別人發展。中國正是依此理念處理與其他國家關係的。中國真誠希望加強同美合作,沒有必要也絕無意挑戰美國。從另一方麵看,爭霸世界雖是美國的戰略目標,但在大國雄立的世界裏,美國也麵臨諸多錯綜複雜的挑戰,而且常是力不從心。在此情況下,美國不能不權衡利弊,認真思考集中力量對付中國是否必要和可能。盡管美國國內存在一些頑固不化的反華勢力,仍會不時幹擾中美關係發展,卻難根本動搖其基礎。 最後,更為重要的是,中美間共同利益不斷增大,不斷增多。雙方在反恐、防擴散以及其他非傳統安全威脅上,在處理國際一些棘手問題上,相互合作符合各自利益,也符合世界人民的總體利益。中美經貿關係已發展到如此深遠的程度,前景依然十分廣闊,顯然對雙方都將越來越有利。兩國文化交流和人民往來日益密切,雙方確能相得益彰。現在不像中美蘇大三角關係的時代,撐起中美關係的不是孤單單一根支柱,而是多根支柱,基礎更加牢固堅實,也更有力量承受各種壓力,經受複雜考驗。 中美合作兩利,對抗兩損,戰爭更將是對雙方傷筋動骨的致命一擊。兩國人民都已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 六、正確的戰略抉擇 美國副國務卿佐立克去年九月的談話,有三點認識是比較清醒的:中國發展是無法阻擋的;中國不像前蘇聯,沒有破壞現存國際秩序,也無意與美國進行競爭;同中國合作對美有利。不管“利益相關者”含義如何,至少表明美國對華政策更趨務實。與之同時,美國國內也接連不斷傳出一些刺耳的噪音,說明冷戰思維仍在頑固地發揮作用,企圖影響中美關係的基本走向。 建立更穩定健康的中美合作關係,中國方麵不會有困難和問題,關鍵在於美國方麵。 發展是中國人民的強烈願望和不容爭辯的權利,也是中國人民堅定不移的決心。經過27年多艱苦努力,中國已經逐步發展起來,並將進一步發展壯大。美國必須麵對這一現實,清醒認識中國發展的國際影響和估價對美利弊,對中美關係做出符合實際的正確戰略判斷,這對兩國人民、對世界人民都有利。 “中國人民珍惜同其他國家和人民的友誼和合作,更加珍惜自己經過長期奮鬥而得來的獨立自主權利。”(見《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美國首先應該明白,企圖改變中國人民自己選擇的道路是辦不到的,必須尊重中國人民的意願。 中美兩國的處境、利益和理想不盡相同,不會總是誌同道合,除像二次世界大戰那樣特殊的情況,一般也不可能結成戰略盟國。但從中美兩國人民根本利益和兩國共同對世界人民擔負的責任與義務考慮,雙方應在相互尊重和相互平等的原則基礎上發展全麵互利合作。現實地講,美國對中國的正確戰略定位應是:是朋友,不是敵人;是全麵建設性合作的夥伴,不是戰略競爭的對手。   (馬振崗,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原載“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網站”)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