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胡星鬥:關於修改憲法、實行遷都與分都戰略的建議書(zt)

(2006-08-22 18:01:53) 下一個
中共中央、全國人大、國務院:   我在此鄭重提出修改憲法、實行遷都與分都戰略的建議。   所謂“遷都”,指把政治首都遷往更加適宜與安全的地方;所謂“分都”,指分設政治首都(以下簡稱首都)、經濟首都、文化首都。 一、為什麽中國要盡快遷都、分都與修改憲法?   1、北京的水荒問題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北京水資源的形勢十分嚴峻。據專家估算:到2010年,平水年份北京將缺水11.85億立方米,枯水年份將缺水近20億立方米;到2020年,平水年份北京將缺水23.76億立方米,枯水年份將缺水30.9億立方米。   目前,北京的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為300立方米左右,僅為全國人均占有量的七分之一、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二十五分之一。北京現在年來水量隻有15億立方米左右,超采地下水26億立方米,連年的大量超采地下水已經使北京周邊地區形成了2100平方公裏的漏鬥區,水位已經降至海平麵五六十米以下。可以說,繼續超采地下水已經十分困難。   現在,很多人把南水北調工程看成解決北京缺水難題的良方。但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2020年才能全部竣工,即使到那時北京可分得的水量也不過12億立方米,與缺水30億立方米仍然相差很遠。何況,邢吖こ塘□□暮幽稀⑩穎鋇仁》荻際僑彼□笫。□綰畏峙湔廡┤□試唇□□笥姓玩欏?nbsp;   北京凡是能建水庫的地方也已建完,基本無潛力可挖。唯一準備建設的張坊水庫也僅可增加供水1億立方米,抵不上官廳水庫、密雲水庫未來減少的蓄水量。   更為嚴峻的是,科學家們預測,由於受地球溫室效應和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至少在未來一兩個世紀內,全球幹旱問題將更加嚴重,中國北方的缺水問題將更趨惡化。   2、沙漠化、荒漠化對北京的威脅日益嚴峻。現在,中國的沙漠化、荒漠化國土不斷擴大,沙漠離北京越來越近,最近的沙丘離市區僅70公裏,可以說,沙漠直逼天安門。而且,沙漠處在北京的上風口,一遇刮風,黃沙便直撲京城。前總理朱□基對北京的沙塵天氣一直憂心忡忡,眼看著沙漠在一天天地逼近,他感歎中國有可能因此而遷都。   3、北京的中樞戰略地位已經動搖。北京在曆史上屬於中樞戰略要地,處於咽喉地帶,它左擁太行,右臨渤海,北連朔漠,南控江淮,枕居中原,龍蟠虎踞。但是到了近現代,隨著海權時代的到來以及航空母艦、巡航導彈、戰略轟炸機的出現,使得北京無險可守,其瀕臨海洋的弱點凸顯出來。從八國聯軍海上登陸直搗北京,到巴西、巴基斯坦、緬甸、尼日利亞等國家把首都遷離海邊,以及擬議中的伊朗、韓國、日本遷都,都促使中國也必須從戰略上重新考慮首都的選擇和安全。   4、資源高度集中於北京,加大了國家的安全風險。北京是中國的經濟中心、金融中心之一,坐擁最多的大企業總部;北京還是中國的文化中心、傳媒中心,擁有中國最好的大學、科研院所、文化機構。這種資源高度集中於一地,將政治中心、經濟中心、科技文化中心捆綁在一起的做法,隻會大大地增加國家的安全風險。一旦爆發戰爭,北京將不可避免地成為敵人攻擊的首選目標。   5、人口的過度膨脹、工業的畸形發展、嚴重的汙染,使得北京不再適合作為國家的政治首都。由於首都效應,以及近水樓台特權很多,使得移民北京的熱潮難以停止。目前北京常住人口和流動人口每年增加40餘萬,相當於每年吸納一個中等城市。據研究部門的報告:北京市可支撐的人口容量最大值是1277.77萬人。但在1997年北京的總人口就已經突破1500萬人,遠遠超過了容量的最大值。   而且,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鄉二元戶籍製度的打破,用過去的行政手段禁止農民進城已經不太可能。所以,北京的人口還會繼續增加。   人口的膨脹加劇了北京水資源的緊張、交通的擁擠,也導致包括房地產在內的消費品價格的虛高猛漲。   北京人口約占全國總人口的1/100,麵積占我國國土的1/600,但2002年北京房地產開發投資占全國的1/8還多,2003年北京商品房施工麵積占全國的1/10。北京的房地產虛熱潛伏著巨大的危機,可以說,北京成為吞噬全國資源和資金的黑洞。   由於新中國成立以後錯誤的戰略決策,以及改革開放以後政績和財政收入的需要,致使北京的工業畸形發展,與天津、沈陽、唐山的工業幾乎完全同構。北京成為中國的工業重鎮,導致了天津、沈陽、唐山的衰落。   北京還是世界十大汙染城市之一。世界衛生組織稱,北京1999年的空氣汙染程度位居全球第三。國家環保總局公布的調查報告稱,北京是全國18個主要城市中空氣汙染情況最嚴重的一個。   鑒於以上五大因素,在此我建議:將政治首都從北京遷到中原或南方中部一帶;加強北京的文化首都的功能;確立上海的經濟首都的地位;盡快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一百三十八條“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是北京”的條款,為未來中國實行遷都與分都戰略掃除法製的障礙。 二、遷都、分都的弊端與阻礙遷都、分都的因素。   1、遷都、分都之弊及其化解。   遷都、分都可能導致北京作為國際化大都市的衰落。不過,我們認為,隻要北京發揮優勢,找準自己的定位,把北京打造成為代表東方文化的世界文化之都,北京反而可能由此獲得新生。   北京積澱了數千年來中國人的光榮和夢想,承載了近代以來中國的榮辱興衰,而新首都可能缺乏北京這樣的文化凝聚力,天安門的象征意義也將喪失。   但我們認為,新首都如果選擇在中華文化的起源之地,那麽新首都自會獲得豐富的文化底蘊和內涵。   再者,民意可能難以接受遷都、分都。按照中國人的傳統意識:國都就是舉國的中心,是政治、經濟、文化的核心所在,代表了最高權力和大一統意誌。遷都、分都無疑將衝擊國民的心理定勢。   還有人說,遷都、分都將會使得中央政府官員偷安一隅,不再治理北方的沙漠化和沙塵暴。我們認為,解決環境問題,關鍵在於建立現代環境治理製度──清晰土地產權;明確利益主體;拍賣、贈送荒地、沙地;加強立法、執法;鼓勵公民組織的參與;推動公益訴訟等。如果不能建立現代環境治理製度,即使首都留在北京,也永遠無法解決沙塵暴的問題。   2、遷都的程序與阻礙遷都的因素。   遷都的程序是:先進行調研,由政府、學者、各界代表提出新首都的候選地點和遷都的方案,然後由政府提案,舉行廣泛的有代表性的聽證會,最後由全國人大表決或者舉行全民公決。 實施遷都,除了國家財政分年度拿出上千億資金外,還應當大量地吸納民間資金進行基礎設施建設。   阻礙遷都的因素主要是原首都的既得利益集團,如部分官員、房地產開發商等。隻要政府曉以國家大義,以及給予開發商建設新首都的機會和利益,我想阻力是可以化解的。 三、新首都的功能定位與新首都的最佳選擇。   新首都是一個特區,由一批城市群組成,其中,中心城市是一個小型的花園城市,是真正的行政、立法、司法等機關所在地。之所以新首都是一個大特區,是為了迎合中國人的大首都思維定勢;之所以特區中心是小型城市,是為了實現小政府、高效政府的現代理念。   新首都是中國的政治中心,同時也是中國的國際交流中心、文化中心之一。   新首都應當具有很強的文化凝聚力,是中國的曆史文化、民族團結、國家統一的象征。   新首都還應是生態環境、文明道德的首善之區。   新首都的選址應當兼顧水、資源、氣候、生態環境、軍事安全、地理地震、民族、文化、經濟成本等多方麵的因素。   有人提出在南京、西安、武漢等城市中選擇新都,我認為這是不可取的,因為這些城市本身就遭遇了種種問題,它們也迫切需要“減壓”,如果再在其上疊加首都的功能,這些城市將變得極其臃腫,拆遷成本也將是巨大的。   因此,實現遷都的途徑是創建新都,這樣還可以帶動一方的經濟社會發展。   我認為,中國最佳的獨一無二的新首都地點是河南湖北交界處的南陽襄樊盆地(見附件)。   可以將該地命名為“新京”或“新都”。南陽襄樊盆地的特點是:它既是中國的地理中心,幾乎處於中國南北分界線、東西中間線、長江黃河分水嶺的位置,具有地利優勢,同時它又是中華文化的起源地、中原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它擁有平原麵積達3萬平方公裏,三麵環山,一麵臨水(漢水),遠離大海,具有易守難攻的特點和極其重要的軍事價值。它的西邊是秦嶺、大巴山,是崇山峻嶺與華北平原的結合部,若挖深洞,恐怕連原子彈也難以對之進行有效的打擊;它的北麵是秦巴山區餘脈,有崤山、熊耳山、外方山、伏牛山等,東北麵有桐柏山、大洪山、大別山,南麵是漢水,中部有白河、唐河;在三麵環山中又有一些缺口,如方城、泌陽、隨陽、宜城,使得該地交通方便。   南陽襄樊盆地及河南湖北是中原文化、客家文化、楚文化的發源地,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少林寺、武當山、三國古戰場、古隆中等處於其中;它比鄰陝西,地接西安、鹹陽、兵馬俑、華清池,背靠四川天府,坐擁河南、湖北糧倉及蘇杭勝地等;它離廬山不遠,可將廬山辟為國家領導人的度假會議區,取代北戴河的位置。   南陽襄樊盆地周圍的自然風景更是多姿多彩,有神秘莫測的神農架,險峻陡峭的秦嶺,湍流直下的漢水峽穀,煙波浩淼的丹江口水庫,奇偉壯觀的三峽。   南陽襄樊盆地的水量豐沛而不過多,年降水量在800~1000毫米。它處於漢水上遊,水質好,無汙染,漢水年徑流量550億立方米,是黃河、海河、渭河的6倍,足以解決數千萬人的工業和生活用水。   南陽襄樊盆地氣候宜人,處於暖溫帶與亞熱帶的分界線,長年溫度在0~30度,冷熱幹濕適中。 四、遷都、分都的偉大戰略意義。   遷都、分都有助於緩解北京水、土地、交通等的緊張狀況,減輕北方的資源、環境壓力;   有助於應對台海危機,適應海權時代,減輕未來首都來自北方、東部及海上的軍事威脅;   有助於分散“國富”,防範財富過於集中帶來的國家風險;   有助於保護“老北京”及北京的文化古跡,促進北京的文化繁榮;   有助於降低北京的房價和生活成本,減少工業項目,把北京建設成為世界一流的宜居城市;   有助於推動中國經濟社會的平衡發展,促進新首都所在地即中部的崛起,促進上海和長三角的經濟發展,同時還天津、河北、山西等地正常發展的機會;   有助於進行“國家再造”、“政府再造”,割斷千年皇都的專製主義傳統,推動中國的政治體製和行政體製改革。   綜上所述,中華要崛起,遲早要遷都、分都!   因此我建議,盡快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一百三十八條:“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是北京”的條款,實行遷都與分都的戰略。   以上建議,敬請中共中央、全國人大、國務院研究為盼。 胡星鬥    2006-5-9   附件:南陽、襄樊介紹:   一、南陽地處東經110°58'-113°49',北緯32°17'-33°48',處於亞熱帶向暖溫帶的過渡地帶,屬典型的季風大陸半濕潤氣候,四季分明,陽光充足,雨量充沛。   南陽位於河南省西南部,與湖北省、陝西省接壤,因地處伏牛山以南、漢水之北而得名。南陽,北靠伏牛山,東扶桐柏山,西依秦嶺,南臨漢江,是個三麵環山南部開口的馬蹄形盆地,東北部的方城缺口為江漢通向中原的孔道,西部是江漢通向關中的咽喉,素稱南陽盆地。總麵積2.66萬平方公裏。   南陽是國務院首批命名的曆史文化名城,東漢時期為光武帝劉秀的發跡之地,故有“南都”、“帝鄉”之稱。南陽曆史上曾孕育出“科聖”張衡、“醫聖”張仲景、“商聖”範蠡及“智聖”諸葛亮。   南陽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市內河流眾多,分屬長江、淮河兩大水係,長度在百公裏以上的河流有10條。全市主要河流有丹江、唐河、白河、淮河、湍河、刁河、灌河等,水資源總量70.35億立方米,水儲量、畝均水量及人均水量均居河南省第一位。   全市林地麵積1451萬畝,森林覆蓋率達34.3%。   二、襄樊位於東經110°45'-113°43',北緯31°14'-32°37',湖北省西北部,漢水中遊,襄樊市城區被漢水分為南北兩城。襄樊的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讀史方輿紀要》稱:“襄陽上流門戶,北通汝洛,西帶秦蜀,南遮湖廣,東瞰吳越”,襄樊曆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襄樊市為中國曆來最悠久的地區之一,襄樊係襄陽、樊城兩城合稱,樊城因周宣王封仲山甫(樊穆仲)於此而得名,襄陽以地處襄水(今南渠)之陽而得名。樊城始於西周,襄陽築城於漢初。   襄樊市於1986年12月8日被國務院批準為全國曆史文化名城。 原載《博客網》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7)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