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寒山:盤點胡錦濤4月外訪成果──鞏固中美關係,開拓能源市場(ZT)

(2006-08-22 18:01:53) 下一個
香港《經濟導報》第18期(5月8日出版)/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4月18~30日對美國、沙特阿拉伯、摩洛哥、尼日利亞、肯尼亞五國的國事訪問,舉世關注,胡與美國領導人的峰會及對有著豐富的石油資源的中東和非洲四國的訪問成果,也當然成為國際關係中引人關注的熱門話題。 協調中美之間的大國關係 “中美兩國是朋友還是敵人?”“中國能否成為負責任的利益攸關者?”在全球關注的目光下,胡錦濤的美國之行成為中美探索新型“大國關係”的一個重要契機。 此次訪問是胡錦濤就任中國國家主席後首次訪美,而他在20日與美國總統布什的會晤,是過去一年來兩人的第五次會麵,也是自2002年雙方首度會麵後的第十次。兩國元首如此頻繁地直接交流,充分表明在當前不斷變化的國際形勢下,中美關係日益重要,到了需要調整、提升的關鍵時期。 中美經貿合作快速發展,給兩國人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盡管雙方在經貿問題上存在一些分歧和摩擦,但互利共贏始終是中美經貿關係的主流。 在胡錦濤行前,國務院副總理吳儀率領的中國經貿代表團與美方總共達成162.1億美元的采購協定,包括52億美元購買80架波音737飛機、17億美元購買美國正版電腦軟體等,這是中國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單筆采購。這一采購行動證實了中國政府在政策上的承諾─中國無意追求中美貿易的長期逆差,也在表明中國在積極尋找中美經濟關係均衡發展的措施和機製。 正如有分析家指出的那樣,這次胡錦濤主席訪問美國,雖然隻是兩國元首互訪製度背景下的一次重要安排,但是卻為中美關係發展的各種利益關係清晰“把脈”,過去很多時候隻是說中美之間共同利益廣泛,而這一次徹底讓大家看清了利益廣泛之所在,這也為中美建設性合作關係發展指明方向,讓人看到中美關係發展還有更大空間。 胡錦濤主席訪問美國的行程安排也頗為耐人尋味。除了華盛頓外,抵達美國先造訪波音和微軟,行程中還安排了會見美國思想庫,這在過去是從未有過的。這表明中國對美國社會的認識更加成熟同時也是中國對美外交思路調整的一種體現。 與中東非洲共商能源合作 結束對美國的訪問後,胡錦濤的第一站是沙特阿拉伯。沙特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輸出國,石油儲量世界第一。今年1月中旬,沙特阿拉伯國王阿卜杜拉剛剛對中國進行了訪問。中沙加強在能源、基礎設施建設、資訊通信領域的合作,尤其是準備在海南島建立石油儲備基地項目引人注目,中國國家元首此訪,在能源合作方麵會帶來更多成效。 而胡錦濤對摩洛哥的訪問,也會進一步推動雙邊能源關係的發展。摩洛哥的石油儲量約在120~150億桶之間,中國和摩洛哥在能源領域具有廣闊的合作空間。雙方簽署了一係列政府間和企業間的雙邊合作文件,內容涉及旅遊、科技、文化、醫療等具體領域的交流與合作。 胡錦濤出訪的最後兩站尼日利亞和肯尼亞,也都擁有豐富的能源資源。其中,尼日利亞是非洲最大的產油國。胡錦濤的到訪,必將更進一步推動兩國關係向更加深化的方麵發展。而肯尼亞自1963年與中國建交以來,兩國友好合作關係發展順利,雙方希望在經貿、能源、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的合作取得更多成果。 中東、非洲已經成為中國的外交重點 今年1月12日,中國政府首次發表《中國對非洲政策文件》,明確提出與非洲共建政治上平等互信、 經濟上合作“共贏”、文化上交流互鑒的新型戰略夥伴關係。胡錦濤的出訪是今年中非外交的首場重頭戲,中非首腦會議和中非合作論壇第三次部長級會議也將於今年在中國舉行。 在中國實施部份免關稅等加強從非洲進口政策的促進下,中非雙邊貿易額逐年增長,2004年達294億美元,2005年近400億美元。同時,2005年中國的石油進口中來自非洲的比例達到30%以上,非洲超過俄羅斯和中亞國家,成為繼中東之後中國的第二大石油進口市場,其中最大的進口來源國是蘇丹,其次是尼日利亞。今年1~2月,安哥拉則首次超過沙特成為中國第一大進口來源國。 石油隻是中非關係的驅動力之一。中國與摩洛哥去年的雙邊貿易額達到15億美元,主要是中國對其出口,但有摩洛哥方麵的專家認為,可以通過對中國的海產品出口平衡貿易關係,而且摩洛哥也可成為中國對非洲和歐洲貿易的商業平台。 此次中摩兩國簽訂了貿易、旅遊、文化、科研、鐵路和文化合作協定,一份協定是中國幫助摩洛哥培訓紡織工,發展這一項占該國出口三分之一的產業。 胡錦濤到訪的第三站尼日利亞,是非洲人口最多的國家,在非洲有重大的政治影響力,而且還是非洲最大產油國和世界第六大石油出口國,也是歐佩克成員國之一。 在胡錦濤訪問的最後一站肯尼亞,該國政府和南部非洲的辛巴威政府一樣,提出了“向東看”的政策,加強和亞太國家尤其是中國的合作。2005年中肯雙邊貿易額達到4.75億美元。中國廣泛介入肯尼亞的電力行業,而且肯尼亞也是非洲的產油國之一。 從和諧中國到和諧世界 雖然中國倡導和諧世界、和平發展的理念,但是懷疑中國、恐懼中國甚至遏製中國的思潮仍舊暗流洶湧。4月23日,胡錦濤在離開美國到訪沙特阿拉伯之時由“和諧世界”理念進一步提出了建設“和諧中東”的期許,他在沙特阿拉伯王國協商會議發表了題為《促進中東和平建設和諧世界》的演說。這似乎顯示,中國政府在內政中推行“和諧社會”理念的同時,也在外交領域主張“和諧世界”理念。 顯然,中方對一些國際問題的態度,在“和而不同”的大背景下有了新的認識,采取的手段也更多地選擇“合作”而不是“指責”。中國開始用這些新的理念來處理具體國際事務,表明中國既堅持自己的原則和利益,但也願意接受國際普遍的規則並尊重各方的利益,在“和而不同”的框架下形成互利共贏的格局。在“中國威脅論”難以徹底消弭的環境之下,中國提倡和諧世界也決不是沒有原則的一團和氣,建設和諧世界是建立在實現中華民族複興的前提之下的,是中國立場的一種國際表達方式。用中國國務院宗教事務局局長葉小文的話來說,就是“和氣也不是沒有脾氣,和氣的人也是有脾氣的。”一方麵中國要盡全力去化解“中國威脅論”的影響,另一方麵,中國要加快發展,提高國家競爭力。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