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胡錦濤的出訪路線圖看中國的"找油"心情(ZT)

(2006-08-22 18:01:52) 下一個
國家主席胡錦濤在結束對美國的訪問後,從4月22日到29日,接連出訪沙特阿拉伯、摩洛哥、尼日利亞和肯尼亞等中東非洲四國。對比之下,美國是世界第一大石油消費國,其餘四個國家都是或大或小的石油出口國。    美國《華爾街日報》在胡錦濤主席結束沙特之行後報道稱,“中國為求石油低調出擊”,並引用專家意見:“中國正力求淡化從沙特和尼日利亞獲得石油的意圖,以免引起西方國家過於激烈的敵對反應”。    的確,中沙能源企業在胡錦濤訪問期間簽署了多項協議。石油巨頭沙特阿拉伯表示,將與中石化合作,在福建和青島建造兩個煉油廠,還承諾2010年前向中石化每天供應100萬桶原油;24日,胡錦濤主席抵達摩洛哥,在與摩洛哥國王會談時,他也表達了加強兩國間油氣資源開發合作的願望。    其實,中國多方尋找油源為經濟發展提供保障,這一點應該得到西方發達工業國家的理解。不僅如此,美國等消費國在能源問題上應該對中國采取更加接納的態度,比如不應再出現類似“抵製中海油收購尤尼科”的情況;邀請中國加入國際能源署(IEA)等。    中國目前已是原油淨進口國,也是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原油消費國。現在中國的能源消耗僅占全球需求總量的8%左右,但需求正在迅猛擴張之中。    如果承認這樣一個事實,“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必定要消耗更多石油”,那麽,西方國家現在要做的就不應該是遏製中國的石油需求,而是理解中國的找油心情,並盡可能與中國在能源需求和使用上進行更多的溝通和協調。    國際油價本周突破了每桶75美元的高點,石油生產國和石油消費國們正在“打嘴仗”。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七國集團指責OPEC(石油輸出國組織)這個石油卡特爾沒有能夠生產足夠多的原油;OPEC則指責美國人絲毫沒有降低石油消費的意願,指責西方石油公司對石油煉化能力投資不足,導致原油不能及時變成成品油,他們甚至認為當前每桶75美元的局麵更多是美國在伊朗造成地緣政治危機的結果。    無論“口水仗”誰對誰錯,隻要繼續打下去,油價肯定還要繼續漲。穩定油價需要這樣一種情形:石油生產國和石油消費國之間積極對話和協調,石油消費國之間也要積極對話和協調。但是,目前這兩點都做得很糟糕。    對於後一點,美國對待中國能源需求的態度就有大問題。如果美國政界繼續指責中國“千方百計攫取能源資源”,國際油價就會因為這種爭吵找到繼續衝高的理由。同樣,西方媒體炒作中國和印度之間的能源競爭,也隻會達到同樣的效果。    上周胡錦濤主席訪美前,有外電曾經報道說,美國副國務卿佐利克希望中美可以就能源問題進行更多溝通。但是,最後表現出來的跡象顯示,布什總統似乎還是對貿易逆差問題和人民幣匯率問題更為緊張。    從各方麵報道來看,盡管布什知道胡錦濤主席接下來要訪問沙特和尼日利亞,但是他並沒有就進一步理解中國的能源需求作出積極的表態,這種情況在每桶75美元的高油價時出現是非常不正常的。    當前,為了統一和協調石油生產力量,OPEC正在積極拉俄羅斯這個油氣新貴“入夥”。但是,作為全球石油消費者的利益代言人,IEA的成員還是有限,所代表的利益群體也非常有限。作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的中國,目前還不是IEA的成員。    有行業專家認為,對於平抑油價,OPEC的力量有限,IEA其實是有能力的。但是IEA的問題是,像美國這樣的消費大國沒有任何降低消費需求的意願;同時,已經在這個時候采取了最負責任的能源政策的中國,還沒有被邀請進入IEA。    在積極尋找海外油氣資源的時候,中國政府在國內已經謹慎地限製了石油需求:節約能源的結構調整問題被提上了日程,成品油價也已進一步提高。同時,中國建立石油戰略儲備的決定,也將為今後平抑油價的短期波動起到關鍵性作用。    這種石油儲備的平抑波動作用,在去年卡特裏娜颶風導致國際油價飆升時曾得到充分體現。值得一提的是,去年盡管美國也有自己的石油戰略儲備,但是它並不擁有世界市場上需要的精煉油產品儲備,因此不得不依賴歐盟成員的石油儲備來救市。    不僅戰略石油儲備在高油價時代變得經濟有效,一些分析人士還認為,中沙之間達成的能源協議並不會給市場帶來任何壓力。既然如此,外電評論說“胡錦濤主席的沙特之行追求建立石油儲備的目的非常明顯”,就不應該引起西方國家的擔心,相反應該視其為一件利人利己的好事情。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