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商漢:走出想像政治的中美關係(ZT)

(2006-08-22 18:01:52) 下一個
在紐約買到一件Made in China的商品,恐怕就像在北京街頭看到喝著可口可樂的中國人一樣容易,因此人們很難想像一個脫離了中國的美國,或者一個脫離了美國的中國將如何存在和發展。4月18日起,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訪問美國,更加堅定了人們對於中美關係的期待。因為無法想像,所以我們必須直麵現實。 在美國的記憶裏,一個發展迅速的大國不是盟友,便是敵人。前者以英法為例,而後者有前蘇聯作證。因此當美國遭遇如今的中國,傳統的美國外交戰略思維往往會在中美錯綜複雜的利益糾葛中迷失方向。在這種情況下,一個新的國與■□淶姆妒匠魷值靡斐〈枘選〉」苊攔裏鬧泄■侍庾□液魏豪錚沈arry Harding)在1992年就提出了“非敵非友”的思路,《紐約時報》專欄作家紀思道(Nicholas Kristof)也提出過“亦敵亦友”的觀念,但是曾經擔任卡特總統國家安全顧問的奧克森伯格(Michael Oksenberg)仍然擔憂“美國總是在周期性地試圖造就一個自己喜愛的中國,而這種努力總是遭遇失敗”。 從想像到利益,從審美到體驗,是中美關係成熟的標誌。事實上,在整個中美關係史中,想像政治不但給兩國帶來過美好的憧憬,也帶來過恐懼的幻覺。中美兩國曾經因為想像而合作,也曾經因為想像而疏遠,但是直到現在,能否擺脫不必要的想像,從切身利益的角度出發定義中美關係中的每一個機遇和每一種風險,則是一個必要的命題。中國人在嚐試,美國人也應該開始嚐試。 因此,能夠為今天乃至未來較長一段時間的中美關係確定一種政治話語,進而找到中美關係發展的長期框架,成為了人們對胡錦濤與布什會麵的期待。這種期待具體體現在中美之間能否就相關利益找到明確範疇,在中美經貿問題上能否彌合分歧,而又能夠就地區安全乃至全球防止核擴散展開何種層麵的對話。這已經不是一種想像,而是一種可以量化甚至固化的指標。 當然這種長期框架的建立並非易事。因為從政治上說,美國國內政治的變化總對兩國關係帶來波動;而經濟利益的博弈,則更增加了兩國在彼此看待上的小心翼翼;隻有文化的交流相對更加從容一些。但經過了20餘年的發展,中美之間已經走過了從遠距離審美,到戰略夥伴,再到“利益攸關”的過程。目前的問題隻是在於,這種“利益攸關”能不能再大一些,大到足以包容各種偶然的風險。而隻有走出想像政治,才能確立相關利益範疇,變想像空間為真正符合兩國發展利益的實在空間。 胡錦濤訪問美國的4天,隻是中美關係長期戰略中的一次升溫機會。胡錦濤主席和布什總統在過去的3年中已經在不同場合數次見麵,每一次見麵都使中美關係的發展有所提升。而從長期來看,中美領導人的互訪,隻是從一個方麵推動兩國關係正常發展。更重要的是,中美之間從來就不缺乏想像,缺乏的隻是把這些想像畫下來,然後求證它的真實,或者摒棄其虛妄。 原載《國際先驅導報》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