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隻黃鸝四條腿

大家好,小黃鸝博客開通了。
個人資料
正文

關於孔子的價值和儒家的禮製

(2008-10-18 15:25:42) 下一個
我寫這篇文章,是因為讀了某篇博文, 連接如下:http://wublonger.blog.sohu.com/102143754.

我評論他的博文不是因為他的博文寫得好,而是他的博文讓我想起了某些事。

首先,我認為他的博文抄了在博客裏麵的一段評論。 當然我評他的文章也不是為了說明他這樣做得不道德。 我隻是想澄清一些錯誤觀點,免得有人認為我鼓勵他這樣做,鼓勵他隨意曲解我的評論。

第一,我認為孔子的價值不是為了對他的學生負責,這種說法是對孔子的汙蔑。 孔子的價值就是為君王負責,他培養學生也是為了君王。

所謂“以貌取人,矢之子羽”,就是說孔子不是對學生負責的。子羽希望成為孔子的學生,但被孔子拒絕了。孔子為什麽拒絕呢?因為子羽一來長得不漂亮, 二來沒有權勢。子羽後來成了名人,孔子後悔了,說不該沒有接受子羽為學生。這裏麵說明,孔子取舍學生的最主要因素就是學生是不是有權勢,漂亮是次要的因素。

所謂“以言取人,失之子於”,同樣說明孔子不是對學生負責的。 子於是孔子的學生,能說會道,深得孔子喜歡。 後來子於當政失勢, 孔子害怕牽連於他,同時為了突出自己的一貫正確,就說是子於的花言巧語欺騙了他。 非常顯然,如果子於當政沒有失勢,孔子顯然要大大表揚子於的仁德。這件事同樣說明孔子並沒有對學生負責,他負責的是君王的成敗。

我在博文中說,孔子在春秋時代活動,召集了一群學生講學,對他的學生有很大影響,並且由他的學生對當時的社會產生了影響。這句話是曆史的描述, 並不強調所謂的對學生負責。現在的老師們, 學生超過三千的不少,他們對學生肯定有影響,他們的學生對社會也有一定的影響,但是我們無法肯定地說這些老師一定是為學生負責的。 從現代社會來講,老師不過是一種職業。

說到這裏,我還要強調,我不希望有人因此說孔子創造了老師這種職業。 因為這顯然是不符合曆史的。

教學這種社會活動,不但是人類的原始活動,甚至在動物之中也很常見。 孔子成為名師是因為後來政治的某種需要,就像關羽成為聖人, 嶽飛成為聖人,文天祥成為聖人,袁崇煥被平反成英雄一樣,是一種政治需要。 因為某種需要,我們經常忽略某人某事的細節, 片麵擴大某人某事的某些品質。這樣做的好處就是便於宣傳,能夠更好地引起人們的注意。 但是我們必須注意,這些片麵宣傳的品質並不是人和事的本來麵目。 就像擦屁股一樣,人擦屁股是正常的衛生需要,但是我們不能因為某人的屁股擦得幹淨,就得出結論說這人不拉屎或者拉得屎比別人的少而且幹淨。

其次,孔子的失敗不是在於“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根據《史記》的記載,孔子從來沒有認為他的政治活動是不可為的事情, 孔子認為“大夫服從諸侯,諸侯服從王”是天理, 是完全應該成功的。孔子甚至因為這種想法的實踐不成功請教了老子,老子告訴他說這種想法本來就是幼稚的想法。 《詩書禮易》記載的都是死人的事情,這些記載都是選擇性的記載 ,沒有事實能夠說明孔子吹捧的三代時候的人們真的就象記載宣傳的那樣知禮守禮。孔子聽了老子的說法以後才終於恍然大悟, 開始專心於教學。這個故事的結局告訴我們, 孔子不但沒有“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而且是不知其不可為, 知其不可為就不為。

順便說一下,“無為而無不為,不匿跡”主要是莊子的理論。《論語》中的記載本來是對孔子的批評,不是孔子的自覺, 這兩者是有很大區別的。後儒把別人的批評轉化成自己自覺的標榜, 是為了強調孔子的一貫正確。 這個過程我認為就是儒家教化的結果,這個過程從本質來說是違背了孔子的形象的。曆史上的孔子,惟一值得稱道的,也是比後儒做的好的就是孔子並不強調自己無所不知。 “知之為知之, 不知為不知”, 這是孔子比後儒高明的地方,也是比普通大眾高明的地方。 這個故事還說明,漢儒並不排斥道家,他們不但推崇道家的隱世風範, 而且經常引用老莊的思想來補充孔儒的不足。後儒則不同,他們一方麵排斥道家,另一方麵卻用老莊的思想來標榜自己。 他們一方麵說莊子消極隱世, 另一方麵卻用“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來標榜自己, 這是後儒典型的“死要麵子活受罪”的作風。

再次, 儒家獨尊不是因為儒家的務實精神。後儒吹捧得最多的是顏回和孟子,而他們倆是中國曆史上最大的犬儒之二。儒家能夠得以獨尊的最大貢獻是因為李斯,而李斯不是孔子的學生,後儒也從來不喜歡李斯,甚至把李斯視為異端。 後儒實際上比較喜歡的是趙高。 想比李斯來說,趙高確實比較務實, 不過我認為務實的忒也過了。 據《史記》記載, 趙高在勸胡亥奪權的時候說,“臣聞湯,武殺其主, 天下稱義焉,不為不忠;衛君殺其父,衛國稱其德,孔子著之,不為不孝;夫大行不小謹,盛德不辭讓,鄉曲各有宜而百官不同功;故顧小而忘大,後必有害;遲疑猶豫,後必有悔;斷而敢行,鬼神避之,後有成功”。 趙高的這段話有幾個特點,第一就是推崇湯文武(堯舜禹湯文武),第二就是借孔子的話說理(死人從棺材裏跳出來著書立說,尤其是死了的名人,譬如皇帝管仲孔子),第三就是為國為民。 殺君是為國,殺父是為民, 何不總不孝之有?第四就是“宜”, 為了所謂的功德,什麽都可以做, 沒有禁忌,連鬼神都會逃之夭夭, 躲得遠遠的。 譬如孫悟空的金箍棒, 為“道”而殺人,為殺人而稱妖, 不亦樂乎?所以說,趙高的這段話是後儒的“至德”,孟聖人引用過,程聖人引用過,朱聖人引用過,小儒更是把它塗抹的到處都是。 不過後儒從來不承認趙高是儒家,他們造謠說他是太監。

百家九流, 中國隻有儒家把“義”解釋成了“宜”,大概這就是他們所謂“務實”精神的精髓。

我在博文評論中說,秦國較好實現了尊賢使能的文化,吸引了各諸侯國的人才出謀劃策, 終於越來越強大,最後終於統一了中國。這句話不是曆史文獻的引用,是曆史事實的客觀描述,很難理解為什麽儒家不能麵對這樣的事實。

不但不能麵對,那篇博文的作者居然轉過去說,爭霸天下的君王,需要的是謀臣,不是道德老師。。。

這句話太滑稽了。百家九流之中,儒家是最希望為君王出謀劃策的,連兵家和法家都比不上。曆史記載,那些名將大臣, 成功顯名之後,能夠自覺歸隱的人比比皆是。 大概他們知道謀略的局限,都把“天道”放在了功德之前。 相反儒家因為什麽都不做, 自覺特別良好,天下事都在掌握之中, 無論鬥智鬥勇自己都天下第一, 從來都強調隨心所欲, 無所不為。 況且根據曆史記載, 孔孟出遊各國,為得就是在王的身邊掙一個飯碗,他們可不是為了去當什麽道德老師。

再說,孔子隻敘不作,他給學生灌輸的本來就是古君王名相製定的禮儀,什麽時候君王需要他們製定禮儀來著?儒家至多不過是希望現君王聽取古君王的勸告,實行古君王的禮製, 什麽時候為君王製定過道德禮製了?

漢武帝想實現功名,需要的不是道德老師,董仲舒乘機獻上的,也不是什麽道德禮製, 而是號召國民服從漢武帝的命令,幫助漢武帝實現功名。

漢武帝在文臣武士的幫助下確實實現了一些功名,但是同樣帶來的就是內耗巨大,為漢朝走下坡路鋪平了光輝道路。 漢武帝晚年終於後悔,認識到了自己年輕時候的暴躁急進。這個結果充分說明董仲舒獻上的不是道德禮製,連出謀劃策都稱不上。 董仲舒不過是借機發揮,強調自己的重要,籍漢武成就自己的功德苦勞。

事實上,從宋朝以後,儒家隻幹了一件事,就是用全國百姓的尊嚴換取自己的仕途, 這是否就是儒家的務實精神呢?

某小說家說,明朝的皇帝從總體說來,比清朝的皇帝差遠了。 先不論這種說法有多少挨耳光的成分,但我們無法回避的事實就是, 清朝是中國曆史上文字獄最厲害的朝代。 乾隆皇帝對於滿族的被漢化視如虎狼, 對文人(當時的)充當聖人深惡痛及,清朝對孔子的極度抬高換來的是對時儒的鎮壓。 這個曆史事實是對儒家務實精神的巨大粉刺, 是儒家為皇帝製作道德皇袍的巨大諷刺, 是儒家安邦立國的巨大諷刺。 儒家得意於充當天子之師的時候,是皇帝最不成器的時候,後儒吹捧孔孟, 卻把自己變成了忠實的看家狗, 隻能乞求於皇帝的聖明換取功名成就。

這就是孔子的價值和儒家的禮製,是阿Q精神的巨大勝利!

最後說明一下,希望寫那篇博文的作者以後不要曲解我的評論去充當精神皇袍和道德禮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