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隻黃鸝四條腿

大家好,小黃鸝博客開通了。
個人資料
正文

關於河東三賢的陳年舊帳

(2008-10-31 10:35:58) 下一個
三家分晉以後,晉國一下子從一代霸主變成了三個二流的諸侯國。 以管窺豹, 這件事可以說明了周朝分封製度的巨大局限。孔夫子奔波大半生,讓大夫服從諸侯, 諸侯聽命周王的要求實際上是每況愈下。

後人溢美孔子說,孔子評點春秋, 讓春秋諸侯不聽話的亂臣賊子聽了很害怕, 良心不安。這個說法不但過了,而且過的離譜。實際情況呢,不但不聽王命的亂臣賊子不害怕, 而且是越鬧越凶。 甚而言之,就是孔子呆的魯國,也不怎麽聽周王的命令, 孔子的弟子或者再傳弟子譬如孟子之類的,好像也經常慫恿諸侯稱霸稱王,這好像是大家都知道的笑談了,暫且不論。

如果晉國的大夫能夠有統一聯盟的想法,他們至少可以有和東西南三大勢力秦楚齊逐鹿中原的能力,但是不幸的是,他們分了家。 分了家以後, 他們受到的壓力就大了,就不得不開招賢榜,尋求能夠為他們生存利益著想的賢人能士。魏文候是其中做的比較好的一個,而且確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魏國是戰國初期比較活躍的國家,軍事政治都很有建樹,為後人史學家稱道。 但不幸的是他的繼承人沒有能夠保留這種作風,魏國在擴張的過程中遭遇挫折,逐漸就走向了衰弱, 成為秦齊兩國之間的夾心餡餅,隻好謀得一時的生存。無怪乎魏惠王見到孟子的時候,第一句話就是,“老先生啊,你跑來能夠有什麽有利於魏國的好建議嗎?”

可惜此一時非彼一時,雖然從候到王,名字聽起來響亮多了,魏惠王當時的魏國地位比起魏文候當年在戰國的實際地位卻落後多了。

那麽魏文候當初靠怎麽成功的呢?後來的史家主要有兩個說法,一是變法, 二是河東三賢。 這個河東三賢是誰?就是卜子夏,田子方和段幹木。

卜子夏就是孔子的學生,那個說了“學而優則仕,仕而優則學”被孔子罵為小人儒的大名鼎鼎的孔門得意弟子。

田子方呢,莊子曾經提起過,說他的老師是東郭順子,說他曾經把魏文候說的慚愧不已,覺得沒有臉再見魏國人民。

段幹木呢?這是我這篇文章著重要說的陳年舊帳。 河東三賢的說法起自於《呂氏春秋》, 說魏文候師卜子夏,友田子方,禮段幹木。 當然,這裏的“師友禮”是不能細究的,因為後麵就提到了魏文候跟人解釋他為什麽要把段幹木的老師的故事。 總而言之,這“師友禮”在這三個人身上是可以互用的,這就是他們並稱河東三賢的原因。

但是段幹木究竟是誰,曆史上並沒有文獻可查。 不知道什麽原因後儒說他是子夏的學生,而且以訛傳訛, 說的有鼻子眼睛的。我翻遍經史子書, 也沒有找到這種說法的根據。

《呂氏春秋》說魏文候師卜子夏,友田子方,禮段幹木--就是說魏文候把卜子夏當作老師,把田子方當作朋友,把段幹木當作賓客--懂一點中國話的或者說中國話的人都知道這句話是用魏文候為主語的客觀描述,並不表示田子方和卜子夏段幹木是師友關係, 這些人是否一定見過麵都成問題。譬如我中學的老師和我大學的同學現在的同事,怎麽也不見得他們是師生關係朋友關係同事關係,憑什麽說卜子夏是段幹木的老師?憑什麽說田子方和段幹木是孔門學生?

我翻翻這個陳年舊帳,覺得這個說法值得懷疑。 而且我順便得出一個結論,這又是儒家一個意淫的結果。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