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隻黃鸝四條腿

大家好,小黃鸝博客開通了。
個人資料
正文

曆史的訴說--毛澤東時代偉大的經濟建設成就 ZT

(2008-09-10 19:30:49) 下一個
        有人說毛澤東不懂經濟、不懂建設。我則認為他們要麽是不了解事實,要麽是故意歪曲。毛澤東不僅懂經濟、懂建設,而且是懂得很。
要證明這一點非常容易。
       說遠的,當年在井崗山、在瑞金、在延安,在那樣惡劣的情況下,毛澤東很快把革命根據地的生產搞得轟轟烈烈、紅紅火火,與“白區”政府的經濟建設形成鮮明的對照。
       說近的,在四九年建國時一窮二白、遍地狼藉的戰火廢墟上,毛澤東領導的新中國到五二年,在短短的三年內就將中國的工業生產恢複到曆史最高水平,期間還進行了極端慘烈卻又令世人皆驚、令華族申腰的抗美援朝戰爭,開展了大規模的剿匪運動。
這是一般懂經濟、懂建設者所能做到的嗎?


       有人可能會說恢複性工作相對較容易,那麽在這之後的建設總應該說明問題吧?那就讓我們看看五二年後的建設吧。就感性的看,中國那些帶“洋”子的產品很快都有了其“土”貨,並遍及了城鄉的生活生產需要。什麽“洋釘”、“洋火”、“洋鏟”、“洋油”、“洋燈”、“洋布”……,到任何農村供銷社都能見到,這些看似普通,可對象我們這樣的一個大國來講,不是一點半點的生產能力就能達到的。在廣袤的農村,現在我們所看到的至今仍然廣為受益的成方連片的農田、農田道路網、道道梯田、大大小小的人工河渠和水庫塘壩,絕大多數是那個年代修建的。
        若嫌這些層次低,那麽就看層次“高”的。鋼鐵不用提了(多得成了有些人的批判素材),我們有了係統的紡織工業、印染工業、機械機床製(鑄)造工業(比如車床、刨床、鑽床、萬噸水壓機)、品種繁多的化學工業(比如水泥、酸、鹼、煉油、化纖、化肥、農藥……);我們生產出了自己的自行車、汽車(卡車、客車、吉普車、轎車)、摩托車(雙輪、三輪)、火車(蒸汽、柴油、電動機車)、拖拉機(鏈軌、四輪、手撫)、輪船(千噸、萬噸)、飛機、電唱機、收音機、電視機、大炮、坦克、導彈艦、核潛艇、州際導彈、原子彈、氫彈、衛星、高速計算機、大規模集成電路……,勘探並成功地開采出了大慶、勝利油田的石油、建立了品種齊全的醫藥工業、成功合成了胰島素、轉移核糖核酸(tRNA);我們修建了2.7萬公裏的鐵路,包括世界難度之最的成昆鐵路和包成、貴昆、湘黔、焦枝、青藏一二期等,是建國來鐵路建設速度最快的時期……
        至毛澤東逝世時,中國已由一個貧窮落後、任人宰割的農業國,發展成為從先進戰機、噴氣式大型客機(1984年下馬至今)、運載火箭、核潛艇到工業成套設備、所有農業機械無所不能造的世界第六工業大國、第三軍事大國。當時我國自行建造的導彈驅逐艦在亞洲首曲一指。當然,這裏所舉隻能是掛一漏萬,要一一列出,真得要“罄竹難書”了。
       不否認這裏麵有些東西在解放前的上海灘上也能見到,但若要落實到整個中國都能見到、都能用上,那這裏麵的任何一項可就都不是輕鬆簡單的事了。
以上是人們能直接感受到的,但難免片麵,那麽我們不妨看看具體的數字:
       1953年至1957年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工業增長率達平均每年18%,把中國的工業生產力翻了一番多。對新中國前30年的成就,葉劍英同誌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0年大會的講話(《人民日報》1979年9月30日)中有這樣一段表述:“我們在舊中國遺留下來的‘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係和國民經濟體係...目前,全國工業企業達到35萬個,全民所有製企業的固定資產達到3200億元,相當於舊中國近百年積累起來的工業固定資產的25倍。從我們完成國民經濟恢複任務的1952年(當時工業生產恢複到了戰前最高水平)算起,到1978年,我國工業發展平均每年的增長速度達11.2%”。
       1966年至1976年,工業生產以平均每年超過10%的速度增長。 在這令人驚異的高速工業化過程中,有幾個關鍵部門的數據或許值得一提。從1952年至毛澤東時代結束期間,鋼鐵產量從140萬噸增長到了3180萬噸;煤炭產量從6600萬噸增長到了61700萬噸;水泥產量從300萬噸增長到了6500萬噸;木材產量從1100萬噸增長到了5100萬噸;電力從70億千瓦/小時增長到了5560億千瓦/小時;原油產量從根本的空白變成了10400萬噸;化肥產量從3.9萬噸上升到了869.3萬噸;糧食總產由1.64億噸增加到了3.05億噸。1952年至1978年,我國鐵路建設2.7萬公裏,公路建設72萬公裏,是建國以來發展最快的時期。
       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期,中國還在生產大批量的噴氣式飛機、重型拖拉機、鐵路機車和現代大型艦船。中華人民共和國還成了一個主要的核大國,完成了州際彈道導彈的發射,自行設計了秦山核電站(後被耽擱了近20年)。1964年我國第一枚原子彈試驗成功,1967年生產了第一枚氫彈,1970年把第一顆衛星發射進了軌道,之後開始了載人航天工程(後被耽擱了20餘年)。
        而且這些建設成就是伴隨著普及全民義務教育的大量投入,伴隨著嚴竣的國際封鎖和戰爭威脅、甚至還要打贏多場戰爭(朝戰、越戰、印戰和小規模的俄戰、西沙之戰),伴隨著長期不斷支援世界革命的情況下取得的;是在實現了滅毒絕娼、道不失遺、夜不閉戶的社會風氣的情況下取得的;是在消滅了血吸蟲、消滅了麻風、天花、鼠疫、霍亂,人民的健康水平和人均壽命極大提高的情況下取得的;是在上學吃藥住房基本不用花錢、工人退休有養老金、農村鰥寡孤獨吃五保、工殘有保障的極高社會福利,無通貨膨脹的情況下取得的。
        這是多麽的了不起啊! 正是這些冰冷的、卻又實實在在的數據,使毛澤東成了我心中的偉人。難道這叫不懂經濟、不懂建設嗎?我不知道那些人的“毛澤東不懂經濟”、“毛主席的經濟成就微不足道”的話是怎麽說得出口的!說他們眼裏有個“大黑點”、有個“負號”確實沒錯。象毛澤東這樣使中國這麽大的一個國家能這麽長時間地、快速地、實質性地經濟增長,使一個貧窮落後、任人欺辱、任人掠奪的“東亞病夫”,在短短的二十多年時間裏,成為無人敢惹的世界工業、軍事、科技大國,有哪個懂經濟的能夠做到?!
有人也許要問,毛澤東留下的遺產在哪裏?難道上麵那些不是鐵鐵實實的、看得見摸得著的遺產?就拿科技創新、醫療衛生、義務教育、養老保障、傷殘救助等等來說,今天又比毛澤東離去時提高了多少呢?有的甚至還退步了。
        看看今天支撐我們國防的主力,能拿得出手的高科技,所賣的成千上萬的國企,像樣的排蓄水工程...哪項不帶有那個時代的符號?就連剛剛評出的中國新四大發明,還都是毛澤東時代的產物呢!
也許有人會承認那些確實是毛澤東留下的遺產,但卻會說“沒有留下多少導致社會高速發展的遺產”。真是這樣嗎? 那我們就來看看毛澤東留下的遺產對後三十年發展所起的作用:眾所周知,毛澤東時代主要是注重基礎建設,如大量的水利建設、重工業建設和基礎工業建設。而這種建設往往都是投入大見效慢的,它們更多的是為了提高社會生產能力和延展能力,一般不直接體現在物質財富增長上,尤其不立即體現在現實生活物質層麵。而且它們的效益往往要在一定時期後才逐漸顯現出來。
        例如發展鋼鐵,首先需要勘探、建礦、開采……這些長時間的前期投入,到冶煉出鋼,再用於其自身的擴大規模和一級加工、製造機械設備,這中間的投入是非常巨大的,也是需要時間的,而且仍然不能在現實生活中見到成效。但這些卻是以後發展二級、三級生產,如紡織機械、汽車生產線、生活用品加工機械、軍工生產線……等所必須的。到這些轉化為毛澤東時代後期的門類齊全、規模宏大的完整的工業體係,僅僅用了二十幾年的時間,這不能不說是個奇跡!
再如,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初開始的農業豐收,最主要的有以下五個因素:
        一是種子革命。七十年代初,我國雜交水稻良種育成,到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大體完成推廣,使水稻單產約增加20-30%。與此同時,其他各種農作物如小麥(70年中期開始推廣輻63)、玉米(雜交玉米)、棉花、油料也都陸續發生了種子革命,對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搞過農業科技的人都知道,一個良種,從配育到選育、繁育、推廣,極順利的話,一個周期下來也要十幾年的時間,並且首先要建立起農業科技體係。
        第二是化肥革命。70年代,我國各地陸續建成一大批中小型化肥廠,1972年中美發表《上海公報》以後,西方允許部分民用產品對華出口,我國又迅速引進了13套大型化肥生產裝置,這些裝置到1979年時絕大部分剛好建成投產,迅速增加了每畝化肥的施用量,這在長期以農家肥為主的田地裏起到了明顯的增產作用。


       第三是水利革命。水利是農業的命脈。在建國後的前二十多年裏,各級政府利用農閑每年大規模組織社員興修水利,整田改土,修造梯田,大麵積墾荒,全國建成大小水庫七、八萬座、塘壩無數,人工河道、田間路、溝渠、防護林網形成,極大地增強了灌溉能力和防災抗災能力,保證了農業的穩產高產,這些基礎建設 工程在現在是很難完成的,投資也是無法用數字來衡量的。
        第四是農業機械的大量投入。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簡明教程》(1985年)記載,1975年我國農業現代化裝備水平進一步大大提高,拖拉機和手扶拖拉機的產量分別是1965年的6.7倍和66倍,排灌動力機械增長4.9倍,用電量增長4.7倍。農業機械的大量投入,為機械深耕、農業灌溉提供了保障。
        第五是耕作技術革命。由於農田水利係統的形成、生長期短且高產穩產抗倒良種的相繼育成推廣、農業機械及化肥、農藥的大量使用,使得農業間作、套種、複種技術得到全麵應用和推廣,作物複種指數大大提高,從根本上促進了農業的豐收。而這些都是前期對農業和支農工業大量投入的必然結果。 可以想象,在這麽短的時間裏,要實現這樣偉大的工業準備,必然要犧牲大量的改善生活的份額,用於擴大再生產。但這樣的工業儲備建設卻可為將來的生活建設蓄積巨大能量,而且可在很長時間裏發揮效應,造福社會。所以說,由於我國建國時的基礎條件太差,幾乎沒有工業、沒有國防、沒有科技...毛澤東時代必須從戰略高度、長遠利益出發,勒緊褲腰帶打好基礎。建國後毛澤東時代的二十多年,是共和國的一部艱辛的創業史。   
        我們今天的生活改善、經濟活躍正是建立在毛澤東留給我們的巨大遺產上。就拿紡織行業來說,毛澤東時代建立起來的輕紡體係,在改革開放後,甚至今天,一直是中國出口創匯的主要產業。但我國的紡織業卻在這幾十年的經濟“高速增長”中基本沒有得到自身的技術提高,但它仍然在為掙外匯吐血站著最後一班崗。這就完全是在吃老本,坐吃山空的結果。   
        軍工行業也是這樣。這些年的摩托車、汽車、家電產業,許多生產線都是由毛澤東時代建立的軍工企業轉產而來,如重慶的嘉陵、長安、貴州的富日、安徽的飛雁、合叉、四川的長虹……不勝枚舉。但中國今天的軍工狀況如何呢?其它眾多行業也是類此。國企今天的凋敝,除了不公平竟爭、惡意吐痰和後來的腐敗盛行、管理不善之外,竭池而漁也是重要的原因??春蠶到死絲方盡啊!   
       這樣的情形也同樣演義在農業上。毛澤東時代的農田改造、興修水利使得改革後的農民能夠在這方麵很少投入而多多獲益。毛澤東時代大量建設的化肥、農藥、農機生產線始終發揮效用,就連一夜成為億萬富翁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成就也是在毛澤東時代取得的呢。現在的農村怎麽樣?我不敢妄自回答,人們心裏應有一杆秤。我們可以去看看現在的農村水利、去看看農田的土質、去看看森林、看看河渠……。   
這裏還沒有提到毛澤東當年所開創的有利的國際局勢,正氣清廉的國內風尚,堅強的民族凝聚力,強大的軍事震撼力,這些無形的遺產對後來經濟發展的貢獻。   
        所以,改革搞得花花綠綠、熱熱鬧鬧,成就也不是沒有,發展也不小,但看問題要深刻一點。在毛澤東打下的基礎上,要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隻需稍加調整,不出大的偏差,都會有很好的效果。其實,即使毛澤東在,在打好基礎後,也會適時調整國民經濟計劃的,這從1964年因國際形勢突變,被迫改變本想以“吃穿住”為主的國民經濟計劃這件事上,就能反映出來。我在過去一篇《假如毛活到現在,我們的日子會比現在更好》中,實際已經指出了這一點。現在改革所取得的經濟成就與毛澤東的一比,才真叫“微不足道”,要論遺產而言,就更不值一提了。不說吃老本,單是那賣土地、賣資源,子孫的口糧吃了多少還說不清楚呢。
        那些說“毛澤東不懂經濟”、“毛澤東的經濟成就微不足道”的人莫異於狂徒吠日。 若把毛澤東時代比作修路造橋造車、挖塘養魚、挖坑種樹、壘石建房、攢錢備娶的話,後來者則隻是開車兜風、撒網捕魚、依樹乘涼、上樹摘果、張彩娶親,甚至還坐地納租、拆屋換糧呢。 那些哭著嚎著惡意叫喊毛澤東時代貧窮的人,找你們的清主子、蔣主子、洋主子算賬去吧,因為他們留給中國人民的太少了,欠中國人民的太多了,人們是不會忘記那個圓明園殘跡、南京大屠殺的萬人坑、外蒙古及東北西北丟失的大片國土的。相反,毛澤東卻給他的人民留下了很多很多,他領導勤勞的前輩們辛辛苦苦給後人打好的基礎,使他的人民在吃穿住方麵很快好起來了。   
        鬱達夫先生說過:“沒有偉大人物出現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憐的生物之群;有了偉大人物出現而不知崇敬愛戴的國家,則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   


        曆史終究是曆史,人民永遠熱愛毛澤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兩隻黃鸝 回複 悄悄話 我認為,幹部待遇和獎懲製度, 現在也不是完美無缺,我認為需要經濟刺激和人文關懷並舉,我們必須承認人的覺悟不是一刀切的。
兩隻黃鸝 回複 悄悄話 怎麽說呢?

毛澤東時代,毛澤東並沒有直接管理這些事情,後來就給某些人為了表功和去毛化找到了把柄。

毛澤東時代,由於老毛比較信任專家,善於鼓動專家知識分子和群眾的積極性,他在經濟建設中的貢獻是不容抹殺的。
他對專家知識分子的關懷是通過周恩來等人實施的,當然也就產生了一些隔閡,有時候甚至產生了一些問題,不過完全否認毛澤東是不合理的。

至於幹部待遇問題和獎懲製度, 毛澤東時代比較嚴厲, 但這個問題也不能全部推給毛澤東。

我個人看法就是,1這是曆史問題,儒家存天理滅人欲的思想當時影響很深。 2這是經濟問題,當時國內的財富積累很少。3當時領導人的覺悟問題。 當時領導人都是從底層出來的,他們對於財富的占有不是特別的熱衷--有些人批評當時的腐敗,說他們的子女都成為了特權階級--這是客觀事實, 但是我們必須看到,當時的特權階級並不腐敗。 譬如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人,他們的生活很樸素。 作為他們或者別的領導幹部的子女,雖然得到了某些照顧,但是和一般人甚至底層人之間的距離還是很近的,無論在經濟上還是態度上,當時的幹部比現在的幹部更得人心(統計意義上說,特殊情況肯定存在)。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