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隻黃鸝四條腿

大家好,小黃鸝博客開通了。
個人資料
正文

文化和有文化

(2006-11-14 16:09:48) 下一個
前麵有幾個帖子談到“文化”這個詞是外來詞,是日本按照對英文單詞“culture” 的翻譯。

這是一個很不錯的話題, 我下麵就簡單做一些引申。


不得不承認,日本人--不知道那位高手幹得--這個詞翻譯得很好。“文化”這兩個詞翻譯得非常貼切,我懷疑中國以前那些讀書人未必能翻譯得如此貼切。

在中國古文裏麵,文和化是不同的兩個字。 文就是禮儀和製度、待人視物的習慣和態度。化就是教化、改變。

荀子儒效篇說:“性也者,吾所不能為也,然而可化也。積也者,非吾所有也,然而可為也。”

就是強調“化”是需要後天的努力去改變的,不是人生來就有的需求本能和欲望。

文和化兩個字聯起來就是用禮儀製度--包括後來的科學文法語法曆史知識--來教化社會中的人類。

這個意思和英文的culture 含義相同,因為culture 這個英文單詞本來的意思跟cultivate相同,就是培育莊稼。大概後來發現不但農作物可以通過培育得到改良,人類同樣可以通過教化變得更加文明,所以cultivate 又有 foster 以及make friends的意思。

看到這裏,大家也能看到這個翻譯的信達之處。 我最佩服的就是日本人沒有把culture翻譯成儒化。這樣一來,文化所涉及的範圍就遠遠超過了儒家經典的涵蓋。 儒人為了充胖子,就在這基礎上發明了儒家文化或者傳統文化這樣的模棱兩可的概念。

其實非常明顯,文化這個詞本來跟儒家沒有什麽關係。 從cultivate的原意來說,神農嚐百草是文化,皇帝馴養百獸也是文化,老百姓耕地種糧打麻將都是文化。就成禮儀和交友的文化來說,儒家教條也不過是滄海一粟。 但是儒人喜歡一葉障目,自吹自擂,好像文化就是他們的私產似的。

因為這個模棱兩可的概念,我們的語法文法就產生了很多歧義。文化這個詞翻譯的雖好,但是由於儒家不求甚解的自以為是,終於把這個詞弄得難以捉摸起來。

文化這個詞的原意,照前文所說應該是用禮儀製度和隻是教化社會中的人,教化的目的當然就是便於大家交流溝通和生存,是社會中的人更幸福更健康更快樂。換句話說,文化應該是社會--不管是大社會還是小圈子共同擁有的禮儀和規範,不是某個人擁有的特權。

再進一步說,說一個人有或者沒有文化是非常不通的。cultured man 僅僅指這個人受到了社會的禮儀規範的教化並且能夠用他受到的教化來感化別人,這個概念和 educated man 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一個人可以通過自學或者在社會中接受文化教育,一個在教堂中接受過教育的人未必就是cultured man. 因為事實很明顯,很多精心培養的莊稼也未必就是優良品種,說不定一不小心就成了稗草之類的東西。

那麽為什麽會又有文化的說法呢?正如上麵所說,是因為儒家文化這個模棱兩可的概念引起的。從本質來說,這裏的文化其實退化到了“文”這個單音詞。也就是說,“有文化的人”真正意思是說那是一個文人。而為什麽一個人要那麽神氣活現宣稱自己是文人呢?這說到底又是儒家經典的毛病。 因為儒家對於“文”的詮釋是那麽的高雅動人,使得“文人”--更準確應該說是儒人--在宣稱自己是文化的人的同時感覺自己同時擁有了到的製高點,同時有了指手畫腳的特權,同時擁有了統治人的地位,同時有了宣布他人為畜牲把別人當作畜牲一樣奴役的自由。

一句話,從現代語法的觀念來說,儒人或者文人其實是 not cultured man. 因為他們不能遵守一個特定社會的禮儀和製度,他們總是用各種荒謬的說辭和借口來違反一個社會的禮儀和製度, 並且由此達到奴役別人的目的來實現自己對權威和利益的追求。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