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給父親的回憶

給父親收集的抗戰期間在空軍的記憶和有關祖父的中國海軍文章
正文

東方上空的鷹帝國空軍JG52“勇士”飛行大隊

(2006-05-08 14:33:28) 下一個
中國航空事業的發展過程是複雜的。開創早期,中國從西方幾個航空先進國家購買若幹名牌產品,其中有的型號是僅為中國生產的。  
 
  寇蒂斯霍克(CURTISS HAW II)雙翼及單翼戰鬥機是在 1930 年由美國出口售給中國。到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時,寇蒂斯公司曾出口 299 架雙翼機,另在兩個國家特許製造若幹架。  
 
  寇蒂斯 75 機有兩種出口型。一種是帶有固定起落架,裝有萊特旋風(Cyclone)780 馬力發動機,簡稱為 H-75。此型飛機自 1937 年為中國、泰國、阿根廷共生產 73 架。另一種為稍重而輕快飛機,有可回收起落架,裝置雙黃蜂(Wasp)或旋風 1,100/1,200 馬力發動機,簡稱為 H-75A。此型大量生產,自 1938 年起,出口到法、中……等六個國家。它與美國空軍 P-36A 戰鬥機基本相似。  
 
建立 CAMCO  
 
  中國政府於 1932 年加強空軍建設,先後購買美國道格拉斯 O-2 雙翼機和沃特(Vought)公司 V-65 海盜(Corsair)飛機。1933 年 3 月,美國杜立特中尉(James Dolittle)來華。他帶來一架寇蒂斯雙翼戰鬥機,進行飛行示範表演,令人印象深刻。當時中國國民政府訂購霍克 II 型單座雙翼戰鬥機五十架  
 
由於與寇蒂斯萊特公司簽訂合約,在中國建立由美國主辦的飛機裝配工廠。1934 年 10 月 1 日,宜告成立中央飛機製造廠(CENTRAL AIRCRAFT MANUFACTURING CORPORATION,簡稱 CAMCO)。該廠設在浙江杭州覓橋機場。根據合約,該廠是中美合辦,美方參加者有寇蒂斯萊特、道格拉斯和洲際(INTERCONTINENT)公司……等幾個廠家。根據合約,CAMCO 將在開工五年後全部由中國主辦。業務上,該廠僅製造飛機部件、裝配和修理,而發動機整體,螺旋槳及儀表等都是進口的。該廠可以年產裝配飛機六十架。早期,該廠曾裝配或修理的機種有:寇蒂斯、道格拉斯、諾斯羅普和康紹裏德(Consolidated)……等。  
 
  CAMCO 實際上是美國私營洲際航空公司(INTERCONTINENT C00RPORATION,N.Y.)在中國發展的分支單位。洲際公司的主持人是威廉.潘雷(WILLIAM PAWLEY),他善於利用國際關係發展貿易,與當時中國政府有關官員相識。中國政府於 1936 年購買寇蒂斯霍克 III 式以後,又購買 71 架同樣的雙翼機,供 CAMCO 作最後裝配用。(抗戰後期,CAMCO 遷到中緬邊境壘允(LOIWING)建廠繼續正規生產)。  
襲維特來到中國  
 
  在中國政府有意重新組織中國空軍時,美國商務部從出口利益出發,鼓動中國聘請美國軍官作為中國航空顧問。1932 年美國退休上校裘維特被選為非官方負責人,來到中國,作為中國航空顧問。裘維特使命的作用是深刻的,便利的條件允許此項工作計劃持續多年,走向空軍現代化,良好培訓和裝備現代化發展。同時,一個由美國人主辦的民用航空公司,即中國航空公司(CHINA NATIONAL AVIATION CORPORATION,簡稱 CNAC)宣告成立,在國內各大城市運營。這個公司對促進交通起了一定作用,但投資者在中國賺取了高額利潤。  
 
  到 1935 年,中國對 CAMCO 的認識已經清醒,但由於合同以及政治和實際原因,中國被迫仍通過潘雷與寇蒂斯公司打交道。1935 年 6 月 1 日,裘維特貿易團停止在華活動。在 1929~1934 年期間,美國出口到中國的航空產品達到九百萬美元。  
 
意大利航空代表團  
 
  1933 年初,中國國民政府購買 20 架全部武裝的意大利菲亞特 B.R.3 轟炸機,在杭州裝配。由勞第(LORDI)將軍領隊的意大利航空代表團於 1933 年來到中國,任職為航空顧問。中國轉向意大利是因為意方允諾協助中國建設航空工業和空軍,並除飛行人員外,也培訓工程師,並在江西南昌建立一座飛機製造廠。此廠以後遷往四川省南川縣,命名為第二飛機製造廠。  
中國廣東空軍  
 
  廣東省領導者是陳際唐將軍,他有自己的陸、空軍。1933 年美國商務部組織非官方代表團到廣東活動,促使廣東當局訂購一批波音飛機。1934 年春,廣東空軍首腦黃光銳將軍提出要組織和管理一個現代化航空工廠,具有工程和設計監管力量,並由在美學成的中國人和在美出生的中國誌願者參加。於是有若幹愛國學者、工程師愉快地報名回國參加建設。與此同時也有外籍人員被錄用來華,其中一位年輕工程師薩卡欽科的工作成績優良,做出一定貢獻。  
 
薩卡欽科簡況  
 
  康士坦丁.薩卡欽科(CONSTANTINE L.ZARHARTCHENKO)是俄羅斯盧布森(LOBLIN)人,早期教育在盧布森和基輔(KIEV)完成,以後參加俄國皇家海軍,曾任海軍學校學員。1920 年他二十歲時考取美國麻省理工大學,完成學業,獲航空工程碩士學位。1923~1934 年他在美國幾個有名公司任研究員、總工程師等職。  
 
  1934 年,美國經濟不景氣,工作機會很少。正巧,美國航空界先驅者 C.H.DAY 先生告訴薩卡欽柯:中國廣東空軍需要現代化轟炸機。薩氏對此非常注意,由於他尚屬獨身,很想前來中國,使他的設計方案可以實現。這樣,他於 1934 年夏季應聘來到廣東。由於他對日本不滿,自己原是俄國皇家海軍軍官,他認為有一筆宿怨要還。到 1940 年初為止,他在中國第一飛機製造廠擔任首席助理工程師。1940 年他轉到中國政府航空委員會航空研究所任高級航空工程師和技術顧問,主管過不同研究項目,包括規劃、設計和生產,直到 1943 年 1 月。  
 
韶關航空工廠——第一飛機製造廠  
 
  1935 年 8 月韶關航空工廠的設備、機器及材料均已運到,因此開工運行。第一架複興號雙翼教練機於 1936 年 5 月建成並通過試飛。  
 
  1936 年 7 月 1 日中國國民政府向廣東進軍。不久,廣東空軍投向國府。此後,DAY 先生和薩卡欽柯成為技術顧問,調到空軍總部訓練設計和工程人員。  
 
  1938 年 10 月,日軍占領廣東,韶關航空工廠更名為第一飛機製造廠,西遷 1,448 公裏到達雲南昆明。這是一項艱巨的動作,須運載全部機器、設備、材料、飛機半成品……等,還有職工及家屬,男女老幼,共有 17 列火車及 274 輛卡車的載荷。  
 
  1938 年 12 月第一飛機製造廠在昆明重建成立。到 1939 年中期,新廠在丘陵地帶偽裝下全部複工,生產 100 架重新加以修改設計的蘇聯波利卡波夫(POLIKARPOV)I-15 雙翼戰鬥機。這種飛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早具有防彈座艙的飛機,它包括單獨防彈座位和拱起的後背板。此後背板是預先成形、鑽孔、熱處理的,厚約 8~9mm。這個設備可在 76 公尺的距離內擋住一個 12mm 口徑的子彈。  
 
陳納德來華工作  
 
  陳納德少校(CLAIRE CHENNAULT)是當時有名的特技飛行員,已經從美國軍隊退役。他接受中國政府之邀來華,作為航空顧問。陳納德回憶說:“我是被通知隱匿姓名去中國,參加中國軍事航空工作。1937 年 5 月,我到上海,並報告蔣夫人和蔣總統。我們被告知立即到中國航空基地去熟悉情況並呈報見聞。我們在觀察時日本攻擊了北京附近的蘆溝橋。”  
 
  人們希望,通過像陳納德這樣一個掛名首腦,逼使羅斯福總統公開與中國貿易交往,並從武力方麵協助中國與日本戰鬥。美國人民和中國工業家都同樣需要陳納德。為了保持與他的關係,並使美國資金再次流入中國,以及使美軍投入戰爭,國民政府給陳納德以中國空軍上校名義,滿足他一切需要,乃至他自己的飛機。陳納德當然不很了解問題的背景。作為一個誠實的和自願獻身的人,他來中國絕對是為了協助中國抗日。他希望用他自己在混戰中的航空技巧和進攻型空戰能力來達到上述目的,而美國空軍則拒絕這一切。得知 1937 年 7 月在中國北方的事件後,陳納德在他自己的好心之外,決心留在中國參加抗日。從此揭開了中國航空抗日的新篇章……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