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給父親的回憶

給父親收集的抗戰期間在空軍的記憶和有關祖父的中國海軍文章
正文

揭秘:抗戰時國民政府曾自行設計製造多種飛機

(2006-05-08 13:34:24) 下一個
作者:範時勇 (重慶日報社時代商報記者)

  隻有到了郊外,才能真正感受到春天的迫近。走在萬盛區叢林鎮的鄉間小路上,在初春懶陽的照耀下,田野間一派生機盎然。

  記者此行的目的是:尋找我國第一架中型運輸機的誕生之地,也就是抗日戰爭時期的原“國民政府航空委員會第二飛機製造廠”——位於渝黔兩省市交界處一個外人從不知曉的神秘山洞。

  一片肅殺之氣

  據資料記載,這個山洞位於重慶市萬盛區叢林鎮海孔村的深山中。

  從叢林鎮出發,一直朝著高高的山嵐間那標誌性的灰色建築往上走,就是海孔村的方向。大約15分鍾左右,爬上山嵐,眼前豁然開朗,猶如進入了另外一個世界——廣闊的田園綠樹間,襯托著一棟棟五、六十年代常見的青紅磚建築,盎然生機中,透出幾分肅殺之氣。

  這裏正是海孔村村民委員會所在地,它有一個美好的地名——石龍門——因有巨石自然生成園型門洞而得名,當地人深信,這個石龍門正是當地的風水所在。

  而遠遠望見的那棟灰色的建築以及田野間分布的“青磚、紅磚”,隸屬於原國營晉林機械廠。2003年,晉林機械廠整體搬遷到了四川彭州市,大量的廠房和家屬樓被遺留在原地,並遭到極大的破壞,於是,石龍門一帶,顯得冷清而蕭條。

  在海孔村村民委員會,記者得知,晉林機械廠是一家兵工企業,以生產大炮為主,三線建設時期從山西太原搬遷至此。晉林機械廠所在的範圍,正是當年國民政府航空委員會第二飛機製造廠圈定的範圍。而當年造飛機的山洞,後來被晉林機械廠改為生產大炮的車間,一直為國防建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隨著晉林機械廠的搬遷,山洞如今已經廢棄。

  一塊絕世寶地

  從石龍門到洞口,大約有15分鍾的路程。村民委員會姚會計的家就在洞背上。姚會計的公公馮在德老人已經74歲,聽說記者要探洞,這位曾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的老人很爽快地答應給記者帶路。

  經過姚會計家門前的小路,到一片竹林,竹林深處,一條崎嶇而陡峭的石板山路盤旋向下,山路兩旁,雜草叢生。馮在德老人邊走邊給記者介紹,這條路叫“老路”,是原國民黨建飛機廠時修建的,“晉林機械廠沒有搬遷之前,道路很好,廠子僅僅搬走了三、四年,就荒廢成了這樣!”

  幾個急彎之後,記者的視覺又一次受到了震撼。順著老人的指引,隻見左邊山壁上,一個巨大的山洞,張開黑漆漆的大口,似乎要將洞口幾棟兩、三層樓高的樓房吞噬。盡管這些樓房全部按照廠房的要求建設,空間都比較高,但也僅僅達到洞口的一半高度。整個場景,顯得壯觀而猙獰。

  山洞前方的低窪處,是一塊塊不規則的水田。據老人介紹,這裏以前是一個湖泊,叫做“海孔湖”,後來為了解決不斷增加的人口的口糧問題,才放幹湖水,將海孔湖改造成了良田。“這裏才是以前所說的‘海孔’,海就是指湖泊,孔就是指這個山洞,海孔因此而得名。”

  水田的四周,全部是高山。也就是說,當年的飛機製造廠,隱藏在群山之中一個高山湖泊旁邊的山壁裏,與世隔絕,易守難攻。“四周的山上,都駐紮有國民黨的軍隊。”站在洞口,老人對當年哨兵的駐點如數家珍,“右邊山上,還有國民黨的電台,有一個排的部隊守衛;在後溝的炮台山,建有防空洞、戰壕等工事。”

  從洞背左側,有公路盤旋而下直達洞口,這也是當年國民黨修建的。公路兩邊,先後修建了一些生產和生活設施,如辦公室、職工醫院、職工宿舍、俱樂部、托兒所、子弟校等。馮在德幼年時,就讀於飛機廠子弟學校,“學的是新學,‘人之初,性本善’之類的雖然也學了,但很少。”

  一個神秘山洞

  馮在德老人對修建飛機廠前山洞的模樣記憶猶新。“山洞其實就是一座寺廟。”他介紹洞口前原來立有兩尊塑像,高的是西天如來佛,直達洞頂。同行的楊棋林老人補充道:“給如來佛蓋紅蓋頭時,站在13步的樓梯頂端,還要用一根丈多長的竹竿才能夠得著。”

  比如來佛矮2米左右的是韋馱像。民間傳說韋馱手拿蛤蟆杵,想對如來佛下手,結果如來道高一著,用手一指,韋馱就被定在原地。“洞頂原來有一根直徑達20來公分的血藤,上麵棲息著三、四百隻‘黑八’,以吃血藤葉為生,從早到晚,飛進飛出,唧唧喳喳叫個不停。”馮在德老人對當年的情形津津樂道,“洞頂以前有水滴下,打在如來佛的頭上,然後又濺到韋馱的頭上。”

  馮介紹,在洞口最高處,以前刻有文人題刻“豁然開朗”四個大字。洞口左邊半壁上凹進去的地方,塑的是觀音像。進洞口,兩邊塑的是十八羅漢。再進去,有川主、山王等。據說,至今洞內隱秘處石壁上,還有幾尊佛像。

  在老人的帶領下,記者進入山洞。雖然已經殘破不堪,但洞內的情形,依然可以用壯觀和氣派來形容。

  山洞裏麵很大、很寬闊,從裏到外是筆直的兩層樓的標準廠房,一眼望去,黑漆漆的見不到底。樓下,兩邊是車間,中間是寬敞的通道,大貨車可以在通道上自由來回。但是,這些建築都是晉林機械廠時期建造的,當年國民黨時期的建築遺存,經過晉林機械廠幾十年的改造,已經沒有痕跡可尋。

  

  由於沒有找到照明的工具,馮在德老人不敢摸黑往深處走,“裏麵陰涼、潮濕,怕有長蟲。”所謂“長蟲”,就是蛇,他說,這一帶有很大的蛇。“國民黨當年修建飛機廠時,炸開洞口如來佛像的基座,一條直徑約15厘米的大蟒盤踞其間,當場,就嚇死幾個國民黨兵。”

  仿製重型轟炸機

  洞內這些車間,全部是晉林機械廠時期修建的。原飛機廠的建築已經不存在。

  據資料記載,第二飛機廠的前身是中國和意大利合建的“中意飛機製造廠”,原來位於南昌市郊老營房,1933年開工,1935年建成,至1937年,先後仿製莎伏亞重轟炸機、菲亞特雙翼戰鬥機,抗戰爆發,因日機轟炸而停產。

  1938年初,國民政府決定將幾個中外合辦的飛機製造廠和其他軍事航空工廠整頓重建。原“中意飛機製造廠”便遷到了便於隱蔽、防空的叢林溝海孔洞,名為“國民政府航空委員會第二飛機製造廠”,又名“海孔飛機廠”。

  當時,飛機廠征地約3341畝,並以海孔為中心,將半徑15公裏範圍內的樹木低價收購,劃為特別警戒區。

  第二飛機製造廠從1938年1月開始動工,為了滿足抗戰急需,全廠職工日夜奮戰,到年底,基建已經初具規模:從川湘公路49公裏處修建了7.6公裏簡易公路直達洞口;洞內修建了一棟3層樓高的車間大樓,1200平方米;洞口修建了一棟3層樓的工務樓;洞內兩邊是廠房,中間通道可停放裝配20多架戰鬥機。洞內建築有較好的防潮、防火設施;洞外建築用鬆枝覆蓋,進行防空偽裝。

  在海孔洞左側下方有一小洞名蛤蟆洞,從後溝小溪流下來的山水,進入海孔湖後,通過蛤蟆洞流進了地下。據馮在德老人介紹,當年飛機製造廠利用這種水利資源,在蛤蟆洞安裝了水力發電機,解決工廠的動力和照明用電。至今,當年引水的溝渠還在。後來,晉林機械廠接手後,把這裏改造成了柴油發電,並在蛤蟆洞對麵人為鑽了一個地漏,從後溝下來的山水,從地漏引入地下。

  一架木質飛機

  飛機廠建成後,從1939年初開始設計製造飛機。

  第一種機型是將仿蘇E-16單座驅逐機改為雙座戰鬥教練機。當時是民國28年(1939年),因此取名“忠28甲式教練機”。1940年,“忠28甲”試飛成功後交部隊使用,1941年開始小批量生產。

  “洞口前就是一個裝機場,在這裏裝配成功後,再拆卸下來運到部隊。”馮在德老人回憶,“到1943年初,共造了20多架。”之後,這種機型被淘汰而停止生產。

  1943年初,飛機廠總工程師(工務處長)林同華、工程師顧光複、總工程師高邦俊利用庫存的一些舶來航空木材和抗戰前後的配件、儀表以及新運進的美製航空發動機等,開始設計能載乘8人的木質中小型雙發運輸機,起名“中運一”。

  1945年5月,“中運一”製造成功,被分裝成十幾輛大卡車,運到白市驛機場,裝配後準備於11月試飛。

  白市驛機場當時是中美空軍混合大隊的基地。試飛前,不少美軍飛行員根本不相信中國能自行研製出這樣的飛機,更不相信這架木飛機能上天,議論紛紛。然而,這架飛機一飛成功,從白市驛機場到成都太平寺機場,隻用了53分鍾。當場,就有美國飛行員豎起了大拇指。

  這是中國自行設計製造的第一架運輸機。

  1947年,第二飛機廠又試製成功性能更好的“中運二”,並於1948年2月19日試飛成功。

  之後,全金屬的“中運三”也上天。除此之外,海孔飛機廠還先後製造了仿德H17型中級滑翔機30架、“狄克生”初級滑翔機50架、仿伊驅逐機3架。

  一個複興的期待

  飛機廠除了組織生產和安排職工生活以外,還組織防空、防特、防盜等工作,廠內駐有一個營的部隊。

  日軍知道叢林溝一帶有飛機廠以後,先後5次派飛機來轟炸,都沒有找到具體的位置。

  1939年10月13日上午,日軍18架飛機再次整隊前來尋找飛機廠,仍然沒有找到,便向20多公裏外的南川縣城投彈142枚,造成168人死亡、142人受傷的慘案,房屋、商店等被炸毀,財產損失158萬多元。

  1946年國民政府航空委員會決定,第二飛機製造廠遷回江西南昌。1947年底,人員、設備、器材分批遷走。工廠遷走後在重慶海棠溪民生碼頭71號設駐川留守處,後改為駐渝辦公室。

  製造的“中運二”運輸機,試飛成功後由於沒有軍隊接收,被拆卸運往南昌青雲譜機場,南昌解放後交給了人民解放軍。

  1948年12月1日,當時的廠長馬德樹召集全廠員工宣布:第二飛機製造廠奉周至柔總司令令撤消遷台。之後,除“中運三”的設計人員暫時並入航空研究院以外,其餘人員絕大部分跟隨廠子遷到台灣。

  據馮在德老人介紹,前些年還有台灣人到這裏尋找祖墳,“當時都是火化的,哪裏還找得到喲。”

  馮深信,海孔的曆史必然有三起三落,“國民黨的飛機廠算一次,共產黨的兵工廠算一次,下一次會是什麽時候呢?”他說,這是他十四、五歲時,當地一個年逾八旬的老風水先生告訴他的,“40-60年一興,最盛時人口上萬。”


  據了解,當地政府已經安排在海孔洞四周的山上種滿了木瓜,準備發展旅遊業,附近的村民對此充滿了期待。

  進出交通

  從南坪長途汽車站坐車到萬盛“渝運萬盛總站”,當地人稱之為“21隊車站”,走高速路,耗時2個多小時,票價35元。不出站,有直接到“海孔”的車,票價5元左右。但隻有一輛車來回跑,因此班數較少。也可在站內坐到南川方向的車,在叢林鎮下車,票價3元,然後步行。

  自駕車者,通過萬盛、叢林,可以直接將車開到洞口。由於以前是運送大炮的道路,路況非常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