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給父親的回憶

給父親收集的抗戰期間在空軍的記憶和有關祖父的中國海軍文章
正文

航空憶往

(2006-05-08 13:01:28) 下一個

本刊上期拙作「尋根溯源之省思」一文,述及有關原航空工業局長朱霖將軍的致辭資料,及其生平,經刊登後,引發連串回響,電話不斷,有鼓勵、有讚揚、有研討、有提供更多「細節」、「補充資料」者,真是令人感動,沒想到對航空工業發展史有興趣、好奇的人士還是蠻多的。

一、關於航空工業計畫內出國技術人員之擇派,訓練考核及訓練後工作支配之建議。

二、關於航空工業計畫國外工作督導、能量籌建、設備、工具、材料、製造權之洽購,技術資
        料蒐集及國內相關工業之聯絡。

三、關於航空委員會第二、第三飛機製造廠改為基本領工訓練工廠之籌劃監督及實施等工作。

該計劃室編製有主任、主任秘書、工程師等共11員,主任為朱霖先生。

單 位

隸屬航空工業局日期

備 考

第一飛機製造廠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9月20日

 

第二飛機製造廠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9月20日

民國三十七年12月1日撤銷

第三飛機製造廠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9月20日

 

航空發動機製造廠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9月20日

 

航空研究院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9月20日

 

降落傘製造廠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1月1日

 

麂皮廠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3月15日

 

第一氣體製造所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6月1日

 

第二氣體製造所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6月1日

 

第三氣體製造所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6月1日

 

第四氣體製造所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6月1日

 

第五氣體製造所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3月1日

撤併第一飛機製造廠氧氣股後由第七氣體製造所改用該所名稱

第六氣體製造所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2月1日

 

第七氣體製造所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3月1日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9月1日改稱第五氣體製造所復於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12月1日撤銷

氣體製造廠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6月1日

 

層板廠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7月1日

 

配件廠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2月1日

 

第一器材庫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9月1日

 

第二器材庫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9月1日

由第三器材庫改稱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12月1日撤銷

第三器材庫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3月1日

由東北工業管理處改組而成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9月1日改稱第二器材庫

空軍東北工業管理處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11月1日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3月1日撤銷改稱第三器材庫

鍛鑄廠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9月1日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9月1日,該局奉頒新編製,作了部份調整,人數也擴大至410 員,到了11 月因局勢變化,奉令遷至台灣,人員分批赴台,於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1月全部到達台灣台中,賡續工作。

  • 航空研究院歸併到工業局本部成為研究室。

  • 第一飛機製造廠另案辦理仍保留廠名番號。

  • 第三飛機製造廠調整改組為飛機製造廠。

  • 發動機製造廠改組為金工發動機製造廠(但到了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12月1日又恢復為發動機製造廠廠名)。

  • 鍛鑄製造廠歸併到金工發動機製造廠。

  • 配件製造廠歸併到金工發動機製造廠。

  • 降落傘製造廠原機構作內部調整仍稱降落傘製造廠。

  • 層板製造廠已另案撤銷。

  • 麂皮製造廠另案辦理劃歸輔助生產部門。

  • 第一氣體製造所另案辦理劃歸輔助生產部門。

  • 第三氣體製造所另案辦理劃歸輔助生產部門。

  • 第四氣體製造所另案辦理劃歸輔助生產部門。

  • 第六氣體製造所另案辦理劃歸輔助生產部門。

  • 第一航空器材所撤銷。

  • 航空工業建設計畫

航空工業建設計畫在航空工業計劃室時期,即已由朱霖先生主持擬定,並經當時航空委員會轉呈軍事委員會核準,內容如下:

  • 培養年產 1,000架飛機能量,計:驅逐(戰鬥)機350 架,教練機400架,轟炸機150 架,運輸機100架,以為將來航空工業擴展基礎。

  • 計畫擬於4 年內完成。

  • 設立各專業工廠32家。

  • 養成基本幹部。

  • 技術人員3,000人(含派赴國外訓練幹部373人)。

  • 技工44,530人。

  • 經費預算1 億8000餘萬美元(包括建廠所用之國幣,以美金列入預算3500餘萬,以及首批製機費用4500餘萬美元)。

  • 檢驗規程編訂

  • 檢驗業務規則。

  • 檢驗技術說明。

  • 飛機檢驗係統。

  • 發動機檢驗係統。

  • 飛機試飛程序。

  • 保險傘試放程序。

  • 國產酪製麂皮檢驗規範。

接收敵偽物資

  • 台灣地區由第三飛機製造廠負責,共接收100,900餘噸。

  • 東北地區由工業管理處負責,共接收5,600餘噸。

  • 廣州及海南島地區由發動機製造廠負責,共接收490餘噸。

接收日本賠償機器

  • 第一批機器1,192 部,重約23,42噸,按使用計畫分配第一飛機製造廠 191部,第二飛機製造廠175部,發動機製造廠380部,配件製造廠258部,鍛鑄廠47部,修護場站141 部。

  • 第二批機器70部,重約15噸。

  • 第三批機器3部。

其中第二、三批則配合駐地播遷,分別撥讓及標售。

由於局勢動盪配合政府及空軍總司令部整體播遷,該局所屬各單位駐地分別在北平、天津、南京、上海、杭州、成都、重慶、漢口、昆明、廣州、南昌、貴陽、大定等地,於民國三十七年下半年奉令向台灣集中遷移,且以保持航空工業發展基礎,及不妨礙其生產能量為原則,將技術優良員工及重要器材優先搬遷,其餘人員酌情就地資遣,並將不重要器材分別就地撥讓及標售,遷移順序第一梯次為北平、天津一帶,第二梯次為南京、上海、漢口、南昌、杭州,第三梯次為四川、雲南、貴州、廣東地區各單位遷移狀況如下:

 

單 位

原駐地

遷駐地

開始遷移日(民國年)

遷移完成日(民國年)

備 考

航空工業局

南京

台中

37.11.25

37.12.30

 

航空研究院

南昌

台中

38.2.16

38.5.20

遷台後奉令編併入航空工業局。

第一飛機製造廠

昆明

宜蘭

38.4.16

38.9.16

奉令保留番號在宜蘭復工。

發動機製造廠

廣州

清水

38.6.25

38.10.30

該廠廣州籌備處人員器材遷台後,併入廠本部。

發動機製造廠

大定

清水

38.5.19

38.10.30

 

配件製造廠

南京

台中

37.11.25

38.5.30

該廠遷台後,併入發動機製造廠。

鍛鑄廠

漢口

清水

38.1.25

38.9.20

該廠遷台後,併入發動機製造廠。

降落傘製造廠

杭州

清水

38.4.11

38.5.10

 

氣體製造廠

上海

新店

38.2.7

38.5.30

遷台後併入第三氣體製造所。

第二氣體製造所

漢口

台中

38.1.20

38.8.8

遷台後併入飛機製造廠製氧股。

第三氣體製造所

北平

新店

37.12.13

37.12.31

遷台後改隸工管會(空軍福利總社輔助工業管理委員會)。

第四氣體製造所

廣州

台中

38.8.11

38.10.1

遷台後改隸工管會。

第六氣體製造所

天津

台南

37.12.5

38.1.7

遷台後改隸工管會。

第一器材庫

上海

台中

38.1.4

38.5.25

遷台後併入航空工業局。

第一氣體製造所

重慶

   

奉令改隸工管會由第五軍區代為處理並未搬遷。

層板製造廠

成都

   

因時局急迫,奉令撤銷未遷。

麂皮製造廠

成都

   

奉令改隸工管會,由第三軍區代為處理並未搬遷。

專題計畫

u

  • CXP-1001噴射式飛機設計。

  • 軍用卡車試造。

  • 合成橡膠零件試製---等等。

  • 器材研製

  • 航空儀器標準設備之設計及試造。

  • 四氧化錫研究。

  • 機槍不凍油研究。

  • 超短波無線電接收機研製。

  • 金屬著色及防蝕研究。

  • 合金鋼試煉。

  • 航空用襯墊研究。

  • 不碎玻璃試製。

  • 防潮指示塞之復用研究。

  • 雷達發射網研究。

  • 航空電瓶研製---等等。

  • 地麵裝備修理

修妥裝備具體成果舉例如下:

  • 飛機千斤頂。

  • 馬達。

  • 障礙燈。

  • 動力加油泵。

  • 空氣壓縮機。

  • 照片乾燥機。

  • 發電機。

  • 噴漂槍。

  • 吊架。

  • 充電機。

  • CO2滅火機---等等。

  • 各年度工作計畫

  • 三十六年度

  • 技術員訓練。

  • 籌建配件廠。

  • 製造PT-17初級教練機。

  • 製造AT-6高級教練機。

  • 設計試製中運三式中型運輸機。

  • 製造萊克敏(Lycoming)發動機小華斯潑發動機G-200發動機。

  • 航空研究院遷建。

  • 第二飛機製造廠遷建---等等。

  • 三十七年度

  • 飛機製造(中運三、AT-6、PT-17)。

  • 發動機製造(Lycoming 、G-200、NENE-Ⅱ)。

  • 配件廠與鍛鑄場籌建及製造準備。

  • 層板麂皮保險傘以及氧氣之製造。

  • 各單位研究專題共計17項---等等。

  • 三十八年度

  • 飛機製造(AT-6、中運三)。

  • 發動機製造(Lycoming 、G-200、NENE)。

  • 麂皮層板降落傘及氣體製造。

  • 降落傘廠遷建。

  • 飛機翻修及裝配(C-46、PT-17、PT-19)。

  • 發動機翻修及裝配(Lycoming O-435-11、R-1340 、G-200)。

  • 員工訓練---等等。

  • 三十九年度

  • 飛機修製(C-46、C-47、B-25、L-5、PT-17、AT-60)。

  • 發動機修製(R2600、V-1650、G-200、Lycoming)。

  • MK-1A炸彈引信製造。

  • 防風夾板製造。

  • 廢降落傘改製為投物傘。

  • XT-0高級教練機(單發動機)設計試製。

  • XT-1高級教練機(雙發動機)設計試製。

  • 艇加裝降落傘研究---等等。

  • 四十年度

  • 噴射機飛機設計試製。

  • 飛機製造(PT-17機翼、AT-6F)。

  • 發動機製造(噴射式、Lycoming)。

  • 雷達天線操縱裝置試造。

  • 利用Lycoming發動機製造卡車。

  • 防銹化合物試製。

  • 不碎玻璃試製。

  • 雷達線路研究。

  • 發動機軸承材料製造。

  • 練習彈研製。

  • 空用機槍校槍儀之試製。

  • 遙控模型機研究---等等。

  • 四十一年度

  • 完成噴射式發動機(NENE-11)全部設計圖樣及校核修改整製等工作。

  • 完成噴射式發動機試車平台之設計。

  • 燃油係通用試驗設備之設計。

  • 完成CXP-1001式噴射式戰鬥機部份設計---等等。

  • 四十二年度

  • 持續辦理CXP-1001式噴射式戰鬥機之設計工作等。

筆者在整理「航空工業局」資料過程中,心情可謂激盪不已,對航空工業前輩先賢之「欽敬」真是筆墨莫名,以當時條件、環境能規劃出那麼碩大而龐雜的計畫,對我國航空工業繪製了壯麗的藍圖,尤其對日後台灣地區航太工業發展奠定了雄厚基礎,相信至今已五十餘年,仍有許多資料、資訊,值得我們大家效法和參考,在此願以本拙文獻給所有讀者共饗,當然錯誤難免,也希讀者看官們,不吝賜正為感。由上述資料可知「航空工業局」在短短的7年9個月零10天的歲月表,成果斐然,不但彙整了全國航空工業機關,訂定了國家航空工業發展大方向,規畫各項建設計畫,惜政府財政困難,加上局勢的動盪不安,受大環境影響,許多大型建設計畫未能實現,但各航空工業機關廠、所播遷來台之細部規劃有條不紊,使國家航空工業不致停頓而得以持續,並在台灣地區得以再重整再整合而漸發揚光大,人才的培訓更是千秋大業,萬年久遠,培養人才現在海峽兩岸航空工業均能開花結果---。空軍所分配日本賠償機器,統一由該局負責接收,在上海設立了日本賠償機器儲運處,負責儲運工作,由於工作屬於持續性,到了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底,接收工作已近尾聲,經統計共接收三批:日本投降後各地航空設備、設施奉令由該局接收,分台灣、東北、廣州、海南島四區。原各廠檢驗製度各自為政、互有出入,乃派員赴英國觀摩並參酌英美製度加以改良,先後訂定各項檢驗規程多種。到了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因政府「動員戡亂」,外匯益艱,於是將計畫再重新研討,重擬目標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兩年購料外匯換算,按計畫將製造所需特種材料、特殊機器仍向英美訂購,而其餘之普通材料及機器設備,則運用所接收之日本物資,以期減輕國庫負擔,而達分期建設航空工業之目的,但最後因所需外匯仍未能奉撥,該項生產目標,絕大部份未能實現。嗣以國家財政困難於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2月呈準將原計畫修改,分為二期推動,第一期專心致力於教練機及運輸機之製造以及有關發動機與配件之生產,而驅逐機及轟炸機之製造則列為第二期, 除噴射式飛機及發動機因與英國格勞司特(Gloster)廠合約關係仍保留計畫初步試造工作。航空工業局之成立主要在訂定國家航空工業大方向及督導各航空工業機關、廠、所,茲將其主管業務及實施概況簡述如下:航空工業局由成立一直到改組為空軍技術局為止,均由朱霖先生擔任局長,並曾兼任研究室主任,值得一提的為此期間先後幾位副局長襄助局務,功不可沒,芳名如下:王士倬先生、馬德樹先生、朱家仁先生、文士龍先生。同年7月1日修正該局編製將「研究所」與「裝備修理及實驗工廠」分別改編為「航空研究院」及「實驗工廠」,並將該局器材庫撤銷,到了該年10月1日又將空軍航空實驗研究團改隸到該局,一直到民國四十三年(1954年)7月1日,配合空軍總司令部組織重整,該局改為「空軍技術局」,到此「航空工業局」名稱正式結束。民國四十一年(1952年)4月1日該局所屬之飛機製造廠劃歸空軍供應司令部管轄,以增強空軍第一線之飛機修護能量。到了民國三十九年(1950年)5月1日,該局之研究室試驗工場擴編為「裝備修理及實驗工廠」,民國四十年(1951年)6月16日研究室器材庫擴編為該局直屬器材庫,9 月1日該局編製又修正其中研究室改編為研究所,人員編製為546員。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11月1日再修正該局編製,任務著重在研究工作,人數也調整到最高額793員,該局所屬各航空工業機構也作了調整:該局編製在局長下設副局長、顧問室、督察室、計劃室、補給處等單位共計官兵245員,並有撥歸管轄者如下: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抗戰勝利後,航空工業建設更形殷切,復以航空工業範圍既深且廣,為求指揮靈活,推動便利,遂將「航空工業計劃室」改製為「航空工業局」,掌理航空工業之策劃與實施,於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9月20日正式成立於南京,朱霖先生擔任局長,直隸於空軍總司令部(航空委員會已於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6月1日改組為空軍總司令部,總司令為周至柔將軍)。談到「航空工業局」,不得不提到其前身「航空工業計劃室」, 該計劃室係在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9月成立,直屬於航空委員會,其主要負責工作為:我國早期航空工業能量係由當時各飛機修理所、飛機修理廠、飛機製造廠等所組成,雖國家局勢,大環境困難,但仍努力不懈,仿製、研製、拚裝等共製出700餘架各式飛機,對我國抗日戰爭,也提供了豐碩貢獻,同時也促成了我國各地區航空工業,從業人員不分你、我的大結合;而事實上,在民國三十二年三十三年間(1943年~1944年),軍事委員會評估,我抗日戰爭與盟軍戰略結合,應已勝利在望,雖大環境仍很艱難,但有必要將分散各地之航空工業廠、所作一整合,並作整體規劃,訂定航空工業發展方向,使力量集中,並為戰後國家整體推動航空工業預作準備,以帶動全國各相關產業全麵性發展。很多較為年輕的朋友,問到了「航空工業局」是否為今日「經濟部工業局」之前身?證明了仍有很多人對我國這第一個整合全國各航空工業機關及製造廠所的機構並不清楚;因此,筆者將手邊有關「航空工業局」資料加以彙整,不論其任務、組織等,雖事過境遷五十餘年,但仍有值得我們參考的。而整理過程當中,對我國航空工業前輩先賢的努力、成果,隻有「欽敬」兩字可以形容,茲將「航空工業局」簡介如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