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12章 在非常的年代維護常識的底線

  王曉漁

  鄭念女士去世之後,在與朋友的一次聚會中,我感慨,若非鄭念去世,我對她一無所知,在座的一位“六〇後”作家有些驚訝。鄭念的《生死在上海》(又名《上海生死劫》)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暢銷到一年之內出了四種簡體中文譯本,我居然聞所未聞,確實有些不可理喻。不過,說來又不奇怪。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剛上初中,僻居小城,根本沒有機會接觸鄭念的著作。說到鄭念,我又提到林昭,那位朋友問道:林昭是誰?這次輪到我有些驚訝了。仔細想想,同樣情有可原。關於林昭的書似乎隻有一本紀念文集《林昭,不再被遺忘》(重印時更名為《追尋林昭》),不算暢銷書甚至也不算長銷書,林昭在今天的知名度不會高於上世紀八十年代的鄭念。

  從這種差異,可以看出近三十年公民常識的斷裂和接續。上世紀八十年代是一個全民重建常識的年代,可惜這個進程尚未完成就突然中止,九十年代一度處於“反常識”的階段,雖然也有陳寅恪的起死回生和王小波的死而後生,但是《中國可以說不》的聲音壓倒一切,直至義和團的幽靈再次閃現。進入網絡時代,重建常識的進程再次開啟,有點像網絡下載的“斷點續傳”,隻是規模暫時還無法與八十年代相比。林昭與鄭念的經曆截然不同,精神是一致的,都在一個非常的年代維護常識的底線。兩位分別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和二十一世紀獲得關注,也說明兩個時代重新建立了精神聯係。雖然《狼圖騰》、《貨幣戰爭》、《中國不高興》之類的“反常識”暢銷書不斷出現,卻不再具有壓倒一切的威力,而是逐漸成為多種聲音中的一種。

  在報紙上看到鄭念離世的大幅報道,最初我依然沒有在意,以為她隻是和林徽因一樣的名媛,滿足了文藝青年的想象。後來看到餘英時等先生的評價,又聽到身邊很多朋友的推薦,把《生死在上海》找到,不讀則已,一讀就讀得天昏地暗。林徽因一九五五年幸運地趕在“反右”之前英年早逝,無從推斷她如何麵臨此後的風暴。她留給後人的與其說是專業成就,不如說是八卦故事,和徐誌摩、和金嶽霖、和梁思成,等等。這並非出她所願,卻使她擁有了超出專業領域的聲名,她為此付出的代價是,更像一個“萬人迷”的粉紅女郎,而非學者。鄭念的經曆本來也很符合肥皂劇的標準,出身名門,就讀於名校,供職於世界著名的公司,但是《生死在上海》使她擺脫了肥皂劇的引力,她麵對“文革”的從容仿佛一種與生俱來的天賦,很多知識人傾其一生也難以學習。

  有了《生死在上海》,“傷痕文學”的傷痕纖毫畢現。鄭念沒有像“傷痕文學”那樣控訴,而是安靜地講述著那個非常的年代。越是安靜,越是能夠看到那個時代的荒謬;越是安靜,越是能夠聽到那些細微的聲音。她就像書中提到的年輕女高音,在監獄裏唱著《寂靜的夜晚》,“監獄變得很靜,監獄裏所有犯人都屏息聽著她的歌聲”。鄭念的文字在“渺小的個人”和“偉大的時代”之間來回穿梭,仿佛穿行於驚濤駭浪的小舟,證明個人可能是偉大的,而時代可能是渺小的。閱讀《生死在上海》,我也成了“監獄裏的犯人”,屏息聽著她的歌聲。鄭念在監獄受盡折磨,女炊事員勸她哭叫以換取同情,她沒有接受這個善意的勸告,原因有二:一是不能,她不會發出那種原始的接近於動物的叫聲;二是不願,她不願祈求他人憐憫,更不願為了求生而出賣自己。我非常期待《生死在上海》能夠再版。

  鄭念與楊憲益同年同月出生,同年同月去世。鄭念生於一九一五年一月二十八日,楊憲益生於一九一五年一月十日;鄭念逝於二〇〇九年十一月二日,楊憲益逝於二〇〇九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兩位的一生沒有什麽交集,但是又具有很多高度相似的地方。楊憲益同樣在非常的年代維護了常識的底線。

  對於楊憲益,我久聞其名。可是,文化老人數不勝數,即使像我這種所謂專業讀者,也常常不明真相。比如在二〇〇九年之前,有多少人能夠說出文懷沙、黃苗子、馮亦代和楊憲益的區別?慚愧的是,若非楊憲益去世,我對他的了解也僅限於道聽途說,知道他曾在“文革”中入獄,知道他和戴乃迭的跨國之戀。但是,這又能說明什麽?文懷沙不也宣稱自己在“文革”中入獄嗎?黃苗子和鬱風,不是被稱作藝壇的“神仙眷侶”嗎?馮亦代和黃宗英不是也有黃昏之戀的美麗傳說嗎?如今,一位是疑似江湖騙子,一位是疑似臥底,另一位則確證為臥底,楊憲益的《漏船載酒憶當年》就在手邊,但我淺嚐輒止。曾經翻開過,在第二頁讀到這麽一段話就停了下來:“孫中山先生過早地逝世後,曾在逼迫前清末帝遜位中起主要作用的袁世凱,就自命為中華民國大總統,接著還企圖稱帝,但他的圖謀還沒有得逞就死去了。”這句話有多處史實錯誤,孫中山逝世於一九二五年,袁世凱擔任中國民國臨時大總統是在一九一二年,前後相差十三年,不存在孫中山逝世所以袁世凱擔任總統的任何可能,除非時間逆轉。袁世凱一九一五年恢複帝製,一九一六年在反對聲中宣布取消帝製,隨後逝世,稱帝以失敗告終,但是不能由此認定稱帝未遂。《漏船載酒憶當年》的原稿是英文,不太清楚這是作者的錯誤,還是譯者的錯誤。但無論原因出自何方,編輯都應該注釋說明這些問題。可是,這本書的最大問題不是這些硬傷,而是有所刪節,楊憲益一生中最為光華閃現的時刻被忽略不計。

  直至楊憲益去世之後,我讀了雷音的《楊憲益傳》,才理解楊憲益為何是楊憲益。具體是什麽,這裏賣個關子,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自己找來一讀。楊憲益的舊體詩集《銀翹集》也是傳誦一時,寫於一九九O年的“有煙有酒吾願足,無官無黨一身輕”,在他去世之後被媒體反複征引。其餘諸如“從來風派難摸準,莫怪今天氣象台”、“一朝解放反生愁,久慣牢房怕自由”、“每見是非當表態,偶遭得失莫關心”……避重就輕,卻有四兩撥千斤之效。像我這種對今人舊體詩存有偏見的讀者,看到《銀翹集》,也被楊憲益的“久無金屋藏嬌念,幸有銀翹解毒丸”吸引。

  二〇〇九年,剛剛出現對文懷沙、黃苗子、馮亦代的批評,就有呼籲寬容的聲音出現。我不反對寬容,對於這幾位沒有什麽深仇大恨,但是不能同意以寬容為名鼓勵遺忘、拒絕反思。必須充分呈現並且反思那些跌破底線的行為,否則,不是寬容,而是懲善揚惡,是對維護底線者最大的不寬容。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