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1章 不良嗜好的自我調適

  麵對自己和他人生活中的不良嗜好,以及如何判斷引起此類嗜好的心理依賴性的強弱,我們往往感到束手無策。當我們了解了心理醫學的治療方法以後,我們在生活中就不難改正自己和他人的不良嗜好了。而病態社會心理的自我治療和調適,將使自己更加正確地適應社會和環境,這是一個人口流動性極大的時代,人人都需要掌握的重要課題。

  一、吸毒

  吸毒是困擾全球的社會公害。近年來,由於多種原因,在我國一度絕跡的這一醜惡現象又死灰複燃,且有愈演愈烈之勢,給人們的身心健康和社會治安帶來了極其嚴重的危害。

  讓我們首先來認識一下毒品。從廣義上來說,凡是具有藥物依賴性的物質都屬於毒品的範疇。對毒品狹義的理解則因社會、文化、地區和時代而異,在某一文化背景下屬於毒品的在另一文化背景下則可能不屬於毒品。一般而言,具有藥物依賴性的藥物用於非藥物用途時屬於毒品,比如醫學上常用的一些精神類藥物用於非醫學途徑時就屬於毒品。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藥物依賴性是毒品的本質特征。

  根據毒品的藥理特性,可將常見的有害而易於成癮的藥物分為四大類。

  1.鴉片類

  包括鴉片、嗎啡、海洛因、美沙酮、杜冷丁等,既有天然產品,也有半合成或全部人工合成的產品。醫療上主要用於鎮痛。

  2.鎮靜催眠類

  如苯巴比妥類藥,主要用於鎮靜催眠和抗焦慮。

  3.興奮劑類

  包括可卡因、咖啡因、苯丙胺及利他林等,臨床上主要應用於振奮精神,產生欣快感。

  4.致幻劑類

  也稱擬精神病藥,使用後能產生類似精神病患者的表現,如產生幻覺、片斷的妄想及相應情緒、行為的改變,包括大麻、麥角二乙酰胺等。

  各種藥物成癮的臨床表現不完全一樣,但吸毒成癮的過程大致相同,一般可劃分為以下幾個階段:①早期:指從第一次用藥到依賴現象開始產生,主要表現為藥物的即時效應,也可因過量作用而導致急性中毒。②中期:成癮開始,產生了依賴性,可能同時產生耐受性。由於隨時可能出現戒斷症狀,成癮者不得不逐步增加每日用藥的次數或劑量,一次超劑量使用可能會致死。依賴意味著慢性中毒,成癮者可出現神經性綜合征、記憶障礙和人格改變。③晚期:長期大劑量使用引起大腦器質性病變,形成腦器質性精神障礙,主要表現包括人格障礙、遺忘綜合征和癡呆等。此時患者已失去工作能力、生活自理能力,成為家庭和社會的負擔。

  染上吸毒嗜好的原因很多,我們可以從社會因素和心理因素兩大方麵來進行一些分析。

  1.社會因素

  社會大環境的影響,是部分吸毒者走上吸毒道路的重要因素。在邊防地區,毒品交易猖獗,毒品泛濫,吸毒人員也相當多。引誘強迫也是導致吸毒的重要社會因素,有些成癮者是被人引誘、強迫使用後上癮的。販毒者為培育市場、培養大量毒品消費者,甚至在開始階段還免費讓人們吸毒,待人們成癮後自然就會自掏腰包從販毒者手中購買毒品。

  2.心理因素

  好奇和模仿是主要的心理因素。許多成癮者最初都是出於好奇,聽別人說吸食後會產生美妙的欣快感,禁不住也去模仿嚐試。20世紀80年代吸毒在我國複燃時,人們對現代毒品缺乏了解甚至存在誤會,認為吸毒不過像吸煙一樣。其實不然,等到成癮後,他們才發現不吸已經不行了。吸毒就是這樣,當認識到毒品的危害時,已經悔之晚矣!

  3.人格因素

  人格也是一個重要的心理因素。大多數成癮者特別是年輕的成癮者,都有某些品行障礙,如逃學、偷竊、鬥毆和少年犯罪等。他們的成績差,情緒不穩定,常常無法適應正常的社會生活,吸毒就成為他們逃避現實困難的一種方式。

  從另一方麵來看,人們吸毒進而成癮常有下列三個原因:有獲得毒品的機會,有吸毒的動機,毒品具有強依賴性。

  [病案]

  某女,38歲,醫生,戒毒工作者。

  這位從事戒毒工作的年輕女醫生想:許多藥品,不就是醫生們先在自己身上試驗,然後才找到對症下藥的方法的嗎?她要征服毒品4號,她甚至認為海洛因的極樂致樂感不過是低文化層次的人的心造,並相互感染的巫術而已,海洛因的極樂致樂感其實並不存在。她自認為自己的毅力總比一般吸毒者強,而且從事的就是戒毒工作,便立誌要找到戒毒的良方。她讓吸毒者當場吸給她看,接著自己也試吸了幾次。剛開始,她還能以頑強的意誌堅持下來,並借此向吸毒者宣傳頑強的意誌對戒毒的重要性。豈知,過不了多久,她便吸毒上了癮,而且從此再也離不開毒品。先是丈夫離婚,接著是變賣了所有值錢的東西,她成了十足的晚期吸毒者,骨瘦如柴,絕經,乳房徹底萎縮,頭發甚至也脫光了,不思飲食,體表所有可以注射的大小靜脈均被進過針並結痂。最後,她走上了割脈自殺的絕路,並在留下的遺書上呼籲:“千萬不能吸第一口啊!”

  由於海洛因能使人產生欣快感,但這種欣快感又不能維持長久。於是,為了持續不斷地追求這種快感,能采取的辦法隻有不斷地吸毒。由於人體內原有的平衡機製已被打亂,一旦停用毒品,就會在8~14小時後出現焦慮、恐慌、畏懼和再吸毒品的渴望;36~38小時後各種症狀就會達到高潮,猶如萬蟻齧骨、萬針刺心、萬嘴吮血、萬蟲斷筋、萬刃裂膚,難以忍受,痛不欲生,於是便導致再吸毒品渴望,這時人精神與行為失控,個別的還會自殘自殺。為了擺脫這種痛苦,吸毒者自然就會不顧一切地去尋找毒品,吸毒者為了追求這種快感並逃避戒斷的諸多痛苦,會說出“隻要再讓我吸一口,馬上槍斃也無所謂”的話,也就不難理解了。

  同時,因為毒品所具有的耐受性,漸漸地,吸毒者原先吸入的量已不能獲得所謂的“飄飄然的快感”,自然就要加大劑量。這一來,他們從燙吸發展到靜脈注射,因為靜脈注射可以立即獲得快感。於是,也就出現了他們毒癮發作時,為了盡快注射,不管什麽洗腳水、洗澡水、陰溝水,隻要能滲入白粉,全然不顧;不管坐在出租車上、火車上、飛機上,為了快感照樣注射。一個吸毒者曾坦言,毒癮發作時,如果我身上隻有500元錢,哪怕花400元的車費,用剩餘的100元買白粉吸了然後再走回來也在所不惜。

  那麽我們如何識別可能的吸毒人員,以便盡可能避免吸毒的發生呢?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加以觀察。

  (1)交友範圍發生變化。如果一個人(戒毒工作者除外)經常與有吸毒行為的人交往,則他很有可能已經染上或將可能染上毒癮。

  (2)行為改變。吸毒成癮後,人的行為會發生明顯的改變:勤奮的人會變得懶散,喜歡交往的人變得孤僻。

  (3)生活規律明顯改變。

  (4)不明用途的經濟開支增多。吸毒是一項耗費錢財的事,一旦染上毒癮,經濟開支會大幅增加,經濟狀況明顯下降,最終變得入不敷出,不得不變賣家產。

  (5)身體健康狀況下降。吸毒會導致多器官多係統的損害,吸毒者健康狀況明顯下降。

  (6)特征性改變。吸毒者常伴有明顯表征,如食指和中指間皮膚變黃,皮膚上有注射的疤痕、膿腫或潰瘍等。

  吸毒嚴重危害個體的身心健康,同時也帶來一係列的社會問題,因此,必須對吸毒者進行戒毒治療。現代戒毒治療通常分為三個階段,其主要內容是:

  第一,急性脫毒階段

  這是戒毒的開始。主要采用凍火雞法、梯度戒毒法、替代遞減脫毒療法、中醫學戒毒療法等藥物治療方法,使吸毒成癮者順利渡過急性戒斷反應期,幫助解決身體上的戒斷症狀,使吸毒者能夠脫離毒品而沒有生理上的痛苦。這階段通常需要1~3周或更長時間,此階段是戒毒治療的第一步。不過,單純的脫毒治療療效不佳,吸毒成癮者近期的複吸率可高達90%以上。

  第二,康複階段

  脫毒完畢並非是戒毒治療的終結。在常規的脫毒治療中,由於藥物的作用隻是消除了生理戒斷症狀,而戒毒者的心理、神經功能尚未恢複正常,行為還未得到矯正,吸毒者對毒品的精神依賴性並沒有清楚。這些都是導致複吸的因素,因此需要有一個過程來處理脫毒後的稽延性戒斷症狀和精神依賴性,這個過程就是康複階段。本階段主要采用心理疏導、正麵教育、社會幫助、體育鍛煉、改善營養等措施,以解除或消除稽延性症狀和心癮,矯正個體的不良心理、行為態度,完成心理上的康複,使戒毒者能夠重返社會,成為社會所能接納的人,成為親社會的人。該階段通常需要6~12個月或更長的時間。

  第三,社會複歸階段

  指的是戒毒者回歸社會之後,建立一套監督、扶持、幫教係統對戒毒者提供心理職業輔導以及其他方麵的支持和幫助,使他們能作為一個正常人適應並融入正常的社會和生活之中。本階段需要1~3個月或更長時間。

  吸毒者的心理治療與保健是一個相當艱難的工作,複發率也較高。據國外有關報道,隨訪100例戒毒成功的患者,5年後仍有53例複發。國內近年來據昆明、西安、蘭州等地有關報道,半年後隨訪複吸率竟高達40%~90%。因此我們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長期的努力。為此,就目前的戒毒工作而言,要強調三級預防機製。也就是:

  (1)防止人們由於好奇、無知而嚐試毒品。

  (2)力圖在吸毒初期終止或改善行為。

  (3)綜合措施,幫助吸毒者擺脫毒品。

  對已經吸毒並吸毒成癮者,應該對其進行心理治療,主要可以采取行為療法、認知療法、家庭治療等心理治療方法。在第一卷心理治療部分我們就其方法做過詳細的介紹,在此簡述如下:

  1.環境控製

  采取強製性的法律和行政手段對社會環境進行綜合治理,主要可以采取如下方法:

  (1)對種植、販運和設館銷售毒品者從嚴懲處,斷絕毒品來源。

  (2)加強成癮性藥品的管理,未經允許不得隨意予以使用。

  (3)將吸毒者隔離吸毒群體或集中進行強製性治療。

  2.認知療法

  通過影視、電台、圖片、報刊雜誌等多種途徑向患者進行宣傳教育,使其樹立起戒毒的決心和信心,達到戒毒目的。

  進入治療前和在治療狀態前期,大多數吸毒者都希望能夠擺脫對毒品的身體依賴和精神依賴並願意為此付出努力。但隨著戒毒工作的進行,戒斷反應越來越嚴重,戒毒的願望越來越薄弱。因此,在整個戒毒過程中,要不斷向戒毒者講明戒毒的好處和複吸的危害,講明毒品的作用機理,理解正常的戒斷反應,從而增強其戒毒的信心,促進戒毒工作的進行,幫助其戒斷毒癮。

  3.直接戒斷法

  這是戒毒最有效的方法,又分立即戒斷法和逐漸戒斷法兩種。對於那些早、中期毒癮患者可采用立即戒斷法。張學良將軍當年戒毒采用的就是此法,他將自己關在一間小房子裏,命令不許任何人給自己開門,經過數天的痛苦折磨,終於以個人頑強的毅力戒除了毒癮。對於有嚴重毒癮即晚期患者應采用逐漸戒斷法,每天減少毒品劑量,逐步達到戒斷目的。此外還有一種藥物替代法,即用一種與該藥物性能相仿,但無依賴性或依賴性很弱的藥物來取代已成癮的藥物,然後逐漸減少劑量,直到完全停用為止。目前采用較多的是用美沙酮代替海洛因。美沙酮是一種與海洛因相近的毒品,但價格低,戒斷反應較輕,不帶來欣快感。

  4.厭惡療法

  吸毒是一種習得的條件反射,因此可用厭惡療法來破壞這種不良條件反射,使患者不僅得不到企求的欣快感,反而會產生令人痛苦的體驗。拉舍得(Rathod)在1968年采用了一種肌肉麻醉劑Anectine作為厭惡劑,幫助吸毒者戒毒。由於為吸毒者注射完肌肉麻醉劑後再注射海洛因,二者在體內同時發生作用,便失去了往常的欣快感。據報道有80%的吸毒者經過五次治療後,能保持不吸食毒品達半年之久。

  還有一些吸毒者是通過注射的方法將毒品注入到體內的,久而久之便產生了針刺癖,往往在不能忍受時,便給自己注射蒸餾水來取樂。針對這樣的患者,布拉基裏(Blachly)在1971年采用了厭惡療法,在針尖上接上電刺激儀,當其注射時,立即給予強烈的電刺激,從而大大降低了針刺癖的發生率。

  對於那些因藥物引起毒癮的患者,使用厭惡療法較好。如在大麻中滲入一些氨水,這樣在吸食大麻過程中就會伴隨惡臭。經過多次重複使用後,吸毒者自然會對大麻產生厭惡感。另外,對於那些想象力豐富的患者,可讓其觀看大量的關於吸毒後果的錄像片、圖片或文章,使其從中受到感染,從而對吸毒產生厭惡懼怕的情緒。

  5.家庭治療

  雖然吸毒者對其家庭生活產生了巨大的不良影響,但家庭成員不應簡單地抱嫌棄或敵視態度,這種態度對其成功戒毒具有強大的負麵影響,更容易促使其走向吸毒。正確的態度是要用溫情親情去感化他們,幫助他們重建對生活的信心。

  6.協約治療

  可以考慮與患者達成戒毒協約,遵約則獎,違約則罰。此法如果運用得當,會取得一定的效果。邦丁(Boudin)在1972年曾用協約法幫一位黑人婦女戒除毒癮,他要求患者把幾乎所有的積蓄都作為違約的罰金,如果吸毒一次,則取出50美元送給三K黨。因為50美元在當時對於一個美國平民而言是一個較大的數目,而三K黨又專門迫害黑人,這就使得該吸毒者對自己的吸毒行為產生強烈的厭惡感。此協約執行3個月,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協約停止12個月後就取得了滿意的療效。

  戒毒工作非常艱難,加之其複發率較高,更是難上加難。因此,在對患者進行戒毒治療時,應采取綜合治療措施,配合心理治療,特別是認知治療,以降低複發率。

  [病案]

  某男,25歲,公司白領,以下為其自述。

  我們這一夥人兩年前開始吸毒,其他人很快就吸毒成癮,而我堅持間斷吸毒,直到一年半前仍未成癮。一年前,我開始掙紮於心癮與克製之間。有時,我通過酗酒讓自己昏睡來克製毒癮,有時我跑到與外界隔離的小鄉村去苦撐幾天。又堅持了幾個月,我實在忍不住了,開始天天吸毒,吸毒量越來越大。有時候必須注射毒品才能過癮,看著同伴們一個個陷入泥潭,孤獨地死去,我很害怕,也很無奈。我想,遲早有一天我也會這樣死去,可真要讓我戒毒,我倒覺得還不如讓我死了好。

  二、網絡成癮

  近年來隨著網絡的普及,人們的生活發生了很多變化。網絡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生活,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但也有一些人因沉迷網絡,嚴重的甚至網絡成癮,給自己的家庭帶來了矛盾和不幸。

  網絡成癮,全稱“互聯網成癮綜合征”(英文簡稱IAD),它是現代社會的一種新型心理疾病。患者因為缺乏社會溝通和人際交流,將網絡世界當做現實生活,脫離時代,與他人沒有共同語言,從而出現孤獨不安、情緒低落、思維遲鈍、自我評價降低等症狀,嚴重的甚至有自殺意念和行為。據統計,目前我國上網的未成年人數量達到1500萬左右。在上網的人群中,“互聯網成癮綜合征”的比例約為6%,在青少年中這個數字更是高達14%。14到18歲的網絡成癮綜合征的患者男性約占85%、女性占15%。進一步調查還發現,易感染人群多為學生、無固定職業者(網蟲)及家庭主婦等。

  到底怎樣的症狀可以診斷為網絡成癮呢?關於網絡成癮的診斷,目前世界上還沒有完全統一的標準,但是,我國和西方大多數國家都采用了美國匹茲堡大學的K。S。Young教授的診斷標準。Young是較早研究網絡成癮的專家,她參照《美國精神疾病分類診斷手冊》(DSM-IV),並結合對網絡成癮的實踐研究,編製出網絡成癮的診斷依據。該依據一共由8個項目組成,隻要你對其中5個做出肯定回答,即可診斷為網絡成癮。下麵即為Young的診斷題目:

  (1)是否覺得上網已占據了你的身心?

  (2)是否覺得隻有不斷增加上網時間才能感到滿足,從而使得上網時間經常比預定時間長?

  (3)是否無法控製自己上網的衝動?

  (4)每當網絡因故中斷或是下網後,是否會感到煩躁不安或情緒低落?

  (5)是否將上網作為解脫痛苦、逃避現實煩惱的唯一辦法?

  (6)是否對家人或親友隱瞞迷戀網絡的程度?

  (7)是否因為迷戀網絡而麵臨失學、失業或失去朋友的危險?

  (8)是否在支付高額上網費用時有所後悔,但第二天卻仍然忍不住還要上網?

  由於網絡成癮者參加的網絡活動不盡相同,所以網絡成癮的類型也不完全一致。概括起來,網絡成癮主要有以下6種類型:

  (1)網絡遊戲成癮。此類即將大量的時間、精力和金錢都花費在網絡遊戲上。這類成癮者以男性居多。

  (2)網絡關係成癮。此類成癮者主要是通過OICQ、MSN、POPO、視頻等聊天工具和網站聊天室等進行人際交流,沉迷於網絡聊天、交友而不能自拔,將網絡上的朋友看得比現實生活中的親人和朋友更重要。

  (3)網絡色情成癮。它指沉湎於觀看、下載或是交換色情作品,包括色情文字、圖片、電影和色情聊天等。

  (4)信息收集成癮。這類指不可抑製地花費大量時間在網上搜索或下載過多的對現實生活沒有多大意義的信息,比如有的人在網絡上瘋狂地下載圖片,很多圖片對其並沒有多少用處。

  (5)計算機成癮。此類成癮者對計算機知識或是操作程序特別感興趣,沉溺於電腦編程,喜好那些新鮮的軟件,迷戀網絡技術包括黑客技術,熱衷於自建和發布個人主頁或網站等。

  (6)其他強迫行為。這些行為比如明知沒有太大必要,卻不可抑製地參與網上討論、BBS發表文章、購物、拍賣等活動。

  各種程度不同、類型不同的網絡成癮者,其症狀是不一樣的,其身心所受的影響也是大不相同的。實際上,網絡成癮者多是以上幾個類型的混合體。

  當網絡依賴失控,對人產生負麵影響的時候,我們就應把它當做心理上的一種障礙來看待。有關研究表明,我國有5%~10%的互聯網使用者存在網絡依賴傾向,其中青少年中存在網絡依賴傾向的約占7%。與很多國家相比,我國中學生中使用互聯網的人數比例較高、時間較長,平均每周使用時間為8.98小時,假期高達21.34小時。

  北京軍區總醫院網絡成癮治療中心主任陶然在中央電視台《焦點訪談》節目中對網絡成癮作了如下的劃分:“最輕的我們把他叫做網迷,網迷可能上網的時間非常多,但他有一個特點就是上得去、下得來,沒有情緒、情感和行為的改變。繼續這樣往下發展一步就叫網絡成癮症。網絡成癮症就是在網迷的基礎上特別喜歡上網,對網絡更加有心理的依賴。比如說他有一定的情感,比如說情緒比較暴躁,情緒跟父母對抗非常嚴重,我們這裏的孩子百分之百跟父母幾乎一年裏都不說幾句話。再發展就叫網絡成癮綜合征,網絡成癮綜合征就是在網絡成癮症的基礎上還伴有一個主要症狀。伴有一個什麽主要症狀?有的孩子是以強迫為主,有的孩子是以恐懼尤其以社交恐懼為主,有的是以焦慮為主,一天到晚出汗,焦慮不安。”

  由此我們可以了解,網絡成癮症患者有如下的主要症狀表現出來:

  第一,精神依賴症狀

  網絡使用時間失控,而且隨著上網樂趣的增強,出現欲罷不能、難以自拔的現象。患者多沉湎於網上自由談話或網上互動遊戲,忽視了現實生活的存在,或對現實生活不再滿足。初時隻是精神上的依賴,渴望上網遨遊衝浪,爾後可發展成為軀體的依賴,表現為情緒低落、頭昏眼花、雙手顫抖、疲乏無力、食欲不振等。

  第二,生理和心理症狀

  網絡成癮在生理上表現為視力衰退、緊張性頭痛、肌腱炎、腸道綜合征候群、背部頸部疼痛等症狀。究其原因,是由於IAD患者上網持續時間過長,使大腦神經中樞持續處於高度興奮狀態,引起腎上腺素水平異常增高,交感神經過度興奮,血壓升高。這些改變可引起一係列複雜的生理和生物化學變化,尤其是植物神經紊亂,體內激素水平失衡,會使免疫功能降低,誘發種種身心疾病,如心血管疾病、胃腸神經官能症、緊張性頭痛等。網絡成癮者在心理上表現為封閉、虛妄、思維遲緩、焦慮、抑鬱等。它具體表現為:患者思維遲緩、情緒低落,對現實交往不敏感,發展到極至便可能導致猝死。

  網絡成癮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麵:

  1.社會因素

  當今社會,網吧密布大街小巷,成為青少年娛樂的主要場所,有時中小學生邀約集體上互聯網玩遊戲、衝浪等。在虛擬世界的信息刺激下,玩者會感受到現實世界體會不到的快感,樂趣不斷增強,欲罷不能,久而久之成癮。尤其自製力差的孩子在這樣的環境刺激下容易患上網癮。

  2.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也是形成網癮的一個主要原因,尤其如下類型的家庭:

  (1)問題型家庭。家庭出現問題,孩子往往會成為受害者,而這些問題中,最突出的就是父母離異,孩子得不到正常的父愛和母愛,上網就成了他們唯一的精神寄托。

  (2)暴力型家庭。打罵孩子是父母教育中最惡劣的一種方法。在中國的舊傳統中,孩子是自己的,打一下罵一下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打孩子最常見的後果就是孩子仇視父母,這樣隻能致使親子之間的隔閡越來越深。於是,到網吧自然就成了他們的“避風港”。

  (3)不健康的家庭教育。從不健康的家庭教育中走出來的孩子,往往沒有正確的人生方向,更談不上什麽人生理想,他們向上的潛能往往被嚴重地挫傷或扭曲。這些孩子普遍感到學習的壓力大,有著強烈的厭學情緒,一旦在現實生活中遭遇挫折,為擺脫“弱者”地位,就會選擇逃避,尋找能夠滿足成就感的替代品。網絡遊戲恰恰能帶給他們強者的愉悅感,他們因此而成癮。

  3.心理因素

  和吸毒一樣,好奇、依賴也是網絡成癮的重要心理因素。大多數青少年網絡成癮者當初都是因為好奇,聽經常上網的“網蟲”同學或朋友說網絡遊戲如何如何的好玩,於是心癢癢的就躍躍欲試到網吧一展身手,一次,二次……多次以後,就對網絡遊戲產生了精神依賴。延遲滿足能力差也是網絡成癮的重要原因。當孩子產生的需求不能立刻得到滿足時,一些孩子的行為就會發生異常。研究發現,延遲滿足能力差的孩子由於需要及時的反饋,但在現實生活中卻不可能總能得到合適的反饋,因此更容易出現成癮傾向。

  4.人格因素

  “T型人格”是一種愛尋求刺激的、愛冒險的人格特征,它分為T+型和T-型。T+型從事的冒險活動是被社會所認可的;T-型所從事的冒險就是不被社會所認可的,他尋求的這種刺激可能對他的成長是負麵的。T-型孩子在從事網絡活動時,常常會對一些破壞性的活動感興趣,因此,他們常用黑客軟件對他人進行攻擊,以此獲得樂趣,從而沉溺其中,形成網絡依賴。對這種孩子就要特別注意,要正確引導,讓他接觸到健康的活動。同時,性格內向、對事情特別專注的孩子也容易出現網絡成癮。

  [病案]

  患者自述:“我成績不好,每天都被老師訓導;回到家裏,父母也在嘮嘮叨叨,還是在說一些學習上的事情。誰不想學習好啊?可是我一看到書本就犯暈。哎,下次考不好,父母肯定對自己一頓嘮叨,老師對自己也沒有好感。所以,我隻能整天泡在網吧,不想上學,不願意回家。因為,那不是我自己的舞台……在網上廝殺、打怪、挖寶、PK,似乎成為了我的一大樂事,因為我覺得隻有這樣,才能釋放不滿,我上癮了,我真的沉醉在那一個個的遊戲中,那一幅幅令人驚心動魄的畫麵之中。我終於找到屬於我們自己的舞台,我在這裏唱啊,跳啊,我成為了世人矚目的焦點,沒有人敢說我們的不是。在這裏我盡情地發泄。”

  這是一位匿名的初中學生與心理醫生麵對麵的傾述。心理醫生分析認為,一些孩子認為家長教育方式過於粗暴,“逼”自己愛上虛擬遊戲。念高二的小王打電話告訴心理醫生,現在別的同學都在埋頭苦讀,他卻因為逃課屢次受警告處分。“我上高中後成績一直上不去,爸媽都很著急,給我請了補習老師,我的生活全被一個個公式、語法、例題填滿了,一點喘息的時間都沒有。錢花了不少,成績卻一直上不去,爸爸媽媽總是數落我不是讀書的材料。我壓力太大了,有一段時間一想到第二天要上學就睡不著覺。於是就開始逃課,有一天我經過網吧,便走了進去。在網絡遊戲的虛擬世界裏,我像個英雄一樣衝衝殺殺,還有不少小孩圍著看我玩,我不禁生出幾分得意。從此,我就越陷越深,難以自拔。”

  對孩子的網絡成癮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入手進行調整:

  1.改變對網絡的認知

  一方麵要改變患者對網絡活動的錯誤認知,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其網絡成癮狀況。另一方麵,父母更要積極改變自己對網絡的錯誤認識,認識到網絡的正向作用,並對網絡成癮者積極予以引導。

  現在的孩子很注重內心的感受,如果父母自身的素質低,不懂得教育孩子的正確方法,同時又不懂網絡知識,隻會大罵網絡是洪水猛獸。這些簡單粗暴的方法,不但不能給孩子建立起治愈網絡成癮的信心,反而可能強化孩子的網絡依賴。

  2.參與孩子的網絡活動

  父母陪孩子一起上網,可以幫助孩子從中辨偽識真,汲取精華,去其糟粕。要學會跟孩子一起玩益智遊戲,取得信任和共同語言後,再跟他一起利用網絡學習有關知識。孩子跟你親熱了,興趣也就更廣泛了,家裏人有什麽問題,還可以利用網絡得到幫助。孩子從網絡上得到知識和幫助,家人會覺得很高興,孩子也學會了正確運用網絡。

  3.適時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培養廣泛的興趣

  網絡已進入生活,孩子喜歡上網聊天、玩遊戲也就在所難免。如果硬性禁止他們去做,隻會激起他們的逆反心理,適得其反。倒不如因勢利導地適當轉移一下孩子的興奮點,效果會更好。一位上初二的孩子,向父親叫嚷說玩“泡泡堂”遊戲沒勁,要安裝“傳奇”遊戲。父親趁兒子不在家時,來了個徹底清查,將家裏電腦中的遊戲軟件全部刪除,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學習軟件。兒子回來之後,大吵大鬧,父親沒有發怒,答應跟兒子一起學製作幻燈片。果然,聰明好奇的兒子很快就迷上了這個新鮮玩意兒,看著自己親手製作的“卡通電影”,他覺得特別有成就感。現在,小家夥口口聲聲說自己將來要當一名“製片人”。父親還引導孩子登錄一些好的英語教學網站,使他的英語讀寫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父親鼓勵孩子通過收發E-mail的形式與同學、老師、親友聯係,讓他在“寫”信的過程中,與別人溝通交流情感,鍛煉寫作能力。當然,方式方法還有很多,父母可以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靈活處理。

  孩子業餘活動內容貧乏,上網聊天、玩遊戲就成了孩子的主要生活內容。上網時間一長就會成癮,不能自拔,甚至影響學習和健康。因此父母要有意識地培養他的其他興趣愛好,比如給他買鋼琴,培養音樂素養,假期就讓孩子參加一些球類、繪畫、英語等培訓,課餘生活豐富了,興趣廣泛了,也就沒有更多時間去上網,同時又能獲得廣博的知識。

  4.適當限製孩子上網的時間

  適當限製上網時間也是一個可以采取的方法。使用此法時,最好與孩子達成協議,對上網行為約法四章:一是限製網友。一般不加陌生人,添加新好友時,必須經父母同意。二是限製時間。每天晚飯後1小時,周六、周日2小時。三是限製內容。不準上色情網站,不準玩大型遊戲,不準告訴其他人自己的家庭和個人信息,不準約見網友。四是限製地點,控製資金,嚴禁到網吧上網。違反這些規定一次,扣1小時上網時間,零花錢減半;嚴重違反這些規定,“禁網”一周。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經常提醒孩子言而有信,學會自製,培養其自製力。

  5.對電腦進行設置

  可對電腦的功能和屬性進行一定的設置。對電腦一竅不通的父母,可以請人給電腦設置一個開機密碼,這樣可以確保孩子在你的監控下使用電腦上網;對電腦有一定了解的父母,則可以通過更改電腦的安全設置,安裝3721、超級兔子、卡卡助手等防護軟件的方法,有效避免孩子沉溺於有害網絡,既可防止其沉迷網絡,以致網絡成癮,又可避免其受到網上不良信息的影響,促進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

  [病案]

  歐某,15歲,初中三年級學生,平均每日上網超過4個小時,常常廢寢忘食,情緒失控。隻要一離開電腦,他就會感到緊張焦慮。他原本是個不善溝通的孩子,所以朋友不多,網絡世界讓他重新找回了尊嚴。通過上網,他能大膽告訴他人自己的想法,喜歡自我表現,也透出愛玩、聰明、活潑的偽裝個性。後來,他的網癮逐漸發作,出現痛恨班上同學,也怨恨社會的狀況。他認為,除了網友之外,全世界的人包括父母及家人都不了解他。他開始整天隻想著上網,不願上學,父母的勸告對他也毫無作用。他父母非常生氣,把他關在家裏,結果當晚他就割腕自殺,幸虧搶救及時,才沒有造成嚴重後果。

  三、吸煙

  吸煙的習俗從哥侖布發現新大陸之後開始,其曆史至今不過幾百年,可是在世界各國,吸煙的人數和吸煙的數量卻在以難以置信的速度增加,遠遠超過了喝酒的人。吸煙習慣的形成受到如下因素的影響:

  1.好奇

  大多數吸煙的青少年開始隻是出於好奇,常聽人說:“飯後一支煙,快樂似神仙”,便想親自去體驗其中的滋味,逐漸形成煙癮,難以擺脫。

  2.模仿

  曆史上許多偉人都是大煙鬼,例如丘吉爾的雪茄、斯大林的大煙鬥、毛澤東的煙癖等。這些偉人形象與香煙聯係如此緊密,無形中便成了一種力量和自信的象征,吸引著許多青少年去模仿。此外,成人吸煙者那種瀟灑自如、悠然自得的神態對青少年也具有很大的誘惑力,吸引著年輕人去模仿。

  3.交際的需要

  在中國,吸煙已成為一種交際手段。敬煙往往是社交的序曲,能縮短人與人之間的心理距離。互相敬煙能溝通感情,產生心理上的接近,有利於問題的解決。許多人開始純粹是因為社交上的應酬,辦事前,首先要給對方敬上一支,隨後再為自己點上一支;別人給你敬煙,不接受又顯得不禮貌。隨著這種“禮尚往來”的增多,慢慢地由抽一支煙半天不舒服到半天不抽煙就不舒服,產生煙草依賴,最終加入到吸煙者的行列中。

  4.借煙消愁

  有不少人在工作、學習、生活中受到挫折以後,便借抽煙來緩解自己的緊張焦慮情緒,消除煩惱。

  5.提神

  由於煙草的神經活性作用,人們發現抽煙可以提神,這種提神作用使得抽煙成為一種習慣和享受,許多吸煙成癮者不吸煙就無精打采,一抽煙,就精神煥發,思路大開,這在相當大程度上促進了吸煙者的吸煙行為。

  6.顯示自己的成熟

  在許多青少年眼裏,吸煙是男子漢的標誌之一,是成熟的標誌,成熟的男人就應該是吸煙的男人。為了證明自己不再是小孩,選擇了吸煙這種方式。

  嗜煙者往往有下列特點:

  (1)吸煙的數量不斷增加。嗜煙者剛開始時常常抽得很少,有的甚至幾天抽一支煙,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地由幾天一支煙變成一天幾支煙,再由一天幾支煙變成一天一包煙,再由一天一包煙變成一天幾包煙,吸煙量不斷增加。

  (2)停止吸煙後有明顯的戒斷反應。由於煙草具有神經活性作用,嗜煙者吸煙後常常會得到一種非常愉快的感受,而不吸煙,則會感覺渾身無力,委靡不振,流鼻涕,掉眼淚,出現類似戒毒的反應,這些都是明顯的戒斷反應。

  (3)外向而衝動。

  (4)嗜好多。吸煙有一定的社會性,在社交中具有一定的社會功能,但同時又可能誘發多種疾病,對個體健康危害極大。據世界衛生組織調查,在工業發達的國家中有1/4的癌症都是由吸煙引起的。有人作過統計,在65歲以下的死亡者中,死於癌症,吸煙的占90%;死於支氣管炎,吸煙的占75%;死於心肌梗塞,吸煙的占25%。吸煙不但給本人帶來危害,而且還殃及子女,有學者對5200個孕婦進行調查分析,結果發現其丈夫每天吸煙的數量與胎兒產前的死亡率和先天畸形兒的出生率成正比。父親不吸煙的,子女先天畸形的比率為0.8%;父親每天吸煙1~10支的其比率為1.4%;每天吸煙10支以上的比率為2.1%。孕婦本人吸煙數量的多少,也直接影響到嬰兒出生前後的死亡率,每天吸煙不足一包的,嬰兒死亡危險率為20%;每天吸煙一包以上的,嬰兒死亡危險率為35%。同時,吸煙作為一種成癮性行為,還存在一定的精神衛生問題。

  由於吸煙對個體的身心健康及環境的影響極大,應該引起人們的重視,戒煙的療法很多,下麵介紹幾種主要的戒煙方法:

  1.認知療法

  幫助患者充分認識吸煙對自己及他人的危害,樹立起戒煙的決心和信心。有的人認為自己抽煙曆史長,戒不掉;有的人認為吸煙雖然有害,但現實生活中並未見到真正的傷害,因此對吸煙認識不清。一次保爾・柯察金與同伴們一起談論戒煙的問題,別人認為他是吹牛,根本做不到。他說:“人應該支配習慣,而不能讓習慣支配人……”。接著,就把嘴上的煙卷拿下來揉碎,並聲稱“我決不再抽煙了”。從此他果真戒了煙。在日常生活中,有許多煙癮很大的人,多次戒煙都未成功,後來得了不宜抽煙的疾病,下定決心後終於戒掉了。因此,首先樹立自己能夠戒掉煙的信心,同時要對吸煙的危害有足夠的認識。

  2.厭惡療法

  對嗜煙者的抽煙行為可選用一些負性刺激方法使之對吸煙產生厭惡感。有一種方法是快速抽煙法:首先讓患者以每秒鍾一口的速度深呼吸地將煙吸入肺部,由於這種速度遠遠超出正常的吸煙速度,使尼古丁在短時間內被大量地吸入,這時患者會產生強烈的生理反應,如頭暈、惡心、心跳過速等,然後要求患者好好體驗這種不良感覺,接著讓他呼吸一會兒新鮮空氣,體驗這種良好的感受。隨後又讓患者快速抽煙,直到不想再抽、看到香煙就不舒服為止。這種療法隻要連續進行2~3次,一般都會把煙戒掉。要注意的是這種方法不能用於患有心髒病、高血壓、糖尿病、支氣管炎、肺氣腫等疾病的吸煙者。

  3.逐步戒煙法

  要求戒煙者一下子就將煙完全戒掉,是比較困難的,特別是對煙癮大的人來說更不現實。因此,應當采取逐步戒煙的方法進行係統的戒煙。在戒煙前,計算好每天吸煙的支數,每支煙吸多長時間,將下意識的抽煙習慣轉變為有意識的抽煙。在戒煙過程中,逐步減少每天吸煙的數量,逐步延長吸煙的間隔時間,如從兩天減少一支煙,到一天減少一支煙,到半天減少一支煙,不斷遞減到從一小時抽一支煙,到兩小時抽一支煙、再到半天抽一支煙,間隔時間不斷遞增,最後達到戒煙目的。

  4.控製環境

  許多人吸煙往往與一定的生活環境和情緒狀態聯係在一起的,因此應設法避免這些因素對吸煙者的影響。美國前總統裏根就是利用口香糖成功地將煙戒掉的。對於外來的吸煙刺激,也應盡量避免。當別人敬煙時,對初次見麵者可說不會抽,對熟人朋友可說喉嚨不舒服或直言已戒煙了。隻要態度誠懇堅決,別人一般不會強行敬煙。

  5.家庭治療

  妻子和孩子可做戒煙者的監督人,幫助吸煙者徹底戒煙。如妻子可與吸煙者製訂戒煙計劃,完成計劃就買件有意義的物品送給他作為獎勵。如未完成任務,則對其實施一定的懲罰。

  [病案]

  某男,42歲,綽號“煙王”,其自述如下:

  “為這吸煙,我以前還錯過了一個好對象。我那時在機關做文字工作,同科室女打字員張某俊秀的麵容、苗條的身材、高雅的氣質像磁鐵般吸引著我。我很想追求她,有一天,趁室內隻有我和她兩人,我就寫了一張表達愛意的紙條遞給她。她看著紙條,臉上露出了羞赧之色。她提筆在那紙條上寫了幾個字,又把紙條還給了我。我忐忑不安地一看,原來她揮筆‘批示’了兩個字和一個驚歎號――‘戒煙!’我知道吸煙有害,隻是因為已經上癮多年,很難下決心戒除。現在自己的心上人‘勒令’我戒煙了,我當然得服從。但是真的戒起煙來,著實不好受。但我更舍不得失去她,她那傳情的眼神和迷人的笑靨是那樣令人怦然心動。我心生‘一計’,向她舉手作宣誓狀,說:‘從此堅決戒煙!忠不忠,看行動,你就看我的行動吧。’她笑著點了點頭。從那天以後,我絕對不在她麵前抽煙,完全是‘改邪歸正’的模樣,煙癮發作時,我溜出門去偷偷地抽,過完癮,漱漱口,嚼些口香糖,再回到她麵前。她起初被瞞住了,對我的態度一天比一天好,但她後來對我找各種借口頻頻離開辦公室產生了懷疑。某一天,她悄悄尾隨我而出,當場將‘過癮’的我‘抓獲’,我們兩人的準戀愛關係從此也就中斷了。現在她已嫁給了別人。”

  “小時候,看到同學們不少人都抽煙,心裏癢癢的,於是就跟著抽,結果慢慢地形成了煙癮。近年來,我有了戒煙的願望,先後用了數種方法戒煙:參加集體戒煙、使用戒煙糖戒煙、用戒煙嘴戒煙、嚼瓜子糖果戒煙……但都未取得戒煙成果。現在是愈吸愈厲害啦,由每日一包半增加到兩包甚而三包,直吸得發嘔咳喘,吐痰痙攣,鼻涕眼淚一齊來,才算過癮。身體每況愈下,衰老加速,去醫院作胸透,發現兩肺門紋理增重,有陰影。醫生診斷說:已患慢性支氣管炎。吸煙使我胸悶氣喘,麵黃肌瘦,多種疾病伴煙而來,弄得頭昏腦漲。”

  王某是嚴重危及健康的嗜煙者,應采取措施盡快戒煙並對其生理疾病予以治療。

  心理醫生采用厭惡想象療法。以這種心理療法消除王某吸煙的不良習慣,矯正其吸煙的條件反射,建立新的不吸煙的穩定習慣。

  四、嗜酒

  酒以其特有的醇香美味吸引著人們,飲酒後令人心情舒暢、忘卻煩惱、身心放鬆、減輕疲勞、振奮精神。因此,酒成為世界各國人們喜愛的飲料之一。大量科學研究表明,偶爾或少量地飲酒能活血化淤,對人的健康有益無害。但是如果長期過量地飲酒,嗜酒成癮成為酒精濫用或酒精依賴者,引起酒精中毒,則對個人和社會就有害無益了。

  嗜酒習慣的成因較複雜,歸納起來有:

  1.遺傳因素

  嗜好飲酒者常常具有家族性,有研究曾對部分酒依賴者的親屬進行調查,發現酒精依賴的比例甚高,一級親屬為44.7%,二級親屬為12.6%。

  2.社會文化因素

  許多國家和民族把飲酒當做社交和禮儀需要。逢年過節,親朋好友相聚時,都要舉杯暢飲,以增添喜慶氣氛。我國就有以酒代“久”的傳統習俗,用酒表示“友誼天長地久”和“永久”之意;西方國家的人也有在工作之餘或回家之後斟上一杯的習慣;高寒地區的人,有空腹飲酒的習慣,常以能飲酒為榮。

  3.社會交往的需要

  不知緣於何時,有了一個不成文的規定,洽談生意或與人交往都要在餐桌上“煙酒煙酒”(研究研究)。長期處於這樣的環境中,慢慢會養成一些人嗜酒的習慣。

  4.心理因素

  許多人因生活枯燥、精神空虛,或感到前途悲觀、渺茫,在現實生活中找不到可以寄托的事物,或者人格存在一定的缺陷者常常“借酒消愁”,以減輕精神上的苦惱,即所謂“一醉解千愁”。但這樣往往造成“借酒澆愁,愁更愁”的現象,嗜酒隻能暫時麻醉自己,不能獲得長久的解決方法。

  酒精濫用是一種飲酒過度的現象,國外又稱酒精濫用,包括一般的酒後鬧事到酒精中毒的前期。這種人的飲酒行為與眾不同,其表現形式為:

  (1)飲酒量大。如每天飲酒,一月純酒精總量超過3000毫升,即50度白酒6公斤;或間斷大量飲酒,每周至少2次,每次純酒精達100毫升,即50度白酒4兩。

  (2)飲酒行為超常,一月至少兩次酗酒。酗酒者常常酒後鬧事;或者用賒欠、欺騙等手段去獲取含酒飲料;或者當酒供應匱乏時,飲用自製酒或非飲用酒。

  (3)社會功能受到損害。由於長期大量飲酒並經常酒後滋事,給嗜酒者自身的工作、學習、生活和人際交往帶來一係列不良影響。

  酒精依賴又稱酒癮或酒癖,指長期飲酒者對酒產生了一種精神上和軀體上的依賴。其表現特點為:

  (1)渴望飲酒,酒已成為酒精依賴者生活中的必需品,隻要一日無酒,他們就會感到若有所失,甚至焦慮不安、精神疲憊,同時軀體方麵還會產生不適:如頭痛、心慌、乏力、渾身酸痛等。於是千方百計找酒喝,甚至不擇手段,隻有喝到了酒,上述症狀才會消失。為了喝酒,他們可以妻兒不顧,甚至挪用公款、偷竊犯罪。

  (2)酒量不斷增加,對酒的耐受性不斷增強。飲酒的頻率越來越高,開始是逢年過節飲,逐步到每周每日飲,直至一天數次飲。一般來說,達到酒精依賴的程度,大多要經過十幾年的時間。

  (3)大多數患者清楚自己的行為,且知道過量飲酒對身體有害,常常有戒酒的想法,但就是不能控製飲酒行為,很多戒酒的想法最終不能實現,進一步損害酒精依賴者的戒酒意誌。

  長期大量飲酒可導致慢性酒精中毒,對人體造成多方麵的損害。

  (1)酒精中毒對軀體造成的影響。易引起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胃出血、酒精中毒性肝炎、脂肪肝和肝硬化等。在西方國家,20%~25%的肝硬化都是由飲酒直接引起的;還會增高咽喉、食道、口腔、肝、胰腺等部位癌症的發病率。

  (2)酒精中毒對神經係統的影響。易引起小腦變性,發生共濟失調,表現為剪刀步態;震顫,輕者雙手顫抖,重者顏麵部的表情肌、舌肌也發生震顫;甚至還可出現周緣神經疾病、腦梗塞和癲癇等。

  (3)酒精中毒還可產生精神障礙。

  第一,在情緒上,易產生焦慮、抑鬱情緒,特別是形成酒精依賴後,在身體狀況不佳、家庭不和,經濟水平下降時表現得尤為突出,嚴重者還可能產生自殺念頭。有的研究發現,住院的酒精依賴患者中,產生自殺念頭的占6%~20%。

  第二,易產生幻覺。長期飲酒或突然停止飲酒後數日或1~2周內。在神誌清醒的狀態下產生言語幻聽,內容多是威脅性言語,通常以數人交談或評論他人的方式出現,如罵某人貪杯好色、是酒鬼,或揭露其隱私等;或出現短時幻視,如看見躲在門窗後的人影或閃爍的亮光、地板的條紋變成怪物等。病情可持續數周、數月,甚至長達數年。

  第三,嫉妒妄想。長期嗜酒的男性,可引起性功能障礙,以性欲低下甚至陽痿較多見。在性功能障礙的基礎上,常產生嫉妒妄想,懷疑妻子不忠,繼而無故謾罵、毆打、侮辱、虐待,威脅要將其置於死地等。

  第四,柯薩可夫綜合征(又稱遺忘綜合征)。表現為識記能力發生障礙,對剛發生的事不能回憶,對多年以前的事卻能正確回憶等。

  第五,震顫譫妄。表現為全身顫抖、大量出汗、不安和易怒等症狀。常見的是混沌和記憶喪失,但最令人恐怖的症狀是出現各種逼真的、駭人的幻覺。多是在慢性中毒的基礎上驟然減少酒量或突然戒酒後出現的精神狀態的改變。這是慢性酒精中毒中最嚴重而且最危險的一種症狀。

  第六,人格改變。嗜酒成癖後,隨著酒精中毒加深,部分患者的人格也將發生顯著變化。如有的變得玩世不恭或多愁善感,有的變得待人冷漠或不可理喻等。

  由於酗酒對個體和社會的危害極大,因此對酒精濫用者和酒精依賴者必須進行治療和戒酒指導。常用的方法有:

  1.認知療法

  通過影視、電台、圖片、實物、討論等多種傳媒方式,讓嗜酒者端正對酒的態度,認識到適量飲酒有益,超量飲酒有害,逐步控製飲酒量。

  2.改善方法

  酗酒者常有一些不良的飲酒習慣,如有人喜歡空腹飲酒,有人喜歡一飲而盡,有人喜歡敬酒、罰酒、賽酒、賭酒、灌酒,這些不良習慣應該予以革除。飲酒前可以多吃菜,飲酒時慢斟慢飲,為社交喝酒時,要隨人意,不可強求他人飲酒。

  3.厭惡療法

  對嗜酒成癮者的飲酒行為附加一個負性刺激,使之對酒產生厭惡反應,以消除飲酒欲望。

  4.家庭治療

  酗酒常常給家庭帶來不幸,而對其進行製約的最好環境是家庭。因此,家庭成員應幫助患者了解酒精中毒的危害,樹立起戒酒的決心和信心,並與患者簽好協約,定時限量給予飲酒,循序漸進地戒除酒癮。更重要的是創造良好的家庭氛圍,用親情去解除患者的心理症結,促進酗酒者的康複。

  5.集體療法

  嗜酒者可成立各種戒酒者協會,進行自我教育及互相約束與幫助,達到戒酒目的。國外有各種各樣的嗜酒者互誡協會。這些組織每周聚會1~2次,討論戒酒方法,介紹戒酒經驗,互相勉勵。

  [小知識]

  嗜酒者互誡協會,又名戒酒匿名會(Alcoholic Anonymous,以下簡稱AA),1935年6月10日創建於美國,美國退役大兵比爾和鮑伯醫生是協會的共同創始人。嗜酒互誡協會是一個人人同舟共濟的團體,所有成員通過相互交流經驗、相互支持和相互鼓勵而攜起手來,解決他們共同存在的問題,並幫助更多的人從嗜酒中毒中解脫出來。有戒酒的願望是加入本協會所需具備的唯一條件。從它誕生至今的近70年裏,互誡協會的戒酒方案已經使200多萬的嗜酒中毒者受益,並從嗜酒的泥潭中走出來,得到了全麵康複。有資料表明,近年來嗜酒者互誡協會在亞洲、歐洲和拉丁美洲有較大發展。譬如,在印度的孟買,AA小組數量已超過100個。2000年大約150個國家有互誡協會的活動,分會超過99000個,會員總數在全世界已經超過1000000人。

  嗜酒者互誡協會共出版過4本讀物,被會員們視為“教科書”,它們是《嗜酒互誡》《十二個步驟與十二條準則》《發展成熟的嗜酒者互誡協會》和《比爾的看法》,前者最早於1939年出版,又於1955年和1976年修訂。此書記述了42個具有代表性的酗酒者,如何通過互誡協會第一次持續性地保持戒酒和頭腦清醒狀態的個人經曆。在引言中指出,AA是一個團體,會員不分男女,彼此分享他們的經驗、力量和希望,為解決共同的問題而互相幫助,以從酒中毒中得到康複。對會員的唯一要求是要有戒酒的願望。AA不收取會員費,隻通過自願的捐獻以達到自給自足。AA不與任何教派、宗派、政黨、組織團體結盟。不介入任何爭論。不讚成、也不反對任何運動。AA的宗旨隻在於保持我們戒酒和清醒,並幫助別的酗酒者也戒酒和清醒過來。這本書還記述了早期會員對戒酒的建設性步驟和原則,他們認為,正是這些步驟和原則使他們有能力克服強迫性的酗酒願望。AA程序還用於其他領域。AA會員們改變行為的具體步驟稱為十二步步驟(12 Steps)。而指導AA小組活動的原則稱為十二傳統/準則(12 Traditions)。AA程序不僅用於戒酒,用於戒毒也成效斐然,於是名稱相應地改為戒毒匿名會(Narcotic Anonymous,簡稱NA)。目前在中國,這種方法不斷得到普及,同時也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

  6.藥物療法

  對酒依賴患者可采用藥物治療,在醫生的指導下對症治療。

  [病案]

  求治者:男,48歲,公司經理,因飲酒太多而影響了工作和生活。施治者根據求治者的情況,采用了厭惡療法。施治者可找12個杯子,在其中9個杯子裏裝入烈性酒,另外3個杯子裏裝入自來水。12個杯子隨機擺放。施治者讓患者任意拿起一個杯子聞一聞,當他聞到杯子裏盛有酒時,施治者便給他一次電擊。

  經過幾次治療後,施治者可改用間斷型(懲罰)程序。在這種治療程序中,患者每聞5個盛有酒的杯子,其中就有3次被電擊。與上述治療同時,施治者讓病人看一些卡片,每張卡片上都寫上字,有的是某種酒的名稱,有的是其他無關的字。把卡片放在桌上,寫有字的一麵朝下,讓患者隨機翻開某張卡片。如果卡片上寫著某種酒的名稱,患者就要被電擊一次。如此反複進行。在治療幾次之後,也可改用間斷型(懲罰)程序,在見到5張寫有酒名的卡片中,病人就要遭到3次電擊。這樣每日一次,每次連做三遍,一般連續幾個星期就會將酒戒掉。

  五、迷信心理

  迷信是指人類對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和信仰,是對客觀世界的一種虛幻的歪曲的反應。它是在生產力水平低下,科學技術不發達的情況下,人們對許多自然現象暫時無法解釋,便認為在人世之外,還存在“上帝”、“佛祖”、“鬼神”等在主宰著人的命運。迷信是在此基礎上產生的一種群眾性的錯誤認知,是愚昧落後的表現。

  1.人們從事迷信活動的原因

  (1)消災降福。企圖以求神拜佛、燒香叩頭、驅魔趕鬼等方式,來為自己為親人消災解難,化凶為吉,帶來福運。

  (2)擺脫困擾。有些人在現實生活中遭到重大精神打擊之後,變得心灰意冷、悲觀絕望,便想以此來逃避現實,如有些人在失戀後出家當尼姑或和尚。

  (3)心理安慰。有些人企圖通過迷信活動來彌補一些無法挽回的過失,求得心靈上的慰藉。其突出表現如通過做道場、請法師來對死者進行悼念,追悔對死者生前照顧不周。

  2.迷信活動的種類及表現

  (1)傳統世俗迷信。相信某些活動、儀式、數字、自然現象、日期會帶來好運氣,忌諱某些數字、現象並盡量避免。例如許多地區都認為聽見喜鵲叫,必有喜事到。因此,當聽見喜鵲在自家屋前屋後叫則滿心歡喜,而聽見烏鴉或貓頭鷹叫,則認為是惡的前兆,一般認為是將要死人了,惶惶不安。西方國家認為“13”是個不吉利的數字;我國有些地區則認為“38”不吉利,38歲是人生的一個“結巴”,是多災多難的一年,因此在過38歲生日時,親戚朋友都要來好好慶祝一下,幫助他順利度過這一年。許多人雖然知道這些做法無任何道理,卻抱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態度。

  (2)鬼神迷信。認為世間存在神仙和妖魔鬼怪,或相信存在超乎自然的“靈魂”或精靈,它們對自然現象(風雨雷電旱澇)和人類的生老病死有控製能力。例如有的人生了病或受了驚,便認為是妖魔附體,不去看醫生,而是請法師巫婆來驅妖避邪;有的認為山有山神、河有河神,每年要定期祭拜,以求保佑風調雨順,出現了旱災或澇災,便是得罪了天神、龍王爺,使之發怒,是對人們的一種懲罰等。

  (3)人體功能迷信。以個別偶然現象為依據,認為某些人具有超越自然的神奇功能,如相信氣功師“未卜先知”,能預測水災、地震,預測他人未來等。

  (4)特殊的迷信活動。即算命術(包括算“八字”、測字、占卜問卦等)、相術(包括看手相和麵相)及看風水。這些迷信活動在我國流傳甚廣,不僅是在落後的農村,就是在繁華的城市中心,也常可見到算“八字”的、看相的、抽彩頭的“算命先生”在給人講解吉凶福禍,聽者全神貫注、誠惶誠恐。

  從事此類迷信活動的職業人員一般都具有某些共同特點:

  第一,有輕度精神或軀體異常,如癔症、癲癇、雙目失明等。

  第二,敏感性高、暗示性強,有較強的判斷力及應變能力,能察顏觀色,一般都能較準確地揣摸到顧客的心理。

  第三,能言善辯、表達能力強,有吸引力、說服力,有較好的情緒感染力,能控製他人的情緒活動。

  迷信活動不僅嚴重破壞了社會秩序,而且直接危害著人民的健康,許多迷信職業者將迷信作為一種治療手段,結果給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重大損失。另外,近年來與迷信相關的精神障礙現象也越來越多,迷信已成為一種致病因素,因此應禁止一切迷信活動,首先對於那些相信迷信和從事迷信活動的人,要加強辯證唯物主義和科學知識的教育,幫助他們改變或放棄自己的觀念和行為。其次對於那些患有與迷信相關的精神障礙的患者,除了加強認知教育幫助提高認識外,還要進行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

  [病案]

  李某,女,38歲,農民。

  病人主述:我們那地區的人都認為‘38’是個不吉利的數,說每個人的38歲都是生命的一個‘坎兒’,這個‘坎兒’是個招災引禍的節骨眼。因此,我們那兒就特別講究在過38歲生日時大操大辦,把親戚朋友都請來隆重慶祝一下,隻有這樣才能幫助這個38歲的人順利度過這一年。許多人雖然知道這些做法無任何道理,卻都抱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態度。

  今年我也到了這個‘坎兒’,過完生日心裏就感到不安。在家裏、在外頭,聽見喜鵲叫就滿心歡喜,聽見烏鴉或貓頭鷹叫就惶惶不安。

  我每天早晨按時給觀世音菩薩上香、參拜,求菩薩保佑我平平安安,求菩薩保佑我的生意能夠越做越紅火。拜過菩薩後,我心裏確實感到踏實得多;若是哪天沒拜,就心慌意亂,做事也老出錯。

  上個月我生了一次病,鄉親們和家裏人都說我是妖魔附體,不讓我去看醫生,而是請法師巫婆來給我驅妖避邪。巫婆告訴我:‘你是衝犯了土地公公,必須每天到山上去朝著老鷹峰磕20個頭,否則今年過不完,你就得死於非命!’

  我現在天天都要上山去磕頭,把生意也耽誤了,病也老是好不利索,心裏怕得很,不知如何是好。我的女兒是個大學生,她要我不信巫婆的那一套,還給我講了些道理。我覺得女兒的話是不錯的,但我不敢照女兒的話去做,每天仍然上山去磕頭,可是病情卻在加重。現在,是女兒硬拉著我到您這兒來,說這也不算是找醫生看病,不會觸犯土地公公,隻是來聽聽您的指點,所以我就來了。

  由於李某缺少科學文化知識,加上其生活的地區有較為濃厚的迷信風氣,使之也形成了一種迷信心理。但其迷信程度不是極深,通過教育使之提高科學文化知識水平,並以事實和實踐證明迷信的虛妄,可使其破除迷信,恢複健康心理。

  首先,心理醫生請了其他科室的醫生來為她查體,得知她身體所患疾病隻是很普通常見的婦科疾病。打針、吃藥一個療程後,就使其婦科疾病徹底痊愈了。此時,心理醫生才因勢利導對她進行科普教育,給她看有關自然知識和婦女生理衛生保健方麵的圖片、錄像、連環畫,幫助其樹立無神論信念,了解和把握有關常識。她的女兒適逢暑假,也配合心理醫生對母親作思想幫助。經過5周(共12次)的心理疏導和教育,李某漸漸從迷信思想中擺脫出來,觀音也不再拜了,心情坦蕩地生活。

  一年以後,她再次來到診所,對醫生們說:“我很感謝你們。我現在真的認識到自己過去的荒唐。我今年39歲了。38歲那年的後半年我沒有求神拜佛,也平平安安地過來了。這更說明我們山裏頭的那些說法要不得。今年我的生意做得特別好,不是神仙在保佑,而是政策好、形勢好。信迷信害死人,隻有信科學才對頭。”

  六、潔癖

  潔癖是比較常見的心理障礙,是強迫症之一種。強迫症,即強迫性神經症,是一組症狀特殊的,以強迫觀念、強迫行為、強迫情緒為主的神經症。

  一般而言,大部分患者在症狀加劇前常麵臨一些重大的突發事件,如家庭的搬遷、親人的亡故、父母或自己的離異、性的不協調等。由於上述原因引起的心理緊張、情緒波動都可成為誘發潔癖的原因。

  同時,患者的性格特點在疾病的發生中也起著重要的作用。據研究,大部分患者都有愛幹淨、愛整潔、順從、辦事認真、觀念較強,遵守紀律和製度、生活習慣較刻板,遇事謹慎、優柔寡斷的性格特征;不少人還可能很迷信。這種性格的人在過分強大的壓力下易患神經症。

  強迫症的治療多以心理治療為主,輔之以藥物治療。

  1.認知領悟療法

  一般而言,潔癖患者對自己的潔癖症狀,一方麵感到麻煩,希望醫生能解除其理性上認為不合理的觀念和行為;另一方麵,內心又認為這些觀念和行為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他好像分裂成了兩個人,一個能根據實際情況,照成年人的邏輯來分析、判斷其病態表現,認為反複洗手、洗衣,費時費力,希望擺脫。另一個則認為,有傳染上癌症的可能,有必要多洗幾次,這種態度與其實際年齡及所受的教育很不相稱。前者代表理性的成年人,後者不講邏輯,一味盲目恐懼,具有幼稚的兒童心理特點。這兩個人各執己見,誰也統率不了誰,構成了“明知故犯、折磨自己”的病象。但患者對這個病的本質特點並無自知之明,通過采用認知領悟療法,啟發患者認識外表症狀後麵的心理矛盾,揭露兒童心理部分的幼稚性,鼓勵他用成人的態度來統率其整個行動,放棄兒童的行為模式,領悟到潔癖的病理本質後增強治愈的信心。

  2.厭惡療法

  厭惡療法是比較有效的治療潔癖的行為療法。常用的方法為橡皮圈法,即讓患者在手腕上戴一橡皮圈,一旦他出現強迫動作或行為時,便讓他用橡皮圈彈自己的手腕數十乃至數百下,一直彈到有疼痛感,強迫觀念消失為止,從而達到抑製強迫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