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2章 病態社會心理的自我調適

  第一節 病態社會心理的界定

  一、病態社會心理的概念

  所謂“病態”,《現代漢語詞典》中將其解釋為“心理或生理上發生的不正常狀態”,《辭海》中解釋為“失去健康的狀態”。這一不正常的或不健康的狀態,是相對於正常或健康的人而言,這就好比正常人的血壓一般為80/120mmHg,若某人的血壓升到110/180mmHg,或降至50/80mmHg就不正常了。

  所謂病態心理,是指個體在生活中出現的不正常的心理活動。一般來講,個體心理的各方麵的活動與發展是比較均衡、全麵的,但由於生理、心理及社會的原因,其中某些方麵就可能出現異常。例如,有的老年人因腦萎縮而出現了健忘、固執、行動不便的現象;有的中年人因更年期來臨而出現煩躁不安、失眠、乏力、易怒等情緒障礙;有的人因屢遭天災人禍,變得垂頭喪氣、憂心忡忡等。一般而言,不正常的心理狀況分為兩種,一種是超常,一種是低於正常水平。通常我們把低於正常水平的心理狀態視為異常,異常中有一部分就屬於病態心理。

  所謂病態社會心理,是指由社會病態文化所引起的不正常的心理活動。病態社會心理與病態心理相比較,區別有兩點:第一,病態心理隻是個體現象,常常隨著個人的生活經曆、身體狀況、人格特征而轉移,例如戀鞋癖、辯論狂,它不具有普遍性,隻是特定的個體在特定的生活環境中的特殊反應;而病態社會心理則是群體現象,是某一社會或群體中所共有的不正常的心理特征、狀態的總和。例如,攀比、迷信、偏見、自私、自我封閉、浮躁等等,病態社會心理常常發生在一定數量的社會成員身上,社會成員之間的交往、溝通、暗示、從眾、順從等行為,又進一步強化了病態社會心理的擴展與鞏固。第二,病態心理這種不正常的心理狀態,可能由個體的身體病變,如腦損傷、腦部疾病、內分泌失調引起,也可能由社會生活刺激,或個體自身不良的人格特征引起;而病態社會心理則主要是由於病態社會文化的不良刺激,導致某些人格存在缺陷者接受某些病態文化的價值觀與生活方式,在認知、情感、意誌等方麵出現了偏離正常社會心理的不正常的心理活動。病態社會心理所產生的病態行為往往會給社會、群體及其本人帶來危害,因此預防、調治病態社會心理的發生與發展是十分重要的。

  二、病態社會心理與病態人格的關係

  心理學上所謂的人格,是指一個人所具有的獨特的穩定的心理特征的綜合,它包括一個人的需要、動機、價值觀、氣質、性格、能力等。人格是在個人的生活基礎上,受到家庭、學校教育和社會環境的影響而逐步發展起來的。一般而言,到了成年,人格就發展得相對穩定與統一。如果個體人格達到了一種比較完善的境界,就叫人格成熟。人格成熟有不同的標準,美國心理學家奧爾波特綜合過去各學者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六條人格成熟標準:

  (1)能將自我感擴展到眾多的事物上。

  (2)能夠和他人建立親密融洽的關係。

  (3)在思想上有安全感並且能夠接受自己。

  (4)在知覺思想與行動上能夠充分配合外界不加歪曲。

  (5)有自知之明,對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有一種客觀的了解。

  (6)自己的生活能夠符合某種統攝性的人生哲學。

  在人格發展中,也有人格異常的現象,即偏離正常人格的行為模式。一些人雖然沒有精神疾病或心理病症狀,但其行為卻經常呈現出固定形態的異常反應,其程度超過了正常的個人差異的範疇,他們的脾氣給人一種唐突古怪和自行其是的感覺。他們可能以自我為中心,所作所為不符合社會的要求,常常缺乏判斷和預見能力以及應有的審慎態度,不能從錯誤中取得教訓。人格異常者常常難以適應外界環境,表現在人際關係、工作態度與社會行為等方麵上。判斷人格是否異常可根據以下原則:

  第一,行為者是否對實際狀況產生虛幻曲解的感受。

  第二,行為者是否因知覺上產生誤差而導致失常或無效的行為方式。

  第三,行為者是否對自己的行為感到無法控製,有無助無奈的感覺。

  第四,行為者所表現出來的行為是否對自己或他人的安全構成危害。

  這些標準是相對而言的,應因人、因時、因地而有所不同。病態人格通常有八種表現:

  1.反社會型人格障礙

  主要特征是:經常做出不符合社會準則的行為;不合群,妨礙社會秩序和破壞公眾利益;自私、不負責任、易衝動、缺乏道德感和罪惡感;犯錯誤後,常把一切責任歸咎於他人,千方百計為自己開脫而無後悔之心。這種人年少時常撒謊、逃學、偷竊、反抗老師和長輩,成人後喜歡酗酒、鬧事,且無法長期求學或工作,甚至常常犯法。

  2.邊緣型人格障礙

  這是一種間於精神病和神經病邊緣之間的病態人格。其主要特征是:情緒不穩定,反複無常;不明原因的煩悶、孤獨;人際關係模糊,自我認識不清,常做出一些傷害自己的事情。這種人常出現一些衝動性行為及無法預料的破壞性行為,如亂花錢、賭博、偷竊、亂搞男女關係,甚至傷害自己的身體。其基本人際關係不穩定,忽而交往深,忽而不來往,感情激烈而不穩定,往往忽然大發脾氣;自己常常感覺焦慮、憂鬱,但又突然恢複常態,好似從未發生任何事情;常常感覺孤單,又因為害怕孤單而常與人相處;心裏總覺得空虛無聊,徘徊不定等。

  3.偏執型人格障礙

  這種人格類型的主要特征是疑心重,總認為別人居心不良、不忠實,嫉妒心強;往往責備別人,不輕易承認自己的錯誤;處處防禦別人,對事情極度敏感;易將小事變大,采取攻擊態度;感情冷漠,缺少溫和與幽默。這種人易與人發生摩擦,在工作上難與人共處,別人對他常敬而遠之。

  4.分裂型人格障礙

  其特征是:行為怪僻、偏執,為人孤獨、隱退;對人對事缺乏熱情;缺乏社會交際,很少有朋友;不理睬別人的批評和鼓勵,給人以自大超然的感覺;對可能激發感情的事物盡量躲開,保持漠不關心的態度。這種人對孤單的工作環境有較好的適應性,但對人員較多的地方,需要與人頻繁交際的工作,則很難適應。

  5.回避型人格障礙

  這種異常人格表現為:很想與人來往,但又怕被拒絕、拋棄、羞辱,結果總是回避;自私心強;一般不敢到公眾場合與大多數人來往。

  6.依賴型人格障礙

  其特征表現為:極度缺乏自信心;無獨立生活的能力;行為類似小孩,優柔寡斷,缺乏判斷力。這種人總是讓別人替他作事關重大的決定,嚴重者日常生活瑣事都要別人為其出主意,連交什麽朋友、吃什麽東西、穿什麽衣服等等,都沒有自己的主張與看法。

  7.被動攻擊型人格障礙

  這種人的特點是以被動方式表現其強烈的攻擊傾向,即表麵上唯唯諾諾,暗地裏卻敷衍拖延,不予合作;其性格固執,內心充滿憤怒與不滿,隻是不敢直接表現出來;常背地裏發牢騷,但心裏又很依賴權威。

  8.表演型人格障礙

  這種人的表現多喜劇化,反複善變、做作,情感反應濃厚、強烈,常為些許小事而不快,甚至大發脾氣;平時喜歡吸引他人注意,缺乏真情實感,待人處事以自我為中心;有挑逗、誘惑異性的傾向,同時善於玩弄或威脅他人。

  病態社會心理與病態人格有共同之處,即二者都不屬於精神病與神經症,是正常人腦對於客觀現實的歪曲反映。其產生都與社會病態文化的不良刺激有關,都可能出現相似的病態行為。

  二者又有嚴格的區別。病態社會心理是一種異常的心理活動,常與特殊境況有關,經心理感染,存在於一定數量的人群中,持續的時間有長有短,可塑性較大,可通過自我調適得以糾正;病態人格則是一種異常的人格,是個體固定的持續的行為習慣,不管情境如何,他人的反應如何、仍我行我素,其可塑性較差,需要通過係統的心理治療方能恢複正常。

  個體的病態社會心理若持續時間過長,未能及時得到糾正,可能會轉變為病態人格。而個體的病態人格一旦形成,也可能會出現病態社會心理及病態行為。可見及時調治病態社會心理極為必要。

  三、病態社會心理的特點

  1.一定的危害性

  病態社會心理所導致的社會行為,往往在一定程度上會違背社會公認的行為規範、道德標準或損害集體及個人的利益。雖然病態社會心理危害性可能因人、因地、因事在程度上有所差異,但其對個體發展、社會存在與發展的危害性卻是客觀存在的。

  2.一定的群體性

  病態社會心理是一種群體心理現象,它必然表現在一定數量的社會成員中(或是某一階層的人們,或是跨越幾個階層的人們,或者是全社會的人們)。由於社會病態文化傳播手段多,影響範圍廣,因此有相當數量的意誌薄弱者便產生了相似的“社會症狀”,如嫉妒、報複、貪婪心理等,從而構成對社會、群體及他人的危害。

  3.一定的流行性

  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群體是相互作用的。病態社會心理往往以其特有的傳播形式,如感染、模仿、從眾、暗示、認同、輿論、時尚等作用於人們。病態社會心理具有易感性、流行性和廣泛性,當某種病態社會心理出現時,容易引起人們的從眾心理。這時,流言、傳聞、小道消息又通過病態文化進一步擴散病態社會心理,使得那些心理較為正常的人也會不知不覺地感染上某種病態社會心理。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或環境的變化,這種病態社會心理一般會自動消失,例如“攀比”風、“賭博”風、“高消費”風等,經過一段時間的流行後,逐漸趨於消失。

  4.無意識性

  所謂無意識性,即是指個體的所作所為及其心理反應是未經意識加工,自動出現的。例如,有病態社會心理的人會認為在火車站幫忙扛行李的人一定是騙子。在其心目中世上是沒有這種好心人的,他處處戒備,總以“他人是狼”的心態看待一切,且這種行為已成為一種無意識的行為習慣,在這種行為習慣下,理性思考不起作用。

  5.普遍性

  病態社會心理源於病態文化,病態文化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此,它極具普遍性。它會因時代不同、地域不同,在性質、類型和危害程度上有所不同。人類的進步是不均衡的,病態文化作為社會的一種惡文化和醜惡現象,還將在社會中長期存在,病態社會心理因而也會長期存在。認識到這一點,我們就會知道病態社會心理既不神秘,也不可怕,了解了病態社會心理的性質和特點,就可以有針對性地予以克服與調適。

  四、調適病態社會心理的原則

  前麵已經提到,病態社會心理是一種因病態文化而引起的不正常的心理活動,它並非精神病與神經症,也不是人格障礙,它是一種因外界不良刺激所引發的病態心理與病態行為,是正常人對客觀現象的歪曲反映。按巴甫洛夫經驗條件反射理論的觀點,它實際上是指個體頭腦中形成的一種對病態文化的條件反射,這種條件反射有的是暫時的,有的則可能轉化為動力定型。用通俗的話講,即是形成了一些病態的心理定勢或行為習慣,如自私、貪婪、嫉妒等心理。有病態社會心理的人可以經心理治療得到糾正,當然,若能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認識其危害,並運用正確的方法,也是能夠自我調適的。其調適原則主要有:

  1.內省反思原則

  人活於世,有功也有過,有得亦有失。正常心理與病態社會心理之間往往沒有截然的界線,但個體的思想行為卻並不因此而失去高尚與卑劣之分。病態社會心理常常是某人在無意識中表現出來的,為了克服此種現象,可借助古人“吾日三省吾身”的恪訓,經常用社會規範與道德標準以及模範人物的言行省察自己,進行自我調適。

  2.隔離環境的原則

  病態文化是病態社會心理的發生源。就個體而言,病態文化是一種不良刺激與不良環境,在刺激與環境的熏陶下,極易使一些人無意識地感染上病態社會心理。因此,改變環境隔離不良刺激,對於意誌薄弱者和心理不成熟的人來說是十分重要的。例如離開一些社會風氣不好的地區與單位;疏遠那些有病態行為的“朋友”;少接觸或不接觸那些格調低下、頹廢沒落的讀物與娛樂活動。與此相反,多與正直、開朗和大方的人交朋友;多接觸代表社會發展潮流的主導文化,最終學會用正確的價值觀指導自己的言行。

  3.人格完善的原則

  病態文化雖是一種不良刺激,但對於一個人格完善的人來說,是不會接受這種不良刺激的。古代的聖明賢達,近現代的馬克思、毛澤東等,他們都具有崇高的理想、遠大的誌向、寬闊的襟懷、豁達的性格,置個人恩怨於度外,具有較為完善的人格,這樣的人不易受病態文化的影響。因此,建立堅定的信念、塑造完善的人格是抵製病態文化,避免病態社會心理產生的根本要求。但人格完善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一個人隻有善於學習、勤於思考、勇於不斷剖析自己,才能達到這一目標。

  4.行為矯正的原則

  病態社會心理常常由病態行為表現出來。例如一個自私自利的人,常常會以自我為中心侵犯他人利益,引起人際關係的緊張。病態社會心理是無意識的,但病態行為的消極後果,會使行為者本人有所覺察。為了矯正相應的病態行為,行為者本人也可借助心理治療的一些方法進行自我調適,如厭惡療法,即一旦察覺自己有不正常的行為與心理,就對自己施行懲罰,或用手腕上的皮筋彈打自己,或罰自己做一件費力的事情,直至自己討厭病態社會心理為止。行為矯正的原則很適合於具有病態行為的人,達到調適病態社會心理的目的。

  以上是病態社會心理的概念和自我調適的總原則與指導思想,下麵將分別對各種病態社會心理及由此產生的病態行為的定義、病因、特點及自我調適措施等作具體介紹。

  常見的病態社會心理包括自私心理、貪婪心理、吝嗇心理、空虛心理、壓抑心理、自卑心理、虛榮心理、嫉妒心理、迷信心理等,在下一節中我們將分別予以介紹。

  第二節 異常心理及其自我調適

  一、自私心理

  自私是一種較為普遍的病態心理現象。“自”是指自我;“私”是指利己;“自私”指的是隻顧自己的利益,不顧他人、集體、國家和社會的利益。常有自私自利、損人利己、損公肥私等說法。自私有程度上的不同,輕微一點是計較個人得失、有私心雜念、不講公德;嚴重的則表現為不擇手段達到個人目的,引發侵吞公款、誣陷他人、殺人越貨、鋌而走險等行為。自私之心,自古就有。戰國時期,齊國有一美男子鄒忌,一天另一美男子徐公來訪,徐公走後,鄒忌便問妻子、小妾、客人,他與徐公哪個長得更英俊,三人異口同聲說鄒忌長得更好看。鄒忌是一個有自知之明的人,他認為妻子是偏愛他,小妾是害怕他,客人是有求於他。他們不講真話,都有私心雜念。有一定的自私心理是可以理解的,但為自私而不擇手段則是我們應予堅決摒棄的,所以《書・周官》就提出“以公滅私”,孫中山先生也提出“天下為公”的主張。

  1.自私的特點

  (1)深層次性。自私是一種近似本能的欲望,處於一個人的心靈深處。人有許多需求,如生理的需求、物質的需求、精神的需求、社會的需求等。需求是人的行為的原始推動力,人的許多行為就是為了滿足需求。但是,需求要受到社會規範、道德倫理、法律法令的製約,不顧社會曆史條件的要求,一味想滿足自己的各種私欲的人就是具有自私心理的人。自私之心隱藏在個人的需求結構之中,是深層次的心理活動。

  (2)下意識性。正因為自私心理潛藏較深,它的存在與表現便常常不為個人所意識到。有自私行為的人並非已經意識到他在幹一種自私的事,相反他在侵占別人利益時往往心安理得。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才將自私稱為病態社會心理。

  (3)隱秘性。自私具有深層次性,常常不以人們的個人意誌為轉移,但由於自私與社會道德規範不相一致,因此人們常常不敢公開宣稱自己是自私的,自私之人常常會以各種手段掩飾自己,因而自私具有隱秘性。

  2.自私心理的成因分析

  自私心理的病因可從客觀與主觀兩個方麵來分析。從客觀方麵看,我國是個人口眾多、自然與社會資源十分有限的國家(自然資源包括耕地、山林、淡水、物產、消費物資等;社會資源包括財富、權力、信息與社會關係等)。社會中任何個體或群體、集團都需要一定的資源,但由於各種複雜的原因,目前我國各項資源的數量、種類、方式在占有和配置方麵都存在許多不平衡、不合理之處,對資源的權力、行業、部門壟斷還比較嚴重。於是,缺乏資源的一方不得不用非正當的方式去交換。由此,一方麵以權謀私,另一方麵以錢謀私,搞權錢交易、權色交易,相互交換。另外,病態文化的積沉和社會控製不嚴,也是客觀原因。從主觀方麵看,個人的需求若是脫離社會規範的不合理的需求,人就可能傾向於自私。研究表明,個人的自我敏感性、價值取向與社會行為有著一定的內在聯係。所謂社會行為,是指包括一切社會有關的個體行為,既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自我敏感性,是指一個人關心他自己的問題,感到需要別人的幫助,以及的確得到別人的幫助後的心理感受;價值取向,是指在社會化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相對穩定的評價事物的標準和態度。高度的自我敏感性可以外化為對他人的敏感性,即“人人為我,我為人人”。但也可能成為一種隻顧自己的傾向。自私自利之人往往是自我敏感性極高,以自我為中心,對社會對他人極度依賴與索取,而不具備社會價值取向(對他人與社會缺乏責任感)的人。

  3.自私的表現與危害

  自私作為一種病態社會心理,有很強的滲透性。我們認為除了社會上少數品德高尚的仁人誌士外,大多數社會公民在不同程度上都存有私心雜念等自私心理。主要有以下表現形式:

  (1)不講公德。公德是指廣大公民在社會生活中所應遵循的道德準則。可是有些人卻漠然視之:隨地吐痰、亂扔瓜皮紙屑、亂穿馬路;你這裏剛坐下學習,他那裏把音響開得震天響;有的居民樓,每家每戶收拾得幹幹淨淨,但走廊過道上垃圾成堆等。將自個兒的東西看得緊,公家的財產隨意浪費,這也是不講公德。

  (2)嫉妒他人。自私的人嫉妒心強,心目中隻有自己,根本不能容納別人。如果誰的本事比他強,取得了好成績,甚至在容貌、身材、年齡方麵超過他,都會感到難受,於是想方設法詆毀、誣陷、為難比他強的人。嫉妒心有時會使人陷入瘋狂的狀態,甚至會導致傷害別人、毀容等違法行為。

  (3)感情自私。在戀愛婚姻家庭中常有感情自私的現象。有些人為滿足自己的私欲,在戀愛婚姻中玩愛情遊戲,玩弄異性,用甜言蜜語欺騙青年男女;有些人為了自己的所好,插足他人家庭,不惜充當第三者;有些人因職務升遷或成為款爺後,就拋下結發妻兒,另覓新歡;有些人在配偶身染重疾、處境艱難時,竟提出離婚要求;還有些人隱瞞個人隱私或自身缺陷用欺騙手段獲取愛情,結果導致婚姻的悲劇等等,皆屬於感情自私。

  (4)技術壟斷與剽竊。過去社會上有些手藝人、大師傅學有專長,身懷絕活,但從不肯輕易將技術授予他人,怕“授予徒弟,餓死師傅”;有的人“傳兒不傳女”、“傳女不出嫁”;有的人則終身不授後人,將技術帶入墳墓,結果使我國許多優秀民間傳統手藝銷聲匿跡。現在還出現了另外一種情況,有些技術人員將本企業的某些專利技術剽竊給其他企業,以換取個人的好處;有的假冒著名商標;有的盜用版權以謀私利等。

  (5)以錢謀私。社會上有些人為了拉關係,走後門,不惜用金錢、禮品去賄賂有權之人,用孔方兄打開謀私的門戶。過去曾流行這樣一句話:“衙門八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現在仍有一些人用金錢去買名買利,甚至用金錢操縱地方人大換屆選舉,這對社會風氣危害極大。

  (6)以權謀私。這主要表現在某些掌握管理權、經營權、行政權的人身上。他們以權謀私,以至黨風、政風、行業之風不正。少數人在權力欲望驅使之下為所欲為,肆無忌憚,用權力下賭注,作交易,販賣肮髒和腐敗的東西。如原國家計委生產調度局局長王秀英利用職務之便,向某集團公司索賄1.5萬美元;有些“公仆”利用手中的權力搞公費旅遊,1992年全國公費出國旅遊竟達250億元;公費跳舞,各地酒樓歌舞廳的營業收入有60%~70%來自公款“買單”;公費釣魚,某鄉1992年公款釣魚耗費4萬多元;公費嫖賭,利用洽淡業務之機,搞權錢交易、權色交易;用公款高標準裝飾住房,某地造價幾十萬元的套房,幹部隻需十幾萬元就買到手;用公款安裝住宅電話,公家出錢,私人使用;用公款吃喝,用公款招待私客;公款私用作辦公費,挪扶貧款來支付子女學費,個人生日、婚禮、喪禮等公款開支;拖欠、占用公款,借公款購物、建房做生意,長期不歸還;公車私坐,1993年全國公款購買小汽車耗費達145億元。

  以上介紹了自私行為的幾種表現。凡自私的人,都有這樣的病態社會心理,即“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寧肯我負天下人,不願天下人負我”、“公家的事小,自己的事大”、“有權不用,過期作廢”、“利人者是傻子,利己者是聰明人”、“不吃白不吃,吃了也白吃,白吃誰不吃”這些心態經社會心理的傳播,逐漸變成了一種流行的畸形心態。由於社會製約機製尚不健全,某些自私自利的人確實從中撈到了某些好處,更使得自私之風盛行不衰。然而,自私導致腐敗,導致極端的個人主義,導致社會醜惡現象的出現,它使得社會風氣敗壞,是違法違紀的心理根源之一。

  [病案]

  李某,男,50歲,某廠技術員。

  李某自述:“我年輕時在北大荒當過知青,吃過苦,受過窮,所以回城後,對什麽都在乎,都看重。買菜時,一分兩分錢像老太太一樣爭半天,買菜恨不得多抓兩把走,才心安理得。單位的經濟效益還不錯,分了二室一廳的房子,妻子、女兒都不錯,按說我該知足了吧?可不知怎的,心理就是不平衡。看看單位那些小青年,口裏還聞得到乳臭,位子就比我爬得高,什麽科長、處長,而我卻什麽也不是。眼睜睜看著人家用公費旅遊、跳舞,利用洽談業務之機搞權錢交易,用公款高標準裝飾住房,某地造價幾十萬元的套房他們隻需十萬元就能買到手,還用公款安裝住宅電話,心裏很窩火,可誰叫咱文化水平沒有別人的高呢!我那些老同學,以前學習成績都不如我,後來幹起了個體戶,銀行存折卻有一大疊,一頓飯的酒錢也比我一月的工資高幾倍,老婆、孩子也穿金戴銀,趾高氣揚的,我看著心裏就冒火,就難受,恨不得這些人哪天遇上車禍,或者是火災,那才大快人心呢!我現在沒什麽大本事,就會一手絕活。但我不會輕易將技術授予他人,怕‘授予徒弟,餓死師傅’。別人是‘傳兒不傳女’、‘傳女不出嫁’,我則終身不授後人,將技術帶入墳墓,看那些人能把我怎麽樣!我愛人說我有毛病,不能宰相肚裏撐船,可醫生你說,我憑什麽要錦上添花,讓那些人越過越樂,自己卻還是個窮樣兒,老差那麽長一截?有時候真想去買瓶硫酸把那些我瞧不上眼的人都毀了,那才舒坦呢!想著這些事兒啊,我心裏真的慪得難受,心頭的火苗子直往上躥!許多人都認為我自私,我的妻子更是這樣評價我,甚至因此與我離婚。我覺得他們並不了解我,我相信如果他們和我有相同的經曆,許多事也會那樣做的。我和妻子離婚後,感到很痛苦,好好的兩個人,幹嘛毫無理由地一定要分開呢?”

  從心理學的角度講,李某的病狀屬於異常心理中的自私心理。由於社會分配不平均,心理不平衡,覺得委屈,導致自私心理的產生。首先表現在不講公德,把自己的東西看得緊,看得重,不管別人的利益是否受到損害,買小菜的舉動就表現出斤斤計較,總覺得自己吃虧了,所以“買完菜還要多抓兩把走,才心安理得。”其次,就是嫉妒心理,當然公款吃喝消費是不對,但誰的本事比他強,取得了好成績,甚至在年齡方麵超過他都會感到難受,於是老想方設法詆毀、誣陷、為難比他強的人。另外,在技術方麵的壟斷和拒絕傳授任何人也是一種自私的表現。因此,可以確診患者的病態確屬異常心理中的自私心理。

  4.自私的心理調適

  自私作為一種病態社會心理,可通過充分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予以克服。自私的心理調適有如下方法:

  (1)內省法。這是構造心理學派主張的方法,是指通過內省,即用自我觀察的陳述方法來研究自身的心理現象。自私常常是一種下意識的心理傾向,要克服自私心理,就要經常對自己的心態與行為進行自我觀察。觀察時要有一定的客觀標準,就是社會公德與社會規範。而要反省自己的過錯,就必須加強學習,更新觀念,強化社會價值取向,向樂於助人的模範學習。並從自己自私行為的不良後果中看危害、找問題,總結調適心理的方式方法。

  (2)多做利他行為。一個想要改正自私心態的人,不妨多做些利他行為。例如關心和幫助他人,給希望工程捐款,為他人排憂解難等。私心很重的人,可以從讓座、借東西給他人這些小事情做起,多做好事,可在行為中糾正過去那些不正常的心態,從他人的讚許中得到樂趣,使自己的靈魂得到淨化。許多宗教信徒就是通過這種方式來克服自己的自私心理的。

  (3)回避性訓練。這是心理學上以操作性反射原理為基礎,以負強化為手段而進行的一種訓練方法。通俗地說,凡下決心改正自私心態的人,隻要意識到自私的念頭或行為,就可用縛在手腕上的一根橡皮彈環彈擊自己,從痛覺中意識到自私是不好的,促使自己糾正。

  二、貪婪心理

  1.貪婪的含義與特點

  “貪”的本義指愛財,“婪”的本義指愛食,“貪婪”指貪得無厭,意即對與自己的力量不相稱的某一目標過分的欲求。它是一種病態社會心理,與正常的欲望相比,貪婪沒有滿足的時候,反而是越試圖滿足,貪婪的企圖就越強烈。“天下熙熙,皆為利往。”人之求利,情理之常,但什麽都想要,而且想無本萬利,無視等價交換,鯨吞他人資產與社會財產,這就違背了社會的基本道德規範,是一種明顯的不良心理與行為。貪婪心理有以下特點:

  (1)無滿足性。貪婪的欲望是無止境的,“人心不足蛇吞象”。俄國作家普希金在其作品《漁夫與金魚》中就描寫了一個十分貪婪的老太婆,和這個老太婆一樣,有貪婪病態心理的人,在對待金錢、權力、女色、美食、財產等方麵永遠是貪得無厭的。如廣州民航局售票員易芳利用職務之便,偽造機票,貪汙公款幾萬元,她嚐到甜頭後,變本加厲,在短短兩年時間內,偽造3.73萬餘張機票,貪汙人民幣313萬餘元,等於一架“波音737”飛機在天空中白白地飛行一年。

  (2)公開性。凡貪婪之人,都是利欲熏心的。古代有一則寓言叫“齊人盜金”,說的是古代齊國有一個十分貪婪的人。一天他走過集市,看見攤子上擺著待出售的黃金,於是拿起一塊就走,被人捉住後,他說:“吾不見人,徒見金。”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欲,有貪婪心理的人往往會喪失理智,不顧社會道德、法規的約束和輿論的譴責,瘋狂地貪汙,無恥地索要,用種種借口挪用公款大吃大喝,公款私用。例如某縣一個經濟效益較好的小廠,職工們拚死拚活幹一年,好不容易盈利30萬元,可廠長卻將這筆錢買了一輛“藍鳥”車自己乘坐,並到處吹噓說:“別看廠子小,咱也有‘藍鳥’。”可職工們卻憤怒地罵道:“職工拚命幹,掙了30萬,買個烏龜殼,坐個王八蛋。”

  (3)僥幸性。貪婪行為是一種侵犯國家、集體、他人利益的行為,曆來為黨紀國法所不容。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出身寒微,十分痛恨貪官汙吏,他規定凡貪汙白銀60兩的官員就要斬首,並把被斬首者的皮囊製成標本放在衙門大堂側邊,以警醒繼任者。我國政府曆來就重視打擊懲處貪汙行為,建國初期就依法槍決了兩名貪汙公款的黨政高級幹部,以後相繼開展了“三反五反”、“四清運動”,近年又建立健全了各種監察舉報製度。但是有貪婪心理的人,賊膽包天,仍要伸出貪婪的黑手。他們個個心存僥幸心理,認為自己不會被發現,不會被繩之以法。偶爾僥幸逃脫了監督與檢查,便洋洋得意,自認手段高明,本事通天,結果在泥坑裏越陷越深,隨著我國法製的健全與國際交流的增多,有貪婪心理的人僥幸逃脫的成本將增大。

  (4)意誌薄弱性。貪汙之人大都是意誌薄弱者,在金錢與物質麵前,不能控製自己的行為。他們知道貪婪不好,有的在謀得不義之財後,也曾想過金盆洗手,可惜隻是一閃之念而已,在誘惑麵前,最終把黨紀國法置於腦後,走向深淵。

  2.貪婪心理的成因分析

  貪婪心理的成因可從客觀與主觀兩個方麵來分析:

  (1)客觀原因。①社會病態文化的消極影響。中國古代就有“馬無夜草不肥,人無橫財不富”、“餓死膽小的,撐死膽大的”的說法,反映了不勞而獲的投機心理。它宣揚的不是勤勞致富而是不義之財的謀取。受這種觀念的影響,社會上確有一些不務正業,靠貪汙、行騙過活的不法分子。②社會輿論的誤導。改革開放初期,某些輿論媒介詳盡地報道“萬元戶”的收入與成果,卻沒有報道萬元戶是如何通過艱辛的勞動致富的,這在一定程度上激起了社會各階層人員“一夜暴富”的致富攀比心理。有不少人通過另謀職業、業務進修、加班加點等方式來增加自己的收入,但利用職務、權力、崗位、行業之便,用非法手段謀取私利的也大有人在,輿論的誤導極大地刺激了這些人的貪婪之心。③社會控製不嚴。改革開放以來,為了搞活經濟,各地“放”得較多,造成很多弊端。一些地方開始搞有獎募捐、有獎銷售活動,帶有賭博性質的遊戲機房也悄然登場,賭徒們在賭局中一夜之間輸贏達幾百萬元。邊境地區的毒品貿易猖獗,沿海地區的海上走私活動異常頻繁。內地一些不法分子哄搶國家礦山資源、鐵道運輸物資,割斷通訊電纜,製造偽劣產品坑害顧客,拐賣婦女兒童等等,類似報道層出不窮,就是因為這些不法分子嚐到了甜頭,在社會控製不嚴的情況下,屢屢犯案。

  (2)主觀原因。①錯誤的價值觀念,認為社會是為自己而存在,天下之物皆為自己擁有。這種人存在極端的個人主義,認為人生就是“撈世界”。為了“瀟灑走一回”,不惜“拿青春賭明天”。“撈世界”的人是永遠不會滿足的,得隴望蜀,有了票子,想房子;有了房子,想位子;有了位子,想女子;有了女子,想兒子;即便“五子登科”,也不會滿足。②行為的強化作用。有貪婪之心的人,初次伸出黑手時,多有懼怕心理,一怕引起公憤,二怕被捉。一旦得手,便喜上心頭,屢屢嚐到甜頭後,膽子就越來越大。每一次僥幸過關對他都如一針強心劑,不斷刺激著那顆貪婪的心。③攀比心理。有些人原本並無貪婪之心,但是看到原來與自己境況差不多的同事、同學、戰友、鄰居、朋友、親戚、下屬、小輩,甚至原來那些與自己相比各種條件差得遠的人都發了財,心理不平衡,覺得自己活得太冤枉,由此生發一股攀比之念,繼而伸出了貪婪的雙手。④補償心理。有些人原來家境貧寒,或者生活中有一段坎坷的經曆,便覺得社會對自己不公平,一旦其地位、身份上升,就會利用手中的權力向社會索取不義之財,以補償以往的不足。

  3.貪婪行為的表現及其危害

  貪婪是一種過分的欲望。貪婪者往往超越社會發展水平,踐踏社會規範,瘋狂地向社會及他人攫取財物。其表現有以下幾種:

  (1)不擇手段的財欲。主要表現為:唯利是圖,見利忘義,利用一切手段索取錢財。如貪汙公款,有人調用公款去炒股、炒房地產,盈了歸自己,虧了記在國有企業的賬上,搞變相貪汙。在國有資產的流失中,大批資金流入了私人的腰包。有人搞賭博撈錢,沉溺其中,難以自拔,贏的要更贏,小輸的想保本,大輸的想翻本,周而複始,惡性循環,結果是賭了輸,輸了貪,越賭越輸,越輸越貪,越貪心越黑,越賭膽越大,一發不可收拾。有人偷盜自行車,有人拐賣婦女兒童等等,不惜一切手段。皆是為了“貪錢”一欲。

  (2)難以滿足的食欲。這裏指的不是貪食症,而是利用公款或他人之款去吃喝。現在用公款白吃似乎已成為聯絡感情、展示“公關”、進行業務的一種“熱門”手段。請客吃飯規格不能太低,眼下一桌“公務”酒席至少要兩三千元。據報載,1993年全國公款吃喝已過1000億元大關,隨著物價的上升,這個數據還有可能繼續攀升。公款吃喝既可不掏自個兒的腰包,一飽口福,又能滿足地位身份的虛榮心。有少數公務人員借檢查工作之名,到一些企業白吃白喝,索要禮品;社會上有些閑散人員乘別人舉辦婚宴,混入賓客之中白吃一頓。這些都是吃喝方麵的貪婪現象。

  (3)難以填補的權力欲。社會上有些人為了出人頭地,拚命地往上爬,或憑借裙帶關係伸手要官,或誣陷他人以表現自己。有人為升官,偽造文憑,篡改檔案,年齡越改越小,工齡越加越長,文憑越改越高。為什麽會有人如此熱衷於官道?在“官本位”的社會裏,權錢相通,有權就有一切,當了官,就有人來巴結,請客送禮,紅包賄賂。他們認為:“用我的錢買你的權,用你的權賺我的錢。”這類人一旦“得道”,合家“雞犬升天”,占據官位,謀取私利。這難以填補的權力欲,實質是貪婪心理在作祟。

  (4)欺世盜名的名欲。有些人升不了官,便想在世上出名,於是就自封為世界著名的“氣功”大師、有單方醫百病的“名老中醫”、有著作麵世的“教授”、“赴京獻寶”的名人後代等等。他們中許多人實際上沒有多少文化,僅憑一張巧嘴、一疊耀眼的名片,欺騙了無數善良的人們。他們的騙術並不高明,但能迎合一些人的虛榮心與某種迫切的需求心理(如治病、練功、求寶),這部分上當者的深信不疑,渲染與擴大了行騙者的社會影響,虛名的泡沫越鼓越大,直至破裂那天為止。

  (5)膽大包天的色欲。男女之欲本是天造地設,無可非議的。但一些貪婪之徒“飽暖思淫欲”,輕者搞性騷擾,調戲女性;重者霸占、強奸、逼迫婦女賣淫或插足他人家庭,弄得人家妻離子散。廣西隆安縣公安局長陸世長,從1977年到1991年14年間,據可靠數字,就奸淫婦女100多人;有些廠長經理趁到沿海城市出差之機,用公費連連嫖娼,以滿足自己的色欲。

  以上僅僅列舉了五個方麵的貪婪行為,這一小撮貪婪之人給社會帶來了極大的危害。

  [病案]

  徐某,男,55歲。

  徐某出身貧寒,下過鄉,務過農,回城後當了一個小廠的出納。因為看見別人“掙大錢”,心裏很不平衡,與社會上流行的“吃公家、拿公家、吃吃拿拿不算啥”的錯誤說法產生了共鳴。因此經常“化公為私”地白吃白拿公家的財物而不以為恥。雖然其行為尚未觸犯刑律,但他自己已經感覺到貪婪心理在膨脹,擔心自己最終滑進貪汙犯罪的深淵。於是,他來到心理門診,請求心理醫生予以幫助。

  顯然,徐某的異常心理屬貪婪心理。是補償心理、攀比心理的內在因素與社會不良思想文化的消極影響相結合,使之產生了貪欲。但因其尚未滑入貪婪的深淵,未觸犯法律,故仍可予以心理矯治,使之恢複正常。

  4.貪婪的心理調適

  貪婪並非遺傳所致,是個人在後天社會環境中受病態文化的影響,形成自私、攫取、不滿足的價值觀而出現的不正常的行為表現。若欲改正,是可以自我調適的,具體方法如下:

  (1)格言自警法。古往今來,仁人賢士對貪婪之人是非常鄙視的。他們撰文作詩,鞭撻或諷刺那些向國家和人民索取財物的不義行為,其中最著名的是陳毅的《感事書懷・七古・手莫伸》,其詩為:“手莫伸,伸手必被捉。黨和人民在監督,萬目睽睽難逃脫。汝言懼捉手不伸,他道不伸能自覺。其實想伸不敢伸,人民咫尺手自縮。豈不愛權位,權位高高聳山嶽。豈不愛粉黛,愛河飲盡猶饑渴。豈不愛推戴,頌歌盈耳神仙樂。第一想到不忘本,來自人民莫作惡。第二想到黨培養,無黨豈能有所作?第三想到衣食住,若無人民豈能活?第四想到雖有功,豈無過失應慚怍。籲嗟乎,九牛一毫莫自誇,驕傲自滿必翻車。曆覽古今多少事,成由謙遜敗由奢。”那些想消除貪婪心理的人,可將此詩裱成堂幅,懸掛室內,朝夕自警。

  (2)二十問法。這是一種自我反思法,即自己在紙上連續20次用筆回答“我喜歡……”這個問題。回答時應不加思索,限時20秒鍾,待全部寫下後,再逐一分析哪些是合理的欲望,哪些是超出能力的過分的欲望,這樣就可明確貪婪的對象與範圍,最後對造成貪婪心理的原因與危害,自己作較深層的分析。例如,有一個貪財的人在紙上連續寫下“我喜歡錢”、“我喜歡很多的錢”、“我喜歡自己是個有錢人”、“我喜歡有許多財富”、“我喜歡過有錢的生活”……他寫完之後,通過思考,就會發現自己對錢可能有一些過分的欲望,許多舉動都與謀財有關。接著思考錢財的來源問題,人的生活離不開錢,但這錢應來得正,不能取不義之財;錢是身外之物,生不能帶來,死不能帶走,貪婪之心最終會阻礙自己的發展。然後分析自己對錢財的過分欲望是有攀比、補償、僥幸的心理呢,還是缺乏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通過上述分析,就可以對貪婪問題有更深入的認識,也可以避免貪婪之害。

  (3)知足常樂法。一個人對生活的期望不能過高。雖然誰都會有些需求與欲望,但這要與本人的能力及社會條件相符合。每個人的生活有歡樂,也有痛苦,攀比並不能給自己帶來真正的快樂。俗話說:“人比人,氣死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心理調適的最好辦法就是做到知足常樂,“知足”則可以保持對現實的冷靜態度,“常樂”也就可以保持愉快的心境狀態了。

  三、吝嗇心理

  1.吝嗇的含義及其特點

  吝嗇,俗稱小氣,“一毛不拔”。吝嗇與吝惜不同,吝惜指對所有財物(包括個人與公家的)十分珍惜,不浪費,不大手大腳。它是一種勤儉節約的好行為。《三國誌・魏誌・王肅德評》曰:“吝惜財物,而治身不穢。”意謂珍惜財物,不鋪張浪費,是一種好品德。教育家徐特立早期在長沙辦學,非常勤儉,常常將別人丟棄的半截粉筆拿來寫字。他曾在詩中寫道:“半截粉條猶愛惜,公家物件總宜珍。諸生不解餘衷曲,反謂餘為算細人。”吝嗇則是一種不正常的心態和行為。《顏氏家訓・治家》曰:“吝者,窮急不恤之謂也。”可見吝嗇是一種有能力資助或幫助他人卻不肯付諸行動的行為。吝嗇行為具有以下特點:

  (1)自私。吝嗇之人都非常計較個人的得失,遇事總怕自己吃虧。他可以大慷公家之慨,對個人利益卻絲毫不能讓步,總是高估人家低估自己利得少,永不知足,因而也具有貪婪自私之心。果戈理筆下的守財奴潑留希金,就是個既貪婪又吝嗇、形似乞丐實為富豪的怪物。他拚命地搜刮財富,寧可放在倉庫裏讓它黴爛,也不願救濟農夫,甚至他的親人。請看這段描寫:“奶油麵包和睡衣,他感激地收下了,對於女兒,卻沒有一點回送的物事,亞曆山特拉・斯台班諾夫娜就隻好這麽空空地回家。”

  (2)冷漠。吝嗇之人非常看重自己的財富與利益,為了既得利益,可以六親不認,對別人的苦楚顯得冷漠無情,毫無憐憫之心,甚至落井下石。巴爾紮克筆下的葛朗台老頭就是一個金錢執著狂,為了錢他可以把妻子折磨死,欺騙親生女兒,剝奪她的財產繼承權。“葛朗台”已經成為“吝嗇”、“冷漠”的代名詞。

  (3)封閉。吝嗇之人很少參與社會活動,也不關心周圍的事物,他們不願幫助別人,因此很少有知心朋友,有了困難也就很難得到他人的幫助。

  2.吝嗇心理的成因分析

  吝嗇心理的形成,與環境影響、人格成長不良有關係。從環境因素來看:

  (1)社會資源的分配與占有是不均衡的。由於種種原因,人們的收入與財富具有一定的懸殊性,貧富差距因社會競爭與變化常常發生變化,今天你可能很富有,明天你也許就不那麽有錢了。社會財富占有的不確定,使得一些人產生對現實的焦慮心理。於是,建立起一個強度很大的心理防禦機製,非常關注既得利益而對周圍的人漠不關心。

  (2)社會存在欺詐行為。這些欺詐行為促使吝嗇之人對他人抱有強烈的戒備心,他們對少數人的不法行為極為不滿,並推及到全社會,認為人人都是欺詐之徒,不必對他人抱同情心,不要自找麻煩。

  (3)社會價值觀念的導向。社會價值觀念就是我們所說的社會風氣。如果社會風氣好,“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雷鋒精神處處可見,利他觀念深入人心;為社會慈善事業、希望工程、災民捐資捐款;人人都善待老人、兒童,具有同情之心,那麽,社會的吝嗇心理就會少得多。如果社會中人人爾虞我詐、自私自利、斤斤計較,出現病態的吝嗇心理是難以避免的。

  (4)社會隔絕的影響。現代民居的設計以獨立的二居室、三居室為主,鄰裏之間缺乏交流與溝通,有的“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也滋生了人的吝嗇、冷漠之心。

  從人格成長來看:

  首先,吝嗇是一種消極的自我防禦體製。精神分析理論認為:焦慮是人的行為的基本能力。弗洛伊德將焦慮分為三類:由環境中存在的現實危險所引起的現實焦慮;由害怕控製不住本能衝動而引起的神經質焦慮;由害怕自己違背社會規範而引起的道德焦慮。焦慮令人不快和緊張,要設法降低或克服它,個人所作的一切行為就是為了避免或降低各種焦慮。有些人將現實生活風險估計過高,對自己的能力與實力估價過低,為了應付焦慮,就建立起自我防禦機製。冷漠、吝嗇、無責任感就是這種機製的表現。

  其次,吝嗇是個體早期人際關係的產物。心理學家霍妮認為,人格的發展取決於兒童與父母的關係。兒童與父母之間的關係有兩種典型情況:①兒童從父母那裏得到真正的慈愛與溫暖,安全的需要得到滿足。②父母對兒童漠不關心、厭惡甚至憎恨,兒童的安全需要受到挫折。在前一種情況下,兒童正常發展,而後一種情況則會引起神經症。霍妮把父母破壞兒童安全感的行為稱為“基本邪惡”。這種基本邪惡可能以如下方式表現:對兒童冷淡,拒絕兒童,敵視兒童,對子女的偏心,不公正的懲罰,嘲笑,羞辱,不守信用,不許孩子和其他人接近等。如果父母以上述一種或多種行為對待兒童,兒童將對父母產生基本敵意,這種敵對態度最終又將折射到周圍的一切事物和任何人上。可以這樣來理解吝嗇,吝嗇之人從小很少甚至從未從父母那裏得到愛與關懷,他們也就不懂得如何去愛別人。他們很少與父母有情感上的交流,因此對他人的艱難處境也不會引起心理共鳴,他們看到需要資助或幫助的人,往往會這樣想:這不關我的事,從而心安理得地把責任推給別人。

  再次,個人缺乏社會責任感。吝嗇之人自私、冷漠,對社會、他人乃至親屬不負責任,或者隻站在狹隘立場來看待自己的責任與義務,看不到自己應盡的家庭和社會責任。

  3.吝嗇心理的表現與危害

  由於現代社會經濟發展迅速,人民收入普遍增加,像葛朗台、潑留希金那樣典型的吝嗇鬼、守財奴在當今已很少見,吝嗇行為也不再限於財物,而是擴展到更廣闊的領域。當今吝嗇行為有如下表現:

  (1)不願借錢借物給人。如今有一個獨特的現象,越是大城市,越是收入高的地區,人們就越吝嗇、越計較個人的得失;而在邊遠的山區村寨,人們的收入水平很低,卻樂意幫助鄉鄰。有人曾做過實驗,在大城市和鄉村分別假扮迷路者,向10位市民和10位村民尋求幫助,結果發現,隻有二三位市民願意提供幫助,而村民則有七八位願意提供幫助。有人認為大城市的居民來自東西南北,已沒有鄉下人固有的那種鄉裏鄉情。城市居民收入的有限性和生活高消費值,使一些人對周圍的人與事變得非常小心謹慎,他們從不輕易向人許諾與施舍。

  (2)不贍養老人。“老有所養,老有所終”、“孝順父母”,這是中華民族的優良美德。可是現在有些做兒女的,相互推諉、不承擔贍養父母的義務。四川一位八旬老人,養育5個兒女,可是兒女在父親喪失勞動能力後,一個也不願贍養,致使老人沿街乞討,露宿街頭。老人的子女個個怕吃虧,完全忘記了自己應負的責任。長子要特別關注自己的示範作用,長子吝嗇小氣必然影響其餘兄弟姐妹。另外,在一些養父子關係中,也存在不贍養老人的情況。有些夫妻自己沒有生育能力,從別處抱養一個孩子,但孩子長大成人,知道自己的身世後,就不顧養父母的養育之恩而將老人遺棄。

  (3)遺棄女嬰。中國社會曆來有重男輕女的觀念,“生兒弄璋,育女弄瓦。”於是乎有些人就隻想生一個兒子,有的產前做B超,不是兒子就做“人流”;有的生下女嬰後,就將她遺棄在路旁,然後再生育兒子;有的把兒子視作寶貝,把女兒當做累贅。這實質上是一種感情上的吝嗇心理。

  (4)重衣食不重教化。現在有些家長在生活上對孩子關照得無微不至,高級食品、衣服玩具,不管價錢有多高,都舍得去買,唯獨不願給孩子以精神上的教化。這一方麵反映了一些人素質的低下,同時也是一種感情吝嗇的行為。

  (5)不關心周圍的事物。有些人遇事,“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明知不對,少說為佳。”捐款、讓座的助人之事他不做;遇到別人有難,他不幫。這種吝嗇之人已近乎麻木不仁的冷血動物。

  吝嗇作為一種自私、冷漠的病態行為有極大的危害性。

  首先,它破壞了人類所固有的仁愛之心、同情之心。“人非草木,孰能無情?”人與動物的最大區別就在於人具有社會性,人與人之間存在著各種互助關係,相互關心、相互幫助是人類的美好屬性。吝嗇之人極度自私,不給別人任何幫助,將人的本性降格為動物本性。吝嗇破壞了人類美好的社會關係、倫理關係與道德關係。吝嗇之人也必將受到社會的譴責與遺棄。

  其次,物質與精神上的吝嗇心理將會對一些社會成員造成精神及肉體上的傷害。試想,被子女拋棄的老人,被父母遺棄的女孩,他們將會麵對什麽生活?一個被父母重養輕教長大的孩子,他們的靈魂又是多麽的空虛?一個麵臨困境向他人伸出求援之手的人,得到的隻是白眼,他的心裏有多痛苦?作為人,實在不該有吝嗇之心。

  4.吝嗇心理的自我調適

  吝嗇的危害如此之大,我們應當盡快消除吝嗇心理。不妨作以下自我嚐試:

  (1)認知領悟。即認真思考,領悟吝嗇的不合理之處。人活在世上,需要錢,但更需要親情與友誼;小氣冷漠,隻會割斷親情,使自己成為孤家寡人;贍養老人、撫養子女更是公民應盡的義務。過去曾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應理智公正地看待。關心與幫助曆來是相通的,每個人都有需要別人幫助的時候,在情理法的合理範圍內,與人方便就是與己方便,幫人就是幫自己。

  (2)皈依宗教。幾乎所有的宗教都提倡揚善除惡。例如佛教就告誡人們多積陰德,來世有報;惡有惡報,善有善報,多做好事,多資助困難之人,菩薩是可以看到的;善良之人必定心想事成,不育者將有子嗣,經營者將帶來永昌,百姓人家將無病無災等等。

  我國港澳台地區、東亞及世界各地有不少虔誠的宗教信徒都大力資助社會慈善事業,做了不少好事。宗教是一種信仰,具有助人的暗示作用,能消除人的吝嗇心理。

  四、自我封閉心理

  1.自我封閉心理的含義及其特點

  “封閉”本義指嚴密蓋住。自我封閉是指個人將自己與外界隔絕開來,很少或根本沒有社交活動,除了必要的工作、學習、購物以外,大部分時間將自己關在家裏,不與他人來往。自我封閉者都很孤獨,沒有朋友,甚至害怕社交活動,因而是一種環境不適的病態心理現象。

  自我封閉心理具有如下特點:

  (1)普遍性。即各個年齡層次都可能產生。兒童有電視幽閉症;青少年有性羞澀引起的恐人症、社交恐懼心理;中年人有社交厭倦心理;老年人有因“空巢”(指子女成家居外)和配偶去世而引起的自我封閉心態。同時,在不同的曆史年代都可能存在這一現象。過去有所謂“清士”、“遺民”,當今有孤獨無友之人。

  (2)非溝通性。正常人都有相互溝通交往的需求。據統計,人除了8小時睡眠外,一天中其餘70%的時間被用來交流信息與情感。而有封閉心態的人,則不願與人溝通,很少與人講話。不是無話可說,而是害怕或討厭與人交談,前者屬被動型,後者屬主動型。他們隻願意與自己交談,如寫日記、撰文詠詩,以表誌向。

  (3)逃避性。自我封閉行為與生活挫折有關,有些人在生活、事業上遇到波折與打擊後,精神上受到壓抑,對周圍環境逐漸變得敏感,變得不可接受,於是出現回避社交的行為。

  (4)有孤獨感。因為自我封閉者把自己與世隔絕,他也就沒有什麽朋友,時常感到很孤獨。

  2.自我封閉心理的成因分析

  自我封閉心理實質上是一種心理防禦機製。由於個人在生活及成長過程中常常可能遇到一些挫折,挫折引起個人的焦慮。有些人抗挫折的能力較差,使得焦慮越積越多,他隻能以自我封閉的方式來回避環境,降低挫折感。還有些人受社會錯誤觀念的影響,如“逢人隻講三分話,不可全拋一片心”、“出頭椽子先遭爛”,如此等等,就降低了社會交往與自我表現的程度。社會交往是正常人的一項基本需求,交往能傳遞情感,滿足人的社會與精神需求。而有自我封閉心理的人則人為地剝奪了這項需求,使得信息狹窄,情感隔絕,孤獨感、隔世感油然而生,從而使心理活動病態化。從兒童來講,如果父母管教太嚴,兒童便不能建立自信心,不敢越雷池一步,寧願在家看電視,也不願外出活動。對青少年而言,同一性危機是產生自我封閉心理的重要原因。同一性危機是美國心理學家艾裏克森提出的一個概念,他認為同一性危機是青年企圖重新認識自己在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而產生的自我意識的混亂。換言之,即指青年人向各種社會角色學習技能與為人處世的策略。如果他沒有掌握這些技能與策略,就意味著他沒有獲得生活自信心以進入某種社會角色,他不認識自己是誰,該做些什麽,如何與他人相處。於是,他就沒有發展出與別人共同勞動和與他人親近的能力,而退回到自己的小天地裏,不與別人有密切的往來,這樣就出現了孤單與孤立。對中年人而言,艾裏克森認為一個健全的中年人應關心和愛護下一代,為下一代人提供物質與精神財富(還應包括整個家庭成員)。如果一個人不能關心下一代,或者不能完成上述活動,那他就是一個“自我關注”的人。這種人隻關心自己,不與他人來往,或者自我評價低而懶於與人交往。對老年人而言,喪偶喪子的打擊,很易使人心灰意懶,精神恍惚,對生活失去信心,不能容納自己,常常表現為十分戀家。例如住在醫院,焦躁不安,回到熟悉的家,情緒才能平穩下來。

  可見,自我封閉心理與人格發展的某些偏差有因果關係。

  3.自我封閉心理的表現與危害

  (1)不願結婚。“男大當婚,女大當嫁”是一種社會習俗,也是人類的基本需要,但有些大齡青年男女寧願獨身也不願成家。大男不成家,大多是不願承擔起建立家庭、養育子女的責任;大女不出嫁,是在期待出現理想中的“白馬王子”。有一位單身女教師這樣寫道:“單身有單身的快樂,但也有單身的孤獨,特別是寒冷的夜間,孤獨像迷霧一樣纏繞著我,心很涼很冷,有時甚至顫栗……但我絕不會找一個不是自己真心實意喜愛的人成婚。”這些大齡男女青年,或者回避現實,或者期望過高,都將自己封閉起來。

  (2)社交恐懼。這多發生在那些性格內向者身上。由於幼年時期受到過多的保護或管製,他們內心比較脆弱,自信心也很低,隻要有人一說點什麽,馬上就對號入座,心裏緊張起來。他們最怕到公開場合去,在生人麵前常顯得束手無策,於是幹脆躲在家中不出來。

  (3)自責心理。有些人因生活中犯過一些“小錯誤”,例如偷過東西、看過黃色錄像片、違反過交通規則等,他們也許並未受過別人的懲處,但由於道德觀念太強烈,導致自責自貶。自己做錯了事,就看不起自己,貶低自己,甚至辱罵討厭摒棄自己。總覺得別人在責怪自己,感到惶惶不可終日,於是深居簡出,與世隔絕。

  (4)消極的自我暗示。有些人因為個子特別矮小,或者特別高大,或者有某些身體缺陷,或者容貌醜陋等等,於是十分注重個人形象的好壞,總是覺得自己長得醜。這種自我暗示,使得他們非常注意別人的評價,甚至別人的目光,最後幹脆拒絕與人來往。

  自我封閉阻隔了個人與社會的正常交往。它使人認知狹窄,情感淡漠,人格扭曲,最終可能導致人格異常與變態,因此應盡快調整自我封閉的心態。

  [病案]

  季某,男,25歲,中專文化,個體商業戶。

  一年前,季某一次參加一位朋友的生日宴會回來,突然感到莫名恐懼,不敢外出見人,多方治療無效。為此妻子大為惱火,罵他中了哪門子邪,後來聽朋友說可以找心理醫生谘詢一下,於是便來到了心理谘詢所。他向心理醫生作了如下陳述:

  “我兩年前下崗,自己開了一家百貨店,生意挺不錯。不久,街坊一位長得挺‘帥’的哥們兒也開了一家更大的商店,開業後不久生意就紅火起來。一次我和他一同去赴一位朋友的生日宴會,都是同行,他大受朋友們的歡迎,不少人爭著和他聊天,像眾星捧月似的,搭理我的人卻很少。於是頓感心中不安,中途退席回家。從此,我不時感到惶恐不安,老為我絕不可能超過他而感到害怕。開始,他還隻是怕和他在一起,後來一見到我就害怕,整天擔心他會突然出現在自己麵前。不久,就連顧客上門買東西我也感到害怕。以致無法繼續營業而停業待在家裏,我甚至不敢出門會客,如此情況已有一年多了。”

  根據季某的描述,醫生認為這屬於異常心理中自我封閉心理的症狀。季某參加宴會,自感不如那位“帥哥”朋友,於是產生恐懼,並且越來越嚴重,直到最後害怕見麵,不能營業,不敢出門會客,躲在家裏。這是典型的因社交恐懼而造成的自我封閉。社交恐懼和消極的自我暗示造成的這種自我封閉心理,對季某的生活和工作已造成了極大的妨礙,季某已表現出對人恐怖症的某些症狀,必須進行積極的心理治療。

  醫生決定采用滿灌療法並配合藥物加以治療。滿灌療法,又稱“暴露療法”、“衝擊療法”和“快速脫敏療法”,是鼓勵季某直接接觸導致恐怖焦慮的情景,堅持到緊張恐懼感覺消失的一種快速行為治療法。季某並非性格懦弱之人,又有與對方接觸的意願和基礎,因此,采用“滿灌療法”並配合藥物對其治療最為恰當。

  心理醫生先與季某懼怕的“帥哥”朋友取得聯係,請他協助醫生對季某進行心理治療,取得他的積極支持。於是,讓他在約定的時間(季某並不知道)突然登門拜訪季某。季某開始十分緊張,在心理醫生的指導下和朋友的熱情配合下,季某慢慢平靜下來,順利地與那位朋友交談了一個多小時。幾天後,在醫生的鼓勵和陪同下,季某主動回訪對方。一個月左右的時間裏要求他們至少互訪四次,每次訪問後,請季某到診所對心理醫生詳談訪問的過程與感受,然後由心理醫生有針對性地對季某進行心理調適。隨著互訪的次數增多,季某的感覺一次比一次好。在心理治療的同時,心理醫生輔以適量的抗恐懼焦慮藥物如多慮平、阿普唑侖等進行輔助治療,幫助季某消除恐懼焦慮情緒和改善睡眠。

  前後經過三個多月的心理治療,季某的症狀消失,他的商店又重新開業,工作、生活也恢複了正常。

  4.自我封閉心理的自我調適

  (1)樂於接受自己。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常會麵對許多挫折,有些人習慣將失敗歸因於自己,總是自怨自艾。他們十分關注別人的評價,遇事忐忑不安。我們應學會將成功歸因於自己,把失敗歸結於外部因素,不在乎別人說三道四,“走自己的路”,樂於接受自己。一個長相有缺陷的青年,因害怕別人譏笑而不敢見人,後來他努力發現自己的優點,如聰明、成績好等。優點發掘得越多,他就越自信,最後完全走出了自我封閉的圈子。

  (2)提高對社會交往與開放自我的認識。現代社會要求人不僅要“讀萬卷書,行萬裏路,”而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