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三十五、三峽石文化簡論

  李長祿

  三峽石文化是三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人類從誕生的第一天起,就與石頭結下了不解之緣,當時的主要勞動工具是天然石頭製成的,史學家稱為“石器時代”。如果進一步考查三峽文化發展史,不難發現,三峽石寫下的曆史,也是一部獨立的三峽石文化史。經曆了從利用三峽石、崇拜三峽石、欣賞三峽石、到玩弄三峽石和創造三峽石的演變曆程,構成獨特的三峽石文化體係,成為三峽傳統文化中的一份十分珍貴的遺產。

  一、三峽石文化的概念

  關於三峽石文化的概念,尚未見到權威性的表述。在三峽文化研究中,三峽石文化的獨特魅力,吸引了眾多專家學者的關注,在他們的著書立說中,也不乏研究和引用,一塊神女石就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去讚美、歌頌和研究。三峽地區出土的石器不僅引起考古學家的重視,也被研究三峽文化的學者反複引用。黃中模主編的《中國三峽文化史》,就對三峽地區的石刻藝術有所記載。本人專著《三峽民間美術》也對三峽石、石雕、石刻作過一些論述,一些奇石愛好者,從玩賞奇石中,也對三峽石有所認識。但是,所有這些研究和論述,都僅僅是從各自研究領域所涉及的局部三峽石文化予以評價或從賞石文化、三峽民間美術這個角度予以關照,都沒有把三峽石文化作為一個整體來考察,對三峽石文化的研究和認識隻能是零散的、瑣碎的和不完整的。對三峽石文化的概念也缺乏統一的界定。在當前學術界中,有從賞石文化角度去界定;也有從文學藝術角度去界定;也有從民間美術角度去界定;也有從考古學角度去界定;還有從地質學、建築、園林等不同角度去界定,因而得出各種各樣不同的解釋和說法,盡管都有各自的理由,但都有它的局限性。筆者試圖從宏觀的角度,把三峽石文化作為一個完整體係予以考察和研究。對三峽石文化的演變曆程予以梳理,對三峽石文化的概念予以新的界定。為了搞清三峽石文化的概念,有必要對以下幾個概念予以說明:

  (一)關於“文化”

  它是一個含義十分廣泛的概念,本文從廣義的角度支持文化是人們行為方式及其成果的見解,它包括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交往方式等。從行為結果看,應泛指人類所創造“文化”的所有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

  (二)關於“石文化”

  本文對石文化的概念規定為:凡人類在認識、利用、開發、玩賞、保護、創造自然山石過程中所創造的一切文化,統稱為石文化。

  (三)關於“三峽”和“三峽文化”

  “三峽”係指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在當代人認識中,沒有歧義。對三峽文化所涵蓋的地理區域,學術界的看法不完全一致,本文支持“三峽文化地域應涵蓋整個三峽庫區”的觀點。所謂“三峽庫區”是指三峽水利工程按大壩185米的計劃,長江將淹沒從宜昌三鬥坪到重慶江津市約21個縣、市、區的100多個城鎮、麵積為632平方公裏,人口113萬。在此區域內,將形成1100平方公裏的內陸湖泊,稱為“三峽水庫”,在“三峽水庫”周圍所涵蓋的地區統稱為“三峽庫區”。三峽文化區域定位於“三峽庫區”,無疑是較為合理的。它涵蓋範圍最廣,能容納學術界的各種觀點;又基本涵蓋遠古時期巴人活動的主要區域;也符合現代社會對三峽賦予的新概念。

  (四)三峽石文化概念

  根據以上概念的界定,筆者認為:所謂三峽石文化就是指三峽庫區所有的石頭文化。對三峽石文化的定義可概括為:三峽人民祖祖輩輩在認識、利用、開發、玩賞、保護、創造自然山石過程中所創造的一切文化,統稱為三峽石文化。換句話說,凡以三峽自然山石為物質載體或對象所產生的各種文化形態與文化現象,總稱為三峽石文化。

  二、三峽石文化的曆史演釋

  三峽石文化曆史悠久,內涵豐富。它既有人類文化、中華民族文化共有的層態特征,又具有三峽文化獨具的內容特色,我們從三峽石物質形態文化層麵剖析,並通過一定時期三峽石文化的物化和遺存,來探求三峽先民們的思想意識、審美觀念和科技水平。以此探索三峽石文化的曆史演釋。

  (一)三峽石溯源

  在洪荒年代,三峽地區是一片汪洋,距今約1億5千年以前發生的“印支運動”使三峽地區浮出水麵成為一個小島。距今約7000萬年以前,在我國大陸又發生了一次規模巨大、異常強烈的地殼運動,即“燕山運動”,由於陸殼從北向南推進,受到太平洋洋地殼由東向西的強大阻力,在力偶作用下,地層發生巨大變化,形成了許多褶皺山地和大小不等的盆地,並初步構建了三峽地域的基本骨架。2000萬年前新生代的喜馬拉雅運動,是又一次以地殼升降運動為主要特征的造山運動,造就了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形成了西高東低的地形變化,也孕育了長江的雛形。隨著統一的長江水係的形成,長江以其巨大的水流量猛烈地衝刷、切割、侵蝕著三峽地區的地表,由於地表岩層質地的差異,凡流經岩性鬆軟的地段時,便形成寬敞的向斜河穀。流經岩性堅硬緊密、抗蝕力強的地段時,江水就垂直向下侵蝕,河床不斷下切,並且越來越深,經過漫長歲月的磨難,兩岸岩體終因失去支撐而崩塌。造就了各種各樣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巨石、怪石、奇石。正是這些千姿百態的石頭,不斷經受烈日的暴曬、接受風雨的洗禮,並頑強地與驚濤駭浪的衝擊抗爭,在長期的侵蝕風化中,使原本是大自然恩賜的一個五彩繽紛的石頭世界,變得更加豐富絢麗、怪誕神奇,構成陡峭的懸崖絕壁、奇異的峰巒疊嶂、複雜的溝壑縱橫和眾多的急流險灘。逐漸形成了當今世界壯麗之自然奇觀——三峽大峽穀,演繹著一部精彩而壯麗的三峽石頭文化史。

  (二)三峽石的利用

  史學界認為,工具的製造是人類誕生的標誌,最早製造的工具,主要是石器。考古工作者在巫山龍骨坡發現了204萬年前的“巫山猿人”化石以及“鄖縣猿人”、“長陽古人”化石,證明了早在204萬年以前我們的祖先就生活在三峽地區這片沃土上,這裏是世界人類最早的發源地之一。從巫山龍骨坡和奉節縣舊石器時代遺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砍砸器、砸擊石錘、刮削器、手斧、石核、顏料石等石製品中,我們可以洞悉那時的先民已懂得對石頭的利用,能夠利用石頭質地堅硬的特點來製造最簡單的石器工具,以期獲得更多的食物來維持生存。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先民們在步入新石器時期的緩慢曆程中,思維能力不斷提高,對石的認識不斷深化,從新石器大溪文化遺址出土的大量石器中看到,石器的品種增多,質量精良。僅中堡島200多米的發掘麵積中,就有石器4500餘件。斧、鋤、鏟、……鑿、石球等品種十分豐富,不僅器形大,磨製也相當精致,這就勾勒出先民們從使用現成的石塊到製造簡單的石器工具,發展到能製造較為複雜的石器工具的演變過程。先民們摸索出一套打擊、截斷、琢磨、鑽孔等製造石器的加工方法。三峽先民們在不斷提高對三峽石認識的同時,也不斷提高對石的加工能力,逐漸形成了三峽石文化的雛形。

  (三)三峽石獨立審美意識的產生

  在大溪文化遺存中,我們發現有不少玉器,如玉鐲、玉刀、玉璜、玉環等。這些玉器做工精美,質地優良。在鄂西桂花村發現的玉器中,有一把玉刀僅有0.2厘米厚,工藝精細,具有相當高的水平。玉石是石的一種,如果說,原始的古代巴人初始使用石器,精細地將其磨光、打圓或弄尖,僅僅是為了獲取更多的食物,是為了生存和實用的需要,還不是完全出於對審美的要求的話,那麽,玉石的發現,是三峽先民們對三峽石自身美的發現和向獨立審美屬性的轉化,也是對石頭審美價值認識的一次飛躍。先民們在漫長的使用石器的歲月中,發現石頭除了可以使用,有些石頭還具有審美價值,於是開始了對石頭的分類。他們從有的石頭聲音優美悅耳;有的石頭神采靚麗動人;有的石頭材質強硬堅挺;有的石頭色澤光潤透明中,發現有一種石頭具備了上述種種優點,這就是玉石。

  隨著玉器的大量出現和人們對玉器認識的不斷深化,從使用工具到裝飾品、吉祥物、隨葬品、祭器等,玉器的使用範圍也越來越廣,聲譽越來越高,賦予它的文化內涵也越來越多,玉已成為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讚美天帝稱“玉皇”、“玉帝”;形容人貌稱“玉容”、“玉貌”;比喻人品為“玉潔冰清”;好聽的聲音為“玉聲”等。曆朝曆代的統治階級為了鞏固政權和安定社會,也極力崇尚玉器,從社會理念上提出“君子比德於玉”,將玉器視為德行操守的象征。孔子認為玉有仁、知、義、禮、樂、忠、信、天、地、德、道十一種品德,闡明玉的可貴之處不僅具有外在的美,它所具有的內涵已經與人的精神、品德聯係了起來,成為君子的化身,佩玉也成為君子有德的象征。此外,周代以後,對玉器的使用還明確規定,不同等級的人,隻能佩帶不同等級的玉器。用玉器來顯示權力、等級和財富在古代也是一種時尚。

  (四)獨特的賞石之風

  在三峽,除了先民們用以製造工具、創造藝術的石頭之外,還存在著另外一類石頭。它沒有經過人為的加工,而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創造所形成的各種怪石、奇石、靈石,通稱為三峽奇石,受到人們的特殊寵愛。自古以來,愛石,玩石、賞石、采石、藏石、吟石、畫石蔚然成風,從而形成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我們稱它為賞石文化。

  賞石文化是以天然奇石為觀賞對象,長江三峽為天然奇石的加工廠,數以萬記的巨石,小頑石都在這裏產生,三峽奇石是以岩石為母體的,據地質學家考證,三峽岩石是由一種或幾種礦物質經過漫長的地質作用而形成的集合體,既有花崗岩,也有變質岩和沉積岩,所含有的化學成分和礦物成分多達數十種。包含有石灰石、白雲石、瑪瑙石、菊花石、石英石、橄欖石、方解石、硫黃石、矽石、長石等各種各樣礦物、植物和古生物化石。它集瞿塘峽之雄奇、巫峽之險峻、西陵峽之宏大,構建了獨具特色的奇石大家族,其資源極其豐富,品種極其繁多,儲存量極其巨大,具有得天獨厚、不可替代之優勢。

  三峽獨特的地理環境和人文景觀,鑄就了三峽人崇尚自然、熱愛山石的特殊情懷,人們把觀賞奇石作為一種精神寄托。從古至今,很多騷人墨客,因酷愛奇石而收藏它、吟唱它,並通過玩石賞石來啟迪思想、激活心智、修養身心、陶冶性情。人們從三峽奇石之風采領略大自然的神奇多姿,探索與享受藝術的樂趣與奧秘。早在戰國時期,三峽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他那光照日月的詩篇中,多處寫到奇石。在他殉國投江時,也懷抱奇石而流傳千古。春秋戰國時期,楚國一位奇石收藏家卞和在三峽北岸的荊山腳下發現一塊十分珍奇的“落鳳石”。將其獻給楚王,雕琢成價值連城的“和氏璧”,秦國願以15座城池換這一枚奇石,曆朝曆代都將它視為珍寶予以收藏,經曆了10個朝代、130多位帝王,創造了一件奇石被帝王收藏時間最長的世界紀錄。唐代宰相李德裕夜過三峽,收集到一塊奇石,興奮之餘,“十二峰前月,三聲猿夜愁。此中多怪即興詠詩一首:石,日夕漱寒流。必是歸星渚,先求曆鬥牛。還疑煙雨霽,仿佛是高丘。”而被傳為佳話。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賞石之風長盛不衰,一個又一個的三峽奇石熱不斷湧現。隨著三峽工程的上馬,三峽庫區磧壩的奇石將被淹沒,一場“搶救三峽奇石”的撿石狂潮迅速掀起。從重慶到宜昌的沿江兩岸,到處都可以看見尋覓奇石的愛好者。賞石文化已成為一種普及的、廣大群眾參加的、自成一體的民俗文化現象。

  三峽奇石本是沒有生命的自然之物,人們通過感受、聯想、發現與思索,賦予奇石以生命,從無情之石中引發出有情的人生感悟。構建自己獨特的審美理念和賞石標準,在審美評價中總結出形式美、質地美、色彩美、紋理美的審美意趣。得出了“質為石之本,紋為石之魂,形為石之體,色為石之神”之真諦。近年來,人們又提出評價三峽石要一看石質、二看石色、三看石形、四看石圖、五看石意、六看石紋、七看石彩、八看石勢、九看石技、十看石像的“十看”原則。此外,人們又從奇石特殊商品的身份,提出了藝術與經濟並重的賞石觀,拓展了賞石文化的審美理念,揭示了奇石藝術的無限魅力。

  (五)精湛的三峽石刻藝術

  三峽石刻萌芽於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加工的石器,既是工具又可視為藝術品,在發展過程中,主要沿著兩個方向:一種是精細品種,主要指石質精細、價值昂貴的玉石、玉雕。另一種是粗獷的石刻,主要表現為石碑、石闕、石窟等。由於玉石、玉雕前麵已有論述,這裏專指後一類粗獷的石刻。

  三峽石刻不僅曆史悠久,而且品類繁多。其一,有國內罕見的三峽漢闕。這些漢闕首推忠縣丁房闕和盤溪無名闕等。這些漢闕顯示了王權的威嚴和門第的高貴,體現了漢代厚葬之風以及祈求靈魂升天的願望和“慎終追遠”的孝道思想;其二,有內涵豐富的宗教石刻。這首推世界聞名的大足石刻。還有忠縣臨江的摩崖石刻、大夏的彌勒佛石刻、潼南大佛寺石刻、馬龍山摩崖石刻等。這些宗教石刻蘊含著豐富的史學價值和科學含量,為我們研究宗教、文化藝術、哲學、政治、軍事提供了難能可貴的形象資料;其三,有藝術價值和科技價值並重的水文石刻。這首推涪陵白鶴梁以及重慶靈石、江津蓮花石、雲陽龍脊石、豐都龍床石等水文石刻。這類水文石刻不僅具有美學價值,而且還具有重要的曆史價值、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價值,它對於證史、補史、續史,對於文學藝術、民俗文化的研究和利用,都將產生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為研究洪水再現期和防汛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曆史資料;其四,還有高雅、絕妙的書法碑刻。比如:瞿塘峽粉筆牆的摩崖石刻、三遊洞石刻、萬州太白岩題刻群、涪陵北岩石刻等。這些碑刻分布於三峽各地,曆朝曆代均有記載,各種書體十分齊全,風格流派競相展現。它們既有極高的藝術欣賞價值,又是難得的曆史資料,是珍貴的文化遺產和藝術作品。

  (六)創新的三峽工藝石

  三峽石在發展進程中,總是不斷創新,與時俱進,一些不適應社會發展的品種被淘汰,另一些新品種又不斷產生。三峽工藝石即是20世紀70年代初期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新品種。因為它是經過民間藝人的手工繪製、工藝處理後的三峽石,因此我們將它定義為三峽工藝石。當時,三峽地區一批美術愛好者,出於自娛自樂,率先采集和收藏三峽奇石。隨著旅遊業的興起,一批批旅遊觀光客人,在欣賞三峽雄奇的同時,也被腳下玲瓏的石頭所吸引,他們不斷尋找可愛的三峽石留作紀念。聰明的三峽人立刻捕捉到其中的商機,何不將這些遍布河灘的石頭開發成旅遊產品?因此,他們開始了對三峽石的開發工作。初始,他們主要選一些紋理好的石頭,稍加點綴,便是一幅幅極佳的山水畫或人物意象畫。為了能成批生產,他們又精心分類,選用白色的石頭,經硫酸浸泡處理後,或畫人物、或畫山水、或畫動物、或畫花鳥,製造成一件件優美的工藝品。他們又將一些外形別致的石頭稍加組合,或貼在磁磚上、或貼在盤子中、或貼在木框內、或者自由組合,略施色彩,便成為活靈活現、似像非像的人物、動物、具有一定情節或主題性的作品了。三峽工藝石問世後,立刻引起社會的強烈反響,得到迅速的流傳和發展,暢銷全國各地以至海外,掀起了一波三峽工藝石的熱潮。三峽工藝石與天然的三峽奇石遙相呼應,成為另一道獨特的賞石文化風景線。

  (七)未盡的其他品種

  隨著人類思維能力和思維方式的不斷改變,審美能力的不斷提高,人與山石之間建立了更為廣泛、更為多樣的合作關係。三峽石文化除上麵提到的品類之外,還創造了許多另外的藝術品類,豐富了人類的精神世界。比如:以疊石造山再創自然風貌的園林藝術、以及集玩物、詩書、事業於一體的石質印章、以山石為主的山水詩、賦、散文、書法和山水畫等。

  三、三峽石文化的精神內涵

  石頭本是沒有生命的天然物質,但當它與人結緣之後,三峽石通過人的感官和思維進入人的認識領域,便成為人類意識的組成部分,創造出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為此,我們在探討物質形態層麵的三峽石文化的同時,有必要從意識形態層麵作進一步的討論。

  (一)三峽石崇拜

  三峽石崇拜起源於原始社會早期,三峽先民們朝夕麵對雄偉、壯麗的峽江景觀,世世代代在這裏生存繁衍,長期與山石交往。在利用三峽石,享受三峽石資源的同時,也受到三峽石的啟迪,吸取三峽石的精華,不斷豐富和發展著自己,出於對石頭的深厚情感,也由於以己度物的原始思維,形成了依賴山石、熱愛山石的戀石情結和根深蒂固的石頭信仰和石頭崇拜。

  在萬物有靈觀念的支配之下,三峽先民們主觀地認為大自然的一切事物都有生命,並具有神靈的屬性。每一座大山、每一塊奇石、靈石、怪石,包括使用的石頭工具,都是一個個生命的精靈,人可以變成石頭,石頭可以變成人。在中就記載有:

  《述異記》“武昌小吏吳龕得一浮石,置其床頭,化成一女,端正,以龕為夫妻。”

  可見,石頭不僅受著神靈的支配,還能夠與人相通、共同生活、生兒育女、聽人求告,施恩予人類。

  三峽人尊敬石頭,崇拜石頭,祭祀石頭,還因為在他們心目中,石頭擔負著一些重要的職責。首先,石頭具有守衛的功能:凡有錢人家或有權之人的墓前總要立些石碑、石馬、石獅、石人或石柱,其目的就是為了守衛墓主,免遭邪魔的侵害;第二,具有鎮邪的功能。在橋頭路邊立一塊石碑,有的還刻有“石敢當”字樣,視為鎮邪滅災的神物,或在家門口立一對石獅,其目的也是為了鎮宅避邪;第三,石頭能代替山。在三峽人看來,山之骨在石,石頭是山的一部分,石可移動而山不能移動,三峽人常常把對山的崇拜移情於石頭,或者把對石頭的崇拜移情於大山。以石代山或者以山代石,山石通用。因而,崇拜石頭,等於崇拜大山。

  據學術界考證:從形、音、意而言,崇拜一詞緣於對大山的崇拜。《說文》“崇高也,‘崇’字,謂:從山宗聲”,為高大聳立之意。三峽先民是一個山地民族,自然是崇拜大山的。在三峽先民們心目中,山是聖地,神聖不可侵犯,山即是神,神也即是山,山既是祖先之地,也是通天之路。石頭是山的一部分,具有大山同樣的功能。山與石可分而不可分,必然崇拜之。

  三峽懸棺葬是一種古老而奇特的喪葬習俗,三峽先民將棺木置於高達一百多米的懸崖峭壁之上,正是三峽石崇拜意識的產物。因為在“山即祖先”的思維模式下,將死人葬於山崖,就是為了讓已故的家人能與生活在山上的祖先早日團聚,它正是山石崇拜思想意識的具體體現。

  三峽人是一個淳樸、憨厚、具有務實精神的民族,他們的一切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圍繞著生存與繁衍展開。對“石祖”的崇拜,就是生殖崇拜和祭祖祈育的具體表現。所謂“石祖”,是指一種象征男性生殖器的石雕。在祖國大地上很多地區都有拜石祖求子的風俗,例如:四川摩梭人崇拜一種叫“久木魯”的靈石,求生育的婦女在這裏舉行一個喝“哈機”的儀式,就表示受精了。四川木裏縣大壩村有個“雞兒洞”,裏麵供有一個30厘米高的石祖,當地婦女為了乞求生育,經常到該洞燒香叩頭,在石祖上坐一下,表示已與石祖交合受孕。

  在三峽地區,凡與女陰或男根等性器管形狀相似的山石,都被看成是性物,而予以崇拜。在三峽大溪文化的遺存中,有一種“石祖”也叫,陽石狀如“陰陽石”“陰石其狀如盤,中部凹陷,形如女陰;垂柱,形同男根。”它是三峽“石祖”崇拜的典型事例,反映了古代先民們的生命崇拜和生殖崇拜。一次,我帶學生到三峽寫生,看到兩塊石頭,一塊呈尖狀,形似男根,另一塊中部呈洞狀,形似女陰,當地取名為“陰陽石”,又叫“夫妻石”,這無疑是古老的生殖崇拜、生命崇拜遺存的又一例證。

  (二)三峽石與神話傳說、民間故事

  三峽先民在使用山石、改造山石、崇拜山石和把大自然形象化的過程中,在人與山石神靈對話與交流中,創作了許多可歌可泣的神話故事和民間傳說。他們根據石頭的形狀、山峰的特點,以及人們豐富的想象,為它取一個好聽的名字,編撰一個優美的故事。因此,在三峽地區,幾乎每一座山、每一個奇石、怪石、或景點都流傳著一個或數個神話故事或民間傳說。比如:在巫峽北岸,有一座海拔912米的山峰,峰上有一塊10米高的巨石,從遠望去,像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迎送江麵過往船隻,這就是舉世聞名的巫山十二峰中的神女峰。在人們心目中,這塊10米高的巨石是一塊神石,是巫山神女的化身,是三峽先民自然崇拜的山林之神、社稷之神,是三峽石崇拜的典型代表。圍繞著這塊自然山石,不斷演繹著巫山神女的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從戰國末期宋玉的《高唐賦》和《神女賦》,到唐末道士杜光廷所著《墉城集仙錄》,巫山神女從一位“自薦枕席”、“朝雲暮雨”的神女變成了西王母的第二十三女——幫助大禹治理三峽的神女瑤姬。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九歌·山鬼》中塑造了一位多情的山鬼,據學者考證:這位多情的“山鬼”就是巫山神女。在三峽民間尚流傳著更多的版本,既有幫助大禹治理三峽的版本,也有將巫山神女說成是女媧的女兒,下界到巫山,鑽通三峽為12峰取名的故事,既有將巫山神女說成是丈夫遠出身亡,望夫歸來的故事;也有講神女站在岸邊,為過往船隻指引航向的故事;既有講神女瑤姬帶仙鶴到三峽的故事;也有講神女深山采藥,為民治病的故事等。二千多年來,因為這塊自然的山石。所引發的巫山神女故事,以及圍繞它展開的討論和故事新編至今不息,留給人們太多的懸念,成為千古不解之謎。它一直困擾著古今中外的文人、學者和專家,他們不斷地去探索、研究、發現和創新。無論從文獻提供的資料也好、民間流傳的神話故事也好、古今文人學者的探源、新解也好,它以無可辯駁的事實證明了人們對這塊三峽巨石的崇拜,以及這種崇拜所產生的無可估量的深遠影響。

  在大寧河有一處百丈高的峭壁,壁前石峰一高一低,人們用擬人化手法,將二峰看成兩個和尚,一個在跪拜,一個在作揖,取名《和尚拜塔》,並流傳著美妙的《和尚拜塔》的故事傳說。在巫峽口南岸建平鄉楊柳坪,有一塊巨石,取名為“和尚背尼姑”,當地至今還流傳著“和尚背尼姑”的傳說。此外,巫山十二峰,峰峰有故事;長江三峽石,石石有來曆。所取的山名石名、和有趣的故事傳說,都那麽形象生動;蘊含著深刻哲理,建構了鮮活的文化色彩和人們內心深處的石崇拜情結,表現了三峽人民頑強的鬥爭精神和追求幸福的美好願望。

  (三)三峽石與詩歌

  三峽石曆來深受文人墨客的喜愛,他們以石為友,以石抒情,以石言誌,以石寄興。從古至今,很多路過三峽的文人墨客,或寫詩、或繪畫、或書法,都會留下寶貴的墨跡。不少作品至今也不失為經典之作。宋玉、楊炯、沈全期、李白、杜甫、白居易、劉禹錫、蘇洵、蘇軾、蘇轍、楊慎、李調元等,都在三峽留下過不朽的詩篇。唐朝玩石名家白居易,一生中寫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賞石詩詞,比如:以石為友的《雙石》“回頭問雙石。”

  詩:“能伴老夫否?石雖不能言,許我為三友。他在赴忠州任刺史途中,也多次寫到三峽石。在《初入峽有感》中寫到:小石如牙齒”《登巫山最高峰晚還題壁》“大石如刀劍。李白在中寫到:霞外倚穹石”並以石寄情、日邊攀垂蘿。蘇軾愛石成癖,以石明誌,他寫有《仇池石》、《雙石》、《雪浪石》等許多詠石詩,還寫有《八陣磧》“平沙何茫芒,歲歲沙水……仿佛見石。縱橫滿江上,漬……”。從這些詩中,不難體會到他對這些石所傾注的感情和所寄托的情思。劉禹錫在《浪淘沙》“莫道讒言如浪聲,中以石寄情:莫言沙客似沙沉,千淘萬鹿雖辛苦,吹盡黃沙始見金。”南宋詩人陸遊在《入蜀記》“黃牛峽多巧石。中寫道:如靈璧,湖口之類”。

  寫三峽石的詩詞不僅數量多,情感深,品味高,而且分布很廣。

  在三峽地區,大小山石景點有100餘處,幾乎每個景點都題有詩詞。

  千言萬語難以表達人們對三峽石之酷愛,正如清代詩人張問陶所雲:“可憐十二奇峰外,更有零星百萬石”、“便有萬管玲瓏筆,難寫瞿塘兩岸山”。

  從上麵對三峽石文化掛一漏萬的簡要介紹中,可以管窺到三峽石文化所譜寫的一曲壯麗篇章,它記錄了三峽人是怎樣從蒙昧走向成熟,從使用三峽石、利用三峽石、崇拜三峽石、欣賞三峽石、玩弄三峽石到創造三峽石的演變過程。時代在變、人也在變。三峽石卻以其自身的沉默,以不變應萬變的姿態,以恒古不移的精神,笑對人們的認知和理解、使用與創造。三峽石為人類構建了一部美麗鮮活、神奇誘人的三峽石文化史,留給了人類一份豐富、寶貴的文化遺產。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