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一、本傑明·格雷厄姆

  股票市場中好像有一個“市場先生”,他的情緒很容易狂躁不安,有時會過度樂觀,有時又會過度悲觀。“有時他的熱情或恐懼會一下子雲飛霧散,推薦的東西好像有些愚蠢。”他還告誡一定不要因為市場的表麵波動就盲目行動,一定要摒除雜念,把精力放到企業的內在價值等基本因素上。投資者要堅持價值投資的策略,等待投資最佳時機的出現。

  巴菲特在內布拉斯加上大學時,開始係統地閱讀大量經濟學著作,從亞當· 斯密到凱恩斯,當讀到本傑明· 格雷厄姆的經典著作——《聰明的投資人》時,他完全被格雷厄姆的價值投資理論所折服,並在日後的投資生涯中,繼承和發揚了格雷厄姆的價值投資理論。可以說,這本有關證券投資的著作如同一把鑰匙,為巴菲特開啟了投資世界的大門。他毫不猶豫地放棄了自己原先摸索出的那些方法,成為格雷厄姆價值投資學說的追隨者。以至於巴菲特從內布拉斯加大學畢業後,就申請到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攻讀經濟學碩士學位,在哥倫比亞大學,巴菲特係統地學習了格雷厄姆的價值投資理論,他也成了格雷厄姆在投資課上唯一給了“A+”的最優秀的學生。格雷厄姆為巴菲特厘清了“投資”與“投機”的區別,並認為“真正的投資是在保證投資資本安全的前提下,能獲得令人滿意的報酬”。

  1

  低風險投資主義者本傑明· 格雷厄姆原名叫做本傑明· 格羅斯伯姆,1894 年出生在倫敦。他剛滿1 時,全家搬到了紐約,他的父親在那裏開辦了一家進口中國陶瓷的公司。格雷厄姆9 歲時,父親去世,留下了3 個還未成年的男孩。不久之後在他叔叔的失敗經營下,家裏原來興旺的陶器進口生意迅速破產了。這種災難使一家人隻能絕望地掙紮在生活的最低線。母親曾經嚐試通過商業投機賺錢,但最後失敗了。之後他的母親在1907 年以保證金的方式買入了一些美國鋼鐵的股票,還向她的經紀人借了其中一些資金,然而卻都打了水漂,這一年格雷厄姆隻有13 歲。這件事使格雷厄姆深深感受到股市的危險。

  1914 年他在華爾街找到第一份工作時,他的老板紐伯格也曾告誡他說:“年輕人,一旦做投機買賣,就一定會輸錢,請永遠記住這一點。”在以後的歲月裏,格雷厄姆一直把這句忠告謹記在心。早在剛進入華爾街時,年輕的格雷厄姆就已經明確地表達了他對價值投資理論的觀點。他覺得任何投資都帶有一些投機的因素,投資分析的目的就在於降低風險程度,因此必須尋找最安全的股票。受到童年家族生意敗落和母親投資失敗的影響,格雷厄  姆主張在投資過程中堅持最大程度的安全性。

  後來格雷厄姆有一段時間在哥倫比亞商學院授課,在講到證券分析課的同時他經常倡導同學們闡述自己的觀點。他自己則向他們宣揚一種叫價值投資法的投資方式,也就是指投資者相對於每股收益或票麵價值的低價買入股票,同時也考慮其他標準。

  由於是低價購進,價值投資者買入股票的紅利通常會比平均水平高一些,從而價值投資者的綜合收益比也就比較高。格雷厄姆還多次告誡他的學生在公司的財務報告中,要格外關注賬目中含糊不清的地方。

  格雷厄姆在以後的投資中也把選擇方向集中在那些曾經有著可靠業績的小型公司上——用他的話來說就是那些因為種種原因“對公眾沒有吸引力”的股票。雖然在熊市的時候這些廉價的股票帶來的收益很少,不過其長期的戰績卻格外驕人。本傑明· 格雷厄姆自己很少有冒進的時候,隻有當他發現會有50% 的利潤時才會謹慎地賣出。

  格雷厄姆非常關注公司的財務狀況,並且還能夠洞察到市場中的情緒波動。這種有些靈異的觀點在幾十年後才被心理學家給予證實:不論是好消息還是壞消息,投資者都會有應激反應。格雷厄姆形容,股票市場中好像有一個“市場先生”,他的情緒很容易狂躁不安,有時會過度樂觀,有時又會過度悲觀。“有時他的熱情或恐懼會一下子雲飛霧散,推薦的東西好像有些愚蠢。”他還告誡一定不要因為市場的表麵波動就盲目行動,一定要摒除雜念,把精力放到企業的內在價值等基本因素上。投資者要堅持價值投資的策略,等待投資最佳時機的出現。“從短期來看,市場是一台投票機,但從長期來看,它是一台稱重機。

  研究和分析公司的年度報告被格雷厄姆看做是尋找財富的捷徑。例如,1926 年對於北方管道公司年報的研究使得格雷厄姆有了重大發現,此時該公司握有每股約值95

  美元的國債。格雷厄姆覺得,沒有任何商業上的原因支持該公司繼續持有這些國債。

  因為競爭加劇和收益減少,所有人都不看好北方管道公司的股票。該公司的股價已經下跌到65 美元,隻有6 美元的分紅。格雷厄姆決定買入這隻股票。後來他曾在會見該公司管理者時表示北方管道公司購買國債支配的資金是屬於股東的,並且公司也不需要高買國債。最終,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北方管道公司賣掉了國債,然後分給股東們70 美元的紅利,格雷厄姆後來賣掉了這隻股票,大賺了一筆。

  雖然格雷厄姆一直從事股票投資,不過他對金錢其實並沒有太大的欲望;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更像是一位學者,他一生中最大的追求莫過於智力上的回報——算計那些數字並看著它們得到證明。那些投資精要獲益於他在哥倫比亞大學執教幾十年的教學經驗,還有他自己在華爾街打拚的經驗,他把自己的經驗凝聚成了兩本至今仍非常著名的書——《證券分析》(Security Analysis )和《聰明的投資人》(Intelligent

  Investors)。他後來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商學院從事教學長達15 年。閑暇時他還改進了計算尺,翻譯了自己喜歡的一本西班牙語小說。最重要的是他在不斷再版的書籍中,繼續完善價值投資策略。他的主要貢獻在於建立金融分析的專業規則和提高證券分析的專業水平,這些使得專業的金融分析師成了一個全新的職業。

  格雷厄姆遵循的主要投資原則有以下幾點:

  一是格雷厄姆建議投資者從商業的角度看待問題,把買股票當成買公司一樣。他強調研究公司財務報告和合理調整投資的重要性。由於投資者從商業的角度考慮投資,投資者在觀察股市時,可能很容易忘記一隻股票代表的是公司的部分所有權憑證,而不單單是日常價格變動的證明。

  二是建議投資者一定要購買那些具有很好安全邊際的股票,他的投資理念的關鍵之處在於避免投資損失。損失可以有大有小,假如一個投資者買了1 萬美元的股票,隨後股票的市值跌到5000 美元,損失率就達到50%,這就需要100% 的增長才能夠達到收支平衡。格雷厄姆采用安全邊際——一個簡單並且有效的投資概念來避免可能的損失。安全邊際表現了投資者所要買的股票價格低於估價的程度。例如,如果一隻股票值為20 美元,當你在14 美元時買進,它的安全邊際為30%。這樣安全邊際越高,那麽防止股價下滑的能力也就越強,這隻股票也就越能令你放心。

  三是格雷厄姆建議采取多元化的投資組合以分散投資風險。“安全邊際概念與多樣化原則之間有緊密的邏輯關係,一個與另一個互為關聯。”即使一隻股票具有投資者關注的良好安全邊際,但是單單投資一隻股票或許也會讓業績很差,因為安全邊際隻能夠保證獲利的機會比損失的機會多,卻並不能保證損失不會發生。但是如果買入股票指數不斷增加,利潤總和超過損失總和的投資結果將會是必然的。因而,保守的投資者通常應該采用廣泛的投資組合,把他的投資分布在各行各業的幾家公司中,也可以包括投資國債。

  四是格雷厄姆對於個股投資者的建議,那就是利用平均成本法進行有規律的投資,投資固定數額的現金,並保持有規律的投資間隔,也就是平均成本法。這樣的話,當價格較低時,投資者就能夠買進較多的股票和基金;而當價格較高時,就能夠少買一些。短暫的價格下跌也會提供獲利空間,最後賣掉股票時獲利就會高於平均成本;這其中也包含定期的分紅再投資。

  格雷厄姆號稱“華爾街教父”,他建立的金融分析思想學說體係在投資領域產生了極大的震動,每一代投資者都能夠從他身上汲取營養。在格雷厄姆時代,機構投資者還不像現在這樣強大,很多投資人都是直接投資股票。

  格雷厄姆認為隻有最大限度降低投資風險獲得投資利潤才能獲得真正的“高利潤”;在低風險的策略下獲得高利潤也並不是沒有可能的;高風險與高利潤不是直接相關的,投資者帶著獲得高收益的目標,投資高風險品種,但是收獲的有可能隻是風險本身。按照他的思路來分析基金投資,就是要在市場運行的幾個階段做好不同的資產分配,例如,當股票市場回暖的階段,加大投資股票基金往往能夠在風險匹配的情況下獲取更高的收益。但如果股票價值遠遠高於其內在價值的時候,股票型投資基金的風險就已經過大,假如這個時候投資人依然排隊買股票基金,很可能就會放大自己的風險,最後不一定能獲得較高收益。所以,股票市場過熱的時候,一定程度上減少股票基金在個人資產中的比例,轉換成債券基金或者貨幣市場基金,這種做法本身也是價值投資的具體表現——“不買太貴的投資產品”。

  名師出高徒格雷厄姆的那些觀點對巴菲特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巴菲特的書房裏圖書堆積如山,但是有三本書被他奉為至寶,這三本書每一本都寫於50 多年前。其中的兩本,是亞當· 斯密(Adam Smith)《國富論》(The Wealth of Nations,1776)的第一版,以及本傑明· 格雷厄姆的《聰明的投資人》(The Intelligent Investor,1949),第三本則是格雷厄姆的《證券分析》。

  1950

  1951 年,巴菲特師從格雷厄姆。後來他在回憶時說道:

  “無論從現實或功利角度來講,那時我所獲得的經驗教訓,成為我日後所有的投資和商業決策所依賴的基礎。在遇到本之前我就迷上了股市。我在11 歲購買第一隻股票之前,花了很長的時間才攢夠了買股票所需的115 美元。那之前我閱讀了奧馬哈公共圖書館裏每一本有關股票市場的書。那些書都很有趣,其中一些還特別引人入勝,但卻沒有一本真正有用。然而,當我遇見了本之後,我的‘智力取經’之路就算到達了目的地。而帶給我指導的,首先是他的著作,其次是他的為人。他製定的投資路線圖我已經遵循了57 年,我沒有理由去尋找另外的路線了。

  本給我的,除了思想和理念之外,還有友誼、鼓勵和信任。他對我完全不求回報——對一個年輕的學子,他隻是想不斷地給予幫助和提攜。最後,我要表達對這位師長的感激之情。他來到這世上,注定會有輝煌的成就:他是如此的慷慨而友善。

  可以說格雷厄姆不僅是巴菲特的導師,更是巴菲特的領路人,是他把巴菲特引入了一座令人向往而又望而卻步的城堡——股市。格雷厄姆教會了巴菲特該如何選擇股票的係統方法,而在掌握這樣的方法之前,對巴菲特而言,股票與賭博其實並無二致。

  巴菲特打從第一次在黑板上抄寫股票價格的時候,就被股票深深地吸引住了。他嚐試對股票進行投資並且研究股市,谘詢專家,希望能夠有所頓悟。他希望能夠明白趨勢圖中蘊涵的某些神秘聯係,想要找到能讓他成為富翁的秘訣。然而,他始終也沒能夠走得更遠,就如同當年他花很多時間和精力趴在賽馬場地麵上撿拾別人丟棄的票根一樣。那時的巴菲特買股票就像撿票根一樣,隻是知道有些股票能賺到錢,有些則賺不到錢。

  這時候格雷厄姆向他打開了一扇大門,格雷厄姆的授課方式也很對巴菲特的胃口,Buffett 他教給巴菲特各種方法去尋找市場上各式各樣的可能性,而且他的教學方法也正是巴菲特所期望的。得到了格雷厄姆言傳身授的各種手段之後,巴菲特從此不再迷信權威,可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了。有了格雷厄姆這樣一個偶像,巴菲特決心活出自我,也去股市施展拳腳,這種自我也就是他父親說過的愛默生式的“大隱於世”的獨立性格。

  格雷厄姆在20 世紀20 年代末期,曾經給人講授過金融方麵的課程。他那些關於華爾街投資的講課方式反映出他對幾何學的偏愛。他希望在那些毫無規律的投資中總結出方法,並用類似歐幾裏得式的數學公式來衡量股市的投資策略。對於20 世紀20

  年代末期投機氣氛極其濃鬱的股市來說,格雷厄姆的方法顯得過於另類。他往往喜歡投資那些股價被嚴重低估,以至於基本不存在投資風險的價值低窪股。盡管格雷厄姆已經十分謹慎,但是當大蕭條來襲時,本傑明· 格雷厄姆聯合股票賬戶依然縮水20%

  不過這樣的損失還是能夠接受的。然而到了1930 年,格雷厄姆和大多數人一樣,都以為熊市已經過去了,又開始貸款投資股票。結果,股市再度下滑。“那次大危機的唯一特點是,”經濟學家約翰· 肯尼思· 加爾布雷斯觀察形容,“經濟危機越來越嚴重,局麵變得越來越糟糕。”即使是那些最精明的投資人,或者是冷眼靜觀這場劫難的人,也都賠得一幹二淨了。到了1932 年,本傑明· 格雷厄姆聯合股票賬戶已經嚴重縮水70% 之多,格雷厄姆舉步維艱。他的全家不得不離開位於貝裏斯福德的那幢二層小樓,搬到附近一處簡樸的公寓裏。他的妻子不得不重操舞蹈老師的舊業,掙錢養家糊口。格雷厄姆也準備離開股市,不過合夥人傑羅姆· 紐曼的一個親戚願意拿出7.5 萬美元資金,他們的聯合股票賬戶又存活了下來。當1934 年格雷厄姆的《證券分析》一書問世時,這位年過40 歲的作者已經有足足5 年沒得到過一分錢的回報了。在這本書的序言中,格雷厄姆坦誠地說,投資普通股票可能是“很不可靠”的一件事。在股市最近的低迷階段,美國1/3 的企業的股票都在以低於清算價值的價格在出售。很多專家在幾年前還把華爾街說成是遍地黃金的福地,現在又改口說“持有這些普通股票壓根兒就不是什麽投資”。

  著名的股評家傑拉爾德.M.洛布著有《投資生存大戰》一書,這本書和格雷厄姆的《證券分析》差不多同時上市,他認為在股市投資贏利幾乎就是異想天開。假如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在1929 年是381.17 點,到1932 年下挫到隻有41.22 點的話,那麽誰又能知道“真正的價值”到底在哪裏呢?洛布斷言:“我真的不認為有誰能搞清楚某隻股票的價值到底是被低估了,還是高估了。”洛布的觀點與之不同,他覺得,“投機是很有必要的……為的是預測股票未來的走勢。”洛布還說,真正需要密切關注的並非企業的贏利狀況,還有其他股民的心理。但是,我們又該怎樣去揣摩那麽多股民的心態呢?我們所能做的還是緊盯住大盤?假如股價上漲了,就應該追漲買進,要是股價下跌,就要及時拋出。僅僅隻買價格低的股票還是不夠的,還必須在一隻股票上行通道剛剛打開的時候買進。但是洛布的觀點沒有抓住這樣一種悖論——股民之間的心態是可以互相影響的,每個股民都想比別人先行一步,而格雷厄姆和多德則在他們的書中給出了更精準的闡釋:股票投機其實就是一種心理博弈,A 股民試圖判斷B、C、D 股民的投資決策,而B、C、D 股民也在做同樣的考量。

  格雷厄姆的《證券分析》一書中表達了逃脫這個心理悖論的可行性。他和多德極力主張投資者們的注意力不要隻是放在大盤上,更要放在股票背後的企業自身成長性上。通過關注一個企業的贏利能力、資產狀況、未來預期等基本要素,投資者能夠對一家上市公司的“內在價值”有一個準確地把握。

  他們兩個人都一致認為,股市並不是一台能準確衡量企業價值的“公平秤”,而更像是一台“投票機”。數不清的投資者將會通過股票市場進行“投票”,有的投票可能是理性的,有一些卻可能是感性的,以至於有時候這些投票結果可能會和理性價值評判相去甚遠。股市投資的關鍵之處就在於當股價遠低於股票內在價值的時候堅決買進,而且堅信股價會有上漲的那一天。長期地持有股票,最後就能從中獲利。

  在大蕭條期間,股市和國家經濟都是非常危險的。股票價格和商業活動嚴重下行,後果可能非常嚴重,且具有長期影響。樂觀主義者在現實情況下經常碰壁。從某種意義上說,沒有損失就是一種成功。投資者還能夠購買在基本價值基礎上有較大折扣的股票,從中獲得一定的安全邊際。他們之所以需要考慮安全邊際,是因為這東西可以並且很可能會出差錯。

  即便在市場最低迷的時候,格雷厄姆和多德依然堅持自己的原則,包括他們一貫堅持的觀點,即他們認為經濟和市場有時必然經曆痛苦的周期,而人們此時需要忍耐。

  他們在那些陰暗的日子裏始終相信,經濟和股市必將反彈:“我們在寫作此書的時候,必須和一種普遍的觀點不斷交鋒,那種觀點認為金融崩潰是永久的。

  如果股市處於下行周期,市場就會不斷惡化,廉價的股票更加廉價,投資者必須學會麵對這一切。同時,他們還必須忍受上行周期時便宜股票稀少,投資資本不足的問題。近幾年,如果以曆史標準衡量,金融市場的表現可以說極為優秀,這也吸引了大量新的缺乏管理人員的資本流入。今天,很大部分此類資本——全球算起來可能總額在數萬億美元,可能都是采用價值型管理的辦法進行投資的。這其中包括許多以價值為基礎的資產管理公司和共同基金,現在大約包括9000 家對衝基金中的一些,還有一些最大的和最成功的大學捐贈管理部門和家庭投資機構。

  必須要指出的是,價值投資者之間也存在差別。巴菲特在《格雷厄姆-多德都市的超級投資者們》中,描述了很多成功的價值投資者,然而他們的投資組合可能沒有多少是重疊的。一部分價值投資者持有的是“粉單股票”,另一部分則將重點放在高市值股票上。還有一些投資者關注全球性的股票,而另一些執著於一個單一的市場部門,例如房地產或能源。也有投資者會在電腦屏幕上反複篩選,查找廉價的公司;而另一些則會考慮“私有市場價值”,也就是行業買方為整個公司支付的價值。有些可能是活動家,積極爭取企業的變化;而另一些則追求被低估然而某些變革趨勢已經存在的證券——如剝離、資產出售、重大的股票回購計劃,或者新的管理團隊——這樣就能部分或完全實現其基本價值。當然,就像在任何行業中一樣,始終有一些價值投資者比其他人更優秀。

  由於大蕭條還遠未結束,所以如果能在這個時候表現出對市場有信心和把握是十分不易的,那時候許多公司的總市值比它們銀行賬戶上的現金值還低。不過格雷厄姆作為一個古典派學者,感覺到華爾街的熊市也是由再自然不過的人性造成的。巨額的利潤同樣也可以演變成同樣巨大的損失,大量新的理論不斷產生,隨後又被證明是偽科學,無止境的樂觀主義被深深的絕望取代,所有一切都是亙古不變的人性使然。

  股市投資的特點就在於,如果股價遠遠低於其價值,它就有更大的魔力吸引大家從事投機行為。在股票具有內在價值的時候就會堅決買進,並且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也可以說是一種全新的突破。洛布的投機理論隻是把股票看做一張白紙,隻要有投資者願意接單買進就行,賺多賺少其實無所謂,其目標隻是把股票轉給下一個股民,而後再給下一個股民。與之對應,格雷厄姆主義者把購買股票看成是購買公司的所有權憑證,它的隱含價值應當和整個企業的價值相吻合。

  但是華爾街的投資者可能從不會關心這樣一個問題:“這個企業售出後到底價值幾何?”這也是格雷厄姆和多德針對股價估值提出的一個問題。它算不得一門精確的科學,人們在投資的時候也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精確,他們要做的隻是有能力甄別出那些股價遠遠低於實際價值的股票。比如說,我們無須問一位女性的年齡,也能夠大概判斷出她是否已經到了法定投票選舉的年齡;同樣不需要問一位男士的體重,就能夠看出他是否偏胖。

  投資者還可能麵臨這樣一種窘境:假如買進一隻股價被低估的股票,但是股價進一步下滑,又該怎麽辦?格雷厄姆和多德坦言,假如有時對股價判斷不準確,那必須經過“讓人很不爽的一段時間”才能修正過來。在巴菲特來到哥倫比亞大學的前一年裏,格雷厄姆已經對這個問題給出了完美的答案。在《聰明的投資人》一書中,他提出了投資“安全邊際”。格雷厄姆認為,投資者需要在他願意付出的股價和他估計的股票實際價值之間留出一個較大的差價。這就和開車時留有餘地是一樣的道理。假如這個差價留得足夠大,投資者就肯定是安全的。但如果做不到這一點會怎樣呢?答案是:

  股價將會持續下跌。格雷厄姆指出,假如公司的經營狀況沒有發生大的變化,投資者就不應該被表麵的股市動蕩所迷惑,不論行情看起來有多麽糟糕。

  如果投資者因為股市下滑而失去了信心,然後在股價很低的時候割肉,那就相當於把自己根本的優勢變成了劣勢。最根本的優勢是什麽?大部分投資者從來就沒有考慮到自己有這樣一個優勢,格雷厄姆打了個比方:“試想你花1000 美元持有一家私人企業的一小部分股份。你的一個合作夥伴是‘市場先生’,他是個熱心腸。每天他都會告訴你他認為你的股票價值幾何,然後在此基礎上勸你清倉或加倉。有時他對股價的估值是有道理的,但他的觀點也有可能帶著自己的偏好或是恐慌心理,那麽有一點你可以肯定,那就是他給你的建議也可能是很愚蠢的。現實中的投資者就是處在這種特定的環境之中,你可能每天都關注股市行情,也可能選擇忽略它,但是不管怎樣,“市場先生”明天都會帶給你一個新的價位。這些說法對於巴菲特來說就像是發現了塔羅牌一樣極具啟示意義。他用過很多的股市投機技巧,也試圖弄到一些內幕消息,還嚐試過邁吉股市分析圖,用了一個又一個係統,美其名曰“緊跟市場走勢”。此時他得到了這種投資方法,讓他不必再去苦苦猜度B、C、D 股民的心理,他或許隻需聽從父親的教誨,學會大隱於世就可以了。這個方法對巴菲特猶如醍醐灌頂,同時他也找到了自己的偶像。巴菲特在哥倫比亞大學的時候非常崇拜格雷厄姆,他認為格雷厄姆很有個人魅力。

  他似乎長得與影星愛德華· 羅賓遜有幾分相像,他的講課充滿了幽默氣氛。比如,在一堂課上,格雷厄姆讓大家比較A 公司與B 公司兩份差別很大的資產負債表,最終謎底揭曉,原來兩張都是波音公司的資產負債表,隻是它們分別來自飛機製造業處於高潮和低穀的不同時期罷了。

  1950 年的時候,格雷厄姆有20 個學生,他們大多數都比巴菲特年長許多,還有些人已經在華爾街工作了。讓學生們感到有趣的是,格雷厄姆講課采用的是一種雙向交流的形式。他會采用蘇格拉底式的授課方式,先設定一個問題,然後讓大家暢所欲言。然而在他自己還沒來得及開口說話時,這個來自奧馬哈的20 歲小夥子就會經常把手舉得高高的。在巴菲特看來,格雷厄姆就像一個“英雄”,地位甚至和自己父親一樣崇高。

  格雷厄姆在其他學生的心目中也是一樣尊崇。盡管他大多時候比較含蓄,不過他關心自己的學生就像慈父一樣。傑克· 亞曆山大也認為格雷厄姆“是一個理想的父親”。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種形容有些耐人尋味,因為這樣形容他的多半是他的學生卻不是他的子女。

  格雷厄姆和家人的關係卻很不融洽,他的花心使得他和子女的關係更加疏遠。他拋棄了第一個妻子,找了一個年輕模特。所以在巴菲特遇見格雷厄姆時,他已經離過兩次婚,並且和自己的前任秘書在一起了。有一個例子很能說明格雷厄姆的風流不羈:有天早上,一個才結婚的年輕女性來拜訪他,當時他正和當時的妻子埃斯黛爾在床上纏綿,格雷厄姆竟然建議她也上床來放鬆一下。在他失去了9 歲的小兒子之後,家裏人覺得格雷厄姆愈加難以接近了。他們都認為格雷厄姆是一個有思想的老學究,他時常戴著帽子、拄著拐杖在中央公園裏漫步,背誦詩歌。有一次他的兒子小本傑明隻是問了他一個拉丁課上的簡單問題,他卻給兒子背誦了一篇古羅馬著名演說家西塞羅的演講,看起來就像是在給很多學生上課一樣。

  他平日裏和家人朋友聊天時也很缺乏耐心,在自家的晚宴上常會早早地溜走,跑去看書。但是假如誰有幸在20 世紀50 年代成為格雷厄姆的學生,那真是三生有幸。華爾街到處都是“煙蒂”型的價值低估股,一個聰明的投資商人所要做的就是運用合理的工具,而後開動腦筋去把它們挖掘出來。對那些想成為股票經紀人的年輕人來說,格雷厄姆和多德所任教的哥倫比亞大學就像一塊福地,就好像在20 世紀想成為作家的年輕人會常去巴黎的業餘愛好者咖啡廳,以希望在那裏邂逅海明威,能夠和大師近距離接觸討教。青出於藍勝於藍本傑明· 格雷厄姆作為價值投資的創始人,已經為價值投資奠定了方法論的基礎。然而真正把價值投資發揚光大,並且使它聞名於世的卻是沃倫· 巴菲特。巴菲特在保留了格雷厄姆價值投資策略精髓的基礎上又吸納了費舍爾主張的長期持有優秀成長公司股票的策略。格雷厄姆的投資策略幾乎不會考慮公司的質地,這毫無疑問是他投資策略中最大的弱點。同格雷厄姆不一樣的是,費舍爾主張尋找未來一個時期每股盈餘蘊涵大幅增長潛力的“真正傑出的公司”。費舍爾在《怎樣選擇成長股》中也寫道:“找到真正傑出的公司,抱牢它們的股票,度過市場的波動起伏,不為所動,也遠遠比買低賣高的做法賺得多。”費舍爾的投資主張剛好彌補了格雷厄姆投資策略不考慮公司質地的缺陷。巴菲特將格雷厄姆和費舍爾的投資策略進行了很好的融合,從而形成了屬於自己的投資策略。巴菲特將自己的投資策略歸結為“85%的格雷厄姆和15%的費舍爾”。巴菲特在他的投資主張中分別綜合了格雷厄姆的內在價值原則、“市場先生”原則、安全邊際原則,以及費舍爾的競爭優勢原則、集中投資原則和長期持有原則,這些理論基礎構成了巴菲特關於價值投資策略的核心。

  把價值評估當做核心也是價值投資者和其他類型投資者之間的根本區別。價值投資者獲取利潤的關鍵在於利用股票市場中價值與價格相脫離進行套利,所以價值評估是價值投資成功的基石。巴菲特對於價值評估的描述是,“內在價值盡管模糊難辨,但它卻是評估投資和企業的相對吸引力的唯一合理標準。內在價值的定義很簡單,它是一家企業在餘下的壽命中可以產生的現金流量的貼現值。但是內在價值的計算並不如此簡單。正如我們定義的那樣,內在價值是估計值,而不是精確值,而且它還是在利率變化或者對未來現金流的預測修正時必須改變的估計值。”所以對企業價值進行評估,並且密切注意估值假設能否在以後的運營過程中得到驗證,從而依照估值假設的變化對估值結果進行修正是價值投資者的最主要工作。

  看重具有穩定曆史的可靠型企業的特點是由價值投資者以價值評估為核心的特征所決定的。企業的經營前景是關係到價值投資者對於企業價值進行預測的一個關鍵性因素,但是企業的長期發展狀況必然會受很多不確定性因素影響,所以對企業的經營前景進行預測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而擁有長期穩定經營曆史的企業,事實已經證明了他們具有超出其他企業的競爭力,這種競爭力確保了他們能夠在未來的競爭中依然處於優勢地位,它們的經營前景值得期待,不可預測性也較小。而那些資產重組型或者經營改善型企業則不為價值投資者所喜歡,巴菲特在調查了數百家經營改善型企業後得到結論,那些企業能夠產生決定性改變的隻是極少數特例,它們中的絕大部分仍不值得投資。他曾經在伯克希爾1980 年的年度總結中寫道:“我們的結論是除了極少數例外,當一個擁有聰明能幹名聲的經理人加入到一個擁有不良經濟特征的企業,往往是企業的壞名聲依然完好無損,而經理人的好名聲卻毀於一旦。”格雷厄姆把關係到證券價格波動的那些因素比喻為“市場先生”,“市場先生”是一位情緒波動很大的家夥,他可能依照各種各樣難以估計的情緒來報價,使得價格定在他願意成交的價格上。價值投資者們把“市場先生”視作朋友,他們覺得“市場先生”的情緒波動越大對他們越有利。他們把價值投資成功的關鍵因素歸結為價格波動帶來的投資機會。價值投資者對於市場失效的利用,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提高市場效率、優化資源配置的作用。

  此外,巴菲特和格雷厄姆在性格上也有著很大的不同之處。巴菲特更願意自己主動去把握時機,而格雷厄姆對大蕭條一直心有餘悸,他甚至勸說巴菲特不要投身股市。巴菲特在格雷厄姆公司工作時,人們對該公司的股票需求量是如此之大,股票一直以高於公司各項投資組合溢價200 美元的價格在進行交易,每股股票賣到了1200 美元(很多人隻買1 股股票,就是為了了解公司的投資組合情況)。假如格雷厄姆雄心依舊,他早就成為業界巨頭了。但是,格雷厄姆告訴自己第一要務並非掙錢,而是如何避免任何損失。正是因為他的消極保守,使得他不再對公司的業績進行任何客觀冷靜的分析,而是熱衷於自己的數學法則。有人說巴菲特和格雷厄姆會因此爭執不休,考慮到他們倆溫和的脾氣,這種說法顯得有些誇大其詞,但是他們之間確實存在著分歧。巴菲特喜歡看到一家企業變得蒸蒸日上,也願意為此付出巨大的努力。不過,格雷厄姆對公司管理層往往持不信任的態度,所以他並不讚成巴菲特去公司調查。然而,格雷厄姆這種教條式的做法使他吃了大虧。

  持續的牛市也不能改變格雷厄姆的保守。到了1955 年,道瓊斯指數已經突破420點,相比1929 年時的最高點還要高出10% 之多。其實並不需要什麽特別的理由來解釋這種現象,20 多年很快過去,股指走高是再正常不過的道理。不過,老一輩人經常心有餘悸地想起1929 年時的光景。就連美國國會都對牛市的延續缺乏信心,他們舉行了一次聽證會。當年3 月,經濟學家約翰· 肯尼思· 加爾布雷斯來到參議院銀行委員會講Buffett 話,他覺得1929 年大蕭條即將再次來臨,同時出了自己的作品《大崩潰》(The Great Crash)。這本書震驚了市場,造成了股市的雪崩。難道股市的再一次崩盤真的要到來了嗎?

  然而聽證會的意圖和其所標榜的並不相同,是由於政治家們心中重燃了對華爾街運作規律窺探究竟的渴望。從J.P。 摩根時代以來,每一代金融巨頭都被召集到華盛頓進行磋商。當格雷厄姆到來時,參議院銀行委員會主席J。 威廉· 富布萊特十分明白,站在他麵前的這個人是當下最出色的股票投資專家。富布萊特十分渴望了解格雷厄姆交易的方方麵麵。大部分時間裏,他問話的語氣像要隨時準備打電話給自己的股票經紀人一樣。

  格雷厄姆對那些參議員耐心地講解了一番。每當格雷厄姆表達了對股票期權的懷疑態度時,富布萊特都會極力地想要迎合他。終於,富布萊特談到了核心問題。

  主席:“最後一個問題。當您發現了某隻股票,打個比方,您可以用10 美元買下這隻股票,而您覺得它值30 美元,於是就買進;但您隻有當許多其他人也認為它確實值30 美元時,才能獲得每股20 美元的利潤。這個過程是如何產生的,是通過宣傳,還是通過其他手段?”

  他又重述道:“是什麽原因使得一隻便宜的股票價格抬升呢?”

  格雷厄姆:“這正是我們行業的神秘之處。對我和其他任何人而言,它一樣神奇。但是,經驗告訴我們,最終市場會使得股票達到這種價值”。雖然格雷厄姆的回答中似乎省去了許多問題,但這也正是巴菲特今後執業的基礎。也就是股票會回歸自身的價值,所以,一個堅信自己判斷的投資者需要有耐心。不過格雷厄姆本人已經對股票失去了興趣。在聽證會結束後一年,也就是1956 年,他從股市退出,搬到了貝弗利山,去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書。他選擇了開始撰寫金融著作、滑雪、讀經典書籍的平淡生活,在他身邊還有妻子以及一位法國情婦相伴。他把自己的大部分錢都捐給了慈善事業,他覺得任何去世時名下有多於100 萬美元財產的人都是傻瓜。

  其實客觀地說格雷厄姆-紐曼公司的業績也算是十分不錯的了。從1936 年到1956年的21 年間,它的年均贏利率一直保持在17% 的水平,超過了同期標準普爾指數年均14% 的增長水平。並且格雷厄姆-紐曼公司的這一統計數字還沒有包括它最成功的投資項目——政府雇員保險公司的股份,那些股份已經分配給格雷厄姆-紐曼公司的股東了。那些到1956 年一直持有政府雇員保險公司股票的人都獲得了比標準普爾500 指數高出1 倍的收益。

  1976 年9 月,本傑明· 格雷厄姆在法國的家中安然辭世,享年82 歲。在這之後,評論家們時常討論巴菲特與本傑明· 格雷厄姆在投資理念上有什麽不同之處。大家一致認為,巴菲特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除了恩師的教導之外,他還受到查理· 芒格思想的啟示,也受過作家兼投資家菲利普· 費舍爾的影響。他們都曾指出一個運營良好的公司與隻從數字表麵看似便宜的公司是不截然不同的。

  巴菲特在分析公司方麵比本傑明· 格雷厄姆要更加主觀一些,他能夠覺察到一些公司的潛在價值。股票伴隨著交易價格之外的“內在價值”這一要素,事實上巴菲特也是從本傑明· 格雷厄姆身上學來的。在發表於《金融分析師》雜誌的一篇文章上,巴菲特也對本傑明· 格雷厄姆的投資方法給予了盛讚:“在對上市公司進行分析的過程中,有些人即便在分析了幾周或是幾個月之後,都沒能得出什麽有見地的觀點,但是本傑明· 格雷厄姆的分析方法總是奏效——在經曆了一場金融風暴之後,上市公司的價值往往會增加,而且能夠更好地為人理解。

  他在本傑明· 格雷厄姆身上得到了“關於公司基本麵恰當”的判斷,也就是在買入公司股票時要考慮價值原則,並且要有充分考慮公司股票安全性的沉穩態度,還有不為每日市場行情漲跌所影響的超然。

  巴菲特從來都不曾否認過自己是本傑明· 格雷厄姆的擁護者,多年以後,他對於自己心裏的崇敬之情也絲毫不會隱瞞:“我人生最成功的事就是選對了自己心中的英雄,我的靈感都來自本傑明· 格雷厄姆。

  
更多

編輯推薦

1一分鍾心理控製術
2贏利型股民、基民必備全書
3人人都愛心理學:最妙...
4看圖炒股
5一看就懂的股市賺錢圖形
6基金投資最常遇到的1...
7買基金、炒股票就這幾招
8明明白白買基金、炒股票
9新手上路 實戰股市
10少年不知愁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少年不知苦

    作者:王慧豔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內容:初三開學的第一天,同學們就想不管不顧地大哭上一場,其中不乏幾個脆弱的女生已經泣涕漣漣,打濕了一張又一張麵巾紙。“陳大班,你說話呀!沒人讓你做啞巴。”牛天梓瞪著牛眼,生氣地衝班長陳遠嚷著...

  • 新手上路炒股票

    作者:薛義明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書中自有黃金屋,教你如何成為股票市場叱吒風雲的成功者,如何成為一個輸少贏多的投資人,如何成為能立足股市的成功者。

  • 新手上路炒基金

    作者:林和文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重點介紹基金的基礎知識及品種,常用的技術分析方法及投資技巧,分析了基金投資案例等。

  • 凱達之魂:記一個民營企業家的人生和事業

    作者:馮萌獻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記述了張文遠從一個隻有中學文化程度的中學生,從一個生產隊的記工員開始,成長為民營企業家的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