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三、“如果成不了百萬富翁我就從奧馬哈最高的樓上跳下去

  巴菲特從小就有強烈的賺錢欲望,12 歲時發誓要在30 歲之前成為百萬富翁,“如果成不了百萬富翁,我就從奧馬哈最高的樓上跳下去。”雖然年少時的賺錢經曆有些小打小鬧,但正是這些小打小鬧得來的寶貴商業經驗使巴菲特對企業經營有著深入的了解,而分析企業經營的競爭優勢,正是巴菲特一生投資成功的根本所在。

  1打工仔巴菲特

  巴菲特的父親是一位股票經紀人,他從小就經常跑去父親的辦公室,因而對股票交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剛滿10 歲就已經開始進行股票投資。到高中時他已經是學校裏的炒股高手。但一直到巴菲特大學畢業前,他和大多數散戶一樣,也隻不過是看圖表,作一些技術分析,猜測股價趨勢,四處打聽小道消息,追漲殺跌,隻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小股民,業績也沒有什麽了不起。

  巴菲特在大學快畢業時,讀到了格雷厄姆的投資名著《聰明的投資人》,茅塞頓開。原來真正的投資之道在於價值投資。因此,他投身到哥倫比亞大學格雷厄姆門下攻讀了研究生學業。本傑明· 格雷厄姆為他指明了未來的方向,口味刁鑽的巴菲特竟然很喜歡老師的講課方式,因為老師教給他各種方法研究市場的變化規律,而且他的教學方法也正是巴菲特所一直期望的。有了格雷厄姆這樣一個典範,巴菲特決心活出自我,去股市大展雄風。

  格雷厄姆相比其他華爾街的股票經紀人不同,他願意與人分享自己的想法,溝通各自的見解。華爾街於他來說隻是一個抽象的符號,金錢本身並不能激起他任何興趣。

  在這一行業裏,很多執業者的思想和才能都很有限,但是格雷厄姆卻堪稱一位滿腹經綸的學者。他對多種語言都頗有研究,偶爾會翻譯幾首西班牙詩歌,甚至還寫過一部話劇,在百老匯上演了4 晚。讓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像他這樣一位給投資業帶來嶄新麵貌的開山大師,卻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去搗鼓一些稀奇古怪的發明創造。他發明了一種新式滑尺,還訂造了一種“更實用”的家具。他個子不高,嘴唇厚厚的,不過淺藍色的雙眼目光犀利。有一位同事對他的評價是“有意思的小矮個,長得有點難看”

  但渾身都閃耀著智慧的靈光。

  不久以後,巴菲特和其他的格雷厄姆擁護者形成了一個小團體,而且這個小團體逐漸以巴菲特為中心,因為大家都覺得巴菲特聰明伶俐、招人喜歡,此外他們心裏都明白巴菲特在股票投資上比他們更有心得。湯姆· 克納普對他的印象是:“對在紐約股票交易所每家上市公司的資產負債表,巴菲特幾乎都如數家珍。”不過格雷厄姆在巴菲特畢業時卻勸他不要去炒股。他似乎在經曆了大蕭條之後依然心有餘悸。格雷厄姆指出,除了當年以外,道瓊斯指數每年都會在某個時候跌到200 點以下。格雷厄姆建議他推遲到第二次大蕭條過後再進入股市,這時可以先在類似於寶潔公司的地方找份安穩的工作。

  但巴菲特覺得這個建議可不怎麽樣,與格雷厄姆原先說過的不要試圖預測股市的信條也不吻合。最終,道瓊斯指數再也沒跌到200 點以下。“我當年有1 萬美元,”巴菲特後來回憶說,“如果我聽從了他的建議,我可能到現在身上仍然隻有1 萬美元。

  巴菲特是一個善於發現和把握時機的人。得到格雷厄姆在哥倫比亞執教22 年以來唯一給過的A+ 之後,他提出了一個讓他的老師似乎無法拒絕的要求:無償地為格雷厄姆-紐曼公司工作。不過格雷厄姆竟然一口回絕了這一請求。因為那時猶太人很受歧視,他希望把機會留給猶太人。沒人知道巴菲特是在當時還是事後才知道格雷厄姆拒絕他的原因的,不過他被拒絕之後,受到的打擊非常沉重。他的一個朋友說這對他來說“是一種耐受力的考驗”。在以後的公開場合中,巴菲特半開玩笑半認真地替格雷厄姆圓場,他說自己毛遂自薦後,“格雷厄姆習慣性地算了一下我的性價比,然後拒絕了我”。

  巴菲特沒有繼續在華爾街找工作,而是選擇回到了家鄉。奧馬哈國民銀行想要給他提供一份工作,但巴菲特拒絕了,他倒很願意去他父親開辦的巴菲特-福爾克證券經紀公司工作,因為他對那裏的環境比較熟悉。一次他父親的一個朋友問他:“你是去巴菲特父子公司工作嗎?”“不是,”巴菲特幽默的地回答說,“是去巴菲特及父親公司工作。

  在公司裏,巴菲特可不是那種常見的股票經紀人。他銷售的第一隻股票就是一筆不好做的買賣,這就是鮮為人知的政府雇員保險公司股票。他克服了很大的障礙把自己幾乎所有的積蓄都投了進去,並且把這些股票推銷給城裏其他半信半疑的人。結果,股票在第二年就大漲了50% 。

  作為股票經紀人,巴菲特的與眾不同在於他對知識與研究的渴求。為了查找股票買賣的線索,他不知疲倦地一頁一頁地翻閱厚重的《穆迪手冊》,那種熱情就像一個小孩捧著漫畫書一樣。用這種方式,他終於發現了一些投資窪地——那些無人問津的廉價“煙蒂”型股票。他在買進這些股票後不久就能以幾倍的價格在市場上出售,這讓人難以置信。巴菲特心裏在盤算:如果那些優質股票價格也如此便宜,那肯定會有人也會買進它們。不過,慢慢地他才恍然大悟,原來這個人就是他自己,沒有人能告訴你哪隻股票實在是太便宜了,買了就能發財,你得靠自己來判斷和操作。

  但是巴菲特發現自己似乎選錯了職業,不管他研究多麽精細,判斷多麽準確,最後隻能拿到微薄的傭金。很多投資者都認為巴菲特隻是一個新手罷了。他們會試探地聽聽他的看法而後去找從業更久的經紀人,聽他一番講解,最後也不會從巴菲特手裏買股票。巴菲特在奧馬哈城的一個朋友莫內恩說:“這可把巴菲特給氣壞了。

  所幸的是,巴菲特確實懂得如何為自己爭取主動。他對自己的高爾夫球教練鮑勃· 德懷爾說:“讓他們知道你能幫他們節省一些稅金,他們自然就會主動找上門來了。

  但他不喜歡勸說別人去投資,尤其是當他意識到自己的利益(取得傭金)和他們的利益不是一碼事兒的時候。這讓他感覺雙方好像處於一種對立的關係似的,甚至還有一點衝突的火藥味,這讓他覺得非常不自在。

  在推銷股票的同時巴菲特還買下了一家加油站,並且投資了房產,但是這些創業經曆都沒有取得良好的收效。他還為格雷厄姆做了一些調查項目,向他推薦了幾隻股票。他這樣做無非是想趁格雷厄姆還在世的時候為他打上幾天工。

  巴菲特在巴菲特-福爾克公司取得的最大成就並不是在投資上,而是去聽了戴爾· 卡耐基的公眾演講藝術課。雖然巴菲特上課時心情十分緊張,但他還是想方設法克服這種恐懼心理。可是為什麽一個年輕的股票經紀人要去學習公眾演技呢?假如巴菲特隻有成為一個投資家的野心,那麽他不會預見到自己也許需要麵對大庭廣眾談吐自如;更不用說他會想到有一天他需要作生動的即席講話,並且能講得如此富有吸引力,如此清晰明了,如此恰到好處,以至於他的聽眾篤信他一定能夠成功。

  1954 年,格雷厄姆打電話給巴菲特說工作的事情已經沒有問題了。巴菲特連薪水是多少都沒有問一句(後來發現年薪高達12000 美元),就急匆匆地搭上了下一班飛機直飛內布拉斯加。巴菲特在華爾街開始自己的事業時,正值股市處於低迷時期。許多老一代股民都害怕會出現下一次經濟大蕭條,而新一代股市投資人才還沒有崛起。當時每年哈佛大學商學院隻有2.9% 的畢業生到華爾街工作,年輕人覺得在華爾街工作沒有激情。從外表上看,這裏的建築就像高聳的怪異堡壘,讓人感到沉悶壓抑,大批豪華轎車死氣沉沉地停在外麵,等候著大腦疲憊不堪的主人出現;而在大樓內部,完全是一個男性主導的、陳舊的、不隨技術因時而變的社會。在美林證券公司,客戶的下單都寫在一張張小紙片上,然後放在傳送帶上,它們就“朝著各自的使命愉快地一路蹦跳而去”。

  這時候美國經濟開始日漸複蘇,道· 瓊斯指數站到了3800 點高位,但是大家仍然時刻不忘“投資需謹慎”的忠告。曆史上股票行情上一次達到這樣的高位是在1929

  年。對於格雷厄姆這樣曾經在股市被套牢的人來說,根本不用提醒他們,他們就會對當年的痛苦經曆心驚膽戰。他對所謂的“新一輪投機浪潮”心存疑慮,手頭還一直留著1914 年的《穆迪手冊》,似乎發生的一切依舊讓他憂心忡忡。

  格雷厄姆-紐曼公司位於第42 大街上的查寧大樓。剛進公司就可以看到,在一個大玻璃罩下放著一台股票行情機,不停地發出滴答聲。整個公司總共隻有六七名職員,巴菲特也成為了其中一員。

  這是一家共同基金公司,它有著自己的一些選股技巧。格雷厄姆熱衷於獵取那些股價比每股淨運營資本要低1/3 以上的股票,換句話說,就是那些價格相當便宜的股票。一旦巴菲特或他的同事發現此類股票,就會馬上告訴格雷厄姆。格雷厄姆當場就會拍板是否買進這些股票。他買不買股票和你能不能說服他是兩碼事。對於格雷厄姆來說,每一隻股票隻會存在兩種可能性,符合他的買入標準,或者不符合他的標準,他作出的判斷靠的是具體有形的數字。

  但讓巴菲特感到無奈的是,每次他找到可買的股票都會比他認為可以拋售的股票要更多。他沒事就會仔細地研讀《標準普爾股票指南》,對他而言,這就像是《賺到1000 美元的1000 招》的成人版,他非常迫切地想要成為格雷厄姆第二。

  一次另一個股票經紀人向他推薦一隻保險股票,每股股價僅為15 美元,因為公司沒有提供公開的資料,因此他沒有辦法對它進行估價。但是巴菲特還是鍥而不舍地找到了位於哈裏斯堡的州保險辦公室,搜集到了一些數據。他眼前的這些數字告訴他,這隻股票的股價被大大低估了,於是巴菲特就用自己的錢買進了該股票,沒用多長時間,股票價格就飛漲到70 美元。

  巴菲特又發現新貝德福德聯合鐵路公司的股票隻以45 美元的低價位在交易,而這家公司光是現金流分攤到每股就有120 美元。巴菲特簡直不敢相信自己有這麽好的運氣,雖然這一次連格雷厄姆都沒下決心買入,可巴菲特再次決定自己買進一筆。

  1954 年,一家位於紐約布魯克林、名叫羅克伍德的巧克力生產公司宣布用可可豆回購部分股票,他們有大量的可可豆庫存。巴菲特估計,如果用可可豆換股票,然後把價格上漲的可可豆售出應該可以賺取巨額利潤。後來他形容自己“好幾周以來,我一直在忙著買股票、賣咖啡豆,然後會不時來到施羅德信托公司待上片刻,把股票憑證換成存貨憑證,利潤相當豐厚,而我唯一的開銷就是地鐵費。

  這種交易是充分利用了不同市場的價格差異,大家稱這種方式為套利。雖然格雷厄姆-紐曼公司的人都把重視套利掛在嘴邊,但是在具體操作上,巴菲特絕對是獨領風騷的。

  事實上,巴菲特做任何事都比別人領先一步。格雷厄姆有一點令其他人都刮目相看,他能夠快速地瀏覽報紙上一欄欄的數字,然後從中挑出錯誤。相比格雷厄姆來說,巴菲特在這方麵的能力有過之而無不及。

  格雷厄姆一直把巴菲特當做他最鍾愛的門徒,他覺得兩人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有一次,他們去辦公室附近的一家熟食店吃飯,格雷厄姆說:“沃倫,金錢對於你我而言都沒什麽差別,我們都是一樣的,我們的太太都會生活得更好。

  格雷厄姆對員工們十分周到,當巴菲特的兒子出世時,他送給巴菲特一台攝像機和投影機,這對於一個僅僅工作了幾個月的雇員而言,可謂是十分貴重的禮物了。格雷厄姆自己過生日時,每次都會向雇員們分發禮物,因為他覺得自己能夠活在這個世上就已經很幸運了。

  然而兩人之間的關係似乎不像人們想象的那麽親密無間。按照巴菲特自己的說法,格雷厄姆“總是令人感到和他有一層隔膜,人人都喜歡他,人人都尊敬他,也喜歡和他共處,但沒有人能真正走進他的內心世界……”其實,這樣的評價也適用於巴菲特。

  總之,巴菲特在公司受到一些束縛,公司基金隻有幾百萬美元,這幾乎無法給巴菲特提供很多大手筆買賣的空間。公司的合夥人還經營著一個私募基金紐曼-格雷厄姆基金,不過把這兩項業務的總資產加起來也隻有1200 萬美元,即便在當時這個數字也算不得太大。加之格雷厄姆對股市運作非常謹慎,不久他讓合夥人又抽走了一部分資金。

  簡而言之,巴菲特遇到了一些“瓶頸”。有一次,他對自己的高爾夫球教練鮑勃· 德懷爾說他學到了很多東西,但同時也提到格雷厄姆“口袋裏揣著400 萬美元,卻在坐等什麽時候入市”,這幾乎與巴菲特想象中創建事業的做法大相徑庭。

  其實巴菲特自己一直暗中在做投資,而且他自己的投資遠比公司更賺錢。自從1950 年離開大學校園以來,巴菲特的個人資產已由9800 美元突飛猛進到14 萬美元。

  挖到了第一桶金之後,他又想回家鄉奧馬哈了。對於他來說,站在城鐵的平台上,四周擠滿了人來人往的通勤者,這並不是他向往的生活。

  創建“巴菲特王朝”

  1956 年春天,巴菲特搬到了昂德伍德大街,這裏離巴菲特家的雜貨店隻相隔兩個街區。這次巴菲特再也沒有受雇於人的想法了。當年5 月1 日,其實就是他剛到奧馬哈的當天,他把一幫家人和朋友們聚集在一起:姐姐多麗絲和她的丈夫、艾麗斯姑媽、嶽父湯普森、從前的室友查爾斯· 彼得森、他的母親以及他的律師唐· 莫內恩,他們總共籌集了105000 美元,巴菲特作為普通合夥人,投入了100 美元。雖然這個數目不算大,但他已不再是個打工仔,而是為自己的公司——巴菲特聯合有限責任公司出謀劃策了。

  那時候公司的一位投資者道奇曾經向格雷厄姆提了一個人們非常關心的問題:“誰將繼承您的衣缽?”格雷厄姆說可能是沃倫· 巴菲特。當霍默· 道奇驅車去西部度假時,在奧馬哈待了幾天。他和巴菲特簡短地談了幾句,就答應給巴菲特的公司注資12

  萬美元。

  此時巴菲特已經擁有3 個小型合夥公司,而他自己則每天坐在自己的臥室裏運籌帷幄,他早就預見到自己的家庭合夥公司必將日益壯大。當年8 月,他回到紐約,最後一次參加格雷厄姆-紐曼公司的股東大會。他曾向人提到他正考慮是否要沿襲格雷厄姆的模式建立一個合夥製公司,要求最低的合夥資金不低於5 萬美元。然而誰又能說他能否繼承格雷厄姆的衣缽呢?當股東大會正式投票決定格雷厄姆-紐曼公司解散的時候,一位名叫盧· 格林的投資者頗具諷刺意味地讚美了巴菲特一番,這個叫格林的人也是曼哈頓一家證券經紀公司的負責人,他諷刺格雷厄姆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沒有培養出合適的接班人。他接著說道:“格雷厄姆之所以經營不下去,是因為公司運營幾乎全靠這個小夥子,他就是沃倫· 巴菲特。誰想繼續跟著巴菲特幹呢?”

  巴菲特那時甚至就開始擔心當自己的錢太多了時應該投向何處。“雖然現在還不成問題,但隨著公司運營,這種擔心可能就會變成現實,我想了半天也沒有得出什麽結果。我敢肯定自己不想給孩子們留下一大堆錢,除非等我歲數再大點,看看這些孩子是否已經成才後再做決定。不過,要留給他們多少錢,剩下的錢該怎麽處理,這種問題真是讓我大傷腦筋。

  其實那時的巴菲特年紀輕輕,身家也不豐厚。要是換作其他人還沒有成為百萬富翁就對處置未來的財富憂心忡忡的話,一定會招到別人的冷嘲熱諷。但對於巴菲特,這可不是虛張聲勢。正如周圍的人所能預見到的一樣,他堅信自己一定會變得非常富有。他也預感到自己不僅會在事業上取得成功,而且會富有得讓自己麵對巨額的財富感到頭痛。他所憂慮的是該怎樣“花錢”。確實,以前他也曾經有過對怎樣花錢的憂慮,而不是像別人對於如何賺錢憂慮。

  巴菲特在事業剛剛起步的時候,他身上具有的這種令人不可思議的自信心正是激勵他銳意進取的不竭動力。1957 年的時候,巴菲特還隻是為幾個親戚朋友打理區區30

  萬美元。假如他不甘心隻在奧馬哈當一個平庸的股票經紀人,那麽他就需要有充分的資本來施展拳腳。而如果巴菲特想要籌集大量的資金,除了向朋友彰顯自己堅定無比的信心之外,還有什麽能幫他吸引到更多的投資者呢?巴菲特從來沒有獨立經營公司的經驗,也沒有任何業績成果來博得別人的信任。

  而他所追尋的不僅僅是自由地運作客戶的資金,他還希望自己能絕對地控製它。他在選股上的任何決策都不需要和別人商量,他不想要巴菲特-福爾克公司那些小心謹慎的客戶,也不想要格雷厄姆-紐曼公司那種疑心重重的上司。

  到這個時候,巴菲特已經對所有的股票和債券如數家珍。他認真地研讀了每家公司的財務報告,翻看了所有的《穆迪手冊》,日複一日,他在心中對“華爾街”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理解框架,他在看待每隻股票時就像辨認地平線上的每一座山峰一樣。他相信在分析股票方麵,沒有任何人能比他更強。

  1957 年夏天,一個叫埃德溫· 戴維斯的人給巴菲特打來了電話,他是奧馬哈一位著名的泌尿科醫生。他倆之前從未謀麵,但戴維斯的一個病人、一位名叫阿瑟· 威森伯格的紐約投資顧問,這個人認識巴菲特。當威森伯格聽說巴菲特正在募集資金的時候,就建議戴維斯給巴菲特打電話。戴維斯其實對把錢交給巴菲特並不放心,他畢竟還是個沒什麽經驗的新手,但他還是同意見巴菲特一麵。在約好見麵的那個周日,他讓全家人都對這個年輕人做一番評價。巴菲特給人留下的第一印象非常深刻。

  這次會麵對巴菲特來說意義非常。戴維斯醫生不僅能夠給他資金上的支持,更重要的是還能給他一種肯定。假如他能和戴維斯家簽約,那他就不再是一個隻能為父親和艾麗斯姑媽進行投資的家庭理財人身份,而跨入職業投資者的行列了。

  但巴菲特並沒有迎合戴維斯家人的一些想法。他的某些說法是想故意引起戴維斯的注意,他告訴他們,他不會向他們透露資金的投資流向。他可能每年隻會給他們一個年度報告,其他的就什麽都沒有了。

  另外,巴菲特每年有一天會用於與投資者會麵,也就是在每年的12 月31 日那天,在那一天戴維斯家可以決定增加或拿回資金。但在其他時候,這些資金,包括巴菲特自己的資金都要由巴菲特來全權處置(巴菲特向他們保證,他會遵循格雷厄姆的方式來運作這些資金)。他用平和的語氣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內容清晰,毫不遮掩。盡管巴菲特渴求能夠得到戴維斯的資金,但他並不希望對方給他提出任何的限製條件。

  接著巴菲特提出了自己接受他們的條件——戴維斯家作為公司的有限責任合夥人,可以提取巴菲特所撰總利潤不高於4% 的部分。剩下的利潤由雙方分成,75% 歸戴維斯家,25% 歸巴菲特。這樣巴菲特就不是在讓戴維斯家孤身奮戰了,他自己的利益也會因此與此休戚相關。假如他的經營業績平平或是賠了錢,那他自己就得不到任何東西——拿不到工資,也得不到傭金,什麽都沒有。據戴維斯醫生的女婿李· 希爾曼說:

  “當時,這件事情很快就定了下來,我們喜歡這種投資方式,你很清楚自己的利益和他的利益是怎樣捆綁在一起的。

  巴菲特走後,戴維斯一家為此事召開了一個家庭會議,反複討論了投資的事情。從客觀的角度來說,他們沒有任何判斷的依據。但是,戴維斯的妻子多蘿西坦言“這個年輕人各方麵都很不錯”。就這樣,埃德溫· 戴維斯拿出10 萬美元交給了巴菲特管理。

  1957 年年末,巴菲特找到了5 個主要的合夥人,他所控製的總資金達到了50 萬美元。在這一年裏巴菲特運營的各項投資贏利10%,毫不費力地把當年的道瓊斯指數甩在了身後,該指數全年下挫了8%。到了1958 年,他經營的合夥企業利潤率達到41%,比全年上漲到39%的道瓊斯指數更勝一籌。到創立公司的第三年年末,公司的總資產已經翻了一番。

  巴菲特本人卻對自己的能力表現得很低調。他知道,說不定哪一年市場就會突然大變。他提醒自己的合夥人說:“注定有幾年我們的業績是跑不過道瓊斯指數的。”要想每年都跑贏道瓊斯指數似乎不太可能,然而在巴菲特並不長的從業記錄中,他的經營業績依然還是無比輝煌。需要知道的是在大多數年份裏,絕大多數基金經理都很難使自己的投資收益率與道瓊斯指數比肩。然而他剛剛開始從業的頭5 年之中,巴菲特合夥公司的業績就讓道瓊斯指數望塵莫及。

  巴菲特是位投資奇才的消息在奧馬哈城不脛而走。熟人會到他常去的羅斯牛排屋,裝作是偶遇,向他打探有沒有什麽內部消息。巴菲特會非常幽默地建議他們拿出一支鋼筆,閉上眼睛,在股票列表上隨便點一隻就能買。他還會穿著休閑的哢嘰布褲子光顧奧馬哈鄉村俱樂部,那些穿著高爾夫球鞋和運動服的人向他蜂擁而來,但是他們誰也別想采到花蜜。

  1969 年,巴菲特決定解散合夥公司,因為他認為投資分析的作用此時越來越小,人們都處在瘋狂的投機狂熱之中。巴菲特對合夥公司的資產進行了徹底的清算,在牛市最高峰出現很早之前就徹底退出了股市。在1957

  1969 年他從業的13 年裏,他取得了30.4% 的年平均收益率,遠遠超過了道瓊斯8.6% 的年均收益水平。在這13 年裏,道瓊斯工業指數下跌了5 次,而巴菲特的合夥投資公司卻從來沒有發生過任何虧損。

  此時的巴菲特身價己達上千萬美元。

  巴菲特成功的個人因素可以歸納為三點:首先是智商。巴菲特是非常聰明的。但這絕對不是小聰明,而是大智慧,他對人對事,尤其是對市場有著深刻的見解,他總是能把握市場中最本質的東西,總是能用最簡單最輕鬆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其次是財商。巴菲特在多年的投資生涯中,形成一個綜合的商業投資思考模式,他總是能抓住最關鍵的因素,提前很多年就能夠準確判斷出一家公司未來的發展趨勢,從而對公司的內在價值作出極為精準的估計,這使他能夠在價格合理時大筆出手投資,卻從不會有任何虧損。此外巴菲特還把股票投資、企業收購和保險經營三種商業模式非常和諧地融合在一起,從而形成了一個獨特的經營模式。最後可以說是情商。巴菲特說“投資必須是理性的”。巴菲特在市場大起大落中始終保持高度理性,讓人敬佩。於股市低迷時介入,在瘋狂牛市中退出,這需要何等的勇氣。

  巴菲特曾經這樣說過,他的目的不是賺錢,而是享受賺錢過程中的快樂。我們學習巴菲特的目的同樣不僅是賺錢,更是學習巴菲特做人、做事、做投資的基本原則,這些大師智慧的結晶可以讓我們長久地從中獲益,幫助我們解答人生、事業、投資中的種種迷惑,尋找一條真正通向成功的正確道路。

  
更多

編輯推薦

1一分鍾心理控製術
2贏利型股民、基民必備全書
3人人都愛心理學:最妙...
4看圖炒股
5一看就懂的股市賺錢圖形
6基金投資最常遇到的1...
7買基金、炒股票就這幾招
8明明白白買基金、炒股票
9新手上路 實戰股市
10少年不知愁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少年不知苦

    作者:王慧豔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內容:初三開學的第一天,同學們就想不管不顧地大哭上一場,其中不乏幾個脆弱的女生已經泣涕漣漣,打濕了一張又一張麵巾紙。“陳大班,你說話呀!沒人讓你做啞巴。”牛天梓瞪著牛眼,生氣地衝班長陳遠嚷著...

  • 新手上路炒股票

    作者:薛義明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書中自有黃金屋,教你如何成為股票市場叱吒風雲的成功者,如何成為一個輸少贏多的投資人,如何成為能立足股市的成功者。

  • 新手上路炒基金

    作者:林和文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重點介紹基金的基礎知識及品種,常用的技術分析方法及投資技巧,分析了基金投資案例等。

  • 凱達之魂:記一個民營企業家的人生和事業

    作者:馮萌獻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記述了張文遠從一個隻有中學文化程度的中學生,從一個生產隊的記工員開始,成長為民營企業家的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