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五節 亞曆山大·弗萊明——青黴素的發現者

  克利山克說:“弗萊明謙虛而自然地接受了各種加諸於其身上的榮耀。但是,真正讓他大受感動的,卻是眾人聯署的簽名,以及因青黴素而受惠的小孩和窮人的感謝信。他繼續不斷地研究人體天然免疫係統中的調理素、吞噬細胞及溶菌酵素。然而現在我們卻隻能哀悼,因為我們將永遠失去這一位優秀的科學家及大人物。”

  初顯才華

  亞曆山大·弗萊明在1881年8月6日出生於蘇格蘭西南部亞爾郡高地一個小山丘的農舍裏。弗萊明的家庭是一個大家族。他父親的首任妻子在生了4個孩子後死了。60歲時,父親又娶了第二位妻子,不久,他們又有了4個孩子,弗萊明便是其中的老三。父親在他7歲時去世了。

  弗萊明的童年可說是無憂無慮又生活充實,他們家裏通常由較大的孩子照顧家畜及處理家庭瑣事,包括汲水及添木料生火,較小的男孩則照料羊群。

  弗萊明說:“我很幸運,生長在偏遠農場上的一個大家庭裏。我們沒什麽錢可花,也沒地方可花錢。不過,在那樣一個環境裏,在大自然的懷抱裏,我們學到了許多城裏的人們所學不到的東西。”

  弗萊明自幼好學,酷愛大自然,注意觀察種種自然現象,喜歡思索那些新鮮事物,常常向大人們提出五花八門的問題,弄得大人們也難以回答。

  有一次,他跟著母親去探望一個住院的親戚。看著病人那痛苦的情形,他問:“您得的是什麽病?怎麽會得病?”病人一問三不知。喜歡刨根問底的弗萊明,又去向醫生打聽,醫生也無法明確答出病因,隻得對好問的弗萊明說:“孩子,沒有詳細研究的病症還多著呢,哪能樣樣病都知道啊!”醫生的話使弗萊明產生了學習醫學,為人治病,解除病人痛苦的願望。

  弗萊明在5歲時開始了他的求學生涯,進入當地一所簡樸的小學就讀。十幾個同集中在唯一的一間教室裏上課,天氣晴朗時,老師就幹脆帶著他們到河邊上課。

  童年時的弗萊明著迷於大自然的一切,耳濡目染之餘,蘊育發展出他犀利的觀察力及超人的記憶力,那些都成為他日後發現盤尼西林的先決條件。

  1895年的夏天,年僅13歲的亞曆山大·弗萊明離開了從小生長的故鄉蘇格蘭,搬進了緊張、嘈雜,且遭嚴重工業汙染的大城市倫敦。當時的他可能沒有想到,倫敦這個繁華的大都市,居然會成為他後半輩子的第二故鄉。

  因為家庭條件比較困難,弗萊明在16歲時到美國海運找了一份船務員的工作,這家公司是專門經營橫渡大西洋、大型定期貨輪的業務。做為一名基層辦事員,弗萊明必須動手抄寫文件、記帳,或是詳實記錄一些貨輪和乘客的基本資料。他做得很仔細,表現得也不錯。然而,他老覺得工作很僵化呆板。他在那兒幹了4年,正當他感覺前途一片黑暗時,生命中突然有了轉機。

  1901年,弗萊明20歲時從一位親戚那裏繼承了一筆遺產,才得以繼續學習。在這一年的10月,弗萊明成為聖瑪麗醫科大學的學生。

  弗萊明很快便適應了學校的新生活,這跟他前幾年在船務公司做辦事員的生活真有天壤之別。現在他必須細心地研究人體結構、組織及器官,以及各部分的作用及運作方式。

  雖然這些知識在現代早已為大眾所熟知,然而在弗萊明當學生的時代,大部分成果卻還未研究出來。因此,即使是專業的醫學家,對這方麵也是懵懂無知的。

  弗萊明22歲時,他通過了第一次醫學考試,開始有當一名外科醫師的念頭。第一次考試之後,學生們被安排到醫院,跟著醫師巡視病房,收集資料並整理病人檔案、照片,以便對病人進行正確的治療。

  在這兒,有許許多多的事務可待學習。然而事實上,以當時的醫療水準而言,就連在頗具盛名的聖瑪麗醫院,也還沒有幾個真正有把握治療各種疾病、能對症下藥的醫生。

  科學家們迫切想要解開人體對抗疾病的秘密。然而在當時,醫生對於各式各樣的微生物侵入人體,甚至摧毀、威脅到人類的生命仍感束手無策。人與微生物之間的抗爭,幾乎還沒有半點眉目。

  弗萊明原來有許多機會選擇其他方麵的醫學,然而無意中他卻選擇了微生物這個領域。他不知道在其他地區,抵抗微生物的研究也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他的一位老師,也是這場對抗微生物大戰中的先驅者,就是奧姆羅斯·來特。

  1880年,當奧姆羅斯·萊特還是個年輕人時,他跟隨著當時的幾位醫學大師在歐洲學習。那時在歐洲的科學界,是一個進步神速、令人興奮的年代。

  17世紀之後,微生物就被陸續地觀察及記錄。1870年,德國科學家柯霍首次證實疾病是被特定的微生物感染所致。

  巴斯德在1870年為科學家找到新的研究方向,他證實注射疫苗到人體內,可促使人體的自然防禦係統產生作用,並減輕一些症狀,但是人真的感染這些疾病,仍然是無法醫治的。

  聖瑪麗醫院瘤理學及細菌學的教授奧姆羅斯·萊特深信正確的疫苗接種不僅能預防細菌疾病,且絕對能治療這些疾病。

  弗萊明深受奧姆羅斯·萊特的影響,在1906年的夏天,亞曆山大·弗萊明加入了奧姆羅斯·萊特的研究部門。弗萊明很快就被他的新工作所吸引,從而全神貫注地投入。從此,他再也沒有離開過這個工作崗位。

  弗萊明是一個腳踏實地的人,他不尚空談,隻知默默無言地工作。起初人們並不重視他。他在倫敦聖瑪麗醫院實驗室工作時,那裏許多人當麵叫他小弗萊,背後則嘲笑他,給他起了一個外號叫“蘇格蘭老古董”。

  有一天,實驗室主任萊特爵士主持例行的業務討論會。一些實驗工作人員口若懸河,嘩眾取寵,惟獨小弗萊一直沉默不語。萊特爵士轉過頭來問道:“小弗萊,你有甚麽看法?”

  “做。”小弗萊隻說了一個字。他的意思是說,與其這樣不著邊際地誇誇其談,不如立即恢複實驗。

  到了下午五點鍾,萊特爵士又問他:“小弗萊,你現在有甚麽意見要發表嗎?”

  “茶。”原來,喝茶的時間到了。

  這一天,小弗萊在實驗室裏就隻說了這兩個字。

  隨著研究工作的持續進展,弗萊明為自己贏得了治療法專家的美譽。然而在另一領域,他也擁有同樣傑出的表現。他總結出一套很好的方法,隻要用一兩滴血液,就可以檢驗出患者是否患有梅毒。

  在德國有位名叫保羅·艾立克的科學家,一直在尋找一種既可以有效地對付微生物,又對人體沒有害處的化學物質。他嚐試了605種化學藥品,終於發現第606種物質具有對付梅毒病菌的殺傷力,而且對人體不造成傷害。他把這種化學物質稱為“六〇六”。這是後來被命名為“撒爾代散”的藥物,它可以通過注射到人體的各個部位去殺死梅毒病菌。

  奧姆羅斯·萊特認識艾立克,他也是最早將實驗引進英國的科學家之一。艾立克要求弗萊明和另一位研究人員李奧那·柯爾布魯克繼續以“六〇六”從事試驗,結果非常成功,弗萊明從此在梅毒的治療領域中建立了權威地位,當然也贏得了廣泛的聲譽。

  一戰時期的研究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弗萊明的研究工作被迫中斷了,他也從熟悉的聖瑪麗醫院趕赴幾裏外的法國醫院去工作。

  奧姆羅斯·萊特將他長期研究出來的傷寒疫苗提供給戰時的士兵。他堅持所有的部隊都必須立刻接種傷寒疫苗,而傷口已被感染者,則必須注射一種新研製出來的疫苗,他堅信,將已經破壞的細菌注射到人體內,可以增強人體的免疫力以便和傷口的細菌作戰。

  在長達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因為有了萊特的疫苗,英國軍隊因為傷口感染而死亡的人數隻有一千多人。然而很多軍醫還是不承認“萊特的疫苗可以治療傷口感染”的說法,他們建議萊特在戰地醫院設置一個研究小組,以便作查證工作。

  1914年10月,從聖瑪麗醫院來的萊特、弗萊明等一些細菌學家共同成立了一個研究小組,開始調查來自戰場上受傷的傷兵們。

  臨時的戰地醫院設在布爾隆的一所大型俱樂部裏,這裏曾是有錢人消遣娛樂的地方,現在卻擠進了一排排的行軍床,躺滿了痛苦呻吟、流血不止的傷兵,等待著開刀或治療。

  他們有的已經躺了好多天,許多傷口都已經發炎潰爛了,有的甚至形成了可怕的氣性壞疽,它們的罪魁禍首當然是各式各樣的細菌。在這種情形下,醫生們所能做的就是將殺菌劑倒在傷口上,對來勢洶洶的細菌做些消極的阻止工作。

  這種治療方法始自1860年的一位蘇格蘭醫生約瑟芬·李斯特,是他首先引進這種殺菌藥劑。其後數十年,醫生們都是用這種方法來醫治傷口。可是,任意地將殺菌劑倒在傷口上,並不能出現預期的效果,發炎仍然持續發展,有時傷口更加惡化。事實上,沒有一個人知道這些物質對人體組織有何影響。

  為什麽有時殺菌也會失敗?到底是哪些細菌造成傷口發炎?發炎時,血液會出現什麽變化?如果再將殺菌劑倒在傷口上,又會有什麽情況發生呢?最奇怪的是,這種殺菌劑在實驗室的試管測試時有效,但遇到了真正的傷口卻又失靈了!這些問題正等著萊特、弗萊明等人來解決。

  萊特堅持絕對不要再使用殺菌劑了,隻要用稍濃的食鹽水清洗傷口,就可以促進吞噬細胞繼續它們的任務,而病人隻要保持衣服的清潔,便可以防止新細菌感染。

  這些觀念領先當時的醫學界數年之久,但很遺憾的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這群在布爾隆的細菌學家精心研究出的結果,並沒有改變大部分醫生的工作方式。一直等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這些方法才被廣泛采用。

  在戰場上多年來總結的工作經驗,對研究小組的每一個成員來說,都是不可磨滅的可怕記憶。他們努力研究,企圖撲滅感染和發炎,然而最後他們還是得去麵對一個事實,那就是大部分經過他們手中的傷患,並沒有獲得實質的幫助。

  就在戰爭即將結束的前夕,他們親眼目睹到傳染病的猖狂肆虐。1918年,一場流行性感冒襲擊了整個歐洲,兩千多萬人病死。當時沒有任何醫生能找出解決的辦法。一個健康活潑的年輕人,經常是第一天稍感不適,第二天就突然病發身亡了。一時之間,死於流行性感冒的人,比死於戰爭的人還多!這場大流感對戰爭的結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陸軍醫院裏擠滿了傷者。萊特研究小組的成員,尤其是弗萊明本人,正急於研究為何一種普通的輕微疾病,竟會忽然變得如此來勢凶猛呢?

  然而他們依舊找不到答案,並且再一次遇到相同的問題:如何尋找一種隻會殺死細菌而不會傷及人體組織及吞噬細胞的東西。

  發現溶菌酶

  隨著流行病的平息及戰爭的結束,研究小組在布爾隆的工作也暫時告一段落了。1919年,弗萊明回到了聖瑪麗醫院的預防接種研究部門。

  戰爭之前,他就和一對名叫莎琳和伊莉莎白·麥艾洛伊的孿生姐妹交往密切。她們在自己經營的一家私人護理站裏當護士。1915年12月23日,莎琳和弗萊明在倫敦成婚了,那一年弗萊明34歲。婚後他去了法國,而莎琳仍舊留在當地管理護理站。雖然夫妻分隔兩地,但弗萊明和麥艾洛伊一家反倒聯係得更加緊密了,原因是莎琳的妹妹伊莉莎白·麥艾洛伊也嫁給了弗萊明家的約翰。

  1921年,他和莎琳買下了位於杜恩附近的一幢別墅,那是一幢隱蔽在濃密的樹林間的鄉村小屋,尤其令弗萊明滿意的是小屋附近有一個大花園,並且伴著潺潺流水的小溪。他和他的家人經常在那兒遊泳、劃船及釣魚。這幢房子伴隨著他們度過了許多個周末,也帶給他們很多美好的回憶。1924年,弗萊明和莎琳有了他們的的兒子。

  1922年,他在動物組織和分泌物中發現了一種能夠溶菌的物質,他把這種淡黃色的、可溶解菌落的粘液命名為“溶菌酶”,寫了題為《關於在組織和分泌液中發現一種值得注意的溶解成分》的論文。

  當時弗萊明感冒、流鼻涕已有好幾個星期了,但為了工作,他沒有回家休息,繼續在醫院進行實驗研究,無意中竟創造出一項奇跡。說起來,這得感謝老天幫忙,弗萊明就這麽巧,打噴嚏時有一些鼻涕落在一個培養基上。

  那個培養基上麵布滿金黃色的細菌菌落,過了一些時候,弗萊明發現鼻涕貼附的那部分竟然沒有細菌菌落,要再過去一點,超越了鼻涕的落點,菌絲才又開始生長,不過也很模糊,它像被溶解了一樣。原來這些金黃色的菌落隻有在與鼻涕保持一段距離之後,才能正常生長。

  弗萊明以他獨特銳利的眼光,看出了其中隱含著某種不凡的意義,隻是他自己還不能確定,難道鼻涕中含有可以殺死細菌的成份?

  弗萊明趕緊又擤了一些鼻涕出來做實驗,結果情形也一樣,細菌不會在鼻涕周圍生長。通過實驗他還發現,即使不患有感冒的人的鼻涕周圍也同樣生長不出細菌。

  他反複思索著,那麽人體其他部位的液體呢?他先後用眼淚、唾液、膿液、血清(血液凝固後,其上層泛澄清部分)等來做實驗。結果全都顯示:所有的體液都會阻止細菌的繁殖!

  這些年來,亞曆·弗萊明一直忠實地遵循著奧姆羅斯·萊特所傳授的知識,不懈地工作。然而,眼前的這一切,卻是有史以來從不為人所注意的、自己的心血結晶!這對弗萊明而言,猶如看到了東方地平線上初露的曙光。難道它就是長久以來人們急欲了解的、會跟吞噬細胞共同抵抗細菌的人體免疫係統的一部分?

  接下來幾周的實驗結果顯示,這種物質幾乎無所不在。包括人體的皮膚、粘液和大部分的體內器官及組織,甚至連頭發、指甲都有。弗萊明又發現在其他的動物、植物、花和蔬菜中都存在這種可溶解細菌的物質。

  繼而他發現,這種物質好像隻對某幾種細菌有殺菌功能,但對一部分具危險性的細菌就起不了作用了。當然,我們現在都已知道,弗萊明當時發現的物質是人體防衛係統中的第一道防線,它若不幸被細菌攻破,則第二道防線——吞噬細胞才會發揮作用。

  事實上,那就是一種天然殺菌劑。可是在當時,它的意義還沒有被人們全部了解。直到許多年後,防衛係統的神秘麵紗,才被科學家所揭開。但當時由於它對危險的細菌沒有防禦能力,所以並沒有引起人們的特別重視。

  後來,在實驗室裏,他得到了這種溶菌酶的結晶體。因為溶菌酶在對某些革蘭氏陽性菌的細胞壁具有特異性破壞作用,所以它在細菌細胞學的研究中,很有價值。然而,由於溶菌酶來源有限,而且對致病病菌沒有抑製作用,所以盡管弗萊明進行了多年的研究,始終未能成為實際應用的藥物。

  青黴素

  1928年夏天,天氣格外悶熱,研究中心破例放了一個避暑假。幾天來的連續失敗加上熱得透不過氣來的天氣,使得弗萊明心情異常煩躁,他胡亂放下手中的實驗,去海濱避暑了,實驗台上的器皿就這麽雜亂無章地放在那裏。這在一向細心的弗萊明二十多年的科研生涯中還是第一次。9月初,天氣漸漸涼了下來,弗萊明回到了他離開多日的實驗室。一進門,他就習慣性地去觀察那些放假前放在工作台上的盛有培養液的培養皿。這時,一隻長了一團團青綠色黴花的培養皿引起了弗萊明的注意,他拿起這隻被汙染了的培養皿,仔細觀察起來,他的助手正準備清理這些培養皿,便說:

  “先生,培養基發黴了,我把它倒掉吧。”

  “不,這裏好像有‘文章’。”

  弗萊明走到窗前,對著亮光,他發現了一個奇特的現象:在黴花的周圍出現了一圈空白,原先生長旺盛的葡萄球菌不見了。弗萊明馬上意識到:會不會是這些葡萄球菌被某種黴菌殺死了呢?他抑製住內心的驚喜,急忙把這隻培養皿放到顯微鏡下觀察,果然證實黴花周圍的葡萄球菌全部死掉了。

  他趕緊拍照存證,並將那個培養基保留下來。如今它還被妥善保存在大英博物館裏。

  弗萊明立即決定,把青黴菌放進培養基中培養。幾天後,青黴菌明顯繁殖起來。於是他進行了試驗:用一根線蘸上溶了水的葡萄狀球菌,放到青黴菌的培養器中,幾小時後,葡萄狀球菌全部死亡。

  接著,他分別把帶有白喉菌、肺炎菌、鏈狀球菌、炭疽菌的線放進去,這些細菌也很快死亡。但是放入帶有傷寒菌和大腸杆菌等的線,這幾種細菌照樣繁殖。

  為了試驗青黴菌對葡萄狀球菌的殺滅能力有多大,弗萊明把青黴菌培養液加水稀釋,先是一倍、兩倍……最後以八百倍水稀釋,結果它對葡萄狀球菌和肺炎菌的殺滅能力仍然存在。這是當時人類發現的最強有力的一種殺菌物質了。

  可是,這種青黴菌液體對動物是否有害呢?弗萊明小心地把它注射進了兔子的血管,然後緊張地觀察他們的反應,結果發現兔子安然無恙,沒有任何異常反應。這證明這種青黴菌液體沒有毒性。

  然而經過一連串的測試之後,它的效力也並非盡如人意,還有不少難以克服的問題。舉例來說,一般化學殺菌劑可以在幾分鍾內殺死微生物,可是這種微菌液卻要花上好幾小時。而且更糟是,將它放入血清中時,似乎完全失去功效了。

  1929年6月,弗萊明把這一重大發明寫成一篇論文發表在1929年的英國皇家《實驗病理季刊》上,並把這種由青黴菌產生的物質命名為青黴素。

  在論文中,他指出:“事實表明有一種青黴素黴菌分泌了具有非常強大殺菌能力的物質,它不僅能殺死葡萄球菌,而且還能殺死鏈狀球菌等許多病菌。”

  然而,提煉醫用青黴素的過程很複雜,要經過青黴菌的培養、濾液的濃縮、提煉和烘幹等一係列過程,靠弗萊明個人的力量是很難解決的。弗萊明邀請了一些生物化學家合作,打算把培養液中的青黴素提取出來供臨床試用。

  但是這種化學物質極不穩定,在一般的溶媒中很快遭到破壞,所以他始終沒有獲得過青黴素的提取物,所有提取青黴素的試驗都失敗了。加上當時磺胺藥在全球的風行,青黴素並未引起人們的重視。

  不過,弗萊明具有科學預見和堅韌不拔的勇氣、穩重的耐性,他深信總有一天會有人來繼續研究青黴素。於是,他在自己的實驗室裏耐心地、默默地將這個菌種一代一代的繁殖下去,一直進行了10多年。

  1938年,正在牛津工作的德國生化學家錢恩和澳大利亞病理學家弗洛裏收集了世界各地將近兩百篇有關阻止細菌生長的文獻報告。其中一篇就是弗萊明在1929年發表有關青黴素的論文。他們從這堆報告中選擇了幾種物質進行研究,青黴素就是其中之一。

  他們在威廉頓學院其他實驗室要來一些青黴菌,就像在其他地方一樣,青黴菌一直都被用來從事分離細菌的工作。當弗洛裏和錢恩對它做更進一步的了解時,也遇到了早先人們所遇到的困難,那就是很難自微菌液提煉出殺菌物質。即使勉強提煉出來,青黴素的功能也似乎消失了。

  他們的工作開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頭幾個月,在這段黑暗的日子裏,英國人民都忙著挖掘防空洞,忍受食物、燃料及衣服配給的艱難,並從大都市遷往較少被轟炸的鄉間。他們之中壓根兒沒有人會想到,他們所研究的青黴素居然會成為贏得大戰勝利的重大功臣。

  在1940年3月中旬,他們成功地研製出第一批青黴素。他提取出足夠的份量,並在動物身上做實驗。他用了100毫克的棕色粉末,結果藥力比弗萊明未經提煉過的微菌液要強得多,尤其令他所驚訝的是,這種粉末不會對動物本身或體內的吞噬細胞及組織有任何不良影響。

  但是要想真正用於人體的治療,還需要大量的青黴素。他們把威廉頓學院轉變為一家小型工廠,許多科學家晝夜不停地提煉及純化青黴素,以便供應一大堆病人使用。

  1941年年初,牛津的“工廠”總算生產出能夠應用在人體的劑量。第一位使用青黴素的病人是位警察,他的病情很嚴重,大量的磺胺藥依然無法使他好轉。注射了青黴素後他的病情出現了明顯的好轉。

  然而,這次治療卻最終以悲劇告終,原因是在治療過程中必須不間斷地一直供應青黴素,才能完全將細菌消滅殆盡,雖然這位警察的健康情形曾一度好轉,但體內的細菌沒有完全消滅,所以不久細菌又展開肆虐。最糟糕的是,正巧此時青黴素已用完,這位病人最終還是不治身亡。

  珍珠港事變發生後,美國也被卷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看到青黴素在醫療上的重要性,因此為了應付戰爭中可能遇到的災害,立即下令展開青黴素的製造工作。起初,青黴素隻是留給戰爭傷員使用,但是到1944年,英美公民在醫療中也能夠使用了。1945年戰爭結束時,青黴素的使用已遍及全世界。

  牛津研究群又再次積極地投入研究當中。他們準備了足量的青黴素,以進行第2組醫學測試。這組測試執行於1942年,更證實了青黴素奇跡般的藥效。15位已被醫生認為是無可救藥的病人,在注射了青黴素之後,除了一人,其餘的全都完全康複。不幸失敗的那一位是由於他體內的細菌已經對青黴素產生抗藥性,而終於回天乏術。

  弗洛裏說:“在戰時的外科手術中,使用青黴素是項革命性的做法,它可經由血液,也可以注射在適當的局部而發揮藥效,最令人驚奇的是,它能抵抗許多病原性的微生物,而且不會產生像使用磺胺藥那樣的副作用。”

  1942年8月,亞曆山大·弗萊明也見識到了青黴素的威力。就在聖瑪麗醫院,他親自為一位病人注射了青黴素,而終於將他自死亡邊緣拯救回來。

  即使弗萊明已經獲得如此大的成就,但他身為一名細菌學家,卻從來不曾停止過對病人的關心和熱誠。

  經過許多年,弗萊明又繼續研究殺菌劑和磺胺藥。他深知細菌會逐漸適應環境,並且衍生出各自的抗藥性,它們絕不會永遠臣服於一種藥物下,因此弗萊明也從不間斷於這方麵的關注和研究。

  弗萊明曾經鄭重表示,使用青黴素必須十分小心,並且一定要百分之百確定它能徹底消滅細菌才加以使用,否則它將助長細菌的抗藥性。

  在弗萊明批準病人使用青黴素以前,他一定先確定藥物對致病細菌有十足的效力,否則絕不輕易啟用。弗萊明甚至在早先便已預知,青黴素除可應用在外科手術上,還可以預防傳染病。

  青黴素的發現對尋找其它抗菌素是一個巨大的促進,這項研究導致發明出了許多其它“神奇的藥物”,但是青黴素卻是用途最廣的抗菌素。

  青黴素不斷保持領先地位的一個原因在於它對許多有害微生物都有效。該藥能有效地治療梅毒、淋病、猩紅熱、白喉以及某些類型的關節炎、支氣管炎、腦膜炎、血液中毒、骨骼感染、肺炎、壞疽和許多其它種疾病。

  青黴素的另一個優點是使用的安全範圍大。五十萬單位青黴素的劑量對某些感染是有效的,但每日注射一百萬單位青黴素也沒有副作用。雖然有少數人對青黴素過敏,但是對大多數人來說該藥為既有效又安全的理想藥物。

  晚年的年月

  弗萊明的妻子莎琳是一位溫柔、賢慧的女士,為了弗萊明的事業默默地奉獻著自己的一切。但是到了1948年,莎琳因過度疲勞而臥床不起。與之相隨的是莎琳的身體健康狀況一天天惡化,誰也不能得出結論或判斷她得的是什麽病。由於當時整體醫學水平不高,從而無法醫治莎琳莫名其妙的疾病,她終於在1949年10月28日不幸離開人世。

  妻子逝世以後,弗萊明精神上受到強烈的衝擊。34年來,他的妻子一直是他形影不離的伴侶、真摯的朋友,也是整個家庭的支柱。

  尤其是在暮年將至的時候,弗萊明比以往更需要他的妻子的陪伴與撫慰,但生命無情,弗萊明感到無限悲傷。妻子的去世使弗萊明感到無盡的孤獨與寂寞,甚至影響到他的醫學研究。

  幸好,弗萊明並未完全沉浸在這種悲痛中不可自拔。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心情逐漸好轉過來。

  1953年弗萊明與希臘籍的愛蜜莉亞·費莉佳結婚。費莉佳小姐聰明、勇敢,在醫學上頗有成就。她的到來為弗萊明的實驗增添了生氣和活力。這次婚姻為弗萊明的生活和事業帶來了很大的變化。

  從此以後,弗萊明恢複了往日的開朗的性格,感到生活充滿了希望。在醫學上,弗萊明依然孜孜不倦地進行研究。

  1955年3月11日,弗萊明不幸因心髒病突發而與世長辭,這一消息傳開後,世人為之悲痛。

  亞曆山大·弗萊明雖然逝世了,但人們不會忘記他,因為他的貢獻造福了人類。因為有了他的發明,1940年以前,醫院裏擠滿了傳染病患者,而1940年以後,因傳染病致死已經很少了。青黴素的發現和應用,對多種疾病如肺炎、猩紅熱、白喉、腦膜炎等有神奇的療效,挽救了無數的生命,創造了史無前例的成功,導致了世界各地積極尋找別的抗生素,開辟了整個世界現代藥物治療的新時期。它與原子彈、雷達一起,被公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三大發明。

  青黴素已經救活了數以百萬計人的生命,而且將來肯定還會救活更多的生命。不過未來之路,也不完全是毫無障礙的。雖然青黴素很快被證實為一種完全無副作用的藥物,但是仍有不少人對它過敏。有些反應甚至很嚴重或者可以使人致死。就如同弗萊明所預測的,有些細菌已產生了抗藥性。

  現在,醫學界已經製造出了各種不同形式的青黴素。針對不同性質的感染,有注射的,也有口服的。其中,有一些比最原始的青黴素更具有藥效。

  著名的科學家巴斯德說過:“在實驗的領域中,機會隻偏袒有實力的人。”再也沒有人比弗萊明更能證明這句話的道理了。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裏,一種稀有的微菌菌種出現了,從而使得可怕的細菌再無法生存。如果不是一位有科學素養、有洞察能力且有高度好奇心的科學家,他如何能抓住這樣一個觀察、深思的機會呢?

  1945年,為了表彰青黴素的發明對人類的貢獻,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同時獎給了弗萊明、佛羅理和錢恩三個人,成為醫學史上共同協作、取得輝煌成果的佳話。

  在接受諾貝爾獎第二天的演講中,弗萊明說:“我要告訴你們的是真實情況:青黴素的發現是一個機遇性的觀察。我僅有的功績在於我沒有忽略掉這一項觀察,並且作為一個細菌學工作者我追蹤了這個目標。我在1929年發表的論文,是那些特別是在化學領域裏發展青黴素的人們的工作的起點。”

  
更多

編輯推薦

1一分鍾心理控製術
2贏利型股民、基民必備全書
3人人都愛心理學:最妙...
4看圖炒股
5一看就懂的股市賺錢圖形
6基金投資最常遇到的1...
7買基金、炒股票就這幾招
8明明白白買基金、炒股票
9新手上路 實戰股市
10少年不知愁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少年不知苦

    作者:王慧豔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內容:初三開學的第一天,同學們就想不管不顧地大哭上一場,其中不乏幾個脆弱的女生已經泣涕漣漣,打濕了一張又一張麵巾紙。“陳大班,你說話呀!沒人讓你做啞巴。”牛天梓瞪著牛眼,生氣地衝班長陳遠嚷著...

  • 新手上路炒股票

    作者:薛義明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書中自有黃金屋,教你如何成為股票市場叱吒風雲的成功者,如何成為一個輸少贏多的投資人,如何成為能立足股市的成功者。

  • 新手上路炒基金

    作者:林和文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重點介紹基金的基礎知識及品種,常用的技術分析方法及投資技巧,分析了基金投資案例等。

  • 凱達之魂:記一個民營企業家的人生和事業

    作者:馮萌獻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記述了張文遠從一個隻有中學文化程度的中學生,從一個生產隊的記工員開始,成長為民營企業家的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