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五節 哈同——上海灘巨商

  民國時期,在中國最繁華的上海灘湧現出了不少巨富之人,包括報業巨頭胡文虎,北洋實業集團首領周學熙,幫會大佬黃金榮、杜月笙。然而和哈同相比他們最多是百萬或千萬富翁,而哈同卻是億萬富翁,他可以堪稱是遠東第一巨商。

  寄身老沙遜洋行

  哈同於1851年出生在已經衰落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轄下的伊拉克巴格達。哈同上有四個哥哥,下有一個妹妹,父親是設在巴格達的沙遜洋行的一個小職員,全家生活並不寬裕。

  1856年,哈同隨父母遷居到印度孟買,加入了英國籍。六歲時其父去世,生活更為艱辛。哈同要幫助母親做些雜務謀生,拾破爛,撿煤核,揀瓜皮爛菜,這形成了他勤勞、儉樸的習性。

  當時,哈同對自己的生活處境並不滿意。1871年其母也因病逝世,第二年,也就是1872年,21歲的哈同時隻身出走香港謀生。在沙遜洋行當了兩個月的勤雜工,由於在香港混得不得法,於第二年到上海找出路,到上海的時候,哈同不滿24歲,懷揣著6塊銀元,但這個年輕的猶太人天生具有好奇、冒險和奮鬥精神。

  當時的上海,在1840年鴉片戰爭後,作為對外開放的通商口岸,正式開埠。在隨後的100多年裏,隨著列強紛紛在上海開設租界,上海成為西方“冒險家的樂園”。

  不過,對於猶太人來說,近代的上海不僅是“樂園”,還是“天堂”。早在鴉片戰爭前後,就有許多巴格達的猶太人來到上海定居,形成了上海最早的猶太社區。後來,許多歐洲國家執行排猶太政策,而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出於自身戰略利益的考慮,無情地對當時沒有祖國的猶太民族關上了大門。遠離歐洲1萬多公裏的中國上海卻張開雙臂,以其“自由港”的特殊地位,歡迎猶太難民的到來。雖說上海城遠不如柏林、維也納、華沙等歐洲名城漂亮整潔,但由於中國民眾和政府對猶太人的友好態度,讓上海成為了這些異鄉來客心目中的“天堂”。

  猶太人把上海當作“天堂”的另一個原因是,他們在這裏實現了發家致富的夢想,湧現了一大批著名的“猶太大亨”。如沙遜集團的領袖沙遜,他的集團在民國時期經營的業務包括紡織、食品、建築、金融等13個行業。

  而此次哈同來到上海後,首先要寄身的便是沙遜家族的洋行。來到上海後,哈同通過舅父昔日的老同事的介紹,進入上海老沙遜洋行供職,先做看門人。

  此時,哈同寄身的沙遜洋行是英籍猶太人沙遜家族創辦的,總行設於孟買。1845年,沙遜洋行又在上海設立分行,主要是做鴉片和其它商品貿易。

  當時,哈同在這裏做門房,主要的任務就是接待來此洽談生意的各國及各業商人。哈同對在中國的第一份工作十分盡心,而且借這個機會來學習漢語。他有語言天賦,不僅能講英語,希伯來語、阿拉伯語,很快又掌握了漢語,甚至對上海的俚語方言也十分熟悉。

  語言的優勢讓哈同在接待工作中遊刃有餘,而且他還想方設法把這份被認為是下差的工作做得井井有條。當時,沙遜洋行業務繁忙,來此洽談的商人絡繹不絕。一時間,哈同所在的門房裏擠作一團。

  沙遜對此非常生氣,而就在這時,哈同開始實行登記製度,依先後順序排隊等候,以往的嘈雜頓時不見,這一招使哈同贏得上司賞識。

  一年多後,哈同被升為業務管事,收入也有提升,稍有積蓄後就在上海買了一幢半151房子安了家。

  開埠之後的上海,得益於優越的外貿條件,經濟迅速繁榮起來,人口也不斷聚集,房地產業也水漲船高,成為新的熱點。沙遜洋行適時組建了地產科,並任命哈同為地產科的領班。哈同眼光獨具,他認定黃浦江以西,蘇州河以南的兩河交匯處一定會成為鬧市,將此作為投資的重點區域。

  時勢給了哈同脫穎而出的機遇,真正給哈同的事業帶來巨大轉機的是中法戰爭。

  1883年中法戰爭爆發後,中國軍隊在老將馮子材的率領下,接連挫敗法國侵略軍的攻勢。這些勝利讓中國人民歡欣鼓舞。而法軍節節敗退,使法國內閣倒台,在滬洋人深恐局勢發展對己不利,紛紛將地產脫手,打算逃離上海。

  一時間,上海地價一落千丈。此時,沙遜洋行也準備收縮業務,轉移戰場。而此時的哈同深謀遠慮,認定這是千載難逢的良機,勸老沙遜廣收地皮。在哈同的一再勸說下,老沙遜依言而行。

  這是一場代價頗高的賭博,但是哈同賭贏了。由於清政府的腐敗無能,中國在軍事上節節勝利的情況下“不敗而敗”,與法國簽訂了《中法和約》。

  俟中法簽訂和約,局勢逆轉,清政府棄勝言降,上海灘仍然是洋人的天下。“洋大人”們又紛紛回到上海,“十裏洋行”恢複了繁榮。

  此時,上海地價轉而扶搖直上,哈同一舉為洋行賺進五百餘萬兩白銀,哈同自己賤價購買的土地也升值。這筆投資的成功使得他一舉成為租界裏赫赫有名的地產專家,“深諳地利,精熟工程,中外人士莫不翕服。”

  新沙遜洋行發跡

  1886年,新沙遜洋行以高出老沙遜洋行一倍以上的薪水聘任哈同為大班協理,專管房地產經營。

  哈同選擇離開也是有原因的,原來中法之戰後,哈同的那一決策為老沙遜賺了一大筆銀子。然而,哈同卻僅得到一千兩白銀的賞賜,也沒有任何升職獎勵。這令哈同深感不平,1886年,他轉投到新沙遜洋行。新沙遜洋行是老沙遜的弟弟為擺脫其兄的控製而獨自創辦的,也屬於沙遜家族,業務發展得也很快。

  也就是這一年,哈同結婚了。他的夫人名儷蕤(Liza),號迦陵。羅迦陵是中法混血,父親是法國僑民路易·羅詩。母親沈氏,原籍福州閩縣。1864年羅迦陵出生在上海縣城內九畝地。不久父親回法國,六七歲時母親也去世,由他人撫養。雖然識字不多,但聰明伶俐,機智多謀。為生活所迫,曾經做過外僑女傭,賣花女,閱曆也很豐富,在逆境中自強不息,學會說英語和法語。

  在哈同未發跡時,見到了羅迦陵,認定這個小姑娘有助男運,即旺夫運。哈同對同鄉說:此生立誌要娶這個中國姑娘,並因此賺錢動力劇增。

  在哈同獲得第一桶金的第一時刻,果然實現了自己的誓言,在煙花巷中找到羅迦陵,娶其為妻。羅迦陵在哈同的人生中也確實給於極大的幫助。

  1887年,哈同因為表現突出,又先後擔任了法租界公董局公董。這意味著哈同經過不懈地努力,終於躋身於上海顯貴一族,擁有了較高的政治地位和特權。

  此時,上海的外灘一帶已經發展起來。為了使自己掌握的地皮升值,哈同主動向工部局請纓,出資60萬兩白銀把南京路鋪成平坦的大馬路。

  馬路修成之後,商家及居民迅速雲集。這樣,哈同既贏得了捐資改善基礎設施的美名,又在地價飛漲之中獲得巨額收益。

  而給哈同帶來巨大利益的還是令中國人萬分痛恨的鴉片。早在1885年,哈同就與老沙遜洋行一起在上海開設了“洋藥公所”,即鴉片貿易所。

  在成立約20年間,“洋藥公所”共成交40多萬箱鴉片,平均每年2萬箱,哈同和老沙遜洋行各半,鴉片成為哈同的利潤之源。

  1890年,哈同升任新沙遜洋行大班。同時,他經營房地產的手法更加高明嫻熟,他不斷低價購進地皮,供人租地造房,或者自建大樓出租,頓時成為上海灘聲名鵲起的地產商。地位與財富並起,哈同又被聘公共租界工部局的董事,儼然成為租界舉足輕重的頭麵人物。

  此時,哈同眼見中國局勢日益動蕩,而租界之內更加繁榮。在這種情況下,哈同敏銳地意識到,租界可能會有擴充,即使租界難以擴大,因此,租界周邊的地價也必會上揚。

  於是,哈同利用其精明的投資眼光和雄厚的財力,在當時還隻是荒村野店的靜安寺以東低價購的300多畝土地,並利用其工部局董事的勢力,強迫那裏的農民搬遷。

  時勢的發展竟然如此巧合。1899年,義和團起義爆發,李鴻章、劉坤一、張之洞等封疆大吏在江浙一帶搞“東南互保”。此時,上海的英、美、法等國總領事乘機要挾中國簽訂新約,將租界麵積擴充了兩萬多畝。

  這樣以來,哈同買下的靜安寺一帶的荒地均被劃入租界範圍,地價立馬飆升,哈同也平步青雲,坐擁百萬。

  此時的哈同已經是今非昔比,哈同已經由一個不名一文的門房轉變為腰纏萬貫的巨富,他也不再甘於寄人籬下。在老沙遜幹了13年,在新沙遜幹了15年之後,此時,哈同開始謀劃開創自己的事業。

  開創自己的事業

  1901年,羽翼豐滿的哈同正式脫離新沙遜洋行,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哈同洋行,開始打造真正屬於自己的新天地。

  當時,哈同洋行的注冊資本是兩百萬兩白銀,營業項目是房地產和國際貿易,其中的大宗業務還有鴉片。此時的上海,正進入工商業迅速發展的重要時期,哈同洋行的進出口貿易也異常繁榮。

  不過,哈同洋行真正的獲利之源還是鴉片和房地產。哈同原本就與老沙遜洋行聯合進行鴉片貿易,在哈同洋行成立後,更是積極經營鴉片生意。

  1906年,清政府頒了“以十年為限,內外鴉片一律禁絕”的詔書。2年後,英國政府也與清政府簽訂了試辦禁煙協約。就形勢看來,禁煙似是大勢所趨。

  然而,哈同以其投機家的眼光和對清政府的了解,認定這場禁煙運動不過是虛張聲勢,財政狀況捉襟見肘的清政府必然會推行“寓禁於征”的政策,以解決政府的財源。

  因此,哈同不僅將自己擁有的一萬箱鴉片壓住不動,而且還利用鴉片賄賂當地官員。

  同時,哈同還利用鴉片商紛紛拋售之際低價大量購入鴉片囤積。果然不出哈同的預料,在列強的幹擾下,轟轟烈烈的禁煙運動不久就不了了之。而此時,市場上的鴉片價格因貨物奇缺而在一周內大幅攀升,哈同也因此獲得了數十倍的暴利。

  和劣跡斑斑的鴉片生意比起來,房地產生意對於哈同來說,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賺錢手段,哈同也因為房地產而獲得名利雙收。

  其實,當時在上海的外國炒房團並不隻哈同一家,即便在猶太人中,哈同也並不是最早的。19世紀70年代後期,猶太人開辦的沙遜集團就將業務拓展到房地產業,成為滬上“房地產大王”。哈同集團之所以能後來居上,除了集團領袖哈同出色的判斷能力外,還和他與當時中國政府高官的良好關係有關。

  清末民初,哈同集團在亂世中一直不斷發展,並且在中國各種政治力量中左右逢源。1909年,羅迦陵曾前往天津,拜見隆裕太後的母親,並被收為幹女兒,隆裕太後還親自賜名“福”字。

  辛亥革命後,北洋軍閥在上海的3個護軍使,都與哈同關係密切。另一方麵,哈同也與革命黨人建立了聯係。1901年,羅迦陵結識了著名僧人黃宗仰,並請他為自己設計了愛儷園。1910年愛儷園在湧泉路(今南京西路)落成。經黃宗仰疏通,孫中山、蔡元培到過愛儷園,蔡鍔將軍曾在此養病,就連章太炎的婚禮也是在園中舉行的。

  除了靠關係,哈同炒房還有其他手段。當時,哈同倚仗英、法帝國主義在上海的勢力,拉攏清政府官員和北洋軍閥,經營房地產。哈同很會經營,他的手法有:置地建房出租,收取高額租金;凡租賃店鋪房屋者,額外增收大額租金;出租土地供房地產開發商建造房屋,契約期滿將房屋收歸己有,繼續出租漁利;以抵押貸款循環獲利,即以甲地道契向銀行抵押貸款購乙地,再以乙地道契向銀行抵押貸款購丙地。

  隨著上海逐步開發,地價不斷上漲,贏利越來越多。他曾花費60多萬兩銀子,用四百多萬塊鐵黎木鋪設南京路(從外灘到西藏路),促使房地產大幅度增值,在上海傳為盛事。

  1916年,他將南京路浙江路口的一塊以一萬八幹兩銀子買進的地皮,租給永安公司建造百貨大樓,年租金五萬兩,租期三十年。按規定,到租期滿時,哈同可以獲得一百五十萬兩的巨款,外加一幢大樓。

  哈同“炒房團”的另一個特點是看重長遠利益,而不是僅僅盯著眼前的好處。哈同集團曾在河南路口到西藏路一帶買了不少房產地產,但由於西藏路交通不便,上漲餘地很小。此時,哈同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他向租界當局建議修築馬路,並自掏腰包60萬兩銀子,雇人在他購買的地段鋪設馬路。

  馬路修好以後,這一帶的房價漲了10倍多。另外,哈同很早就在靜安寺以東的郊野之地購買了300畝空地,購買時很多人都嗤之以鼻,認為不值。後來,由於英法美在上海的租界不斷擴張,哈同集團的這300畝地也被征用,哈同他們又狠狠賺了一筆。

  為什麽哈同集團能在短短的幾十年中聚斂這麽多財富,當時的一首歌謠曾這樣描述:“哈同,哈同,與眾不同。看守門戶,省吃儉用;攢錢鋪路,造福大眾。築路,築路,財源亨通。”

  或許,正是把當前利益放在長遠利益的框架中進行考量,才能有長遠的輝煌。

  哈同賺錢的手段可謂五花八門。進入民國以後,軍閥混戰戰亂不斷,江南一帶有錢人紛紛避戰租界,租界地價更加高昂。此時,再難以成片購買低價土地囤積居奇,但租界土地短缺則為哈同的投資天賦提供了足夠的空間。

  當時,哈同還憑借其擁有的大量房產,坐地收租,日進鬥金。在上海的鬧市中心南京路一帶,哈同擁有的地產約占其半。進入民國以後,同每年的租金收哈入就達到三百萬兩白銀。

  時人評論說:“哈同常以敏捷的手段,一忽兒賣忽兒買,一忽爾召租,一忽爾出典……專以地皮操奇取贏,則其價日漲,至有行無市。在資金的大進大出之中,哈同憑借其過人一籌的投機才能,總能洞燭先機,買進拋出,大獲其利。”

  到20世紀30年代,哈同集團在上海的房產已超過沙遜集團,成為“炒房團”的龍頭老大,哈同也成了上海名副其實的“地皮大王”,僅他一家就占有了上海最繁華地段南京路地產的44%。當時南京路兩側的大樓、裏弄,凡是以“慈”字命名的,如慈淑大樓、慈裕裏,都是哈同集團的產業。

  到1931年哈同病逝時,該集團中光哈同自己的資產就有1.7億元,其中包括460畝地,1300多棟房屋。1.7元之外,還有大量的金銀、鑽石、首飾、寶物等,總資產當有兩億元之多,堪稱富可敵國。這些遺產,後來還曾引起著名的“哈同遺產案”。

  哈同的生活與愛儷園

  1901年,哈同買下靜安寺東南那片近300畝的土地時,本來是想做地皮生意的,她夫人卻投了“反對票”,她想在這片土地上建造一座花園別墅,以遂衣錦榮歸之願。

  當時,哈同在家裏實行的是“內閣製”,既然夫人有此願望,哈同也就同意了。

  愛儷園由清末著名僧人黃宗仰設計。整個園林的設計以仿《紅樓夢》中的大觀園為主,西式為輔。該園於1904年開始施工,曆時6年,於1910年落成,共占地171畝,分內園與外園兩大部分。園內假山玲瓏剔透,小溪碧波蕩漾,樓台金碧輝煌,亭閣古色古香,景色十分雅致,整個園林共有景點60餘處,每處均冠以美麗的名字,是當時上海最大、最為豪華的私家花園,故有“海上大觀園”之稱。園名由哈同夫婦名中各取一字組成,但老百姓卻習慣地稱之為哈同花園。

  愛儷園是哈同夫婦長期居住的地方,也是當時上海社會名流和政界要人經常聚會的地方。1922年71歲的哈同與59歲的羅迦陵曾在園中大做“百卅大壽”,樓台高築,名流趨附,盛極一時。

  哈同還曾出巨資收集河南安陽出土的大批甲骨,並請著名學者羅振玉等在愛儷園進行整理,所以中國的不少甲骨文專家是從這裏走出去的。由於羅迦陵篤信佛教,在園內還創辦過中國最早的佛學大學華嚴大學。

  哈同夫婦熱衷於中國古典文化,還在園內開辦了倉聖明智大學,這是一所從小學到大學的全日製學校,學生的膳食、住宿和學雜費全部由園內提供。課程則側重於中國古代文字、古董和典章製度,康有為、陳三立、王國維、章一山、費恕皆、鄒景叔等學者都曾在這裏作教書、編撰和研究工作。

  他們還曾出巨資收集河南安陽出土的大批甲骨,並請著名學者羅振玉等在愛儷園進行整理,所以中國的不少甲骨文專家是從這裏走出去的。國畫大師徐悲鴻也是其學生。

  此外,哈同還在杭州西湖邊建造了一座風景優美的“羅苑”(今杭州美術專科學校),在北京購置了一所前清官員的舊宅(北京安定門外永康胡同),人稱“北京哈同花園”。

  哈同夫婦沒有親生子女,由哈同領養了11名外國孤兒為養子女,羅迦陵領養了9名中國孤兒為子女。中國兒女一律姓羅,外國兒女統姓哈同。20世紀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期有一個全國舉國皆知的世界乒乓球冠軍莊則棟,其父娶的第一任太太就是羅迦陵的養女,羅迦陵嫁女的重要理由是認定莊父這個當時還是鄉巴佬的男人是一個有福之人,其子將有狀元命。果不其然,莊則棟在亂世中多次獲得世界冠軍。

  日常中的哈同非常平常。哈同成為百萬富翁、千萬富翁以至億萬富翁後,一直保持著勤儉持家的老習慣,從不講究奢侈豪華,經常是深居簡出。他本人的居室和寢室也都非常簡單。幾片麵包、一杯牛奶就是一頓早餐。午餐若在家吃,也不過二菜一湯。辦公環境也非常將就,寒冬臘月,辦公室裏既不升火,也不安暖氣。

  在生活方麵,哈同也有自己的清規戒律。雖然從事鴉片生意,但卻從不抽一口大煙;雖然腰纏萬貫,但他的身影從來沒在上海灘賭場上出現過。

  此外,哈同還遵守猶太人民族的家庭婚姻觀念,終生沒有納妾娶小,也從不拈花惹草,或調戲、勾引家中的侍女。這在多妻製合法的舊中國,在燈紅酒綠的十裏洋場,是極其難能可貴的。

  此外,哈同夫婦還熱心於教育和慈善事業。1902年,哈同夫婦通過黃宗仰的聯係,興辦了附屬於革命團體愛國學社的愛國女學,由羅跡陵任董事長,一直維持到解放初。愛國女學是我國最早創辦的女學堂之一,解放後改名為愛國中學,成為上海的名牌中學。

  1938年,哈同洋行將國貨大樓收回後,改為“慈淑大樓”,專門用於興辦慈善事業,對於各種募捐活動哈同都是慷慨解囊。

  1931年,一代巨商哈同去世了,就葬在愛儷園內。1941年羅迦陵去世後,園林逐漸荒蕪起來。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哈同花園被日軍占領作為營地,園內建築被破壞殆盡,其間還曾經遭受過數次火災,到1945年,偌大的園林僅剩幾間洋房而已。

  解放後,在愛儷園的舊址上,上海市人民政府建起了宏偉的中蘇友好大廈,即今天的延安中路1000號上海展覽中心。展覽中心西側的那條銅仁路原名哈同路,即因哈同花園而得名。

  隨著哈同夫婦的去世以及時局的變化,曾經叱吒一時的哈同逐漸被人忘記了,而他一生中創造出的巨大財富,一直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一個謎。

  
更多

編輯推薦

1一分鍾心理控製術
2贏利型股民、基民必備全書
3人人都愛心理學:最妙...
4看圖炒股
5一看就懂的股市賺錢圖形
6基金投資最常遇到的1...
7買基金、炒股票就這幾招
8明明白白買基金、炒股票
9新手上路 實戰股市
10少年不知愁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少年不知苦

    作者:王慧豔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內容:初三開學的第一天,同學們就想不管不顧地大哭上一場,其中不乏幾個脆弱的女生已經泣涕漣漣,打濕了一張又一張麵巾紙。“陳大班,你說話呀!沒人讓你做啞巴。”牛天梓瞪著牛眼,生氣地衝班長陳遠嚷著...

  • 新手上路炒股票

    作者:薛義明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書中自有黃金屋,教你如何成為股票市場叱吒風雲的成功者,如何成為一個輸少贏多的投資人,如何成為能立足股市的成功者。

  • 新手上路炒基金

    作者:林和文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重點介紹基金的基礎知識及品種,常用的技術分析方法及投資技巧,分析了基金投資案例等。

  • 凱達之魂:記一個民營企業家的人生和事業

    作者:馮萌獻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記述了張文遠從一個隻有中學文化程度的中學生,從一個生產隊的記工員開始,成長為民營企業家的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