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參考文獻

  一、傳統典籍

  [1]朱金城箋校:《白居易集箋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2月。

  [2]顧學頡校點:《白居易集》,中華書局,1979年10月。

  [3]冀勤校點:《元稹集》,中華書局,1982年8月。

  [4]楊軍:《元稹集編年箋注》,三秦出版社,2002年6月。

  [5]瞿蛻園:《劉禹錫集箋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2月。

  [6]卞孝萱點校:《劉禹錫集》,中華書局,1979年9月。

  [7]錢仲聯集釋:《韓昌黎詩係年集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月。

  [8]閻琦校注:《韓昌黎文集注釋》,三秦出版社,2004年12月。

  [9]柳宗元:《柳宗元集》,中華書局,1979年10月。

  [10]李德裕:《李衛公會昌一品集》,新文豐出版公司,1984年6月。

  [11]王琦:《李長吉詩歌集注》,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10月。

  [12]杜牧:《樊川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9月。

  [13]華忱之、喻學才校注:《孟郊詩集校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年12月。

  [14]李冬生:《張籍集注》,黃山書社,1989年12月。

  [15]王旋伯:《李紳詩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11月。

  [16]董誥等:《全唐文》,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2月。

  [17]陳鴻墀:《全唐文紀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0月。

  [18]宋敏求:《唐大詔令集》,商務印書館,1959年4月。

  [19]徐鬆:《登科記考》,中華書局,1984年8月。

  [20]周勳初主編:《唐人軼事匯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12月。

  [21]傅璿琮主編:《唐才子傳校箋》,中華書局,1990年5月。

  [22]王溥:《唐會要》,上海世紀出版有限公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

  [23]李林甫等撰、陳仲夫校點:《唐六典》,中華書局,1992年1月。

  [24]李吉甫:《元和郡縣圖誌》,中華書局,1983年6月。

  [25]冉苒校點:《唐宋詩醇》,中國三峽出版社,1997年6月。

  [26]劉昫等:《舊唐書》中華書局,1975年5月。

  [27]歐陽修、宋祁:《新唐書》,中華書局,1975年4月。

  [28]司馬光等主編:《資治通鑒》,中華書局,1956年6月。

  [29]王夫之:《讀通鑒論》,中華書局,1975年7月。

  [30]王樹民校證:《廿二史劄記校證》(訂補本),中華書局,1984年1月。

  [31]王讜:《唐語林》,學苑出版社,1998年6月。

  [32]王定保撰、薑漢椿校注:《唐摭言校注》,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年1月。

  [33]陸遊:《老學庵筆記》,中華書局,1979年11月。

  [34]高彥休:《闕史》,中華書局,1985年10月。

  [35]孫光憲:《北夢瑣言》,中華書局,1960年1月。

  [36]李肇、趙磷:《唐國史補因話錄》,上海古籍出版社,1957年4月。

  [37]葉夢得:《石林燕語》,中華書局,1984年5月。

  [38]洪邁:《容齋隨筆》,中華書局,2005年11月。

  [39]蘇軾:《東坡誌林》,中華書局,1981年9月。

  [40]顧炎武著、黃汝成集釋:《日知錄集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6月。

  [41]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上海書店,2001年8月。

  [42]胡應麟:《詩藪》,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10月。

  [43]楊慎撰、王大厚箋證:《升庵詩話新箋證》,中華書局,2008年12月。

  [44]王世貞著:《藝苑後言校注》,齊魯書社,1992年7月。

  [45]程顥、程頤:《二程集》,中華書局,1987年1月。

  [46]黎靖德編:《朱子語類》,中華書局,1986年3月。

  [47]陸九淵:《陸象山全集》,中國書店,1992年3月。

  [48]何文煥:《曆代詩話》,中華書局,2004年9月。

  [49]丁福保輯:《曆代詩話續編》,中華書局,1983年8月。

  [50]王夫之等撰:《清詩話》,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6月。

  [51]郭紹虞編選、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12月。

  [52]胡仔:《苕溪漁隱叢話》,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6月。

  [53]阮閱:《詩話總龜》,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年8月。

  [54]魏慶之編:《詩人玉屑》,上海古籍出版社,1959年8月。

  [55]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2003年6月。

  [56]朱彬撰:《禮記訓纂》,中華書局,1996年9月。

  [57]《諸子集成》第三冊《老子注》《莊子集解》,中華書局,1954年12月。

  [58]杜潔編:《黃庭經》,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97年7月。

  [59]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整理:《十三經注疏一周易正義》,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

  [60]劉義慶撰、劉孝標注、朱鑄禹匯校集注:《世說新語匯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

  [61]黃壽祺、張善文:《周易譯注》(修訂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9月。

  [62]陳鼓應注釋:《莊子今注今譯》,中華書局,1983年4月。

  [63]蕭統編、李善注:《文選》,世紀出版集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6月。

  [64]弘學編:《妙法蓮華經》,巴蜀書社,2002年11月。

  [65]弘學編釋:《楞嚴簡注》,巴蜀書社,2002年11月。

  [66]弘學注:《淨土宗三經》,巴蜀書社,2001年6月。

  [67]李英武注:《禪宗三經》,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2005年3月。

  [68]釋道世撰,周叔迦、蘇晉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中華書局,2003年12月。

  [69]慧能著、郭朋校釋:《壇經校釋》,中華書局,1983年9月。

  [70]楊曾文編校:《神會和尚禪話錄》,中華書局,1996年7月。

  [71]法藏著、方立天校釋:《華嚴金師子章校釋》,中華書局,1983年9月。

  [72]真諦譯、高振農校釋:《大乘起信論校釋》,中華書局,1992年4月。

  [73]吉藏著、韓廷傑校釋:《三論玄義校釋》,1987年8月。

  [74]任繼愈選編、李富華校注:《佛教經籍選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11月。

  [75]《佛學十三經導讀本》,北方文藝出版社,1997年5月。

  [76]石峻、樓宇烈、方立天等編:《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中華書局,1981年6月。

  [77]林世田、李德範編:《佛教經典精華》,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3月。

  [78]任繼愈選編、李富華校注:《佛教經籍選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11月。

  二、研究論著

  [1]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年4月。

  [2]謝思煒:《白居易集綜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8月。

  [3]顧學頡編撰:《白居易家譜》,中國旅遊出版社,1983年3月。

  [4]顧學頡:《顧學頡文學論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8月。

  [5]岑仲勉:《岑仲勉史學論文集續集》,中華書局,1990年7月。

  [6]褚斌傑:《白居易評傳》,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年9月。

  [7]陳友琴:《白居易資料匯編》,中華書局,1962年12月。

  [8]陳友琴:《白居易》,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5月。

  [9]王拾遺:《白居易傳》,陝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5月。

  [10]朱金城:《白居易研究》,陝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4月。

  [11]朱金城:《白居易年譜》,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6月。

  [12]彭安湘:《白居易研究新探》,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1月。

  [13]王遂今:《白居易與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5月。

  [14]馬銘浩:《唐代社會與元白文學集團關係之研究》,台灣學生書局,1991年6月。

  [15]尚永亮:《貶謫文學與貶謫文化:以中唐元和五大詩人之貶及其創作為中心》,蘭州大學出版社,2004年1月。

  [16]胡適:《胡適古典文學研究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8月。

  [17]馬積高:《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7月。

  [18]王運熙:《樂府詩述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6月。

  [19]卞孝萱:《元稹年譜》,齊魯書社,1980年6月。

  [20]卞孝萱、屈守元:《劉禹錫研究》,貴州人民出版社,1981年1月。

  [21]卞孝萱、卞敏:《劉禹錫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1月。

  [22]卞孝萱:《劉禹錫叢考》,巴蜀書社,1988年7月。

  [23]卞孝萱、張清華等:《韓愈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12月。

  [24]施子愉:《柳宗元年譜》,湖北人民出版社,1958年6月。

  [25]呂大防等:《韓愈年譜》,中華書局,1991年5月。

  [26]丁鼎:《牛僧孺年譜》,遼海出版社,1997年8月。

  [27]傅璿琮:《李德裕年譜》,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1月。

  [28]孫昌武:《柳宗元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12月。

  [29]紀作亮:《張籍研究》,黃山書社,1986年7月。

  [30]繆鉞:《杜牧傳杜牧年譜》,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1月。

  [31]吳在慶:《杜牧論稿》,廈門大學出版社,1991年3月。

  [32]閻琦、周敏:《韓昌黎文學傳論》,三秦出版社,2003年1月。

  [33]王炎平:《牛李黨爭》,西北大學出版社,1996年3月。

  [34]陳尚君:《唐代文學叢考》,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10月。

  [35]孟二冬:《中唐詩歌之開拓與新變》,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9月。

  [36]葛曉音:《漢唐文學嬗變》,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11月。

  [37]孫映逵等編:《漢唐文學與文化研究》,學林出版社,2004年2月。

  [38]查屏球:《唐學與唐詩--中晚唐詩風的一種文化考察》,商務印書館,2000年5月。

  [39]查屏球:《從遊士到儒士:漢唐士風與文風論稿》,複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5月。

  [40]胡可先:《中唐政治與文學--以永貞革新為研究中心》,安徽大學出版社,1996年12月第2版。

  [41]林繼中:《文化建構文學史綱(中唐--北宋)》,三秦出版社,1994年8月。

  [42]畢寶魁:《韓孟詩派研究》,遼寧大學出版社,2000年2月。

  [43]楊其群:《李賀研究論集》,北嶽文藝出版社,1989年6月。

  [44]陶敏、李一飛:《隋唐五代學史料學》,中華書局,2001年11月。

  [45]吳企明:《唐音質疑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2月。

  [46]陳尚君:《陳尚君自選集》,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11月。

  [47]陳治國:《李賀研究資料》,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3年3月。

  [48]馬歌東:《日本漢詩溯源比較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1月。

  [49]戴偉華:《地域文化與唐代文化》,中華書局,2006年2月。

  [50]李浩:《唐代三大地域文學士族研究》,中華書局,2002年10月。

  [51]蔣寅:《大曆詩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8月。

  [52]蔣寅:《大曆詩人研究》,中華書局,1995年8月。

  [53]周裕鍇:《宋代詩學通論》,巴蜀書社,1997年1月。

  [54]張宏生:《宋詩融通與開拓》,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

  [55]羅宗強:《隋唐五代文學思想史》,中華書局,1999年8月。

  [56]俞誌慧:《君子儒與詩教--先秦儒家文學思想考論》,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年3月。

  [57]王運熙、楊明:《中國文學批評通史--隋唐五代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12月。

  [58]錢鍾書:《談藝錄》(補訂本),中華書局,1984年9月。

  [59]陳寅恪著、陳美延編:《讀書劄記》,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年9月。

  [60]陳寅恪著、陳美延編:《金明館叢稿初編二編》,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年6月。

  [61]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年4月。

  [62]陳寅恪:《陳寅恪先生全集》,裏仁書局,1979年6月。

  [63]傅璿琮:《唐代科舉與文學》,陝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5月第2版。

  [64]陳飛:《唐代試策考述》,中華書局,2002年4月。

  [65]王勳成:《唐代銓選與文學》,中華書局,2001年4月。

  [66]張躍:《唐代後期儒學的新趨向》,文津出版社,1993年4月。

  [67]劉海峰:《唐代教育與選舉製度綜論》,文津出版社,1991年7月。

  [68]王壽南:《唐代藩鎮與中央關係之研究》,大化書局,1978年9月。

  [69]王壽南:《唐代宦官權勢之研究》,正中書局,1971年12月。

  [70]黃永年:《文史探微》,中華書局,2000年10月。

  [71]黃永年:《六至九世紀中國政治史》,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7月。

  [72]陳明:《儒學的曆史文化功能:以中古士族現象為個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1月。

  [73]史念海:《唐代曆史地理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12月。

  [74]嚴耕望編著:《唐史研究叢稿》,新亞研究所,1969年7月。

  [75]嚴耕望:《唐代交通圖考》,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3月。

  [76]向達:《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1月。

  [77]凍國棟:《中國人口史第二卷隋唐五代時期》,複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11月。

  [78]岑仲勉:《隋唐史》,中華書局,1982年5月。

  [79]毛漢光:《中國中古社會史論》,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

  [80]孫國棟:《唐宋史論叢》,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0月。

  [81]孫國棟:《唐代中央重要文官遷轉途徑研究》,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5月。

  [82]賴瑞和:《唐代基層文官》,中華書局,2008年5月。

  [83]賴瑞和:《唐代中層文官》,中華書局,2011年9月。

  [84]龔鵬程:《唐代思潮》,商務印書館,2007年9月。

  [85]陳仲安、王素:《漢唐職官製度研究》,中華書局,1993年9月。

  [86]雷聞:《郊廟之外:隋唐國家祭祀與宗教》,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5月。

  [87]劉後濱:《唐代中書門下體製研究》,齊魯書社,2004年6月。

  [88]莫勵鋒:《杜甫詩歌講演錄》,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1月。

  [89]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1月。

  [90]王瑤:《王瑤全集》第一卷《中古文學史論》,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

  [91]羅香林:《唐代文化史研究》,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年9月。

  [92]羅香林:《中國族譜研究》,香港中國學社,1971年4月。

  [93]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

  [94]錢穆:《中國曆代政治得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年3月。

  [95]牟宗三:《宋明儒學的問題與發展》,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

  [96]牟宗三:《政道與治道》,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7月。

  [97]任繼愈:《中國哲學發展史(隋唐)》,人民出版社,1994年5月。

  [98]杜維明:《道學政:論儒家知識分子》,錢文忠、盛勤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

  [99]杜維明著,郭齊勇、鄭文龍編:《杜維明文集》,武漢出版社,2002年4月。

  [100]侯外廬主編:《中國思想通史》,人民出版社,1995年10月。

  [101]侯外廬、邱漢生、張豈之主編:《宋明理學史》,中華書局,1997年10月。

  [102]蒙培元:《理學範疇係統》,人民出版社,1989年7月。

  [103]蒙培元:《情感與理性》,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12月。

  [104]蒙培元:《理學的演變:從朱熹到王夫之戴震》,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5月。

  [105]張豈之:《儒學理學實學新學》,陝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10月。

  [106]餘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

  [107]餘英時:《朱熹的曆史世界》,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年8月。

  [108]閻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5月。

  [109]閻步克:《閻步克自選集》,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4月。

  [110]閻步克:《樂師與史官:傳統政治文化與政治製度論集》,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年7月。

  [111]崔大華:《儒學引論》,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

  [112]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

  [113]劉夢溪主編:《中國現代學術經典傅斯年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8月。

  [114]葛兆光:《思想史研究課堂講錄:視野、角度與方法》,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年4月。

  [115]顧頡剛:《秦漢的方士與儒生》,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4月。

  [116]郭沫若:《十批判書》,東方出版社,1996年3月。

  [117]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史》(修訂本),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

  [118]高亨:《周易雜論》,齊魯書社,1979年7月。

  [119]高亨:《周易大傳今注》,齊魯書社,1979年6月。

  [120]梁韋弦:《易學考論》,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

  [121]徐複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上海三聯書店,2001年9月。

  [122]葛兆光:《道教與中國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9月。

  [123]牟宗三:《才性與玄理》,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8月。

  [124]李澤厚:《實用理性與樂感文化》,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年1月。

  [125]李澤厚:《李澤厚哲學文存》,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年1月。

  [126]李澤厚、劉綱紀主編:《中國美學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7月。

  [127]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年5月。

  [128]張鬆如、陳鼓應、趙明、張軍:《老莊論集》,齊魯書社,1987年4月。

  [129]崔大華:《莊學研究》,人民出版社,1992年11月。

  [130]羅宗強:《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年3月。

  [131]錢穆:《莊老通辨》,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年9月。

  [132]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第2版。

  [133]孫昌武:《道教與唐代文學》,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3月。

  [134]李劍鋒:《元前陶淵明接受史》,齊魯書社,2002年9月。

  [135]袁行霈:《陶淵明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7月。

  [136]葛兆光:《屈服史及其他:六朝隋唐道教的思想史研究》,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年8月。

  [137]杜潔編:《黃庭經》,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97年7月。

  [138]戈國龍:《修道方術煉丹佛學:道教內丹學溯源》,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6月。

  [139]張立文等:《玄境--道學與中國文化》,人民出版社,1996年10月。

  [140]胡道靜主編:《十家論莊》,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

  [141]馬小虎:《魏晉以前個體“自我”的演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2月。

  [142]劉小楓:《拯救與逍遙》,上海三聯書店,2001年7月。

  [143]孫昌武:《道教與唐代文學》,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3月。

  [144]陳少明:《〈齊物論〉及其影響》,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2月。

  [145]董恩林:《唐代老學:重玄思辨中的理身理國之道》,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5月。

  [146]胡孚琛、呂錫琛:《道學通論:道家道教丹道》,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6月。

  [147]方立天:《魏晉南北朝佛教論叢》,中華書局,1982年4月。

  [148]任繼愈:《漢唐佛教思想論集》,人民出版社,1998年5月。

  [149]任繼愈選編、李富華校注:《佛教經籍選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11月。

  [150]葛兆光:《禪宗與中國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6月。

  [151]王建光:《中國律宗思想研究》,巴蜀書社,2004年1月。

  [152]聶清:《荷澤宗研究》,巴蜀書社,2003年10月。

  [153]周裕鍇:《禪宗語言》,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

  [154]張漫濤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四輯《華嚴學概論》,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年11月。

  [155]湯用彤:《湯用彤全集》第二卷《隋唐佛教史稿》,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

  [156]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9月。

  [157]劉夢溪主編:《中國現代學術經典湯用彤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8月。

  [158]任繼愈:《漢唐佛教思想論集》,人民出版社,1998年5月。

  [159]孫昌武:《禪思與詩情》,中華書局,1997年8月。

  [160]孫昌武:《中國文學中的維摩與觀音》,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6月。

  [161]陳引弛:《隋唐佛教與文學》,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2年5月。

  [162]葛兆光:《中國禪思想史--從6世紀到9世紀》,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12月。

  [163]葛兆光:《中國思想史》,複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12月。

  [164]印順:《中國禪宗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

  [165]杜繼文、魏道儒:《中國禪宗通史》,江蘇古籍出版社,1995年2月。

  [166]樓宇烈:《中國佛教與人文精神》,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10月。

  [167]吳言生:《禪宗思想淵源》《禪宗哲學象征》,中華書局,2001年6月。

  [168]謝思煒:《禪宗與中國文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12月。

  [169]任繼愈主編:《中國哲學發展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5月。

  [170]呂瀓:《中國佛學源流略講》,中華書局,1979年8月。

  [171]張弘:《迷路心回因向佛:白居易與佛禪》,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

  [172]張國剛:《唐代藩鎮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1月。

  [173]沈冬:《唐代樂舞新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4月。

  三、國外著作

  [1][英]崔瑞德編、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西方漢學研究課題組譯:《劍橋中國隋唐史(589-906)》,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12月。

  [2][日]川合康三著、劉維治等譯:《終南山的變容--中唐文學論集》,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8月。

  [3][日]淺見洋二著,金程宇、岡田千穗譯:《距離與想象--中國詩學的唐宋轉型》,新世紀出版集團、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2月。

  [4][日]小野四平:《韓愈與柳宗元--唐代古文研究序說》,汲古書院,1995年2月。

  [5][日]穀川道雄、李濟滄譯:《隋唐帝國形成史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0月。

  [6][日]鬆浦友久:《唐詩語匯意象論》,中華書局,1992年5月。

  [7][日]望月信亨著、釋印海譯:《中國淨土教理史》,慧日講堂,1974年3月。

  [8][日]青木正兒:《中國文學思想史》,春風文藝出版社,1985年5月。

  [9][日]岡村繁著、陸曉光譯:《岡村繁全集第三卷漢魏六朝的思想和文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8月。

  [10][日]岡村繁:《岡村繁全集》第五卷《唐代文藝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0月。

  [11][日]花房英樹著,王文亮、黃瑋譯,滕穎校:《白居易》,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1年12月。

  [12][日]鬆本文三部著、張元林譯:《彌勒淨土論》,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4月。

  [13][日]平岡武夫:《唐代的長安與洛陽》,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1月。

  [14][美]包弼得著,劉寧譯:《斯文:唐宋思想的轉型》,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

  [15][美]成中英:《合外內之道--儒家哲學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10月。

  [16][美]宇文所安:《中國“中世紀”的終結--中唐文學文化論集》,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年1月。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