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2節 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

  菜根原文

  君子處患難而不憂,當宴遊而惕慮;遇權豪而不懼,對煢獨而驚心。

  日月譯解

  有修為的君子,處在窮困之境而不憂愁,處在享樂之地而知警惕;遇到豪強權貴毫不畏懼,麵對孤苦無依的人卻心有不安。

  日月評譚

  孔子說君子有三德: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君子處患難而不憂,是心憂天下,安貧樂道,知天達命,是仁,是智;當宴遊而惕慮,是不迷失自我,是智;遇權豪而不懼,是道義氣節,是勇;對煢獨而驚心,是惻隱之心,是仁。君子三德,是君子之所以成為君子的集中體現。現一一道來。

  先說仁者不憂。一是君子因仁民愛物而不憂。仁者,愛人也。仁,就是儒家所說的惻隱之心,佛家所說的慈悲之心,基督所說的博愛之心。一個充滿仁愛之心的人,他的胸懷仁厚、寬和、悲憫、善良,他不計較細枝末節,不糾纏個人得失。不抱怨,不強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如果說有憂,也是先天下之憂而憂,憂大我,憂蒼生,憂道義,而不是憂慮個人進退窮通,從這個意義來說,仁者的內心,安寧、坦蕩而無憂。

  二是君子因樂天知命而不憂。對儒家來講,無論身處貧與賤、富與貴,都應該保持泰然自若、隨遇而安、自強不息的心態,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孔子一生都在追求實踐他的仁義思想,很多時候都處在碰壁的狀態,挨餓受凍堪稱家常便飯,惶惶然如同喪家之犬。但他心態平和,精神達觀,寵辱不驚。他說:“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三是君子因安貧樂道而不憂。君子內心充盈,胸懷道義,能坦然麵對生命中的窮愁困頓,不憂不懼。顏回是孔子的弟子之一,他能在逆境中“窮不失己”,甘之若飴,孔子為此很是感慨:“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還有一位叫原憲的弟子,他出身貧寒,個性狷介,不肯與世俗合流。孔子為魯司寇時,他曾做過孔子的家臣,孔子給他九百斛的俸祿,他推辭不要。孔子死後,原憲隱居衛國,茅屋瓦牖,粗茶淡飯,生活極為清苦。一次,子貢高車駟馬,拜訪原憲。原憲穿著破衣爛衫出來迎接。子貢看到這個樣子,頗為瞧不起,問他:“難道你很困窘嗎?”原憲答道:“無財謂之貧窮,學道而不能行者謂之困窘。我原憲,是貧窮,不是困窘。”子貢聽後羞愧地走了,並一輩子為這句錯話而感到羞愧。

  西漢揚雄,學者,辭賦家。一生窮困,但不以為意,窮居陋巷,以著書為樂。盧照鄰《古意》寫揚雄:“寂寂寥寥揚子居,年年歲歲一床書。獨有南山桂花發,飛來飛去襲人裾。”中唐劉禹錫落魄時,並不覺得自己低人一等,著《陋室銘》以明心誌:“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次說智者不惑。

  “智”,是指通曉天地之道、深諳人生之理。儒家的“智”,一是知己知人,即洞察人、關心人、理解人、愛護人;二是辨物明理,能明辨善惡、是非、得失、榮辱之理,從而做出正確的人生選擇;三是清明篤定,人生活在一個容易迷惑的世界,容易為名所惑,為利所惑,為情所惑,為聲色享樂所迷惑。人若被各種欲望所迷惑,最終會迷失自己。智者,在各種欲望和誘惑麵前,能夠心明如鏡,胸有真宰,如如不動。

  佛家也講“智”,而且比儒家的“智”更深一層,那就是能夠破除我法二執,洞悉宇宙和人生的真相,徹悟了生脫死之真理。這種“智”,不是向外學來的,而是向內發掘的,所謂“心內求法”,就是發掘自身的佛性,這佛性就是“智”。當年白居易曾經向一個高僧詢問怎樣學佛,高僧告知八個字:“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白居易不屑地說:“三歲孩童都知道。”老僧答道:“八十老翁做不得。”在佛家看來,真正的“智”不僅僅是讀經明理,更要修行證悟。修行需要戒、定、慧。戒是止惡修善,定者息緣靜慮,慧是破惑證真。這“慧”便是“智”。也即:通達事理,決斷疑念,觀照真理,斷除妄惑。

  孔子說“智者不惑”,不惑才可稱作“智”。《論語,顏淵》中說:“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在佛教看來,“惑”就是迷亂顛倒,貪嗔癡慢疑五毒糾結。我們常常看到這樣一種情況,夫妻好的時候似膠投漆不分彼此,恨不得融為一體,一旦發生矛盾,怨嗔忌恨目眥欲裂,恨不得對方立刻去死。這就是典型的迷惑顛倒。佛經常感歎:“芸芸眾生,迷惑顛倒。”正因為迷惑顛倒,眾生迷失了本性,一任內心的貪嗔癡慢疑縱橫決蕩,起惑造業,沉淪生死苦海,頭出頭沒不得解脫。所以,佛勸眾生“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智者不惑,從佛家來講,就是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癡,從而產生正知正見正行正覺,超越生死苦海,邁向生命的安詳和圓滿。

  智者不惑並不專屬於聖賢,每一個人都可以是智者。當通達的心知己知彼洞察人性自利利他愛人如己的時候,當理智的心在紛繁世相複雜事理中能夠審察明辨知行合一的時候,當清明的心擁有不為形役不為物牽不為情囿的定力而無所迷惑的時候,就是智者。“智”還體現在認知上。愚者容易鑽牛角尖,容易認死理。而智者則換一個角度看問題,獲得與原來完全不同的認知,走出死胡同,進入天寬地闊的境地,進而消弭痛苦,解除煩惱,這就是不惑。人無端被辱,有的人認為虧大了,針尖對麥芒,結果兩敗俱傷;有的人認為這是消業障,不以為意,一笑了之,結果歲月靜好。

  再說勇者無懼。

  人之勇,不外乎力勇和心勇。力勇是形而下層麵的,心勇是形而上層麵的。力勇是憑借力氣或利器而勇,是匹夫之勇,血氣之勇。心勇有機智之勇,道義之勇,定靜之勇,玄智之勇。機智之勇是憑借謀略、計策、聰明而勇,道義之勇則是一種堅不可摧的精神力量,一種衝天貫地的英雄氣概,舍生取義,殺身成仁,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定靜之勇是涵養修為,每臨大事有靜氣,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玄智之勇是悟得高級智慧而所獲之勇,如莊子的齊同生死、禪師的“將頭臨白刃、猶似斬春風”都是玄智之勇。

  《莊子》借孔子的話說:“夫水行不避蛟龍者,漁父之勇也;陸行不避兕虎者,獵夫之勇也;白刃交於前,視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知窮之有命,知通之有時,臨大難而不懼者,聖人之勇也。”在水上行進不躲避蛟龍,這是漁父之勇;在陸上行走不怕犀牛老虎,這是獵人之勇;白刃相加,視死如歸,這是烈士之勇;懂得拂逆是命運所係,順遂是時機所由,故遇大難而無所畏懼,坦然麵對,這是聖人之勇。其中,漁父獵人之勇是力勇,烈士之勇是道義之勇,而聖人之勇是定靜之勇、玄智之勇。

  《荀子,榮辱》談到狗彘之勇、賈盜之勇、小人之勇、士君子之勇。荀子認為,爭吃搶喝,沒有廉恥,不懂是非,不顧死傷,不畏眾強,眼紅得隻看到食物,這是狗彘之勇;圖謀利益,爭奪財物,不肯退讓,果斷而又狠辣,貪婪而又暴戾,眼紅得隻看見錢財,這是賈盜之勇;不顧生死而好勇鬥狠,這是小人之勇;道義麵前,不屈服於權勢,不顧自身利益,把整個國家都給他,也不改變初衷,寧死而絕不屈服,這是士君子之勇。狗彘之勇、賈盜之勇和小人之勇皆為力勇,士君子之勇是心勇,是道義之勇。

  蘇軾《留侯論》:“古之所謂豪傑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誌甚遠也。”匹夫受了侮辱,一定會拔劍而起,挺身而鬥,這不足以被稱之為“勇”。真正有大勇者,遇到變故毫不驚慌,無故受辱也不憤怒,這是因為他胸懷極大抱負,誌向非常高遠。前者是血氣之勇,是力勇;後者是道義之勇,定靜之勇,是心勇。道義和使命是他們的精神支柱,故能從容定靜,視死如歸。

  李普士在《禪的故事》中講了一個故事:日本明治時期,體格強壯的大波先生精於摔跤之道。在私下較量時,老師也不是對手;但在公開比賽時,徒弟也可將之打敗。大波於是去求教白隱禪師。白隱開示道:“你的名字叫大波,那麽,今晚就在廟中過夜,想象你就是那橫掃一切、吞噬一切的狂濤巨浪,你隻要堅持做下去,不久就會成為全國最偉大的摔跤家。”大波依言開始打坐,嚐試將自己觀想成為巨浪。起初,雜念紛飛,想了許多別的事物;但不久之後,他對波浪愈來愈有感應了,夜愈深而波浪愈來愈大。波浪卷走了瓶中的花卉,甚至連佛堂中的佛像也被淹沒了。黎明尚未來到,隻見海潮騰湧,廟也不見了。到了天明,禪師發現大波仍在打坐,微笑著拍了拍他的肩膀:“你可以橫掃一切了。”這天大波參加摔跤比賽,果然大勝而回。自此以後,全日本沒有一個人可以把他打敗。這就說明大波在參拜白隱之前,隻有力勇,而沒有心勇。禪定之後,大波獲得心勇、定靜之勇和玄智之勇。力勇和心勇結合,所向無敵。

  綜上所述,君子之勇,有力勇,更有心勇,所以無所畏懼。一是道義在胸,舍生取義;二是從容淡定,處變不驚;三是達觀知命,視死如歸。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