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二節 孔子“仁”的思想及其對大學生道德修養的啟示

  當代大學生道德修養的狀況,總體上呈現出積極健康向上的良好態勢。但麵對當前我國社會、經濟、文化的轉型,部分大學生由於受西方思想和文化觀念的衝擊與影響,其人生觀、價值觀和理想模式發生了一定程度的變化。拜金主義、個人主義滋長蔓延,缺失社會責任感,以自我為中心,人際關係冷漠,誠信意識淡薄,缺乏人生理想,意誌薄弱,不思進取。孔子的仁學思想強調“仁者愛人”,能夠幫助大學生克己修身,學會待人處事之道,提高自身道德修養。

  (一)為己之道

  孔子倡導“為仁由己”,他指出道德修養必須依靠自覺,不能依靠外力,每個人通過自覺的修養,都能夠成為道德高尚的人。“為己之道”是君子提高自我修養的修煉方法,目的就是要把“己”所具有的自發向善能力轉化為實際的自覺趨善能力,使人能夠自覺地從沉淪狀態中脫離出來,複歸到最初的本真本性。為己之道內容豐富,可歸為以下幾類:

  1.克己修身

  《禮記大學》雲:“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可見,修身是做人的根本。大學生要提高自身修養必須從“克己修身”做起。

  第一,內省。內省是指從思想意識、情感態度、言論行動等各個方麵去深刻認識自己、剖析自己。孔子十分重視自省,並提倡時常要保持這種自覺意識。他的學生曾參提出了“吾日三省吾身”,主張每日每時都要對自己的思想和言行進行反省,不斷地檢查和督促自我,使自己能夠自覺上進。孔子自己也提出要能“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見其過而內自訟”(《論語公冶長》),以“賢”為榜樣,以“不賢”為鑒戒,時刻反省自己,認識到自己的過失後,能做出懇切的自我批評。孔子的這一思想提醒大學生要時時反省察己,養成自我批評的習慣。經常做到自省和反問自己的願望和行為對周圍的人是有利還是有害,是快樂還是痛苦,有沒有給別人帶來不幸、煩惱和不便,這樣就會逐漸培養出一種精神力量,對自己不良的欲望起到製約作用。

  第二,改過。“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每個人都會有犯錯的時候,犯錯並不可怕,隻要“過則勿憚改”,勇於改正錯誤,還是會像孔子所說的“人皆仰之”。但如果是犯了錯,卻“過而不改”,這才是真正的錯誤。當代大學生處於多元化社會,由於其世界觀尚未形成,在接觸新事物中,道德識辨能力較差,道德免疫力低下,難以抵擋得住來自各方麵的誘惑,在所難免地犯下這樣或那樣的過錯。這時候大學生也許會受到身邊人的批評,感到沮喪難過,有些甚至於變得自暴自棄,但這些都不是麵對錯誤正確的態度。大學生應該做到如孔子說的“不遷怒、不貳過”(《論語雍也》)。知錯即改,不再犯同樣的錯誤。

  2.立誌向仁

  孔子曰:“苟誌於仁矣,無惡也。”(《論語裏仁》)意思是立誌於仁,一個人就不會輕易做壞事了。在孔子看來,“誌”是心之所向,如果立誌行仁,內心就會產生一股向善的力量,這是成為--個有德之人的重要前提和內在保障。那麽“誌於仁”應該如何做呢?從孔子和顏淵、子路談論誌向的對話中,我們能夠得到些許啟示。子路說:“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論語公冶長》)意思是說,情願把自己的車、衣服拿去與朋友其用,即便壞了也沒什麽可遺憾的。顏淵說:“願無伐善,無施勞。”意思是,願意不誇耀自己的長處,不表白自己的功勞。孔子說:“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我願使老年人能安樂、朋友能信任我、年輕人能得到關懷。由此看出,“仁”就是要對朋友大方,有福同享;就是要默默奉獻,不求回報;更是要像孔子一樣達到忘我的境界,心懷天下,關心百姓。現在有些大學生,由於受西方拜金主義的影響,太過關注具體的物質利益,具有明顯的功利化傾向,缺少高遠的目標和情懷。孔子心懷天下的誌向正好啟示大學生應該樹立遠大的理想,以國家民族的命運為己任,而不以個人的榮華富貴為人生的理想。隻有個人的誌向同國家的命運相結合,和人民的利益相一致,才能成就有意義、有價值的人生。

  (二)待人之道

  儒家的“仁”不僅是個人修身的最基本的道德規範,也是建立和諧人際關係的最高準則。大學生要以“仁愛”作為構建和諧人際關係的情感基礎。

  1.推己及人

  儒家在處理人際關係時,提倡“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忠恕之道。凡是自己認為好的事情,也應該推及他人身上;凡是自己不喜歡的事情,也不要勉強他人接受。目前在校的大學生基本出生於20世紀90年代初,多為獨生子女,他們從小受到父母的溺愛,以至於習慣一切以自我為中心,凡事先追求自身的利益,強調自身的感受,不顧他人的權利和想法,從而導致人際交往衝突不斷增多。因此,要用儒家的“仁愛”精神去引導學生,讓他們懂得在人際交往中應該遵循“忠恕之道”。自己厭惡、否定的,一定不要施加於別人身上。與此相反,應該站在別人的立場上,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並盡自己所能去幫助他人。正所謂“惠則足以使人”,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樂於助人,施恩不圖報,雪中送炭,解人急難,別人就會信服你,朋友之間自然就會形成一種互幫互助的和諧狀態。

  2.誠信待人

  孔子主張在人際交往、朋友相處中,一定要以信為本。當顏淵、子路問到孔子的誌向時,孔子便答道:“朋友信之”(《論語公冶長》)。意思是說,讓我可以得到朋友們的信任。由此可見,信是人際交往最基本的道德規範之一,是建立朋友關係的基礎和準則。孔子主張對朋友心存信任,反對猜測、懷疑。子貢謗人,子曰:“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論語憲問》)子貢誹謗別人,孔子說:“子貢啊,你就好嗎?我可沒這閑工夫。”子曰:“不逆詐,不臆不信,抑亦先覺者,是賢乎?”賢者是不會輕易去懷疑朋友的。這啟示大學生在與朋友交往的過程中,應該以誠信為交往的準則,坦誠相對。這要求大學生做到三點:第一,朋友之間做到不欺不瞞,不對對方撒謊;第二,要對朋友言而有信,答應朋友的事情一定要做到;第三,對朋友不能心存猜忌,一定要做到全然信任。

  3.寬以待人

  孔子的學生子貢問:“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意思是說:“老師,有沒有一個字,可以作為終身奉行的原則呢?”子曰:“其恕乎!”意思是:“那大概就是恕吧。”(《論語衛靈公》)所謂的“恕”,用今天的話來講,就是寬容。孔子主張在人與人交往中,要寬以待人。他認為“寬則得眾”(《論語陽貨》),待人寬厚就會得到眾人的擁護。因此,他主張要做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意思是多責備自己而少責備別人,簡而言之就是“嚴於律己,寬以待人”。一旦發生矛盾,要多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不能一味指責別人。大學生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也應該樹立寬容的心態、包容的品格、博愛的情懷。當朋友之間鬧矛盾的時候,首先應該多想想自己的不足,主動承擔責任,以求得“化幹戈為玉帛”,增進朋友之間的友誼,同時還應多站在對方的角度想一想,即使受點委屈,也要從大局出發,以友誼為重,做到“有理讓三分”。如此一來朋友之間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爭執,有利於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

  (三)處事之道:慎言力行

  孔子曰:“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論語憲問》)“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論語裏仁》)這些論述都說明孔子主張要慎言,少說多做,反對誇誇其談和言過其實的行為。在言行的關係上,他特別強調言行一致,並且認為“行”比“言”更重要,言隻有轉化為行才是有效的,因此,他教育弟子要“訥於言而敏於行”“先行其言而後從之”“言必信,行必果”,做一個身體力行的“躬行君子”。

  然而當前許多大學生存在著言行不一、知行脫節的現象。他們明明簽了考試不作弊的承諾書,卻仍舊在考場上耍各種花招作弊;明明說好要遵守學術規範,卻依舊抄襲他人的論文,東拚西湊、移花接木;明明將社會公德的規範要求背得滾瓜爛熟,卻依舊亂闖紅燈,隨地吐痰;明明已經簽了就業協議書,卻仍舊跳槽到薪水更高的公司。在他們看來隻要在大是大非麵前能夠堅定立場,除此之外做些小的“出格”的事情是無關緊要的。由此可看出,大學生道德修養的培養更加需要從小事開始抓起。首先,要學會慎言,做不到的事情不要承諾,承諾了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從培養良好的習慣抓起。其次,大學生力行應當從身邊事、平凡事、眼前事做起,從文明說話、文明行路、文明乘車、文明用廁等事情做起。因為現實生活中有許多學生在“大事”上有榮辱之分,卻往往在“小事”上存在著榮辱觀模糊、知行不一的情況。因此,培養高尚的道德品質要從小事做起,應善於在日常小事上明辨是非、區別善惡、分清美醜。

  §§第十二章 科技時代大學生人文精神缺失的內在理路與表現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