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一節 孔子“仁”的思想

  陳少鳳

  摘要:孔子“仁”的思想的基本內涵是“仁者愛人”,包括愛親和愛眾兩方麵。“仁”的踐行主要是通過忠恕之道、克己複禮、其言也訒、立誌向仁得以實現。解讀孔子仁愛思想的深刻內涵及其實現途徑,汲取聖者的智慧,發掘其合理成分,有利於大學生從為己之道、待人之道、處事之道三方麵提升自身的道德修養。

  關鍵詞:孔子;“仁”;道德修養

  孔子“仁”的思想,作為儒家倫理道德學說總綱,其孝悌博愛的觀念,克己複禮的主張,忠恕之道的倡導,立誌向仁的理想,幾千年來都是中國傳統美德核心,成為人們根深蒂固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準則。幫助當代大學生認真領悟這些內容,對於他們道德修養的提升和健康成長具有重要的啟迪作用和現實意義。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十分重視“仁”,據統計,“仁”在《論語》中出現109次。孔子認為,“仁”是人的內心修養,也是一種普遍的美德,是人們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和精神追求,因而其他的基本美德都必須圍繞“仁”這一中心思想。

  (一)仁的基本內涵

  在《論語》中,孔子並沒有對“仁”下一個明確的定義,而是依據不同學生的提問,給出了不同的解答。

  子貢問仁,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論語雍也》)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複禮為仁。”(《論語顏淵》)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論語顏淵》)

  雖然孔子是根據弟子的不同特點來論“仁”,我們並不能夠通過某一處論述中得知“仁”的具體定義,但可以從他一處處的解答中窺見“仁”的基本內涵。實際上,孔子在回答樊遲的問題時,就已經明確提出了“仁者愛人”的思想,可見“仁”的基本內涵就是“愛人”。在《說文解字》中:“仁,親也,從人二。”仁者心中裝著他人、關愛他人,故其字作“人二”。“仁”的本義就是心裏裝著他人、替他人著想、關愛他人。“仁者愛人”就是指在處理人際關係時要以一顆友愛之心對待眾人,即尊重人、關心人、愛護人,做到以人為本、以人為中心。

  孔子所謂的“愛人”分兩個層次:其一要熱愛自己的親人,即“親親”之愛,這種“親親”之愛是建立在至純至真的血緣關係基礎上的。孔子曰:“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孝敬父母,敬愛兄長,是仁的根本。孝悌是人的一種自然親情,而仁就是發端於這種自然親情。在孔子看來,愛人總是從愛自己的父母開始的,如果一個人連對至親的父母都無半點仁愛之心,那又怎麽可能會去愛其他人?又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論語為政》)愛人應從“孝悌”開始,先從愛自己的父母做起。

  其二要“泛愛眾”。對父母兄長之愛是仁之本,但仁不止於此,還要愛他人。孔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論語學而》)“愛人”的更高層次是“泛愛眾”,這裏的“眾”是指除親人之外的其他一切人,這裏的“愛”是一種博愛。“泛愛眾”就是要求人們不僅要愛自己的父母兄弟,而且要把這種愛推廣開去,博愛大眾。“泛愛眾”包含三個層次:一是要愛君主。在孔子看來,愛上則曰“忠”,“忠”即忠誠,就是要忠誠於最高統治者--天子,國君。“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論語八佾》)“居之無倦,行之以忠。”(《論語顏淵》)孔子認為臣一定要盡心盡責替君主辦事,完成自己的責任與使命。二是要愛百姓。孔子認為統治者應該要為政以德,養民以惠,正所謂“政之急者,莫太平使民富且壽也”,“天以民為心,民安樂則天心順,民愁苦則天心逆”。因此,孔子主張要“斂從其薄”,反對統治者對百姓的無厭搜刮即“聚斂”,主張在經濟上要減輕徭役和賦稅,大力提倡“富民”“利民”“養民”“惠民”。隻有“因民之利而利之”“使民以時”“使民如承大祭”,方能使“民忘其勞,故鼓舞作興之而民莫不和睦奔赴也”。三是要愛朋友。孔子重視交友,也樂於交友。《論語》開篇即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論語學而》)孔子將從遠方朋友的到來看作是一件十分快樂的事情,這清楚表明了他樂於交友的思想。孔子認為交友要遵循三個準則:首先,與朋友相交重在誠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子夏曰:“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論語學而》)誠信是人與人交往的基本前提,沒有“信”根本不能交往,又談何朋友。隻有雙方信任,友情才得以鞏固,堅若磐石。其次,與朋友相交貴在和諧。孔子認為朋友之交應如君子之交淡如水。“君子同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論語為政》)“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論語衛靈公》)朋友之間彼此不爭不鬥,坦蕩直率,相處融洽,這就是朋友之間相處的最理想狀態--和諧。當然與朋友相處,有時也免不了發生矛盾隔膜。當朋友不理解或甚至誤解自己時,這時該怎麽辦呢?孔子教誨說:“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論語為政》)此時應該學會寬容以待,首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這才是君子處友的風度。最後,朋友之間要互相幫助。當孔子在回答子路怎樣才能叫作士的問題時,他說:“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謂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論語子路》)朋友之間應該要切磋勉勵,彼此和睦相處,共同進步。當朋友犯錯時,應該要“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論語顏淵》)。對朋友的錯誤應善意地告訴他,用正確的方式來引導他,使他改正錯誤,走上正途。如果對方聽不進去,就不要勉強,以免引起摩擦發生衝突。

  孔子將愛人的範圍由家庭拓展到社會,由血親之愛發展到人際之愛,走出了“親親”的狹小範疇,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建立起了更全麵的道德準則,這些準則對維護人際正常交往起到重要作用。

  (二)仁的踐行

  1.忠恕之道

  忠恕之道既是“仁”的重要內容,也是一種推行仁德的基本方法和踐行仁德的行為規範。孔子的忠恕之道包含了兩層含義:一是為仁在於“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自己要自立,也要幫助別人自立,自己要通達,也要幫助別人通達;二是終身不違仁在於“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強加給別人。忠是從愛人的積極方麵而言,它強調的是“欲”,自己有某要求需要滿足,要推想他人也有這種要求需要滿足。而“恕”是從愛人的消極方麵而言,它強調的是“不欲”,自己不願他人如何對待我,我也就不要這樣去對待他人。按照忠的要求,為仁在於立人達人,主張要去行仁,幫助他人,它更多體現的是一種責任意識,即積極成就自我,以“兼濟天下”為責。而按照恕的要求,人們在社會活動和人際交往中,要努力做到“三不”:不以傷害別人的情感來滿足自己的需求,不以損害他人的利益來滿足自己的利益,不能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它主張要克製自己不違仁,避免為了一己之利而剝奪了他人獲得幸福的權利。恕更多體現的是一種同情心,是一種寬容善良的態度和精神,即積極成就他人,以“克己修身”為任。雖然忠、恕各自的側重點不同,但兩者的主旨都是強調推己及人、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具有與人為善、助人為樂的內心自覺和道德情懷。

  2.克己複禮為仁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複禮為仁。”(《論語顏淵》)克己複禮就是通過人們的道德修養自覺地遵守禮的規定。它包含兩個方麵的內容:一是克己,指人們在麵對種種自身欲望和外在誘惑時能夠克製自己,約束自己。二是複禮,指要按照禮儀規範來行事,使自己的行為符合周禮。克己複禮要做到四個條目,即“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用“禮”來規範自己的言行,不合乎禮的事情不看,不合乎禮的話不聽,不合乎禮的話不說,不合乎禮的事情不做。自己的言行必須建立在“禮”的基礎上,如果言行違禮,就是違仁。孔子又曰:“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成仁的關鍵在於自己,是主體的主動追求,而不是他人的推動和要求。在孔子看來,“克己複禮”重在“克己”,“克己”是行仁的根本功夫,而“複禮”隻是行仁的外在表現。禮作為行為規範,必須建立在內心仁的基礎上,仁是禮的內在依據和靈魂,所以孔子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佾》)由此可以看出,隻有通過克己求得內心的仁才是最根本的。

  3.仁者,其言也訒

  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意思是仁者說話是慎重的。司馬牛問,說話慎重就叫作仁了嗎?孔子說:“為之難,言之得無訒乎?”(《論語顏淵》)凡事做起來都很難,說起來能不慎重嗎?“其言也訒”是孔子對那些希望成為仁人的人所提要求之一。在孔子看來,仁者應該謹言慎行,不可輕易允諾,不得輕易表態。因為如果說了做不到,就會失信於人,而孔子是十分不齒言行不一致的行為的。他主張君子要“敏於事而慎於言”或“訥於言而敏於行”,甚至應“先行其言而後從之”。一個人在生活中必須對自己的言行負責,應當說到做到,少說多做,先做後說,“言必行,行必果”,方可取信於人。

  4.立誌向仁

  孔子積極倡導學生立誌做有德之人。他對學生說:“苟誌於仁矣,無惡也。”他認為要成為仁人,首先要有“求仁”的崇高誌向,這樣人生才會有一個明確的方向去努力。一旦立誌後,就應該持之以恒,不能有所動搖,正所謂“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誌”。求仁的道路是遙遠的,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論語泰伯》)因此必須讓自己變得強大弘毅起來,才能克服求仁道路上的困難。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