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三節 符號價值的生產、流通、交換和消費

  馬克思多次強調商品使用價值的社會性或社會的使用價值,並指出這種社會性或社會的使用價值作為曆史的、經濟的範疇,是經濟學研究的重要對象,占有著重要地位。人們對消費符號的重視,說明社會發展到了一個特定的曆史階段。在這個階段,人們注重商品的符號價值,將符號價值視為商品重要組成部分成為共識。今天,任何東西,如物品、服務等,在生產和交換的過程中都不再單單作為一般使用價值來看待,也不是用鮑德裏亞理論中的純符號意義來解釋。確切地說,政治經濟學的語境中起主導作用的任何東西既不單純是一般使用價值,也不單純是符號價值,而是不可分割的兩者的結合體。價值、交換價值和符號價值集聚在一種複雜而互動著的模式中,從而說明了政治經濟學的最普遍的形式。

  (一)非生產性勞動創造價值

  由於第三產業的勞動屬於非生產性勞動,我國理論界認為它們是不創造價值的,隻是分享了物質生產部門的利潤。這樣的看法可能基於兩種觀點:其一,認為隻有物質生產部門的生產勞動才創造價值,非生產性勞動不創造價值,因為第三產業的勞動屬於非生產性勞動,所以不創造價值。其二,認為隻有直接或間接創造物質財富的勞動才能創造價值,而第三產業的勞動,由於沒有直接或間接參與物質財富創造,所以並不創造價值。上述兩種觀點的不足之處,在於它們沒能正確地理解生產勞動的內涵。如何區分生產勞動與非生產勞動,馬克思有明確的標準:生產勞動和非生產勞動應該是從貨幣所有者即資本家的角度來區分的,而不能從勞動者的角度來區分。如果說單純意義上的貨幣同勞動的交換並不能使勞動轉化為生產勞動,也就是說,並還不能使貨幣轉化為資本,那麽,勞動的內容、具體性質、特殊效用,也是無關緊要的。馬克思以裁縫的勞動為例,來說明同一個裁縫的同樣的勞動,在一種情況下表現為生產勞動,在另一種情況下卻表現為非生產勞動。

  非生產性勞動所提供的特殊使用價值,和其他一切商品也提供自己的特殊使用價值是一樣的。究其原因,是由於勞動不是作為物,而是作為活動來提供服務的。但是,這一點並不使它,和鍾表等機器有什麽實質區別。

  馬克思在分析運輸業之後認為,在該行業中,勞方和資方的關係,同其他物質生產領域中勞方和資方的關係是完全一樣的。考察這個行業的生產過程,就可以看到,勞動對象--商品--的的確確發生了某些變化。商品的位置改變了,也就是說這個使用價值的位置改變了,從而它的使用價值也發生了變化。從而,商品的交換價值增加了,增加的量應該等於使商品的使用價值發生這些變化所消耗的勞動量。這些勞動量,一部分取決於加入生產過程中的不變資本的消耗,即加入商品的物化勞動量,另一部分還取決於活勞動量,這同其他一切商品在價值增值過程發生的情況是一樣的。如果要指出其中的不同的話,就是具體勞動在使用價值上沒有留下多少痕跡,盡管這個勞動已經在這些物質產品的交換價值中實現了。如此看來,凡是適用於其他一切物質生產領域的價值創造理論,同樣適用於運輸業:在該領域裏,人們的勞動也體現在商品中,盡管它在商品的使用價值上並不留下多少清晰可辨的痕跡。

  在馬克思看來,盡管運輸業的勞動隻是使商品的位置發生了變化,並沒有使商品的物質形態或實際的一般使用價值發生變化,但是,商品的使用價值卻發生了變化,商品的交換價值也隨之發生了變化,而這一變化的價值量正是運輸業勞動作用的結果。盡管這隻是馬克思對運輸業的分析,然而馬克思對運輸業的分析的方法論和對應的結論卻具有一般意義,也就是說,上述一般結論對於整個服務業來說是適用的。

  我們還可以從馬克思的“總體工人”概念來理解生產勞動。從勞動過程來說,生產勞動和生產工人的概念擴大了。在資本存在的條件下,產品從個體生產者的直接產品轉化為社會產品,轉化為總體工人即結合勞動人員的共同產品。總體工人的各個成員,有的直接地作用於勞動對象,有的則間接地作用於勞動對象。這樣,隨著勞動過程本身的協作性質的發展,生產勞動和生產工人的概念也就必然擴大。“變成總勞動過程的實際執行者的並不是單個工人,而是日益以社會的規模結合起來的勞動能力。”為了從事生產勞動,每個成員不一定要親自動手,隻要成為總體工人的一個器官完成某種職能就夠了。原來關於生產勞動的最初定義,對於總體工人來說始終是正確的,但對於單個成員來說就不適用了。

  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中對生產勞動進行一般的、抽象的研究,是馬克思後來在《剩餘價值理論》中對服務業特別是對運輸業分析的理論張力。因此,勞動價值理論與服務業價值創造問題是內在統一的。

  (二)符號價值的生產、流通、交換和消費

  符號價值如此具有吸引力和影響力,那麽我們就需要探究符號價值生產的源泉以及它是如何生產出來的。我們從馬克思有關物質生產與非物質生產以及二者統一的觀點著手研究。

  在馬克思所處的時代,由於時代和生產力水平的限製,非物質產品的生產勞動的比重還是微乎其微的,況且,那時的文化還沒有產業化,產業也還隻是局限在工業領域。生產的方式也就是延長工人勞動時間、提高勞動強度,由此來生產更多的產品,獲得更多的剩餘價值。由於當時的供需狀況是供給不足,滿足不了社會的生產和生活消費。資本家和科學家們思考的是如何提高生產率、降低成本,從而生產出更多、質量穩定的產品。馬克思的商品價值規律告訴我們:價值規律自發地調節生產,刺激生產技術的改進,加速商品生產者的分化。隻有以更高的效率生產出質優價廉的商品,才能完成“商品的驚險的跳躍”,“這個跳躍如果不成功,摔壞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占有者”。如果將此比喻為從一個踏板跳到另一個踏板的話,也就意味著這個時期要解決的問題是起跳點的踏板是否結實、質量過硬。如果做到了這一點,就可以保證順利地從此端跳到對麵的踏板。所以當時作為馬克思批判中介的生產主要是指創造資本又服從於資本的資本主義工業生產,主要是經濟意義上的物質生產。

  但是在信息時代的今天,由於科學技術革命的迅猛發展,社會供求關係發生質的轉變,供大於求的局麵波及開來並彌漫了整個商品市場。伴隨此過程的是消費者消費能力的提高以及消費水平和層次的迅速提高,由原先的基本的衣食住行等生理需要向更高層次的社會交往、受人尊重等需要提升。此時,順利地從起點板跳起已不成問題,要解決的問題是跳躍起來的商品能否穩穩當當地落在對麵的踏板上。因為時代變化了,人們消費的目的不再停留於商品的一般使用價值,而是為了追求具體需求以外的符號意義。

  物質性生產勞動是通過運用機器等生產工具,作用於特定的原材料,生產出商品的物質實體。商品的符號價值,則是通過非物質生產勞動並借助現代化的傳播媒介在傳播中產生的。我們知道符號是由兩個緊密相連、彼此呼應的部分“能指”和“所指”構成。能指即意象、客體或者聲音本身(符號的這部分具有物質形式);所指即符號所表達的概念。符號隻是一個表達意義的物質中介,或者說是意義的載體。以電視、廣播、報紙、雜誌和網絡為代表的大眾傳播媒介,利用電影、流行歌曲等娛樂業的文化產品,來傳播富含符號意義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甚至思維方式。廣告則進一步製造人們的消費目標,使人無意識地認同和接受消費文化灌輸的價值體係,它潛移默化地強加給人們某種觀念或者某種生活方式。廣告以其符號體係和視覺形象的生產,對於控製和操縱消費趣味與消費時尚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影響,鋪天蓋地的廣告進入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麵麵。

  非生產性勞動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的比重不斷上升,在社會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也越來越大。消費不再單單是對直接產品的消費,更多的會體現為對精神和文化產品的消費。在信息化的發展趨勢下,商品生產已不是一個純技術和純物質性的工作,而是一個經濟與文化符號有機結合的過程。符號消費可能並沒有增加多少物質性生產要素投入,對物質要素、能源等自然資源的依賴性減弱,對知識、信息的挖掘、利用與開發,成為提升商品經濟價值、增加社會財富的重要途徑。信息、傳媒等成為高利潤產業,準入門檻越來越高,需要雄厚的經濟實力:高科技設備的選購、優秀人才的招聘、高質量廣告傳媒作品的製作都需耗費巨資。對信息、技術等精神生產資料的占有方式,一定程度上決定著精神生產產品的分配、交換與消費方式。

  通常商品的符號價值的生產是在兩個層麵上展開的:第一層麵是商品的可視化的獨特性符號的塑造和設計。即通過外觀設計、包裝設計、營銷渠道、品牌與形象等因素來與其他商品區分。這一層麵的符號具有物質形式。第二層麵是商品本身的社會象征性和意義建構,通過廣告傳媒手段塑造出特定的意境和氛圍,與特定社會地位、生活品位和社會認同等意義產生聯想和關聯,並使受眾形成習慣性聯想。這一層麵的符號是抽象意義上的。第一層麵是符號價值的初級層麵,第一層麵建構的好壞將影響到第二層麵意境和氛圍等表征性的生產和建構。第二層麵的意義聯想和意境、氛圍的塑造將有力促進整個符號價值的提升,並會對第一層麵的形象設計等因素的改變產生影響。通過對商品附著特定的符號性和表征性,生產出特定的符號價值,以實現消費者的社會表現和社會交流功能。

  當然,這並不是說在消費社會,符碼生產、精神生產已經取代物質生產,完全居於主導。馬克思在強調和重視物質生產在曆史發展和社會生活中的基礎性地位時,並沒有忽視消費在社會生產和生活中的作用。他對當時的國民經濟學家們的批評更多是於概念和認識範疇內,並不是基於現實的真實關係來研究生產與消費的關係。馬克思強調我們的研究應該從現實的人的感性生活出發來分析和討論生產與消費的辯證關係。馬克思強調指出,需要是社會曆史中的人們為維持自身的生存和發展而對外界事物的需求。“他們的需要即他們的本性。”人們借由需要來發展自己、認識自己,人的本質與人的需要是同一的。人不隻是自然意義上的生命個體,人的本質在於其社會性。馬克思在堅持消費對生產的決定作用的同時,也強調消費對生產的作用。在他看來,消費體現了需要,並能不斷提出新的需要。通過消費,人們在觀念上提出生產的對象,並把它作為需要、作為動力和目的提出來。沒有需要,也就不會有生產。消費再生產出來需要,並促進生產。“沒有消費,也就沒有生產,因為如果沒有消費,生產就沒有目的。”馬克思主張要從現實的生產實踐出發來考察生產與消費的關係。

  符號價值之所以能夠成為商品價值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現實基礎是商品消費領域出現了新的需求,即對於符號價值的需求。我們需要從自現代社會中人與商品之間的新型關係入手,分析消費者對於商品價值的需求狀況。消費社會中人們對於商品符號價值的需求已經成為一種十分普遍的需求。它不僅是一種和商品使用價值的需求同等重要的需求,而且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在現代社會中,人們在選購和消費物品時,看重的是物品所表達的社會身份、文化修養、生活風格等意義。人們通過對物品的符號價值的消費,可以很好地滿足自己展示個性、品位、身份、地位的需要。符號消費增加了消費的維度,它是對傳統意義上物質層麵的消費的某種超越。

  談到人的發展,馬克思指的是人的全麵發展。它不僅需要物品的豐富來增強和完善人們的身體功能,還需要在消費中健全人的智力和心靈,並在消費活動中成熟起來。要實現多方麵的享受,他就必須要有享受的能力,其前提是必須成為具有高度文明的人。也就是說,作為社會性存在的人,其消費的目的應該注重生活方式的豐富化、生活內容的多樣化和生活質量的文明化。因此,消費的過程應當是一種積極、有意義的創造性的建構過程。在此過程中,主體的人不斷超越自我,思考和探尋生命的意義和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質意義,從而實現自我、發展自我。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